據報導,在近日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一篇有關平均紅移為1的一組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測量結果,正式被發表。這也是科學家們首次測量紅移為1的星系原子氫,這項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人們理解星系中恆星的形成,同時,也填補了在恆星誕生領域和星系研究領域中的諸多空白。
原子氫和恆星有哪些關係?
在浩瀚的宇宙中,最重要的物質之一,便是氫氣。現代科學研究認為,氫氣是宇宙演化的關鍵。或者你也可以這麼認為,如果宇宙中沒有氫氣,那麼在宇宙誕生後,如今的一切,很可能都不會發生。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氫氣決定了恆星的出現。在宇宙誕生早期,宇宙中什麼都沒有,後來伴隨著氫氣的演化,第一批恆星出現了,通過恆星的內部燃燒,宇宙中如今的各類物質元素,才逐漸被填滿。
可以說,氫氣對於恆星來說,是恆星可以形成的關鍵。那麼,氫氣是如何形成恆星的呢?簡單來說,就是宇宙中的中心原子氣體雲由於自身引力的不穩定而造成塌縮,這個過程中,物質便在引力的作用下快速朝著氣體雲的中心點墜落,之後,伴隨著氣體密度的增加,一部分便會轉化為熱能,在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反應,最終,恆星的原始星坯就形成了。
這個時候,星坯的內核是氫氣組成的內核,當它被點燃的時候,一顆恆星也就只能是出現在宇宙之中。或者更加直白一點是,是氫氣落入氣體雲形成原子氫,之後原子氫轉化為分子態,再走便會形成恆星。
所以,想要研究恆星的誕生,研究原子氫,便成為了最關鍵的一步。來自印度國家射電天體物理學中心的科學家團隊,多年來便一直從事宇宙中原子氫的研究,最終有了測量原子氫過程中的新發現。
首次測量紅移為1的星系原子氫
在宇宙中,星系有很多,一些星系中的恆星也比較年輕,還有大量的恆星正在星系中孕育,這些批量形成恆星的星系,對於研究者來說,便是探測的關鍵。
參與這次研究的科學家團隊,重點搜索了紅移在0.74-1.45之間的7653個星系,在這些星系中,都有最終可以形成恆星的原子氫被不斷釋放出來。
在這裡,為大家簡單解答一下什麼是星系的紅移。所謂的紅移原理,就是星系的光源在地球觀測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它的光源頻率發生了改變,研究認為,這是由於星系正在不斷離我們遠去。
科學家們又將星系紅移,稱作「都卜勒效應」,研究認為,宇宙中的一切物質都在運動,星系則都以驚人的速度在遠離我們,比方說通過觀測發現,室女座星系團正在以每秒1210公裡的速度遠離地球,這些星系的光譜便隨著移動,也在發生著改變。
拿這次科研人員研究原子氫的紅移星系來說,它們的移動速度都是非常快的,在過去,科學家們也曾在紅移小於0.4的星系中發現過原子氫的存在,不過,這些紅移較小的星系都是相對成熟的,也就是說,紅移越大,星系也就越年輕。
在這次重點觀測的7653個星系中,科學家們發現,原子氫的平均總質量,是大於恆星平均質量的,這意味著,這些星系中,有著充足的,可以點燃恆星的燃料。
不過,奇怪的是,通過估算後,卻發現這些星系中的恆星,在形成後只能燃燒10-20億年,顯然,根據現有的恆星形成和演化理論來看,這個發現顛覆了目前恆星領域的很多認知。
研究者認為,這或許是與人類對於恆星領域的研究中,仍然存在著諸多的空白有關。在宇宙中,有關恆星的演化過程,或許還有我們不知道的物質加入其中。
人類為何要研究恆星呢?恆星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居民,行星也是在恆星的星雲殘骸中誕生的,只有徹底搞清楚恆星的誕生和演化等一系列問題,才可以更好地去研究宇宙演化,同時,也可以幫助人類解答許多有關行星的問題。
雖然人類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百萬年,但是人類真正的科學技術發展,也不過是200年左右的事,所以,人類需要解答的問題還有很多,大家覺得人類終有一天會徹底搞清楚宇宙的所有奧秘嗎?歡迎留言,說說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