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罕見「星系」,其移動速度極快,裡面的燃料能點燃恆星

2020-10-19 三體使者

據報導,在近日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一篇有關平均紅移為1的一組星系所釋放的原子氫測量結果,正式被發表。這也是科學家們首次測量紅移為1的星系原子氫,這項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人們理解星系中恆星的形成,同時,也填補了在恆星誕生領域和星系研究領域中的諸多空白。



原子氫和恆星有哪些關係?

在浩瀚的宇宙中,最重要的物質之一,便是氫氣。現代科學研究認為,氫氣是宇宙演化的關鍵。或者你也可以這麼認為,如果宇宙中沒有氫氣,那麼在宇宙誕生後,如今的一切,很可能都不會發生。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氫氣決定了恆星的出現。在宇宙誕生早期,宇宙中什麼都沒有,後來伴隨著氫氣的演化,第一批恆星出現了,通過恆星的內部燃燒,宇宙中如今的各類物質元素,才逐漸被填滿。

可以說,氫氣對於恆星來說,是恆星可以形成的關鍵。那麼,氫氣是如何形成恆星的呢?簡單來說,就是宇宙中的中心原子氣體雲由於自身引力的不穩定而造成塌縮,這個過程中,物質便在引力的作用下快速朝著氣體雲的中心點墜落,之後,伴隨著氣體密度的增加,一部分便會轉化為熱能,在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反應,最終,恆星的原始星坯就形成了。



這個時候,星坯的內核是氫氣組成的內核,當它被點燃的時候,一顆恆星也就只能是出現在宇宙之中。或者更加直白一點是,是氫氣落入氣體雲形成原子氫,之後原子氫轉化為分子態,再走便會形成恆星。

所以,想要研究恆星的誕生,研究原子氫,便成為了最關鍵的一步。來自印度國家射電天體物理學中心的科學家團隊,多年來便一直從事宇宙中原子氫的研究,最終有了測量原子氫過程中的新發現。



首次測量紅移為1的星系原子氫

在宇宙中,星系有很多,一些星系中的恆星也比較年輕,還有大量的恆星正在星系中孕育,這些批量形成恆星的星系,對於研究者來說,便是探測的關鍵。

參與這次研究的科學家團隊,重點搜索了紅移在0.74-1.45之間的7653個星系,在這些星系中,都有最終可以形成恆星的原子氫被不斷釋放出來。

在這裡,為大家簡單解答一下什麼是星系的紅移。所謂的紅移原理,就是星系的光源在地球觀測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它的光源頻率發生了改變,研究認為,這是由於星系正在不斷離我們遠去。

科學家們又將星系紅移,稱作「都卜勒效應」,研究認為,宇宙中的一切物質都在運動,星系則都以驚人的速度在遠離我們,比方說通過觀測發現,室女座星系團正在以每秒1210公裡的速度遠離地球,這些星系的光譜便隨著移動,也在發生著改變。



拿這次科研人員研究原子氫的紅移星系來說,它們的移動速度都是非常快的,在過去,科學家們也曾在紅移小於0.4的星系中發現過原子氫的存在,不過,這些紅移較小的星系都是相對成熟的,也就是說,紅移越大,星系也就越年輕。

在這次重點觀測的7653個星系中,科學家們發現,原子氫的平均總質量,是大於恆星平均質量的,這意味著,這些星系中,有著充足的,可以點燃恆星的燃料。

不過,奇怪的是,通過估算後,卻發現這些星系中的恆星,在形成後只能燃燒10-20億年,顯然,根據現有的恆星形成和演化理論來看,這個發現顛覆了目前恆星領域的很多認知。



研究者認為,這或許是與人類對於恆星領域的研究中,仍然存在著諸多的空白有關。在宇宙中,有關恆星的演化過程,或許還有我們不知道的物質加入其中。

人類為何要研究恆星呢?恆星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居民,行星也是在恆星的星雲殘骸中誕生的,只有徹底搞清楚恆星的誕生和演化等一系列問題,才可以更好地去研究宇宙演化,同時,也可以幫助人類解答許多有關行星的問題。



雖然人類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百萬年,但是人類真正的科學技術發展,也不過是200年左右的事,所以,人類需要解答的問題還有很多,大家覺得人類終有一天會徹底搞清楚宇宙的所有奧秘嗎?歡迎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恆星汙染,星系回收
    這些觀測將有助於了解物質是如何在星系內外循環的,從而推動恆星的形成和星系的演化。FORTIS的發射窗口將在10月27日開啟。 研究星系生命周期的天文學家一直在與兩個主要的謎團作鬥爭。 首先,為了形成新的恆星,星系需要燃料——像氫、氦這樣的氣體,有時還需要更重的元素。
  • 科學家:半徑超過太陽系所有星系軌道之和
    科學家在距離地球約7億光年外的鯨魚座棒旋星系中,發現了一個相當於太陽質量400億倍的超大黑洞。它就是霍姆伯格15A星系中心的黑洞。根據望遠鏡成像顯示,在其星系中,有一顆明亮的恆星,正以極快的速度在圍繞著星系中心旋轉。天文學家推測,在其中很可能存在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後來,天文學家利用更為精準和複雜的計算,發現了次黑洞確實存在。
  • 哈勃發現恆星最密集星系,體積只有銀河系的3%,恆星數量卻比銀河系...
    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縱橫10萬光年,裡面有至少1500億顆恆星,比地球大130萬倍的太陽,在這裡面就像沙漠中的一塊石子,銀河系之大,真是超乎想像。但是宇宙中也有很多奇葩的星系,2015年5月時,NASA的斯皮策、錢德拉和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一個十分遙遠的星系,這個星系的大小只有銀河系的1/30,但是恆星的數量卻多得驚人,竟比銀河系多了十倍,也就是說,這個星系以銀河系1/30的空間中匯集了15000億顆恆星,其密集程度真的很嚇人。
  • 英文外刊,科學家發現,極其罕見的大質量恆星爆發事件
    科學家們最近觀測到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恆星爆炸事件。Star explosions are often called supernovas.恆星爆炸通常被稱為超新星。尼克爾解釋稱:「我們發現超新星之所以能夠變得如此明亮,是因為爆炸拋出的物質與幾年前恆星釋放出的一層氣體發生了強烈碰撞。」
  • 科學家發現一顆白矮星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飛越銀河系
    據外媒BGR報導, 研究人員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顆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移動的恆星。 這顆白矮星被認為已經部分爆炸,使恆星的剩餘物質以難以置信的速度飛行。這顆恆星的速度估計在每小時56萬英裡左右。天文學家認為. 事實上,這顆白矮星似乎經歷了一次 「部分超新星」事件,這導致它被猛烈地拋向我們的銀河系。
  • 銀河系移動最快的恆星可能是另一星系的入侵者—新聞—科學網
    AGUILAR/CFA Ken Shen是如此興奮,以至於在鬧錶響之前就醒了。4月25日,歐洲,中午時分,歐空局蓋亞衛星背後的協作組發布了一個含有13億顆恆星移動信息的數據集。此時,對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Shen來說,正是清晨3點。他想篩選該數據集,以尋找天空中移動最快的恆星。天文學家一直將其譽為「取證工具」:當被重繞回去時,它們的軌跡指向了使其產生的激烈事件。
  • 星暴星系中的恆星形成率有多高,它和普通星系之間有何不同?
    不規則的星暴星系M82M82(Messier 82)是大熊座中的一種特殊星系,距離大熊座北部邊界大約1200萬光年,在該星系中,巨大的恆星形成爆發現象,至少持續了一億年左右,是星暴星系類別中的原型成員之一。科學家們於在1774年12月31日首次發現它的蹤跡,當時將其描述為一個蒼白而細長的「模糊的板塊」。
  • 科學家發現這種形狀的恆星!
    科幻小說《三體》中,有一種形似水滴的宇宙探測器,它由強力材料製成,能反射電磁波,瞬間就摧毀了人類數千艘太空戰艦。這種武器讓很多讀者記憶猶新。而近日,科學家竟然真的找到類似水滴狀的恆星!通常,恆星的形狀是接近完美的球形,像這種不規則形狀的恆星,科學家也是大感吃驚。
  • 我科學家發現一對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我科學家發現一對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源 / 新財網 文 / 新財網 2020年12月03日 11時12分
  • 科學家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常規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於11月18日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上。
  • 是什麼決定了恆星的命運?不同階段的恆星消耗燃料的速度是多少?
    首先,我們需要找到一顆新生的恆星。在宇宙中唯一能找到它們的地方就是在巨大的星團中!當它們在生命中燃燒燃料的時候,其中乏燃料的區域就會開始收縮,恆星內部的溫度升高!這意味著核心更大的區域可以融合任何正在燃燒的燃料,同時融合的速率也會上升。 除此之外,這也意味著隨著恆星年齡的增長,恆星的溫度和光度都將逐漸升高。
  • 我國科學家發現罕見天文現象「雙黑洞吞噬恆星」
    人民網北京12月2日電 (趙永新、呂騫、王夢曉、楊穆龍)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發現罕見天文現象:在一個河外星系中觀測到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圖片來自ESA/C.Carreau據悉,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 我國科學家在銀河系發現新移動星群
    繼中科院在銀河系發現兩處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之後,相距還不到幾天時間裡,我國科學家又在天文學方面取得巨大成果,科學家們又在銀河系發現了新移動星群。什麼是移動星系群?移動星群是具有相似空間速度的恆星集合,當這些恆星集團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時,由於受銀河系中心引力場影響的原因,恆星集團的成員星在空間上通常會形成一個拉伸結構,組成這個結構的成員星具有相近的空間速度,這個恆星集團就被稱為「移動星群」據國家天文臺報導,科研團隊利用郭守敬望遠鏡與歐空局蓋亞空間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在銀河系的獵戶座星雲附近發現一個新的移動星群,根據觀測研究發現,該移動星群共包含206
  • ...科學家發現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我國科學家發現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12-03 11:46:58
  • 我科學家發現 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王夢曉 楊穆龍)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常規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於11月18日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上。據了解,黑洞具有獨特的時空結構,進入其視界面的所有物質包括光線都無法逃脫。
  • 我科學家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王夢曉 楊穆龍)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 科學家發現隱藏在銀河系內的古老「化石星系」
    據外媒BGR報導,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古老的 "化石星系 "的跡象,它就藏在我們的銀河系裡面。科學家認為,這個星系在很久以前曾與銀河系相撞。該星系是通過在銀河系深處發現具有不同構成的古老恆星來識別的。研究人員利用斯隆數字天空調查的阿帕契點天文臺銀河系演化實驗的數據表示,他們發現了一個古老的 「化石星系」的遺蹟,這個星系可能對銀河系的成長做出了巨大貢獻。
  • 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一個罕見的殭屍星系
    宇宙中有類奇特的星系,它們幾乎完全停止發育,不再有新生恆星形成,遍布其中的是一堆老邁恆星,生氣全無。或許,將其稱為殭屍星系再適合不過了。
  • 比黑洞更龐大的星系被發現,研究發現,其內有100兆顆恆星
    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集合,一直以來我們認為黑洞已經是宇宙最神奇的存在了,如今還有比黑洞牛逼的星系出現了,人們對這個星系充滿了好奇。宇宙中最大的星系IC 1101終於被發現了,銀河系在它面前只能是滄海一粟,它直徑400萬光年,上千個銀河系都能被它吞掉,其中心擁有質量超過1000億顆太陽的黑洞。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的恆星形成?並不是所有星雲都進化成恆星
    在宇宙的最初幾十億年中,星系像新生嬰兒一樣成長-把氣體變成恆星,有時速度非常快。但是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龐大的星系,顯然已經完全停止了恆星的形成,結果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星系演化的看法。本·弗裡斯及其同事對這個「銀河」星系進行了跟進,該星系在更大的調查中被發現。該團隊使用位於夏威夷莫納克亞市Keck I望遠鏡上的MOSFIRE光譜儀拍攝了光譜,以估算星系的恆星質量及其恆星形成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