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天文臺發現SPB中心對流核外存在奇異的混合效應

2020-08-26 光明網

湍對流運動現象廣泛存在於各種天體中,是引起物質輸運(混合)以及能量傳輸的主要物理過程之一,在恆星結構演化理論中佔據至關重要的位置。湍流元在對流區受浮力作用而運動,到邊界處浮力為零,但仍有速度。因此,湍流元將繼續運動,延伸對流對物質和能量的輸運效果,直至湍流元停止。這會導致實際混合區域要比對流區大。當前研究對流超射引發「額外」元素混合有全部混合和部分混合兩種主流描述。

近期,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恆星物理組吳濤、李焱等對上主序慢脈動B型脈動變星(SPB)的星震學研究發現,其中心對流核外存在奇異的混合效應。

該研究結合觀測和理論模型分析,對SPB星KIC 8324482脈動模式周期間隔的變化行為進行分析發現:在恆星KIC 8324482中,中心對流核邊界處擴散係數突降11個數量級,對流核之外的輻射平衡區內是一個很弱的額外混合。對應於上面兩種對流超射主流描述來說,該恆星的中心對流核幾乎不存在超射現象,或者說對流超射極弱。但對一個擁有約1.3個太陽質量(約0.5太陽半徑)大小的對流核來說,這明顯與常理不符。因此,上述兩種方法都不適用於對該擴散係數輪廓進行描述,需新對流超射模型加以解釋。

對觀測的脈動功率譜進行自相關分析,研究發現:該恆星存在轉動,自轉周期約60天(其表面赤道旋轉速度約2.6公裡每秒)。如果將對流區外較弱的額外混合解釋為旋轉引起的元素擴散,那麼所需的旋轉速度將是目前觀測值的20-30倍。因此,目前旋轉對元素輸運的理論模型也不能很好對其描述。

研究認為,SPB星KIC 832482內部所表現出的奇異擴散係數分布現象,無論是目前的對流超射模型還是旋轉混合模型都不能給出合理解釋。就該恆星而言,需結合更多類似樣本分析,相應調整目前的理論模型進行解釋觀測。

相關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雲南省基礎研究面上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青促會等的支持。

相關焦點

  • B型亞矮星對流內核發展存在「三部曲」
    B型亞矮星是一類非常特殊的恆星,是研究恆星結構與演化、元素擴散、對流混合等前沿問題的重要對象。日前,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人員在此類恆星內部結構和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發現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
    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15日,記者從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獲悉,科研人員近期在活動星系核宿主矮星系星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表明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活動星系核,是河外天體中一類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星系的核心。活動星系核的主要特徵為核活動,其能量產生的方式不同於恆星中的熱核反應。目前,天文學界對活動星系核與星系共同演化的本質仍然不太清楚,但大部分研究結果認為,活動星系核在大質量星系的演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小質量星系中,它對星系的演化是否起到重要作用仍存在爭論。
  • 雲南天文臺發現首例穩定的紅矮星相接雙星
    近期,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員錢聲幫和博士生江林巧等的題為該工作發現首例穩定的紅矮星相接雙星,並發現該雙星存在近距離的紅矮星第三天體,是一個由三顆紅矮星組成的三星系統。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國內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圖片來源:中科院雲南天文臺10月14日,記者從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近期研究人員在國內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研究人員用國內中小口徑望遠鏡對六分儀座SW進行10年左右的監測,並結合歷史上的觀測資料(包括哈佛底板的數據和美國變星觀測者協會的長期測光數據),發現其亮度在大概9.7年的持續增亮之後快速下降,下降時標不到1年,光變振幅大約為0.6個星等。這種約10年的光度準周期性振蕩是首次在類新星中被發現,可能是由於白矮星磁場與內吸積盤物質的相互作用所導致,這種磁控吸積模式值得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發現新型恆星爆發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的研究成果,發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 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
    活動星系核,是河外天體中一類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星系的核心。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在活動星系核宿主矮星系星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國際權威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活動星系核的主要特徵為核活動,其能量產生的方式不同於恆星中的熱核反應。目前,天文學界對活動星系核與星系共同演化的本質仍然不甚清楚,但大部分研究結果認為,活動星系核在大質量星系的演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小質量星系中,它對星系的演化是否起到重要作用仍存在爭論。
  • 奇異夸克或不存在
    奇異夸克或不存在 2018-05-17 中國科學報 宗華 【字體:大  但在宇宙射線或者激烈的天體物理事件中產生的奇異夸克團可能無限期存活下來。科學家通過多種方式尋找它們,但都無疾而終。  如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核理論家Bob Holdom和同事表示,他們對夸克如何通過量子效應改變空間真空能量(夸克物質總能量的關鍵組成部分)本身進行了更好估測,從而駁斥了奇異夸克物質的存在。
  • 雲南天文臺舉行暑期天文科普公眾開放日活動
    雲南天文臺舉行暑期天文科普公眾開放日活動 2017-08-01 雲南天文臺 【字體:大 中 小】   雲南天文臺科普中心前期做了大量組織和宣傳工作,雲南各大新聞媒體《昆明日報》、《春城晚報》等進行了預熱報導,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開放日活動從7月29日10點一直持續到晚上11點,共有4000多人參加了天文科普開放日活動。有家長表示,孩子們在活動中既得到了放鬆又增長了知識,這樣的親身體驗可能會在孩子的心中播撒下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的種子,是很好的暑期課外活動。
  • spb皮帶輪外徑150是什麼意思?
    在眾多的歐標皮帶輪中,spb皮帶輪是使用比較多的一種類型,而且以2槽、3槽居多。現在工業產品的質量越來越受重視,所以生產設備也需要不斷升級,不少原本使用國標皮帶輪的廠家也開始選用歐標皮帶輪了。經常有首次使用的企業會找到我們,諮詢一些比較初級的問題,比如spb皮帶輪外徑150是什麼意思?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看穿穹頂之上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當然,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的40米射電望遠鏡,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們居住在一個地球上,但總是對銀河系乃至河外星繫心存嚮往。因為在浩瀚的太空之中,或許蘊藏著人類起源的奧秘。了解它們,也是在了解人類自身。近年來,憑藉著這座40米射電望遠鏡,中外科學家們發現了太多的奧秘。同時,它也是嫦娥探月計劃中的寶貴一環,為嫦娥系列衛星提供著強有力的保障。
  • 科學網—奇異夸克或不存在
    在它的中心,一顆超新星殘骸含有被認為包含夸克物質湯的中子星。最新研究表明,這種湯可能缺少奇異夸克。
  • 人類終於發現銀河系外的行星了?!微引力透鏡效應立功
    Dodge) 物理與天文學系的教授戴新宇與其博士後研究員 Eduardo Guerras,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分析來自錢德拉 x 射線天文臺 (美國宇航局於 1999 年發射的一顆 X 射線天文衛星) 的數據所得出。相關研究已經發表在了《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引力透鏡效應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天文現象。
  • 奇異夸克或不存在—新聞—科學網
    在中心處,超新星殘骸含有被認為含有夸克物質湯的中子星。最新研究表明,這種湯可能缺少奇異夸克。
  • 這下,地幔 混合對流模式有了「實錘」
    近日,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倪四道等研究人員經過長期研究,發現了地幔混合對流的重要證據,為揭示地球深部秘密提供了新線索。他們發現地表的觀測結果顯示下地幔中保留有幾十億年前原始地幔的殘留物質,這就說明至少部分下地幔並沒有參與全地幔對流,即使參與地幔對流,也只是在下地幔內部進行。上世紀90年代末,更多的證據表明,地幔對流不只存在於上地幔。科學家基本確認,俯衝的板塊肯定能進入下地幔,相應的,地幔熱柱也可以穿過地幔過渡帶到達地表。「全地幔對流肯定存在,也被科學家廣泛接受。」冷偉說。
  • 雲南天文臺發現小尺度磁活動加熱太陽色球的證據
    近日,《天體物理雜誌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基地的一項研究成果,研究發現太陽寧靜色球反而要比低層的光球轉得快通過研究寧靜色球的自轉特性,雲南天文臺研究員李可軍等推測,紮根在太陽表面下的差旋薄層內的、磁通量在(2.9-32.0)×1018Mx範圍內的小尺度磁元加熱寧靜色球,使其呈現反常的溫度升高,並引起它以與該磁元相同的速率旋轉;且與差旋薄層一樣,它們與太陽活動周反相位。
  • 雲南天文臺等發現日冕物質拋射的亮前沿具有三層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太陽活動及CME理論研究團組成員、博士梅志星及其合作者,通過三維磁流體動力學(MHD)數值實驗,研究太陽大氣中日冕物質拋射(CME)的三維大尺度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文學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上。日冕物質拋射通常是由向上爆發的磁通量繩引起的。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長期從事月球雷射測距技術研究,經過對若干關鍵技術攻關後取得重大突破。
  • 科學家在銀河系外首次發現星系熱核 距地球約16萬光年
    科學家在銀河系外首次發現星系熱核 距地球約16萬光年時間:2016-09-07 15:46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學家在銀河系外首次發現星系熱核 距地球約16萬光年 科技日報東京9月6日電 由日本東北大學、東京大學、國立天文臺和筑波大學組成的研究小組近日首次發現,銀河系外的星系中剛剛誕生的星球被熱核包圍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發現超大質量黑洞—新聞—科學網
    本報10月16日訊(記者黃辛)今天,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獲悉,中歐射電天文學家近日在巨型旋渦星系NGC 5252的星系盤附近發現了另一顆伴有顯著射電噴流的超大質量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