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不是要比卡拉OK更有意思?」站在雲南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北回歸線標誌園的廣場中央,面色偏黑、微微發福的老鮑習慣地被人群簇擁著。他扶扶眼鏡,開始挨個對不同方位豎立的石柱講解起來。
「99.99%的中國人都搞混了一個概念,認為農曆就是陰曆。其實農曆是陰陽合曆。這裡被北回歸線穿過,到夏至這一天,這些柱子都會『立竿不見影』。」
60歲的鮑夢賢研究員是雲南天文臺搞科普的一員老將和幹將。
墨江是他跑得最勤快的地方。來的次數多了,當地人都認得「老鮑」。
「馬上就要退休了吧?」有人問老鮑。
「再過幾個月。」老鮑回答。
「我們馬上會返聘老鮑。」一旁的雲南天文臺臺長助理張蜀新說,「現在我們臺的科普工作正搞得火熱,少不了他。你看他在這裡多有名氣!」
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搞科普,成了雲南天文臺的一大優勢
「路邊天文夜」讓人心醉
隸屬於中國科學院的雲南天文臺就在昆明東郊10公裡外鳳凰山上。鮑夢賢說,目前臺裡有專供科普用的兩臺口徑35釐米的天文望遠鏡,天象廳、科普樓、太陽曆廣場等常年接待青少年和一些天文愛好者。在不影響科研的情況下,他們還有機會參觀大型人造衛星跟蹤照相機和40米射電望遠鏡。
「臺裡每年接待的人次不下5萬。」張蜀新介紹說,雲南天文臺還經常和各州縣的科協或者學校合作,搞天文夏令營,或者在街頭「設攤」,開展「路邊天文夜」活動。
曲靖、楚雄、玉溪……張蜀新隨口報了雲南幾個州市名字,「天文臺在雲南名頭都很響亮。省裡搞科普活動,往往頭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們。像不久前的5月份全國科技周大型活動或者平時的科普開放日,我們山上都是人流如潮。」
「呆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反而是我們的一個優勢。」張蜀新認為,少數民族地區更需要科研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下去走一走、講一講。
「我們下去非常非常……受歡迎。」張蜀新一連說了5個「非常」,「望遠鏡一搭,展板一放,馬上就會引來一大批人。白天看太陽黑子,晚上看星星,很方便。昭通、西雙版納都去過,最遠到過和緬甸接壤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常年參加科普小分隊的鮑夢賢因此有機會走遍怒江州的所有縣。一次,在小學操場上搭起望遠鏡不久,一位老先生過來緊拉住老鮑的手不放,流著眼淚說,「我教地理講了一輩子土星有光環,但到底有沒有我自己也不敢相信,今天才總算親眼看到了。」一番話把老鮑感動得差點掉淚。
基礎科普設施相對缺乏,科普人才青黃不接
「火爆」的後面有隱憂
昆明沒有專門的天文館,所以雲南天文臺的鳳凰山就成了昆明的「天文山」。但天文臺歸屬中國科學院,不是專職的天文館,因此搞科普的經費主要還靠單位自籌。向雲南省申請支持了一部分,但依然缺少固定的經費來源,這也使得臺裡的基礎科普設施相對缺乏,人們上鳳凰山參觀也沒太多的地方可去。
雲南天文臺的一個科普工作人員介紹說,學生來參觀一次10元。僅靠這些收入沒辦法持續擴大科普基地的實力。
「我們現在申請經費往往也是通過申請研究項目來獲得,給個5萬塊確實已經是很感激了。」張蜀新說,不過,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搞科普的人才青黃不接。像老鮑對天文科普這樣的熱情,現在的年輕人身上很難看到。如果收入低的話,就更難留住人。
哈尼族姑娘小馬是鮑夢賢在墨江帶的徒弟之一,她從昆明理工大學本科畢業後,在墨江旅遊局專門負責一個科普天文望遠鏡的接待和講解工作,和她一起工作的幾個女孩子中,只有她才是單位的正式工,「幹得安心一些」。
「我們天文臺也招過一些做科普的年輕人,但有些很快就走掉了,到底還是經費的問題。」張蜀新說,包括研究生畢業的年輕人,可能還是更願意做科研,而不願做科普,因為收入少,也不會出多大名。不過好在雲南天文臺的100多個研究生現在算是天文臺科普活動的一支生力軍。
走出鳳凰山,背靠鳳凰山,創造社會效益也爭取經濟效益
科普旅遊連接「天上人間」
怎樣讓廣受歡迎的科普活動持續進行下去,身處旅遊大省的雲南天文臺很自然地想到把旅遊兩字放在科普後面,主動想辦法吸引遊客專門到天文臺旅遊,參加臺裡特製的天文科普活動。「創造社會效益同時也爭取經濟效益」。
不過,儘管鳳凰山有將近500畝的山林和一大批造型獨特的天文圓頂,但昆明郊區這樣的景點比比皆是,幾年前,當地老百姓了解雲南天文臺的也不多。
「不能站著收門票,不主動出去不行」。於是雲南天文臺的科普人員經常會跑到昆明市的各大、中、小學校去搞活動,並且有意識地在報紙上多寫一些科普文章。「這等於是我們的免費廣告。社會性的公益科普也是我們宣傳自己的好機會,你把每一次活動都搞好了,老百姓就能變成義務宣傳員」。
在外「造名氣」,最典型的要數幫墨江推廣當地的科普旅遊出力。「這是個山區縣,國家級貧困縣,連個建城的平地都找不到,靠種地更沒法發展。」鮑夢賢說,雲南天文臺直接參與了墨江這個「太陽轉身的地方」的北回歸公園的建設,包括概念設計、天文景觀設計和科學原理的把關。像鮑夢賢就經常跑去給當地官員講什麼是立竿不見影,還給縣裡旅遊局帶出了幾個徒弟。墨江自治縣副縣長沈林友說,「老鮑是我們縣裡的座上賓。」
幾年下來,鳳凰山的名頭響了起來,山上的科普旅遊接待體系也變得完整起來,開始有了一批固定客戶。除了一些夏令營、冬令營的活動,許多老年人團體和零散遊客慕名而來的也越來越多。「科普旅遊開始有了少量收入,我們的日子也好過一些。」天文臺的一位工作人員算了算自己的收入說。
張蜀新想得更遠一些,他打算把天文臺的科普旅遊做成一個品牌。城市發展帶來對天文觀測的光學幹擾,加上麗江高美古和澄江撫仙湖兩個觀測站的建設,鳳凰山本部的天文觀測功能將有所萎縮,科普功能則會進一步凸顯。
「鳳凰山天象森林公園,這是個不錯的目標」。
(本文照片均由雲南天文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