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石華
通 訊 員 梅林
9月2日,華南地區第一個天文臺———深圳西湧天文臺建成啟用,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三十周年獻上一份厚禮。這個天文臺與國內其他天文臺相比有何特色?運行之後有哪些功能?市民是否可以進入參觀?羊城晚報記者在西湧天文臺正式開放前先行一探究竟。
樓頂望遠鏡,能自動巡天
8月31日,記者前往西湧天文臺。在山下遠遠望上去,一個銀色的球體在太陽下反射著亮光,沿著深圳郊外的西湧穿鼻巖崎嶇的山路爬行20分鐘後,就到了西湧天文臺。
同行的深圳市國家氣候觀象臺天文觀測部負責人梅林向記者介紹,2004年4月深圳市人大代表肖幼美等11名代表,提交了建立天文觀測站的建議,經政府、專家討論審批後,於2008年11月正式施工。佔地2.97萬平方米的西湧天文臺裡,既有古代天文儀器的微型模型,也有各種天文知識的科普圖畫,最吸引人的莫過於三樓頂部的60cm光學望遠鏡———拱起的圓頂有一道裂縫,看上去更像一個機器人,而操控這個機器人的則是二樓一臺電腦。「這臺望遠鏡可以觀測到月球表面的隕石坑。」梅林說。據介紹,這臺光學望遠鏡具有自動巡天、優良的成像質量、高精度指向跟蹤、網絡控制等高技術性能,空間解析度達到0.25角秒,相當於能夠看清8公裡以外的一根頭髮,配以高性能CCD能夠探測到19等暗星,比人眼看到的要暗20萬倍。該望遠鏡主要用於開展太陽系外行星系統的觀測以及太陽系內小行星的搜尋。
國內排第七,照例是圓頂
據梅林介紹,國內天文臺很多,但是真正算上規模的也就是六七家,主要有北京天文臺、南京紫金山天文臺、上海佘山天文臺、雲南天文臺、烏魯木齊天文臺和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天文臺。「從規模上來說,西湧天文臺在國內應該排在第七位左右,從設備儀器上來說,西湧天文臺60釐米光學望遠鏡,其口徑和觀測能力在國內專業望遠鏡中排名在前十位。」
相比國內的天文臺,西湧天文臺的特色主要體現在業務上。梅林告訴記者:「國內天文臺大多是用於天文觀測和研究,而西湧天文臺配備光學望遠鏡,將天文和氣象結合起來,不僅能夠滿足天文觀測的需求,而且能夠觀測深圳上空的大氣,對溫室氣體等排放起到檢測作用。」
記者在網上搜尋各地的天文臺,發現各地的天文臺建築都是圓頂,西湧天文臺也不例外,是依傳統還是有科學依據?梅林稱:「天文臺並非都是圓頂,也有一些三角形的,但是天文臺建在山頂上,面對四面八方的來風,三角形的頂部抗風性能就會差一些,受力也比較少。另外,圓頂的建築在頂部會開一道縫,將天窗打開後便於用望遠鏡觀測,因為圓形是360度的角度,要能觀測到全部的天空就只能用圓形。」
選址有講究,造價不算高
西湧天文臺距離市區75公裡,沿途山路崎嶇,對於想去參觀的市民來說非常不便。梅林解釋說,選址是經過了專家的實地測量後才定下的。「天文臺選址首先是要海拔高,燈光汙染少,遠離市區、工業區和高大建築物。天文觀測臺周圍的溫度不能太高,溫差不能太大,像市區那種柏油路都能出現水蒸氣的抖動,是不能建天文臺的,而穿鼻巖這一帶比較符合建天文臺的條件。」
西湧天文臺總投資6246萬元,梅林坦言僅天文望遠鏡本身就很昂貴,「以西湧60釐米光學望遠鏡為例,現在造價在150萬元到200萬元之間,而北京天文臺LAMOST望遠鏡高達上億元,國外先進的哈勃天文望遠鏡的造價高達25億英鎊」。
除了天文望遠鏡花錢甚多之外,選址也是影響天文臺的重要因素,「選在西湧穿鼻巖山頂,位置較偏,造價也高,如果選在市內蓮花山,成本就會低很多,但是不利於天文臺的觀測。」梅林告訴記者,世界上公認的三個最佳天文臺臺址都是設在高山之巔,夏威夷莫納凱亞天文臺海拔4206米;智利歐洲南方天文臺海拔近3000米;以及大西洋加那利群島的天文臺也在海拔2426米高的山頂。相比來說,西湧天文臺的造價還是比較低的,為什麼不能增加投入,建設更好的天文臺呢?梅林坦言:「再增加投資數十億,和現在的觀測能力也差不多,深圳現有的觀測條件不是增加投資就能提高的。」
氣象是特色,服務大運會
西湧天文臺是華南地區第一個天文觀測系統,也是國內首家天文與氣象觀測相結合、實地觀測與網絡虛擬觀測相結合的觀象臺。建成後的天文觀測基地與海上氣象探測平臺將為大運會提供相關氣象信息服務,大運會結束後,天文觀測基地與海上氣象探測平臺將作為一個永久性的觀測站投入使用,完成城市氣象、天文、海洋、地質等相關觀測任務。
深圳市氣象局副局長毛夏此前曾介紹說,作為2011年深圳大運會氣象配套服務項目的天文觀測系統工程,由上山道路和山上建築組成。與國家標準站按照國家標準設置的檢測儀器相比,該工程具備多個「自選」動作,包括海洋、陸地、雷電等多類別的監測項目,尤其是在大運會期間,可針對賽艇、沙灘排球等多項體育賽事提供不同的氣象資訊,成為大運會氣象配套服務項目。
記者獲悉,秋冬是進行天文觀測的最佳時節,根據深圳的地理位置,西湧天文臺下半年將計劃組織三次天文科普觀測活動,包括木星觀測攝影和雙子座流星雨觀測等。鑑於場地條件有限、位置偏遠,天文臺將通過預約,有組織地開展天文科普活動,每次觀測科普活動大約可以接受20-30位左右的市民參加,更多的市民和愛好者可以通過網站分享觀測到的天象。梅林告訴記者:「屆時天文愛好者既可在網上看直播,也可以在電視上接收天文臺提供天象視頻拍攝信號源,收看多渠道直播。」
(發自深圳)
石華、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