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射電望遠鏡數據中心落戶貴州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貴陽5月25日電(記者王麗、楊洪濤)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與貴州貴安新區24日籤訂《貴州射電天文臺及FAST數據處理中心建設協議》,標誌著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射電望遠鏡數據中心正式落戶貴州。

  記者從24日在貴州舉辦的「2017貴安國際數字經濟論壇」上了解到,FAST射電望遠鏡數據中心規劃佔地面積約60畝,總投資約1.6億元,主要建設貴州射電天文臺、FAST科學數學數據存儲與處理中心、FAST自主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綜合實驗平臺。

  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鄭曉年透露,在貴安新區建設FAST數據中心是國家天文臺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由於FAST產生的數據量大、數據工作多,FAST數據中心將建成一個分節點和核心節點相結合的多點數據中心模式。

  鄭曉年說,今後還將與貴州的高校、運營商等進行共享,實現數據中心的價值最大化。預計未來10年,FAST射電望遠鏡數據中心數據存儲將達到100PB,計算能力將達到1000TFLOPS。

  「我們將推動100G天文數據專業中心的建設,這在世界天文界尚屬首次。」鄭曉年說,FAST數據中心的建設,將帶動天文及大數據相關產業的發展。

  FAST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於2016年9月25日在貴州省平塘縣落成使用,被譽為「中國天眼」。

相關焦點

  • 國家天文臺與貴州師範大學共建天文學科和「南仁東班」
    貴州師範大學供圖中新網貴陽12月25日電 (記者 張偉)記者25日從貴州師範大學獲悉,國家天文臺與貴州師範大學日前在貴陽籤訂了共建貴州師範大學天文系和天文學科協議書。雙方將共建貴州師範大學天文系和「南仁東班」,為中國天文學發展輸送更多優秀的、高層次的天文專業人才。
  • 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最新全景 (360×180度)
    正在貴州省平塘縣建設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預計將於2016年4月安裝完畢。29日,國家天文臺在「中科院之聲」微信公眾號上更新了FAST建設的最新動態,公布了多套施工現場的(360×180度)互動式全景。
  • 中科院天文臺跨界賣貓窩,以中國天眼射電望遠鏡為原型
    中科院天文臺跨界賣貓窩,以中國天眼射電望遠鏡為原型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實習生 劉迎香 汪萌菲 2019-06-19 21:18
  • 世界最大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在貴州開建
    12月26日,具有我國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奠基儀式在FAST臺址—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大窩凼窪地舉行。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院士、貴州省副省長蒙啟良、中科院秘書長李志剛以及貴州省政府、國家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工業信息化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SAT項目合作單位、貴州省直有關單位和高校、黔南州有關領導出席奠基儀式。    據了解,將於2009年正式開工建設的FAST是世界上正在建造及計劃中的建造的口徑最大、最具威力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擁有30個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
  • 上海天文臺啟用亞洲最大射電望遠鏡
    10月28日,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研製的直徑65米射電望遠鏡在上海天文臺啟用。作為我國目前口徑最大、波段最全的一臺全方位可動的高性能射電望遠鏡,其總體性能僅次於美國的110米射電望遠鏡、德國的100米射電望遠鏡和義大利的64米射電望遠鏡,為亞洲最大、世界第四。
  • 全球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在貴州落成啟用
    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由我國天文學家於1994年提出構想,從預研到建成歷時22年,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是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天眼」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介紹,藉助這隻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員可以窺探星際之間互動的信息,觀測暗物質,測定黑洞質量,甚至搜尋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 中科院FAST重點實驗室成立
    原標題:中科院FAST重點實驗室成立 「中國天眼」早期科學數據中心系統計算能力達世界級水準隨著19波束裝置即將投入使用,FAST在超級計算方面有何「秘籍」?依託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重點實驗室旨在面向國際天文前沿問題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致力於低頻射電天文研究與技術方法發展,探索科研與技術有機結合新模式。
  • 張美聖帶隊赴貴師大FAST數據中心調研、座談,並遞交了這份邀請函
    4月19日,貴州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美聖一行5人到貴州師範大學FAST數據中心調研並召開座談會,商議2019數博會天文論壇的籌備工作
  •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中國「天眼」工程 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又被形象的稱作中國「天眼」。是由國家科教領導小組審議確定的國家九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採用中國科學家獨創設計和我國貴州南部喀斯特窪地的獨特地形條件,建設的一個約30個足球場大小的高靈敏度巨型射電望遠鏡。 中國「天眼」的視野有多遠?
  • 平臺中心黨支部與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黨委開展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
    2020年12月8日,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黨支部赴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懷柔太陽觀測基地開展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進科研設施與科學數據開放共享」為主題的聯學活動。
  • 美國射電望遠鏡塌了,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
    >儀器接收平臺坍塌後的阿雷西博望遠鏡 社交媒體圖一位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工作人員人此前表示,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若失去功能,那麼全世界在天文探索領域,將只能依靠來自中國貴州的另一隻「大眼睛」,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 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望遠鏡|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阿雷西博...
    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坍塌,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當地時間12月1日確認,被譽為地球「兩大眼睛」之一的波多黎各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塌了,繼今年8月兩次嚴重電纜事故後,望遠鏡懸掛的接收設備平臺當天墜落並砸毀瞭望遠鏡反射盤(天線)表面,望遠鏡很可能已不能再使用,重建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之一
  • 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美國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坍塌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當地時間12月1日確認,被譽為地球「兩大眼睛」之一的波多黎各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塌了,繼今年8月兩次嚴重電纜事故後,望遠鏡懸掛的接收設備平臺當天墜落並砸毀瞭望遠鏡反射盤(天線)表面,望遠鏡很可能已不能再使用,重建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之一。
  • 美國射電望遠鏡塌了,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
    望遠鏡所有方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當地時間12月1日確認,繼今年兩次嚴重電纜事故後,望遠鏡懸掛的接收設備平臺當天墜落並砸毀瞭望遠鏡反射盤(天線)表面,目前無人傷亡,但望遠鏡很可能已不能再使用,重建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之一。
  • 「天眼」再添「利刃」,貴州要建大型科學數據中心
    3月25日,記者從FAST早期科學數據中心獲悉,隨著19波束接收機即將投入使用,FAST的巡天能力將大大增強,隨之產生的超級數據,將給FAST早期科學數據中心帶來嚴峻考驗不過,這完全不用擔心,FAST早期科學數據中心將投入上千萬元購置硬體,並對數據中心進行擴容。▼FAST巡天一圈,費時在20天左右。平時,一根光纖專線將FAST捕獲的海量數據,從平塘大窩凼直接連到了100多公裡外的貴州師範大學內。
  • 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遊基地亮相,貴州黔南球面射電望遠鏡上榜
    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遊基地亮相,貴州黔南球面射電望遠鏡上榜 「國家旅遊局」微信公眾號 2017-03-28 15:33
  • 中國「天空之眼」FAST向全球開放,耗資2300萬美元建數據處理中心
    大數據文摘出品來源:Nature編譯:蔡婕、李雷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又稱「中國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口徑、填充口徑(即全口徑均有反射面的)射電望遠鏡。
  • 貴州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將申建「三大中心」
    在貴州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貴州提出加快大數據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籌建科學數據中心,申建國家超算貴安中心、國家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SKA亞洲區域中心。   貴州省代省長諶貽琴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貴州將更加奮發有為推進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實現大數據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新跨越。在加快大數據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方面,貴州將申建國家超算貴安中心、國家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SKA亞洲區域中心,籌建以上科學數據中心。
  • 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達成合作,擬完成虛擬天文臺上雲項目
    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達成合作,擬完成虛擬天文臺上雲項目 劉寶興/證券時報 2016-10-13 15:16 來源:澎湃新聞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天眼」將於4月1日對全球科學界開放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月5日消息,記者從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了解到,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於2020年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徵集來自全球科學家的觀測申請。據「中國天眼」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介紹,自4月1日起,各國科學家可以通過在線方式向國家天文臺提交觀測申請,申請的項目將交由「中國天眼」科學委員會和時間分配委員會進行評審、提出項目遴選建議,並於8月1日起分配觀測時間。面向全球科學界開放的第一年,預計分配給國外科學家的觀測時間約佔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