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院三亞站順利完成愛因斯坦探針衛星星地數傳鏈路對接試驗

2021-01-13 儀器網

衛星通訊即在衛星上裝設一定功率的轉發器,把從地面送來的聲音或電視廣播信號經過適當處理,向另地點播放,以實現兩地或多地間的通訊。衛星通信的主要優點:通信範圍大;不易受陸地災害影響;建設速度快;易於實現廣播和多址通信;電路和話務量可靈活調整;同一信通可用於不同方向和不同區域。

2021年1月上旬,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站成功完成愛因斯坦探針(Einstein Probe,簡稱EP)衛星星地數傳鏈路對接試驗。

星地數傳鏈路對接試驗的目的主要是驗證衛星與地面接收和數據處理之間星地接口匹配性,是衛星研製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整個測試過程順利,有效驗證了星地數傳接口匹配及數據幀格式的正確性,達到了星地對接試驗的預期目標。為衛星發射後數據的正常接收和處理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愛因斯坦探針衛星是中國研製的科學衛星,計劃採用國際先進的大視場龍蝦眼望遠鏡技術,在軟X射線波段開展超快速、高靈敏度、高空間解析度的全天巡天,並能實時警報其它天文設備以開展聯合觀測,衛星將通過潮汐瓦解事件和其它X射線瞬變現象來揭示作為宇宙黑洞主體的、各種尺度上的寧靜「潛伏」黑洞,將探測各類已知或未知的X射線暫現源和瞬變源、並建立它們的樣本,甚至有望為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捕獲到引力波暴源的電磁對應體。

2017年11月14日,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結題總體驗收會宣布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將在2021年前後發射升空。

2013年11月15日,國家天文臺組織召開了國家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背景型號項目「愛因斯坦探針衛星(Einstein Probe)」的科學論證啟動會,暨第一次科學工作組會議。國家天文臺領導、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論證中心領導、來自國內多家天文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的高能天體物理與時域天文領域的專家學者、項目組成員共50人出席了會議。

2016年12月1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並取得初步科學成果後,我國「十三五」空間科學任務現已全面啟動,爭取在2020年前後,發射愛因斯坦探針(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等多顆科學衛星,實現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的持續、健康發展。

2017年11月14日,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結題總體驗收會透露,包括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在內的多顆科研衛星將在2021年前後發射升空。

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的有效載荷包括一臺大視場(60°×60°,立體角約為1球面度,即全天十二分之一)的軟X射線(0.5~4keV)寬視場X射線望遠鏡(WXT)和一臺視場約為1°×1°的深度後隨X射線望遠鏡(FXT)。WXT能同時覆蓋十二分之一的全天。由於在大視場全天監測中首次採用國際上已實現了的X射線MPO龍蝦眼聚焦成像技術,探測靈敏度和巡天捕獲能力Grasp(探測有效面積與市場的乘積)比以往的設備高1-2個數量級。

鏈路指無源的點到點的物理連接。從一個節點到相鄰節點的一段物理線路,中間沒有任何其他的交換節點。在進行數據通信時,兩個計算機之間的通路往往是由許多的鏈路串接而成的。一段鏈路由兩端結點以及結點之間的通信線路組成。

有線通信時,鏈路指兩個節點之間的物理線路,如電纜或光纖。無線電通信時,鏈路指基站和終端之間傳播電磁波的路徑空間。水聲通信時鏈路指換能器和水聽器之間的傳播聲波的路徑空間。

任何一條衛星通信線路都包括發端和收端地面站、上行和下行線路以及通信衛星轉發器。可見,地面站是衛星通信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地面站的基本作用是向衛星發射信號,同時接收由其它地面站經衛星轉發來的信號。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是為全國提供衛星遙感數據及空間遙感信息服務的非營利性社會公益性裝置,也是我國對地觀測領域的國家級核心基礎設施。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作為國際資源衛星地面站網成員,是世界上接收與處理衛星數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數據分發服務量居於世界前四位。

在各種衛星通信系統中所用的地面站是多種多樣的,而一個典型的雙工地面站設備應當包括信道終端分系統、大功率發射分系統、高靈敏度接收分系統、天線饋電分系統、伺服跟蹤分系統、電源分系統以及監控分系統等部分。

信道終端分系統中發端設備的作用是對基帶信號進行處理,並對中頻(如70MHz)進行調製;收端設備的作用與上述過程相反。信道終端設備,按其處理信號開工的不同可分為模擬制信道終端設備和數字式信道終端設備;按通信業務可分為電視、電話、數據等信道終端設備。

在標準地面站中,需要向衛星發射幾百瓦以至十幾千瓦的大功率微波信號,為了實現多址通信,還常常向其它地面站同時發射數個載波。因此,地面站應能在高電壓、大功率、寬頻帶和多載波的情況下工作。此系統包括上變頻器、自動功率控制器、發射波合成器、激勵器和大功率放大器等部分。

從發終端送來的中頻寬帶調頻信號經上變頻器(一般採用參量變頻器)變換成微波信號。上變頻器的所用的本機振蕩頻率由本振(又叫泵源)產生,本振一般採用晶振鎖相倍頻的方法,以產生頻率穩足度很高的微波振蕩頻率。地面站的天線好像一口大鍋,面向通信衛星,它的直徑一般是10。30米,由天線本身、饋電部分、跟蹤部分和驅動部分組成。

新聞來源: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

相關焦點

  • 海南一號衛星項目星地對接試驗啟動!預計今年在文昌發射
    8月3日-8月9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在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站組織並圓滿完成海南一號衛星一期4顆光學衛星星地對接試驗。星地對接試驗是對衛星重要性能指標及衛星信號質量進行核驗,標誌著衛星研製接近尾聲,即將交付發射。
  • 海南一號衛星進行星地對接試驗,預計今年底在文昌發射
    8月3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在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站啟動海南一號衛星一期4顆光學衛星星地對接試驗,持續至8月9日。據悉,海南一號衛星預計今年底在文昌發射。8月3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在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站啟動海南一號衛星一期
  • 海南一號衛星項目啟動星地對接試驗 預計今年底在文昌發射
    【海南一號衛星項目啟動星地對接試驗 預計今年底在文昌發射】8月3日-8月9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在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站組織開展海南一號衛星一期4顆光學衛星星地對接試驗。據悉,星地對接試驗是對衛星重要性能指標及衛星信號質量進行核驗,標誌著衛星研製接近尾聲,即將交付發射。
  • 海南一號衛星項目星地對接試驗啟動 預計今年在文昌發射
    來源:視覺中國2020年8月3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在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站組織開展對海南一號衛星一期4顆光學衛星星地對接試驗衛星地對接試驗是對衛星重要性能指標及衛星信號質量進行核驗,標誌著衛星研製接近尾聲,即將交付發射。海南衛星星座發射計劃將在2-3年內完成,2020年發射「海南一號」一期4顆光學衛星;2021年發射「海南一號」二期2顆光學衛星和「三亞一號」2顆高光譜衛星;2022年發射「三沙一號」2顆SAR合成孔徑雷達星。海南一號衛星預計今年在文昌發射。文昌發射基地雖然承擔著重大國家任務,但還沒有開放商業衛星發射。
  • 海南一號衛星啟動「星地對接」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三亞8月3日電 (記者王祝華)3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站啟動海南一號衛星一期4顆光學衛星星地對接試驗。此次試驗為期一周。 星地對接試驗是對衛星重要性能指標及衛星信號質量進行核驗,標誌著衛星研製接近尾聲,即將交付發射。記者從項目主持單位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了解到,此次星地對接試驗包括測控鏈路和數傳鏈路對接試驗。
  • 我國完成兩級入軌空天飛行器風洞自由分離試驗
    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承擔的TSTO級間分離項目取得重要進展據微信公眾號「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ID:hangtianshiyiyuan)10月21日消息,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圓滿完成兩級入軌空天飛行器風洞自由分離試驗
  • 空天院成功研製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
    7月23日,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基地順利發射升空。值得注意的是,其搭載的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研製。這是國際上首次使用雙通道多極化超寬帶次表層探測雷達對火星局部地區的土壤厚度和次表層巖石地質結構進行就位巡視探測,將實現火星表面以下10米甚至100米深度的火星內部結構的「透視」。
  • 新一代海洋水色衛星星地對接試驗成功
    日前,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海南陵水海洋衛星地面接收站組織開展了新一代海洋水色衛星數傳系統-陵水地面接收系統對接試驗。參加試驗的單位有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航天五院西安分院、陝西航天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等。
  • 中科院空天院研製火星車雷達 可「透視」火星百米深度內部結構
    (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天線在火星車上的安裝位置示意圖。(中科院空天院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23日發布消息說,該院研製成功的、可「透視」火星百米深度內部結構的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當日隨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從海南文昌順利發射升空。
  • 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破解空天動力領域「卡脖子」難題
    4月16日,陝西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由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院長何國強主持完成的項目獲得陝西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該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果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為航天領域的技術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中科院空天院院長:中國已進入遙感大數據時代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院長吳一戎30日說,隨著對地觀測技術的進步,中國已進入遙感大數據時代,數據具有多傳感器、多時相、多解析度、多要素等「四多」特性,迫切需要面向多元化應用。
  • 空天院研發嫦娥五號有效載荷——「月壤結構探測儀」升空
    有效載荷是指太空飛行器上裝載的為直接實現太空飛行器在軌運行要完成的特定任務的儀器、設備、人員、試驗生物及試件等。太空飛行器有效載荷是太空飛行器在軌發揮最終航天使命的最重要的一個分系統。太空飛行器平臺裝載了有效載荷,就成為完整的能完成特定空間任務的太空飛行器了。因此,若把太空飛行器視為一級系統,則平臺和有效載荷是從屬於它的兩個二級系統,二者是處在同一層次的兩個分系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製的月壤結構探測儀作為嫦娥五號探測器有效載荷於11月24日4:30分搭載升空。
  • C919縫翼作動器砂塵驗證試驗目擊順利完成
    近日,上海審定中心C919項目審查組和中國商飛上飛院C919項目飛控部團隊赴英國MOOG公司開展C919項目縫翼作動器砂塵驗證試驗件檢查,並在Particle技術實驗室順利完成縫翼作動器砂塵適航驗證試驗目擊。
  • 曲靖局順利完成±500千伏牛從直流地線融冰試驗
    曲靖局順利完成±500千伏牛從直流地線融冰試驗 來源: 2020-12-04
  • 國產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助力天舟一號順利完成任務
    功勳「神器」再立新功——國產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助力天舟一號順利完成任務  □ 本報記者 徐建華  2017年4月20日19時41分,隨著「天舟一號」順利發射升空;4月22日中午,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進行自動交會對接。
  • 他們破解了空天動力領域「卡脖子」難題
    4月16日,陝西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由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院長何國強主持完成的項目獲得陝西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該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果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為航天領域的技術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 美國最不希望中國掌握的空天技術,是……
    加上維護和檢修,每架次飛行都需要數億美元。這成為無法承受之重。該項目吸取了NASP的失敗教訓,確立了一個可行的目標與路線,總體進展順利。X-37試驗機於2005年搭載英國維珍公司的「白騎士」運載飛機進行了首次空中飛行試驗。2006年由B-52飛機運載升空,投放後利用自動控制技術飛行和降落。在2006年項目交空軍負責後,其軍事色彩驟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