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兩岸媒體人回望LAMOST十載巡天路

2020-12-06 環球網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麗媛】東經117°34′38″,北緯40°23′45″,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隱匿在河北省興隆縣燕山山脈深處。在每個晴朗的夜晚,9臺「觀天之眼」默默守望星空。7月19日,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首站就來到這裡。

1965年首次踏勘,1968年投入使用,近50年持續建設,成就如今這座亞洲大陸規模最大的光學天文觀測基地。據介紹,興隆觀測站目前口徑大於50釐米的望遠鏡共有9臺,分別為:郭守敬望遠鏡(LAMOST)、2.16米天文望遠鏡、1.26米紅外望遠鏡、1米反光望遠鏡、60/90釐米施密特望遠鏡、85釐米反光望遠鏡、80釐米反光望遠鏡、60釐米反光望遠鏡、50釐米反光望遠鏡,具備完備的高、中、低色散光譜和高精度測光觀測設備,探測能力覆蓋光學波段和近紅外波段。

在這9臺望遠鏡中,最著名的當屬郭守敬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即「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為LAMOST,是中國天文學家自主研製的大視場兼大口徑的新型光學望遠鏡。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LAMO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趙永恆研究員介紹,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視場(廣角)望遠鏡。

據了解,郭守敬望遠鏡在同一塊大鏡面上採用可變形薄鏡面和拼接鏡面的主動光學技術,解決了大視場望遠鏡兼具大口徑的世界級難題。4000根光纖並行可控的快速定位技術,目前居世界第一,這項技術使郭守敬望遠鏡成為全世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在科學上開創了大規模光譜巡天的先河。

從1997年8月立項到2009年6月通過驗收,天文工作者用了近12年終於建成郭守敬望遠鏡這隻「觀天巨眼」。「一架大口徑天文望遠鏡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最好例子,看到了LAMOST這個新傢伙,我們才知道中國人都做成了些什麼。」美國著名天文學家理察·埃裡斯曾這樣說。

經過兩年精密調試與試觀測,2011年10月郭守敬望遠鏡正式開始巡天觀測,成果豐碩。其中,2011年10月至2018年6月,郭守敬望遠鏡中解析度光譜巡天測試觀測圓滿結束。巡天七年,郭守敬望遠鏡獲取光譜數據量達到約1125萬,高質量光譜達937萬條,約是國際上其他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之和的2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獲取光譜數突破千萬量級的光譜巡天項目。

關於光譜的意義,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天文組負責人王匯娟副研究員形容:「光譜就像天體的『DNA』,觀測到光譜就能知道它(天體)是誰(年齡、組成成分及與地球的距離等)」。

據悉,郭守敬望遠鏡獲取的光譜集成為了目前世界上天區覆蓋最完備、巡天體積和採樣密度最大、統計一致性最好的天文數據集。包括美國、德國、比利時、丹麥等國家和地區在內的124所科研機構和大學的700餘位用戶都在利用郭守敬望遠鏡數據開展研究工作。

趙永恆告訴環球網記者,在臺灣,目前「中央大學」的兩個團隊就在用郭守敬望遠鏡的數據做研究。對於兩岸在天文研究領域的交流,趙永恆說,上世紀90年代,大陸與臺灣「中研院」天文所、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等已經在進行不同方面的合作。今年9月,兩年一屆的「海峽兩岸天文望遠鏡及儀器學術研討會」也將又一次拉開序幕。

相關焦點

  • 兩岸網絡媒體人參觀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共同探索星空奧秘
    華夏經緯網7月19日訊,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於2019年7月18日啟動,來自兩岸十餘家主流媒體記者和島內自媒體人士參加了此次採訪活動
  • 探尋星空奧秘 兩岸媒體人共同探訪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
    這裡就是目前東亞大陸地區規模最大的光學天文觀測基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7月19日,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首站就來到了興隆。
  • 兩岸媒體人走進雲南體驗天文探索魅力
    中新網麗江11月15日電(李雪峰)連日來,參加「感受七彩雲南·探秘南國星都」活動的20餘位兩岸媒體人,先後走進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鳳凰山園區
  • TMT雷射導星聯合實驗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進行
    11月24日至12月1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聯合理化技術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與三十米望遠鏡(TMT)項目總部專家一道,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成功進行了系列雷射導星聯合外場試驗
  • 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實現與「墨子號」天地對接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1米望遠鏡(圖1)作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重要通信地面站承擔了多項測試實驗和天地一體化實驗任務。8月16日凌晨「墨子號」發射成功後,衛星進入了在軌測試階段。
  • 國科大學生赴興隆觀測站實地天文觀測
    編者按:為吸引更多學生走近天文科學,感受物理星辰的魅力,天文學院分別於12月5日、12月12日組織國科大本科生及研究生前往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前後共計約110人參與。報名採取抽籤的方式選取參加人員,不限專業年級,為國科大學子們帶來難忘且意義非凡的「觀測之夜」。
  • 看滿天星光 尋天文奧秘——兩岸媒體人的觀星之行
    在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麗江天文觀測站,來自兩岸的「追星者」們架起相機,拍攝下令人心醉神迷的星空大片。  近日,由國家天文臺主辦、雲南省臺辦協辦的2020年兩岸新媒體人「感受七彩雲南·探秘南國星都」活動在雲南省舉行。20餘位兩岸媒體人來到昆明市、玉溪市和麗江市探索天文奧秘。  「我在這裡完成了人生第一次銀河打卡。」
  • 天文營日誌(上)探訪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
    這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製造黑暗,是為了看到更多的光。為了避免人造光源對夜間觀測造成幹擾,興隆基地儘量減少人造光出現在室外。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 供圖:國家天文臺為了充分發揮天文營作為專題科學營的特色,也為了使營員中的眾多天文愛好者能有最大的收穫,整個天文營的大部分行程是關於天文的專門活動,尤其是和國家天文臺密切合作,分別赴興隆、懷柔兩個觀測基地和國家天文臺總部體驗天文觀測、學習天文知識。
  • 走進國家天文臺河北興隆觀測基地(組圖)
    興隆觀測基地的LAMOST望遠鏡(圖左,又稱郭守敬望遠鏡)(11月9日攝)。興隆觀測基地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和中國科學院光學天文重點實驗室,始建於1965年,1968年初步建成投入運行。基地擁有口徑50釐米以上的天文望遠鏡9臺,具備覆蓋高、中、低色散光譜和高精度測光的觀測設備,探測能力覆蓋光學波段和近紅外波段。基地位於河北省興隆縣境內的燕山主峰南麓,平均海拔約900米。
  • 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美景:《三體》中的紅岸基地取景在這就好了!
    《中國國家天文》雜誌官方微博23日發布了一組興隆觀測站的美景圖,展現了雪與藍天白雲共震撼的場面,攝影師是陳穎為。讓人不禁感嘆,電影《三體》中紅岸基地的取景要是在這裡就好了。在原著小說中,紅岸基地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的一座被當地人稱之為雷達峰的山頂,是在冷戰背景下,為對抗蘇修和美帝的太空計劃的絕密國防工程,代號「紅岸」。
  • 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舉辦第九屆「天文開放日」活動
    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舉辦第九屆「天文開放日」活動 2017-05-17 國家天文臺 【字體:5月13日,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迎來了第九屆「天文開放日」,活動以參觀興隆觀測基地的2.16米望遠鏡、公共天文臺和科普展廳為主,為公眾提供近距離接觸專業天文設備的機會,當天有600餘人前來參觀。基地30多名員工參加了接待和講解工作。  為保證活動的安全有序進行,基地制定了詳細的活動方案和應對突發事件預案,設計製作了精美的宣傳海報和參觀引導圖。
  • 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天文專題營走進國家天文臺
    7月22日至24日,來自多個省市的天文專題營的營員們參觀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興隆觀測基地和懷柔太陽觀測站,並在國家天文臺本部聽取了天文學家的專場報告。   在興隆觀測基地,由國家天文臺志願者帶領營員們分組參觀了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和郭守敬望遠鏡。在2.16米望遠鏡圓頂內,基地的陳穎老師為營員們進行介紹瞭望遠鏡的性能參數,機架構成以及終端儀器。
  • 兩岸媒體人走進四季花城 感嘆花城「溫度」
    12月7日,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媒體團來到深圳的四季花城社區,在社區假日廣場周遭隨處都能聽到歡聲笑語,放眼沿途健身路徑都是「運動健兒」在揮灑汗水。四季花城社區「和諧相處、鄰裡相親、守望相助」的幸福感讓兩岸媒體人不禁羨慕起來,同行的臺灣媒體調侃道,「老了的時候我都想住進來。」那麼,到底是什麼成就了花城「溫度」?
  • 天之涯、海之角,星空相伴過春節--來自國家天文臺6個臺站的守望故事
    南美國家智利有著得天獨厚的天文觀測條件,聞名世界的阿塔卡馬沙漠曾因熱門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而廣為我國觀眾所知。現實生活中,南美天文研究中心是中科院「走出去」戰略支持下首個在海外揭牌成立的境外機構,國內依託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同時也是中智天文聯合研究中心。這才是真正吸引和培育從事科研工作的「都教授」們的第一線科學觀測實驗基地,也是我國發展未來天文臺站的前哨。
  • 在興隆觀測站仰望秋季星空——記2020年星緣秋季星空大會
    在興隆觀測站仰望秋季星空文/宋愛武從草原天路夏季星空大會回來就開始惦記著秋季的約會,9月24日中午11點群裡秋季星空大會的通知剛剛發出色澤金黃塊兒大肉香的烤串前日提前出發追美食的小鋪墊已經讓我們開始回味,而導航到了觀星小鎮,爬上位於霧靈山南麓山頂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更感此行是如此值得
  • 國家天文臺
    基地是由國家天文臺二部和北京市育榮實驗學校共同籌建的,現正式對外開放。該基地距市中心20多公裡,距京昌高速公路只有3公裡,交通便利。  國家天文臺是「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是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命名的「中國青年科技創新行動教育基地」。原北京天文臺沙河站的科普活動曾為此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科學網—LAMOST巡天引領者
    LAMOST巡天引領者六年來,LAMOST望遠鏡共發布近千萬條天體光譜,數量遠超世界其他巡天項目發布光譜數總和,比國際同類望遠鏡發布的光譜數提高了一個數量級。該光譜集是目前世界上天區覆蓋最完備、巡天體積和採樣密度最大、統計一致性最好、樣本數量最多的天文數據集,填補了國內天文基礎資料庫的空白。 趙永恆在2003年臨危受命赴任LAMOST項目第三任總經理,開始每天硬著頭皮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姚永強:站在離星空最近的地方—新聞—科學網
    姚永強(左二)向美國合作團隊介紹阿里站建設望遠鏡的臺址條件。 去年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首席研究員姚永強因表現突出,作為第15批博士服務團成員繼續留在了西藏阿里。2010年,項目組優先選定在阿里獅泉河點啟動阿里觀測站建設。 2014年,國家天文臺與阿里地區行署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國家天文臺阿里觀測站、阿里天文臺,同時組建阿里天文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委員會,共同推進阿里暗夜保護區和暗夜公園建設。
  • 紫金山天文臺將建近地天體觀測站
    中新社南京十一月二十日電(記者陳琪)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在江蘇省盱眙縣跑馬山建立近地天體觀測站,以便及早發現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天外來客」。  據了解,紫金山天文臺「建造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項目是國家科技部重點科技項目。
  • NEOWISE大彗星到來,肉眼可觀測
    NEOWISE大彗星到來,肉眼可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