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臺將建近地天體觀測站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南京十一月二十日電(記者陳琪)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將在江蘇省盱眙縣跑馬山建立近地天體觀測站,以便及早發現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天外來客」。

  據了解,紫金山天文臺「建造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項目是國家科技部重點科技項目。建造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是為了發現可能對地球構成潛在危險的近地天體,在亞洲中緯度地區建立的中國近地天體觀測站,是國際近地天體聯測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中科院七位院士參與的專家評審組日前通過了對觀測站址的科學論證。選址觀測報告表明,跑馬山站址的夜天光條件不錯,大氣透明度和大氣寧靜度良好,年平均天文可觀測晴夜數為二百一十天左右。

  專家們認為,盱眙跑馬山觀測站具有滿足米級望遠鏡所需要的天文觀測條件和發展空間,除安裝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外,還可安放空間目標探測等其它類型的天文望遠鏡。

  據悉,由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建造的一點二米斯密特近地天體望遠鏡將落戶於此。該望遠鏡在中國同類望遠鏡中最大,也是最先進的,預計二00二年可建成投入使用。(完)

相關焦點

  • 中國天文臺巡禮--紫金山天文臺
    紫金山天文臺落成於1934年,1950年5月20日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嚴格地說,位於天堡城的紫金山天文臺是紫金山天文臺的紫金山科研科普園區。紫金山園區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它的建成標誌著我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開始,中國現代天文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天文臺站大多從這裡誕生、組建和拓展。由於它在中國天文事業建立與發展中作出的特殊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然而,隨著南京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該園區受光害汙染,不再適合夜天文觀測,成為科普教育的絕佳之地。
  •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世界上未知的事情很多,人們早在遠古的時候就渴望了解宇宙,觀測天體,隨著今天人類科技的發展,人們已經可以了解到距離我們200多億光年的星體。隨著我們的觀察,近地小行星接近地球的時事情時 有發生,這引起了天文工作者的重視,小行星真的會撞擊我們的地球嗎?觀看天是否直接用眼睛看呢?  早在遠古的時候人們就渴望了解宇宙,今天的人已經可以了解到距離我們200多億光年的星體。
  • 紫金山天文臺新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幾乎「貼著」地球掠過!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小行星2020 FL2。這顆小行星3月23日剛剛掠過地球,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僅有14.4萬公裡,幾乎是「貼著」地球飛過去的。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它是我國目前觀測到的最近距離飛掠地球的近地小行星。
  •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近地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
    中新社北京3月23日電 中國科學院官網23日消息:國際小行星預警網(IAWN)和國際小行星中心(MPC)發布,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近地小行星2020FL2於北京時間3月23日凌晨4時38分24秒在0.38地月距離(約14.4萬公裡)飛掠地球。
  • 【新華日報】紫金山天文臺接連發現三顆新的近地小行星
    2月下旬以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探測 望遠鏡已經發現三顆新的近地小行星!其中有兩顆已與地球 「擦肩而過」,還有一顆「潛在威脅小行星」將於今年5月初飛 掠地球。為何近期接連發現新的小行星?它們會對地球產生 怎樣的「威脅」?對於這些「不速之客」,人類該怎麼去應對? 聽聽紫臺專家怎麼說。
  • 繪製中國人的銀河畫卷——紫金山天文臺90年
    紫金山天文臺的名稱沒有改變,但已從一個紫金山上的觀測點發展為中國科學院下屬的現代化研究所,它的觀測點分布至更廣範圍:從山東到青海,從江蘇到黑龍江,從雲南再到……南極。  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近地天體望遠鏡
  • 紫金山天文臺:火星「逆行」迎來絕佳觀測季
    中新網南京8月31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31日消息,在即將來臨的9月,天宇中的閃閃「紅星」——火星將「提早」升起,且亮度增加,迎來絕佳觀測季。同時,火星將迎來為期兩個月的「逆行」,帶來相對「靜止」的絕佳觀賞窗口。
  •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家祥逝世,曾為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楊捷興回憶,上世紀60年代,他與張家祥一同進入行星研究室,一直奮鬥在同一戰線上。1932年10月30日,張家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195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工作。他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紫金山天文臺原臺長張鈺哲,畢生從事小行星探測和天體力學軌道計算研究。1955年,張家祥和老師張鈺哲用600mm反射望遠鏡,成為最早在中國發現小行星的中國人。
  • 繪製中國人的銀河畫卷——紫金山天文臺90年-新華網
    紫金山天文臺的名稱沒有改變,但已從一個紫金山上的觀測點發展為中國科學院下屬的現代化研究所,它的觀測點分布至更廣範圍:從山東到青海,從江蘇到黑龍江,從雲南再到……南極。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近地天體望遠鏡。
  • 「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紫金山天文臺迎來新臺長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官網消息,11月23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來紫金山天文臺組織召開主要領導調整宣布會議,分院分黨組書記朱懷誠同志宣讀了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有關任免通知,趙長印同志任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官方簡歷顯示,目前,紫金山天文臺臺長、黨委書記已由趙長印「一肩挑」。
  •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正靠近地球
    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最新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2020 VA1。該小行星目前正在向地球靠近,預計在11月20日飛掠地球。本次飛掠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資料圖,新華社供圖據悉,這顆小行星最早由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於11月6日發現。
  • 紫金山天文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紫金山天文臺坐落於南京紫金山西山腰上,是一個兼顧科研與科普遊覽功能的天文機構。很多人可能覺得紫金山天文臺一定能體驗天文望遠鏡吧?很遺憾,紫金山天文臺的天文觀測儀器僅供部分參觀,嚴禁觸碰。紫臺大院內陳列著許多古代的天文觀測儀器,大多鑄造於明清時期,這些「精密」的儀器展現了我國古代天文學家的高超智慧。圖為渾儀。圖為圭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期便開始使用,古人能依據投射其上的日影長短來推測一年(回歸年)的時間長短及劃定不同季節的節氣。圖為天球儀,古稱渾天儀,球面上鑲有1449顆恆星,還能演示星座的周天運動。
  • 紫金山天文臺發現新彗星 繞日周期長達114年
    原標題:紫金山天文臺發現新彗星 為第四顆以「紫金山」名字命名的彗星   記者昨天獲悉,國際小行星中心4月13日發布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剛發現的一顆新彗星C/2017 E2,命名為Tsuchinshan(紫金山的威妥瑪拼法),這是第四顆以紫金山名字命名的彗星。
  • 紫金山天文臺:金星合昴星團等精彩天象將在四月登場
    【解說】4月1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布四月天象劇場「演出單」:木星、土星、火星將依次「親密接觸」月亮,上演星空私語。此外,今年「最大滿月」、 天琴座流星雨帶來的美妙夜空同樣值得期待。  【解說】據專家介紹,金星合昴星團將於3日「首發」登場。當晚,明亮的金星與散發著藍色光芒的昴星團爭相閃耀,交相輝映的罕見畫面值得一觀。
  • 紫金山天文臺專家回應「4.29小行星撞擊地球」:危言聳聽
    紫金山天文臺 供圖 紫金山天文臺專家回應「4.29小行星撞擊地球」:危言聳聽 中新網南京4月15日電 (楊顏慈)針對多家媒體近日報導的「NASA警告:4月29日小行星抵達地球!速度9千米/秒,可能撞擊地球。」
  •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闢謠稱彗星撞地球是危言聳聽
    昨天,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大學天文系聯合發表聲明,對這一說法進行闢謠,並表示「國際天文界對此不予理睬」。  俄羅斯《真理報》日前報導,該國天文學者尼古拉·費多羅夫斯基觀測到一顆可疑的彗星,通過「計算」發現其衝著地球而來,並得出結論———「按照目前的軌道和速度,它將可能在今年10月底撞上地球。」  「該學者沒有提供理論上需要的一些數據,所以他的說法不可信。」
  •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UFO研究專家王思潮逝世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著名行星科學家王思潮,因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於2016年6月17日11時33分在南京逝世,享年77歲。
  • 紫金山天文臺專家回應「4.29小行星撞地球」:可能性為零
    紫金山天文臺 供圖中新網南京4月15日消息,針對多家媒體近日報導的「NASA警告:4月29日小行星抵達地球!速度9千米/秒,可能撞擊地球。」這一說法,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斌15日回應稱,這一說法屬危言聳聽,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為零。
  • 紫金山天文臺最新揭秘:小天體「天涯海角」為何是扁平形狀的?
    近日,關於該小天體的研究取得最新進展: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紫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實驗室趙玉暉副研究員等與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利用太陽系小天體上活動性物質揮發的模型,為「天涯海角」奇特的扁平形狀(圖1)的形成提供了新穎、有趣且合理的解釋。
  • 這個夏天,我來到了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這個初夏,我來到了闊別已久的南京,對於這個六朝金粉之地,我並不陌生,幾乎沒有我未曾去過的地方。但唯有呲臨鐘山的紫金山天文臺,我依然繞有興趣想再次登臨,不僅僅是為看點綴於紫金山巒的那幾座漂亮的天文臺,還想去再近距離拍攝古天象觀測儀,以彌補之前的缺憾紫金山天文臺於民國時期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