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化學實驗吸粉300萬,「網紅」洋教授來寧「玩」科普

2021-01-15 騰訊網

燒瓶裡的雙氧水劇烈翻滾著,白色的煙霧一團團冒出,一位神似「肯德基」爺爺的白頭髮、白鬍子的外國人站在煙霧中,手舉一隻「阿拉丁神燈」。直到煙霧散盡,他用流利的中文說:「神奇嗎?但我不是阿拉丁,我是化學家。」12月21日上午,牛津大學博士、「網紅」戴偉(David G.Evans)教授在江蘇科技館為南京的中小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化學實驗課。作為擁有幾百萬粉絲的科普大V,很多人是通過短視頻了解到「戴博士」,並因此打開了一扇化學的大門。

「魔術師不能告訴你的,讓化學老師告訴你」

今年61歲的他曾是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布裡斯託大學博士後、埃克斯特大學的老師。如今,他是北京化工大學的特聘教授、英國皇家化學會北京分會創始人。他中文流利,對中文的新詞彙信手拈來。朋友們耳熟能詳的不是他的英文名字David G. Evans,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文名——「戴偉」。在人人都渴望變成「網紅」的短視頻平臺上,保持熱度很難。而戴偉這個白鬍子外國老頭卻獨闢蹊徑,靠紮實的化學實驗直播異軍突起。

12月21日,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江蘇科學技術館、化學工業出版社承辦的「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展覽開幕活動在江蘇科技館啟動,活動的主題就是:「元」自化學,「素」造生活。這一次,主辦方邀請到網紅戴偉教授。

在活動現場記者看到,戴偉教授以招牌的白頭髮、白鬍子、白大褂出場,就引起了孩子們的尖叫,「好像肯德基爺爺!」一開場,戴偉教授與臺下學生互動演示了點燃生日蠟燭不同的方法,令孩子們興趣盎然。在實驗臺上,各種顏色的試劑在加熱或置冷的處理下,完全變成另外一種物質,這個過程讓孩子們充滿好奇,現場聽到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哇噻」。

戴偉教授在接受紫牛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做這些目的都是提高孩子們對於化學的興趣,「以後需要探索更先進材料的,不是我們白頭髮的化學家,是這些孩子。」他認為,培養對化學的樂趣,就是動手做實驗,「魔術師不會告訴你魔法是怎麼做的,但是化學老師會告訴你其中的道理。」戴偉教授說,他在網絡上做短視頻的目的也是一樣,先吸引大家的注意,他們才有興趣了解背後的原理。

大科學家專注科普,一年要跑20多個省份

記者了解到,戴偉教授1996年來到北京化工大學進行合作研究後,一直定居中國。他曾獲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功勳外教」獎,並被英國皇室授予大英帝國官佐勳章。戴偉教授在學術上的造詣非常高。但讓人感到意外地是,從2011年以來,戴偉將自己的工作重心從科研轉移到科普工作中來。

這些年來,戴偉教授一直帶著幾個箱子,裝著各類器材和試劑,奔波於中國各地的城市和鄉村,向那裡的孩子們演示各種有意思的化學實驗,他也非常在意貧困山區和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們,經常跑去為孩子們做實驗。一年中,他能跑遍二十多省份,五六十所學校。戴偉教授告訴紫牛新聞記者,每年他要做100多場科普,對象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的學生都有。

每次活動,戴偉教授會提前一個半小時到現場,因為他要提前很久做實驗前的準備;他也是最晚離開場館人,因為一有孩子提問,他必然是放下手裡的收尾工作,耐心回答。

用短視頻開創科普新模式,在線影響300萬人

戴偉教授說,中國太大,很多地方他沒辦法親自走到,2018年開始,他在通過短視頻、通過快手、抖音、嗶哩嗶哩等平臺來傳播科學知識。當得知像快手、抖音這樣的短視頻APP在農村地區很火爆時,他更來了幹勁,因為這可以讓更多平時沒有機會做實驗的人們感受科學的樂趣。

在戴偉教授的快手帳號「戴博士實驗室」中,他仿佛一個聖誕老人,戴著護目鏡,操著流利的中文,製造出很多新穎、有趣的化學實驗場景。「大象牙膏」、「捉妖記」、「穿雲箭」、「法老之蛇」……他吸引了307萬粉絲,單條視頻最高閱讀達到1500萬,他發布的日常短視頻,播放量也基本在100~200萬。很多人通過快手了解到戴博士,並因此打開了一扇化學的大門。

在戴偉教授的粉絲裡,更多的是成年人,他們看到火焰升空、液體變色,會在評論區寫下「驚嘆」「神奇」等類似的評價。

在眾多網友評論裡,不少粉絲喊話戴偉教授,「好希望你是我曾經的化學老師,那樣我早考上清華北大了」。戴偉教授在無意中開拓了一種全新的做科普的方式。央視和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報導。在2018年國慶期間,戴偉教授受邀到央視CCTV-2改革開放40年直播間,作為一名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講述了他來到中國後,從做科研到做科普,並利用短視頻做科普的經歷。

2019年1月25日,戴偉出現在央視新聞聯播的畫面中。

2018 年 12 月 8 日,央視CCTV-13《新聞周刊》報導了戴偉教授在中國用短視頻做科普的故事,並展示了戴偉用快手短視頻拍攝和直播的過程。

還有很多人「害怕」化學,科學家有義務出來科普

有的人會覺得,牛津的博士卻跑去做科普,會不會大材小用了呢?但在戴偉看來,「身為科學家,只做研究不做科普,對不起我們的學科,也對不起我們的孩子。」

戴偉教授告訴紫牛新聞記者,現在也有些人出來,會做一些科學秀,但很多並不是專業人士,傳遞的知識不正確,面對孩子們提出的知識無法回答。「不僅是孩子,包括很多成年人都不了解化學,覺得化學有危險,化學有汙染。」戴偉教授說,他發現很多人「害怕」化學。他舉例說,有的人寧願花很多錢,買所謂不含化學成分的化妝品、洗髮水;有人喝鹼性水,認為可以中和體內的酸鹼度,不得癌症等等,「但是這也都是謠言,一點科學道理都沒有。」戴偉教授說,作為化學家,有義務讓大家正確認識化學,讓老百姓不被欺騙。

相關:

化學元素周期表今年150周歲了

幾乎每一個化學實驗室的牆上,都有一張元素周期表。通常,我們將元素周期表的創造歸功於俄國化學家迪米特裡·門捷列夫(Dimitri Mendeleev)。1869年,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寫在卡片上,並根據化學和物理性質對它們進行排列。為了慶祝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聯合國宣布將2019年定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

通訊員 賈志榮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於丹丹

相關焦點

  • 牛津博士中國當老師 直播化學實驗成「網紅」
    回放 牛津博士中國當老師 直播化學實驗成「網紅」
  • 六旬「洋教授」直播化學實驗走紅 展示多種神奇現象
    最近,一位「洋教授」憑著直播化學實驗迅速走紅網絡,並吸引了超過200萬的粉絲觀看。視頻中,這位「洋教授」穿梭在瓶瓶罐罐的化學藥品和各式各樣的化學器材之間,製作出了「大象牙膏」「穿雲箭」「騰雲駕霧」等多種神奇現象,單條視頻最高點擊量超過1500萬。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位走紅的「洋教授」是北京化工大學的特聘教授戴偉博士。
  • 靠做「化學實驗」,洋教授成了中國「網紅」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戴偉利用閒暇時間為青少年做科普。 黃文攝在人人都渴望變成「網紅」的短視頻平臺上,保持熱度很難。一個白鬍子外國老頭卻獨闢蹊徑,靠紮實的化學實驗直播異軍突起,短短數月就「吸粉」200多萬。他叫David Evans,中文名字戴偉,今年60歲,是一位來自英國的化學家。
  • 在中國「玩」科普的網紅洋教授:185個短視頻讓化學實驗秒變魔法
    做實驗、錄視頻、開直播……戴偉成了「網紅」教師,他正嘗試用最有趣的實驗、最流行的平臺科普化學。在他的「科學秀」上,化學實驗被冠以可愛的稱呼——「阿拉丁神燈」「大象的牙膏」「法老之蛇」。但好玩的背後,是科學的思維。2018年9月6日,福州,戴偉教授正在為學生進行化學反應實驗。
  • 面對面丨「化學魔法師」洋教授戴偉的中國科普之路
    洋教授來中國 用笨功夫解難題1996年9月,戴偉辭去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化學系教學委員會主席職務,隻身來到北京化工大學,成為段雪實驗室的第三位成員。實驗室只有一間小屋子,擺著一張實驗桌,工資僅有在英國時的1/10。有限的科研條件和語言障礙,都是戴偉需要突破的難題。戴偉:我的中文名字戴偉的「戴」太難寫了。
  • 科普「網紅」,科學養成
    在以娛樂為主要內容的視頻網站裡,科普類帳號的「吸粉」能力正在逐步顯現  科普「網紅」,科學養成  本報記者 曹玥  「話筒沒聲音,是不是還在調麥?」「時間到了,怎麼還沒開始?」  因為科普,這群平均年齡25歲、生活大多三點一線的博士生成了「網紅」。  人氣旺了再做實驗  面對鏡頭,王夢凡顯得有些緊張,這是她第一次參與每周三晚上的直播。  「我們該做什麼?」她問夏一鳴。  「一般來說,先『尬聊』一通,等直播間人氣夠旺,再開始做實驗。」夏一鳴的回答,已很有網絡主播的「範兒」。
  • 牛津化學教授為何「不務正業」在中國當「網紅」?這就是答案
    1987年,英國「網紅」化學家戴偉教授第一次來到中國。訪問結束後,戴偉學會了一句中文。
  • 「叫我文宏,別叫網紅!」張教授金句又來了!「網紅」英語怎麼說
    4月11日下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接受人民日報專訪,就眼下大家關心的疫情問題進行了解答,張教授的抗疫「金句」當真是獲粉無數!採訪過程中,在回應「網紅醫生」這一稱呼時,他表示:「我其實不是很喜歡大家叫我網紅醫生,我希望大家叫我文宏,不要叫我網紅!叫我網紅,基本上我們就不要在一起玩了……」真的是太太太太太可愛了!
  • 8個月吸粉13.9萬!湖南理工學院大四女生成網紅
    在網絡上,她從發布第一支VLOG(記錄生活的短視頻)至今,短短8個月時間裡,她憑藉57個短視頻在嗶哩嗶哩網站吸粉13.9萬,擁有了一大批「磕顏值」的鐵桿粉絲。從「無心插柳」到走紅B站,這個中文系的大四女生經歷了一條怎樣的「網紅」之路?近日,嶽陽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了「Joey小陳」帳號的主人陳祖儀,一探這個大學生主播的走紅之路。
  • 會變魔術的洋教授:我就倆愛好,一個是化學,一個是中國
    在洗潔精裡加入神秘液體,彩色泡泡便騰空而起,待緩緩落下就成了孩子們眼中「大象的牙膏」;將雙氧水倒入燒瓶,白色的煙霧團團冒出,像是讓人許願成真的阿拉丁神燈;白水中倒入顆粒,一場瓶內「流星雨」讓人過足眼癮……用手裡的瓶瓶罐罐給孩子們變出這些「魔術」,是「洋教授」戴偉最享受的事情。
  • 浙大教授莊表中:用魔術「包裝」力學的科普網紅
    作為一名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用一生踐行著以教為本、快樂拼搏浙大教授莊表中:用魔術「包裝」力學的科普網紅  作為一名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用一生踐行著以教為本、快樂拼搏  浙大教授莊表中:  用魔術「包裝」力學的科普網紅  從莊表中教授家裡出來的時候,錢報記者拿回來一疊學術資料和一袋子魔術道具,老先生關照:「回去好好練練。」  今年85歲的莊表中教授,是浙江大學力學系的退休教師。他出生在日寇侵華的戰爭年代,親眼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
  • 趙本山近照曝光故意出現在網紅女兒直播修仙幫忙漲粉
    趙本山趙本山近照曝光,故意出現在網紅女兒直播幫忙漲粉。4月16日晚,趙本山女兒球球正在直播,趙本山亂入畫面,讓球球又好氣又好笑,球球說經常有奇奇怪怪的人出現在畫面裡。畫面中,趙本山戴著橙色的帽子,背著鏡頭坐在地上,還開玩笑的說自己在「修仙呢啊。」球球表示只好隨爸爸便。
  • 7歲男孩直播近100個「科學實驗」,吸粉23萬
    一說到科學實驗,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實驗室中的精密儀器,以及高難度的操作。「科學」這兩個字對我們來說太遙遠,對於很多孩子來說 更是摸不著邊的事情,但是在網上就有一個7歲的小男孩「皮卡」從去年4月份開始直播,到現在已經直播了近100個科學實驗,吸粉23萬。水會自己跑到瓶子裡面,為什麼?為什麼加了水之後,18變成了81?
  • 成為網紅的科學辦法:科學家在B站開直播
    這屆粉絲積極捧哏、互動,還把李治林捧成了網紅。在搜尋引擎中輸入「中二所」,聯想詞第一位就是「大師兄」,這是粉絲對李治林的愛稱。在中科院物理所提到「中二所」,指路的學生會直接告訴你,「大師兄在M樓」。除了B站,這個團隊科普的平臺還包括微信、知乎、抖音等。
  • 網紅主播培訓總教頭所志國:企業自主培養網紅員工 是網紅經濟下的...
    中國最早的網紅、網際網路軟文聖手、清華北大等多所高校的EMBA導師——所志國老師認為,企業必須開展自救。自己培養網紅主播,才是上上之策,也是必由趨勢。一方面,作為企業員工的網紅會更加了解產品,更加專著於產品的話述詮釋;另一方面,公司可以傾力為網紅引流維粉,保證網紅主播的粉絲質量;還一方面,也保證了一些新網紅主播的基本收益,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鑽研話述、風格、銷售。
  • 網紅教授鄧強,又上熱搜了,這次還帶上了李雙江
    隨著直播和短視頻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教授成為了網紅。 比如廈門大學的易中天教授。易中天先生因為央視的講座節目《百家講壇》而走紅。2006年,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講壇》裡主講了《漢代風雲人物》、《易中天品三國》等欄目,風靡全國,成為了最初的一批網紅教授。
  • 少有的真實網紅?代古拉k大膽曬醜照,網友:又一個沫子
    說起當下熱度比較高的網紅,代古拉k絕對有一席之地,早期以COS走紅於網絡,後來一直通過跳舞和換裝繼而被許多網友喜歡,如今也是坐擁千萬粉絲的頂級網紅。不同於其他在乎自己形象的顏值網紅,代古拉K一直走的都不是尋常路,當其他人恨不得每一張照片都P上兩個小時的似乎,她卻開始玩起了賣醜。
  • 中科院物理所出科普書《一分鐘物理》,把科普做成網紅
    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線下實體經濟受到重創,各行各業試圖通過「線上直播」自救。從文化界雲沙龍到各大科技產品的線上發布會不一而足,至此,直播也徹底「破圈」,並承載了娛樂之外更豐富的文化和社會功能。4月22日19點,中科院物理所科普系列書《1分鐘物理》(第2輯)在嗶哩嗶哩線上直播首發。此次直播是由主創團隊中科院物理所和圖書策劃公司「未讀」聯合發起的。
  • 「洋教授」戴偉博士:用好奇心激發人們的求知熱情
    2005年戴偉博士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2016年,榮獲「科普中國特別貢獻者」榮譽稱號。  除了科學家的身份,戴偉博士還是一位科普達人,除了常規科研項目之外,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普工作中,經常去到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校、科技館為孩子們展示「趣味實驗」。
  • 吸粉500萬,瘋狂撈金的64歲教授:老伴患癌,文人風骨值幾個錢?
    有這麼一位64歲的教授,為了給患肺癌的老婆治病,在吸粉500萬後,瘋狂撈金,但他卻十分坦然。面對質問時,他說:我老伴患病了,是肺癌,我那點工資哪裡夠治病,我不多搞點錢,怎麼能陪著老伴走完最後一程,所以,我還要什麼文人風骨?文人風骨值幾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