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瓶裡的雙氧水劇烈翻滾著,白色的煙霧一團團冒出,一位神似「肯德基」爺爺的白頭髮、白鬍子的外國人站在煙霧中,手舉一隻「阿拉丁神燈」。直到煙霧散盡,他用流利的中文說:「神奇嗎?但我不是阿拉丁,我是化學家。」12月21日上午,牛津大學博士、「網紅」戴偉(David G.Evans)教授在江蘇科技館為南京的中小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化學實驗課。作為擁有幾百萬粉絲的科普大V,很多人是通過短視頻了解到「戴博士」,並因此打開了一扇化學的大門。
「魔術師不能告訴你的,讓化學老師告訴你」
今年61歲的他曾是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布裡斯託大學博士後、埃克斯特大學的老師。如今,他是北京化工大學的特聘教授、英國皇家化學會北京分會創始人。他中文流利,對中文的新詞彙信手拈來。朋友們耳熟能詳的不是他的英文名字David G. Evans,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文名——「戴偉」。在人人都渴望變成「網紅」的短視頻平臺上,保持熱度很難。而戴偉這個白鬍子外國老頭卻獨闢蹊徑,靠紮實的化學實驗直播異軍突起。
12月21日,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江蘇科學技術館、化學工業出版社承辦的「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展覽開幕活動在江蘇科技館啟動,活動的主題就是:「元」自化學,「素」造生活。這一次,主辦方邀請到網紅戴偉教授。
在活動現場記者看到,戴偉教授以招牌的白頭髮、白鬍子、白大褂出場,就引起了孩子們的尖叫,「好像肯德基爺爺!」一開場,戴偉教授與臺下學生互動演示了點燃生日蠟燭不同的方法,令孩子們興趣盎然。在實驗臺上,各種顏色的試劑在加熱或置冷的處理下,完全變成另外一種物質,這個過程讓孩子們充滿好奇,現場聽到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哇噻」。
戴偉教授在接受紫牛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做這些目的都是提高孩子們對於化學的興趣,「以後需要探索更先進材料的,不是我們白頭髮的化學家,是這些孩子。」他認為,培養對化學的樂趣,就是動手做實驗,「魔術師不會告訴你魔法是怎麼做的,但是化學老師會告訴你其中的道理。」戴偉教授說,他在網絡上做短視頻的目的也是一樣,先吸引大家的注意,他們才有興趣了解背後的原理。
大科學家專注科普,一年要跑20多個省份
記者了解到,戴偉教授1996年來到北京化工大學進行合作研究後,一直定居中國。他曾獲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功勳外教」獎,並被英國皇室授予大英帝國官佐勳章。戴偉教授在學術上的造詣非常高。但讓人感到意外地是,從2011年以來,戴偉將自己的工作重心從科研轉移到科普工作中來。
這些年來,戴偉教授一直帶著幾個箱子,裝著各類器材和試劑,奔波於中國各地的城市和鄉村,向那裡的孩子們演示各種有意思的化學實驗,他也非常在意貧困山區和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們,經常跑去為孩子們做實驗。一年中,他能跑遍二十多省份,五六十所學校。戴偉教授告訴紫牛新聞記者,每年他要做100多場科普,對象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的學生都有。
每次活動,戴偉教授會提前一個半小時到現場,因為他要提前很久做實驗前的準備;他也是最晚離開場館人,因為一有孩子提問,他必然是放下手裡的收尾工作,耐心回答。
用短視頻開創科普新模式,在線影響300萬人
戴偉教授說,中國太大,很多地方他沒辦法親自走到,2018年開始,他在通過短視頻、通過快手、抖音、嗶哩嗶哩等平臺來傳播科學知識。當得知像快手、抖音這樣的短視頻APP在農村地區很火爆時,他更來了幹勁,因為這可以讓更多平時沒有機會做實驗的人們感受科學的樂趣。
在戴偉教授的快手帳號「戴博士實驗室」中,他仿佛一個聖誕老人,戴著護目鏡,操著流利的中文,製造出很多新穎、有趣的化學實驗場景。「大象牙膏」、「捉妖記」、「穿雲箭」、「法老之蛇」……他吸引了307萬粉絲,單條視頻最高閱讀達到1500萬,他發布的日常短視頻,播放量也基本在100~200萬。很多人通過快手了解到戴博士,並因此打開了一扇化學的大門。
在戴偉教授的粉絲裡,更多的是成年人,他們看到火焰升空、液體變色,會在評論區寫下「驚嘆」「神奇」等類似的評價。
在眾多網友評論裡,不少粉絲喊話戴偉教授,「好希望你是我曾經的化學老師,那樣我早考上清華北大了」。戴偉教授在無意中開拓了一種全新的做科普的方式。央視和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報導。在2018年國慶期間,戴偉教授受邀到央視CCTV-2改革開放40年直播間,作為一名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講述了他來到中國後,從做科研到做科普,並利用短視頻做科普的經歷。
2019年1月25日,戴偉出現在央視新聞聯播的畫面中。
2018 年 12 月 8 日,央視CCTV-13《新聞周刊》報導了戴偉教授在中國用短視頻做科普的故事,並展示了戴偉用快手短視頻拍攝和直播的過程。
還有很多人「害怕」化學,科學家有義務出來科普
有的人會覺得,牛津的博士卻跑去做科普,會不會大材小用了呢?但在戴偉看來,「身為科學家,只做研究不做科普,對不起我們的學科,也對不起我們的孩子。」
戴偉教授告訴紫牛新聞記者,現在也有些人出來,會做一些科學秀,但很多並不是專業人士,傳遞的知識不正確,面對孩子們提出的知識無法回答。「不僅是孩子,包括很多成年人都不了解化學,覺得化學有危險,化學有汙染。」戴偉教授說,他發現很多人「害怕」化學。他舉例說,有的人寧願花很多錢,買所謂不含化學成分的化妝品、洗髮水;有人喝鹼性水,認為可以中和體內的酸鹼度,不得癌症等等,「但是這也都是謠言,一點科學道理都沒有。」戴偉教授說,作為化學家,有義務讓大家正確認識化學,讓老百姓不被欺騙。
相關:
化學元素周期表今年150周歲了
幾乎每一個化學實驗室的牆上,都有一張元素周期表。通常,我們將元素周期表的創造歸功於俄國化學家迪米特裡·門捷列夫(Dimitri Mendeleev)。1869年,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寫在卡片上,並根據化學和物理性質對它們進行排列。為了慶祝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聯合國宣布將2019年定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
通訊員 賈志榮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於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