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普環境有什麼異同,目前還有哪些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2020-09-05 鐵樹開花耶

【提問】為什麼科普在我國進行得比較艱難?國外的科普環境又是怎樣的?雖然國家一直強調科教興國,但科普在我國的發展一直是一件比較很艱難的事情,比如對有關基因安全方面的問題,對現代醫學以及傳統醫學的客觀認識,對一些自然現象的基本認知等,很多人寧可相信各種荒謬的所謂「真相」或者一些「名人」的說辭也不願相信真正的科學。科普在中國為什麼很難走下去?什麼人該承擔起科普的責任?國外的科普環境是怎樣的,是不是也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如果有,是怎樣改變的?

【鐵樹開花耶】百問百答

科普進行艱難的原因有幾個。一是科學領域興起的基礎不在中國,很多人是沒有概念的,也是無從入手的。二是官方宣傳平臺與宣傳渠道的淡泊狀態,造成科普工作者無以為繼,很難進行下去。三是科普工作者的缺失,付出與得到無法形成正比,工作與愛好難以同步進行。科普是一個全人類的責任,而不是只局限於某一個群體。國外的科普環境和中國的不是完全一樣,具體到每一項科普知識是各有異同的,在面對沒有基礎認知方面的領域時,跟中國是一樣的無從下手,而對於有基礎認知方面的領域時,並不需要去做科普,因為會有人去做探索和研究。

中國文明的起源與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後期的發展也有很大的不同,理論體系的建立不一樣,意識形態不一樣,觀念上區別也非常明顯,這都屬於社會發展的正常現象。面對中國古老悠久的文明,西方人也一樣的懵懂,中國曾經有領先於世界的科技文明,並不是一開始就被西方人學會和應用了,同樣的當代科技起源於西方,在中國也需要一個過程,才能被人類社會所普遍認知和接受。

西方當代科學的文明,是近幾百年來的事情,具體地說應該是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後,逐步開始走向科技文明的。或許以前也有發現,只是沒有被普遍地接受,而讓人類錯過了成千上萬年。科學講究真相,這是今天被普遍接受的原因,無論是什麼,把真相擺在面前,人類就會相信。而在中國,是有很漫長的玄學淵源的,並不認為看到的就是真相,認為本質的才是真相,這不僅是科學的問題,也是哲學的問題了。這方面其他全球都是一樣的,例如,西方人說相信上帝,東方人說我沒有見過上帝,我不認為上帝是存在的。再例如,東方人說相信佛祖,西方人說佛教不是信仰,那是一門科學,科學研究到一定程度時,某個看不見的空間就給了人類獎賞,獲得了佛的領悟,就可以有羽化的能力,有形成舍利的能力,等等。

西方人認為,中國人在研究的是另一個領域的科學,並不是玄學,也不是道學,反正就是一個他們還沒有領悟到的科學,對此,西方人也是無從下手的。也有人西方人說,如果上帝不再保佑他們,他們就會重新選擇自己的信仰,也會去研究東方的神靈,尋找新的神靈去代替他們現在的上帝。也曾有西方科研工作者認為,西方科技文明的突然崛起,是外星人帶來的文明,並不是地球人自己所擁有,也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只是在文明被破解為科技之後,普惠於全人類社會的時候,才成為了整個社會的主流。例如,據傳說,美國的根伺服器語言,是起源於對麥田怪圈語言的破譯,而獲得的外星人帶給人類的地球文明,這都是傳說,具體的情況是無從考證的。

西方科技文明的突然崛起,支撐著整個社會的當前科學發展趨勢與科技走向,出生在科技科學環境裡的人類,是不用科普的,因為那是他們的傳統文明。而出生在東方傳統文明環境裡的人類,科普是外來的事物,是需要學習的,也是一個後天的事情,從認知上來說,起點不一樣,環境不一樣,興趣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就像其他領域一樣,你可能會有各國的飯香的餐飲愛好,也可能會痴迷於中國的早茶,上午茶,午茶,下午茶,晚茶,宵夜,這裡面同樣的是有科學的。西方人用事實真相向你解釋生活中的各種科學道理,東方人用結果導向你證明生活中的事實真相。到底誰才是真理,過程重要,結果更重要,而在過程與結果之間,就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也就是科普彼此的過程。

擅於學習的中國人,當然是不會拒絕科學的,只是沒有更好的科普條件。中國在科普方面的官方平臺與渠道,和中國傳統的中國文明表達方式一樣,是淡泊的,並不像西方人那樣興致勃勃,情感充分流露,更多的時候在感覺上是可有可無的,而且各種門檻也讓科普很難順利進行下去。即使這樣,中國科普的進行速度並不算是慢的,在事實,有很多事情是在不知不覺間潛移默化進行的,當你發現的時候,可能已經是另一個局面。例如,中國製造已經風靡世界很多年,而2025中國製造的時代還沒有到來,製造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中國創造。甚至祖國人民自己都不明白,似乎突然之間,一夜醒來,中國就站在某些領域的科技之巔了,雖然不是所有的領域也足以讓人感覺到震撼了。

題主應該也是深有感觸的,畢竟美國打擊中國科技人才,科技企業,科技金融的新聞,早已是滿天飛舞,甚至川普還要拉上相關的國家,在全世界範圍內打擊中國科技,這些都是公開新聞,有時打開網頁根本就不用搜索,都有可能隨時跳出這類新聞,充斥在你的閱讀設備的屏幕上。川普還滿世界地嚷嚷中國科技讓他寢食難安,同時也不敢相信中國能用科技的手段做好安全防疫,中國不是科普的工作都還沒有做好嗎,怎麼突然就成了科技強國了,怎麼突然就讓曾經的科技第一強國的總統顫抖了,中國科技真的發展到如此高端的地步了嗎。我們不能聽別人瞎嚷嚷,也不會妄自菲薄,中國科技確實是有一定的成果的,遠沒有到威脅他國生存的地步。

中國科技的發展,科普的過程,並不常見於公開報導,不像西方人直到現在,都有人質疑第一次登月拍攝的圖片,究竟是真是假。是真是假都不重要了,因為已不止一個國家可以登月了,第一次的真假可以忽略不計了,因為證實也不過是證實了一個曾經的謊言,並不能否定今天的科技成就。中國在這方面是相反的,總是在不知不覺中,突然就被現在有了一個驚人成就,而且還不是中國官方發布的消息,通常是從西方科學領域被公眾所知道的。例如,空間站。第一次看到這個消息時,也是不相信的,然而,事實就是這樣的,西方也做不了這個科普,因為中國並不曾對此開放,甚至新聞都沒有發布過,西方人想學也不知道從哪裡學起,還要考慮會不會冒犯了中國的科研。

人類社會的下一個主流文明,或許已經到來,當代的科學也許已經變成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的傳統科學。當人們還在苦惱於如何科普的時候,另一個更加前沿的時代已經到來,如果沒有這次疫情的爆發,或許人類仍然不知道中國科技已經走在世界前端,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其他國家的人,可能都不曾對此做過比較,不清楚人類社會的科技文明發展具體的步伐距離,而川普在甩鍋中國不成之後,也引發更多的領域被世界所矚目,中國科學的發展也開始被世人所認知。如果沒有川普針對中國各領域科技發展的打擊,或許全球人類都不知道中國科技發展的狀況,中國人自己也不曾去比較過這種科學發展與科技成果之間的距離。

真正的科普需要科學工作者去做,而不是業餘的能人名人和所謂的非專業領域的專家。科學家本身是一個繁忙的職業身份,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做科普工作,而社會所給予科學工作者的回報,也是寥寥無幾的,甚至遠遠不如普通的生活小網紅,鑑於現實的考慮只能是興趣愛好,某天高興了有空時,就科普一次,忙起來就顧不上了,有點空也想休息一下,畢竟科學家也是人,除了科學工作之外,跟正常人是一樣的,也要付應生活中各種繁瑣事務,並沒有多少時間去做科普工作,也沒有條件去做科普工作。

現實中要做科普工作,也著實不易,光是各種身份認證,就讓人望而卻步了,因為有的科研項目可能還處於保密階段,科學家本身也要受各種保密條款的制約,即使想要做一些已經不在保密範圍的科普,在沒有認證身份的前提之下,也是不會被承認和發布的,甚至會被平臺直接判定為散播謠言,或者是信息來源渠道無法判斷,而不可能讓科普作品面世。這是社會與行業管理上的問題,目前也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執行。

而得到各種機構認證和頒發了證書的人,就不一樣,哪怕只是參加學習班,培訓班,事實上並沒有真正的專業知識,有了平臺認證的身份之後,就可以合法合規地去發布相關的作品,而且可以以此作為職業,來獲得等值的收入,以保障將科普工作繼續進行下去。反觀更多的科學工作者,確實沒有這樣便利的條件,即使你看到某人科普的是錯誤的,你也沒有機會糾正,因為你沒有平臺認證的身份,你的話不能成為行業標準,更不能成為科普的標準。

一些已經退居二線不再做前沿科研工作的人,或者是研究的課題不再受保密條款制約的科學家,如果有相應的科普興趣,還是可以到平臺認證的,也是可以組成科普工作者的主要有生力量。而這個群體註定是當少數的人,因為做科研工作的科學家,本身就是一個小眾群體,有科研能力而又不做科研工作,又在科研機構保留有科學工作者職位的人,就更加少而又少,即使在全世界範圍內,這樣的科學家也是屈指可數的,中國當然也是這樣的。有成就,有身份,有興趣,這幾個條件加在一起,想要中國整體的科普力度強大,確實是不太現實。這種情況放在別的國家也一樣,客觀的情況總是要客觀面對的。

未來的世界或許不用科普,因為人人都在被科學與科學普惠中有具體的應用,動動手指也就會操作了,不用去太多的科普知識,科學就是要拿來應用的,在沒有應用之前,科學的問題還是讓科學家們去操心吧。例如,當代社會的人類 ,幾乎人人都會用智慧型手機,這是不需要科普的,而是對科技的直接應用。至於手機是怎麼製造的,科學原理是什麼,科技上是如何攻克的,社會大眾不需要去了解這些,只需要知道如何使用就行了,而這些科技研發的工作,就是工程師們的工作要解決的問題。

再例如,新冠疫苗被研究出來之後,能挽救全人類的健康,惠及全人類的發展,就已經足夠了,至於疫苗研是如何成功的,對大眾科普與否都沒有關係,因為不可能人人都去研究疫苗,知道疫苗能保障人類的健康就已經足夠了,對於社會大眾來說是這樣的。對於科學工作者來說,就不是科普的問題,而是科研工作的問題,那是科學家們要做好的功課,無論是誰研究出來的,都要想辦法自己也能研究出疫苗,才能服務於自己所應該服務的群體。因為科研是有成果保護的,所以,只能說是應該服務的群體,而不是全部的群體,這也是必須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原因。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病毒?它和細菌有何異同?
    什麼是病毒?它和細菌有何異同? 2020-09-04 16: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掌健識 上海市醫學會健康科普基地
  • 同樣是做科普,中美兩國有何異同?
    就共性而言,如我在《中國科學傳播做對了什麼》的分析,中國、美國或者歐洲,都在政治上升華了科學傳播的意義,讓科學傳播成為了高度政治正確的事業。但無論中外,科學傳播本身,都沒有成為科學家的必備行為。在一般意義上,科普行為也沒有成為科學知識生產的組成部分。
  • 次氯酸鈉溶液的流量測量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在實際應用中次氯酸鈉溶液的流量應該選用哪種流量計比較合適?次氯酸鈉溶液我們大多數人對它的化學性質都不是很了解,但它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卻經常被使用到,它具有和氯氣相似的作用,都有著漂白、殺菌、消毒的作用,且具有一定的腐蝕性。
  • 科普知識|什麼是VOCs,常見的有哪些?
    科普知識|什麼是VOCs,常見的有哪些?還有些有機物在常溫下只存在於顆粒物中,它們屬於不揮發性有機物,簡稱NVOCs。無論是VOCs、SVOCs還是NVOCs在大氣中都參與大氣化學和物理過程,一部分可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它們帶來環境效應包括影響空氣品質、影響天氣氣候等。2 、VOCs主要包含哪些物質?
  • C端產品與B端產品 到底有什麼異同
    原標題:C端產品與B端產品,到底有什麼異同一、什麼是C端產品?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C端產品的「需求」,解決的是用戶在生活場景中的需求和痛點。  二、什麼是B端產品?關於「什麼是B端產品」,我的理解是「連接」。B端產品服務於組織,組織的需求不是從單個用戶需求點出發,而是一種生產關係的連接和延伸。在不同的組織架構下,B端產品要解決部門內外、各層級間的信息流轉需求。
  • 科普作品,應該如何書寫
    事實上,科普文字不科學的現象並不少見。科普關係到大眾的科學文化素養,更關係到下一代的教育,如何介紹我們的動物朋友,如何在書籍裡展開大自然的圖景,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書寫自然時,當於何處落筆?近日,記者採訪了多位科普作家,他們的回答中,有著諸多共識。
  • 金字塔原理之解決問題的邏輯,如何使用框架分析
    如果在你的工作和學習中有寫研究報告的任務時,需要先界定和分析問題,再將解決方案寫出來與人交流,你會發現本篇值得一讀。本篇介紹了如何在解決問題過程的不同階段,使用多種框架組織分析過程,使你的思路實際上進行了預先組織,從而可以更方便地應用金字塔原理。這類文章通常需要回答以下3個最常見問題之一。
  • 冷門985有哪些,都有什麼優勢,應該如何報考?
    那麼,冷門985院校到底有哪些呢?這些冷門985在「雙一流」的評選中表現如何,都有什麼優勢學科?普通學生應該如何選擇和報考呢?在今天的文章中,小玥就將為大家詳細解析這幾個問題,學生和家長都可以看看,認真看完有收穫!
  • 太陽能路燈五大常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解決?
    不過不管是什麼樣的燈飾,都會出現一些不可預見的問題,那太陽能路燈一般都會有哪些問題呢?我們應該如何解決?1、如果太陽能路燈的燈不亮應該怎麼辦太陽能路燈的燈不亮應該怎麼辦?這無疑是客戶最想要問的一個問題。如果真的出現了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檢查蓄電池的指示燈是否點亮,如果沒有亮的話,有可能是控制器和蓄電池的連接線脫落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請專業的人來接線。
  • 什麼樣的科普才是好的科普?科普作品,應該如何書寫
    事實上,科普文字不科學的現象並不少見。科普關係到大眾的科學文化素養,更關係到下一代的教育,如何介紹我們的動物朋友,如何在書籍裡展開大自然的圖景,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書寫自然時,當於何處落筆?近日,記者採訪了多位科普作家,他們的回答中,有著諸多共識。
  • 優化營商環境,要解決這些突出問題
    優化營商環境,要解決這些突出問題 2018-11-12 13:20:08 海外網 優化營商環境取得了積極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一些短板和突出問題,這一點需要有清醒的認識
  • 應該如何解決?
    有些證明是存在漏洞的,有些證明是有錯誤的,還有些證明在全世界只有一兩個人能理解。即使是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東西,也不一定都正確。想要確切地知道哪些結果是可信賴的,你得成為一個能接近那些達成了共識的專家的圈內人。Buzzard說:「事情有些失控。」
  • 硬核乾貨分享:截止目前,塑料環境問題全面科學的解決辦法(上)
    所以這裡有一個明顯的矛盾:塑料對我們的社會作用巨大,同時卻是環境的噩夢,而沒有環境,就不會有社會。儘管塑料危機已經被提及多年,但截止目前仍然沒有擺脫塑料廢物危機的明確方法,現在所見,無外乎的措施就是少用而已。本篇文章,作者梳理了目前以來國內外對塑料環境問題和解決策略,對比分析,幫助大家對塑料廢料問題有一個清晰全面的認識。
  • 哪些人需要做核酸?「密接」「次密接」如何劃分?科普來了
    為解答群眾的問題,12月11日,川觀新聞記者獨家採訪了四川省疾控中心急性傳染病預防控所副所長、主任醫師周興餘。哪些人群要做核酸?要做二次檢測需間隔多久?「密接」、「次密接」是如何劃分的?……且看四川省疾控中心專家的一一解答一、哪些市民應做核酸檢測?
  •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給環境汙染問題開「藥方」
    其中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類可以說是今年不少高考考生的目標專業。這一專業類究竟是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學生可以獲取哪些「技能」?就業前景如何?近日,中青報中青網就此問題採訪了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原院長周琪教授。中青報中青網:能否請您講講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主要培養哪方面的人才?
  • 科普圖解 | 什麼時候是臭氧汙染高發時間 又該如何防護?
    科普圖解 | 什麼時候是臭氧汙染高發時間 又該如何防護?近地面的臭氧汙染有哪些危害,高發於什麼季節,公眾應該如何防護呢?來源:馬鞍山生態環境轉載: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往期回顧010203陝西生態環境關注就是支持原標題:《科普圖解 | 什麼時候是臭氧汙染高發時間
  • 健康科普|諾如病毒如何導致感染性腹瀉?傳染途徑是什麼?有哪些治療...
    健康科普|諾如病毒如何導致感染性腹瀉?傳染途徑是什麼?有哪些治療方法和誤區?>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原標題:《健康科普|諾如病毒如何導致感染性腹瀉?傳染途徑是什麼?有哪些治療方法和誤區?》
  • 在有限的精力下做最有效的事,才是目前教學應該考慮的首要問題
    為了移民火星計劃,馬斯克做了5件事,研製出獵鷹火箭將龍飛船送上太空,又在研製將人送上火星的星艦,同時,研究太陽能這一太空通用能源,用於在火星上生產生活,在地球上行駛的純電動特斯拉是為了解決火星交通問題,在地球上實驗的隧道交通計劃也是為了應付火星惡劣的外部環境,已經開始實施的星鏈計劃也是為了解決星際通訊問題
  • 如何解決初一新生環境易適應,學習難適應問題?
    專家解讀:  杜文平: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學習環境的變換,約一半左右的學生對作業突然變多、新教師和學習任務增多感到不適應或不習慣,這也提醒廣大教師和家長,要切實做好學生的「小升初」工作,要幫助孩子做好小學到初中的銜接。  對於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變化,多數學生比較適應。
  • 有泡沫的工況液位測量應該選用哪種測量儀表
    目前各種情況下的料位,液位都能夠被精準的測量,唯獨泡沫的液位高度不能被連續測量,這不單對於國內來說是個很特殊很棘手的問題,對國外來說也同樣是無法連續測量的。雖然我們沒辦法解決連續測量泡沫液位的高度的問題,但我們可以對泡沫液位的某個高度點位進行測控。就比如說智能顯示型射頻電容物位開關,它是一款智能顯示型的物位測量儀表。在使用過程中,當泡沫達到預先設定的液位高度時,智能顯示型射頻電容物位開關的探杆接觸到泡沫,儀表就會輸出一個開關信號,促使報警裝置報警,操控電磁閥或泵等其它裝置,進行下一個工作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