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之解決問題的邏輯,如何使用框架分析

2020-12-08 有才視界

如果在你的工作和學習中有寫研究報告的任務時,需要先界定和分析問題,再將解決方案寫出來與人交流,你會發現本篇值得一讀。本篇介紹了如何在解決問題過程的不同階段,使用多種框架組織分析過程,使你的思路實際上進行了預先組織,從而可以更方便地應用金字塔原理。

這類文章通常需要回答以下3個最常見問題之一。回答哪個問題,取決於讀者事先是否已經知道:

我們應該做什麼?(如果不知道解決方案)我們應該做嗎?(如果已經給出了解決方案)我們應該怎麼做?你會怎麼做?(如果已經知道且接受解決方案)

提高寫諮詢報告效率的秘訣是:

1.界定問題2.有條理地搜集和分析數據,轉換為金字塔的形式

幸運的是,許多現成的分析框架可以幫助你最大限度地減少困擾,使你工作更富效率。

接下來的分享將推薦界定問題的框架,可用於做好分析問題的準備,在寫序言時,還可以用做確定「背景—衝突—疑問」結構的模板。還將介紹其他實用的框架,幫助你全面思考和實際分析問題,還可以用於檢驗解決方案的有效性。一個理想的流程如下:

界定問題

判斷問題是否存在,通常要看經過努力得到的結果(現狀),與希望得到的結果(目標)之間是否有差距。由某一特定背景導致的某一特定結果,稱為非期望結果(R1, 即現狀,Undesired Result)。

「問題」是指你不喜歡某一結果(比如銷售額降低),想得到其他結果(比如銷售額增長),稱為期望結果(R2, 即目標,Desired Result)。解決方案則是指如何從現狀R1到目標R2,如圖所示:

界定問題的連續分析方法

以上界定問題的方法稱為連續分析(統計學上稱為序列分析),是一種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技巧,可以幫助你為以下按邏輯順序排列的問題尋找答案:

1. 是否有/是否可能有問題(或機會)?2. 問題在哪裡?3. 為什麼存在(產生問題的根源、原因)?4. 我們能做什麼?5. 我們應該做什麼?

回答問題1和問題2是為了界定問題,問題3是尋找產生問題的原因,問題4和問題5是尋找解決問題(或抓住機遇)的最佳方案,如表所示:

5個問題的歸類

在介紹分析結果的時候,問題1和問題2的答案就是文章的序言,問題3~5的答案是金字塔結構中的思想、觀點、論點、看法。

1、界定問題的框架

因此,界定問題的框架需要你回答以下3個問題:

● 發生了什麼事情?[背景(切入點/序幕 + 困擾/困惑)]● 我們不喜歡它什麼?(非期望結果R1)● 我們想要什麼?(期望結果R2)

回答上述問題後,就界定了需要解決的問題。由此入手,你可以確定讀者的問題是什麼,並尋找解決方案。解決方案通常從改變現有結構和流程,即分析切入點/序幕這裡入手。

界定問題框架的最大好處是,如果你準備把解決方案寫成文字,可以很容易地把界定的問題轉換成序言。只需遵循從左到右再往下的原則,把讀者最後了解的事實作為序言的衝突部分,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

當然,下面是一個高度簡化的例子。問題是「如何從現狀R1到目標R2」。

如何從R1到R2

大多數實際問題都複雜得多。例如,一家企業可能已經發現了問題所在,並且有了解決方案。在這種情況下,問題要麼是「該方案是否正確」,要麼是「如何實施該方案」 。解決方案本身可能就成了引發問題的「衝突」,如圖所示:

解決方案本身成了引發問題的「衝突」

或者一家企業存在問題,也有了解決方案,但發現解決方案不可行或沒效果。這時的問題又變成了「我們該做什麼?」,如圖所示:

解決方案不可行或沒效果

還可以是一個3個層級(層級一、二、三)的問題,其中第二個層級的解決方案行不通。

2、展開問題的各要素

需要確定4個要素後才能界定問題,並由此尋找解決方案。這四個要素分別是:

● 切入點/序幕(Starting Point/Opening Scene)● 困擾/困惑(Disturbing Event)● 現狀,非期望結果(R1, Undesired Result)● 目標,期望結果(R2, Desired Result)

切入點/序幕

設想自己靜靜地坐在一個黑暗的劇場裡。大幕拉開,舞臺布景描繪的是某一特定時刻的某一特定地點,這就是切入點或序。

在序幕階段,儘量作簡單的設想和簡短的描述,等到寫序言時再展開。

困擾/困惑

困擾/困惑是指現在發生、即將發生或未來將發生的事件,它對序幕中介紹的相對穩定的背景構成威脅,並因此引發了非期望結果(現狀,R1)。

困擾/困惑產生的原因有:

外部原因結構或流程所在環境以外的地方發生的變化,如出現新的競爭對手、改用新技術、政府或消費政策發生變化等。內部原因 公司內部的變化,如增加業務流程、安裝新的計算機系統、進軍新市場、調整產品線等。近期認識到的其他原因 自己認識到或有證據表明肯定或可能發生變化,如產品 /流程的性能落後、運營水平低於平均水平、市場研究顯示消費者態度可能發生改變等。

R1(現狀,非期望結果)

R1是指讀者需要設法解決或有可能面臨的問題,或者是有可能抓住的機會。通常是由於困擾/困惑引起的(有外部原因、內部原因以及最近才被認識到的其他原因)。在諮詢業,非期望結果是客戶前來諮詢的主要動因,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客戶可能並不清楚導致R1的真正原

R2(目標,期望結果)

讀者希望其現有的結構或流程產生期望結果(R2),而不是非期望結果。(如果R1是機會,則希望利用它。)只有對R2進行儘可能具體和定量的描述,才能判別你取得的結果是否是期望結果。如果沒有對期望結果的全面準確的描述,你就很難在思考過程中選擇各種解決方案。

2、發掘讀者的疑問

最常見的問題

1.不知道如何從R1(現狀)到R2(目標)。2.知道如何從R1到R2,但不敢肯定是否正確。3.知道從R1到R2的正確方案,但不知道如何實施。

最常見問題的變形

4.知道從R1到R2的解決方案,並且已經實施,但由於某種原因行不通。5.確定了好幾個解決方案,但不知道選哪一個。

可能但不常見的情形

6.知道R1,但不能具體描述R2,所以無法找到解決方案。7.知道R2,但不清楚自己是否處在R1(這是典型的標杆比對)。

問題的分類

3、開始寫序言

界定問題框架按照邏輯順序介紹了絕大部分問題的構成要素,因此很容易把這些要素用於序言中。只要遵循從左到右、再往下的原則,讀者最後看到的通常是衝突部分。

下面舉例說明在如上面所示的7種情況下,應該如何寫序言和構建「金字塔」。

我們應該做什麼(1)

這種結構是所有分析和寫作的最簡單的一種。背景描述的是正在發生的事情,衝突是指讀者處在R1,希望到達R2。這種結構也可以用來講述如何調整和升級正在使用的系統。在這種情況下:

背景(S)= 系統目前的工作情況。衝突(C)= 它不做它該做的工作。疑問(Q)= 如何讓它做它該做的工作?

應該作什麼

我們是否應該做我們想做的事(2)

應該做想做的事

我們應該如何做我們想做的事(3)

如何做想做的事

解決方案行不通,我們應該做什麼(4)

解決方案行不通該怎麼辦

該結構是第一種結構的延伸,問題都是我們應該做什麼。唯一的區別在於針對該問題已經採取過兩次或三次措施,需要追溯其過去的歷史才能發現真正的問題。

我們應該選擇哪種方案(5)

應該選擇哪種方案

我們應該採用哪些戰略(6)

有時候,管理諮詢的客戶面臨問題或機會,覺得應該採取行動,但由於不熟悉情況或者知識水平有限,不知道應該怎麼制定明確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措施。

在這種情況下,客戶請諮詢顧問對其所在行業進行分析,確定哪些是成功的關鍵因素,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優勢,以及參與競爭的成功率和盈利能力,並制定最明智的戰略。

應該採用哪些戰略

因此,戰略是文章的主要思想,關鍵句要點則描述制定戰略的步驟,或者如上圖所示,可以採用歸納法解釋戰略,上面的方框是結論,下面的3個方框是步驟。

我們存在問題嗎(7)

是否存在問題

結構化分析問題

分析問題的標準流程是:

比較好的方法是建立診斷框架和邏輯樹指導,來分析和引導思維,不僅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而且簡化了把結果構建成金字塔的工作。一般人的習慣都是先找資料,下面將追溯這種方法流行的原因,然後解釋新方法。

1、從信息資料入手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收集數據之前對問題進行結構化分析,現在已被很多優秀的諮詢公司採用。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方法是重複傳統的科學方法:

● 提出各種假設。● 設計一項或幾項重要的實驗,根據產生的結果排除一個或多個假設。● 通過實驗得出明確結論。● 相應地採取補救措施。

換句話說,就是強迫自己思考產生問題的各種可能原因(這種技巧叫做外展推理),之後的重點就是收集資料,以證明是這些原因或不是這些原因。只有假設自己已經找到產生問題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提出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案。

有很多診斷框架可以用來幫你分析,也有許多非診斷性的邏輯樹可以用來幫你提建議。

2、設計診斷框架

結構化分析的方法只有3種:呈現有形結構、尋找因果關係和歸類分組。

呈現有形的結構:任何一家企業或行業的具體領域都應該有清晰的結構,即包括由不同單位組成的系統,各自完成某項特定的功能。畫一幅系統的現況或理想狀況的圖,幫助你決定是否要回答這些問題,並找到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

診斷問題的第二種方法是尋找具有因果關係的要素、行為或任務,得出最終診斷結果。

第三種方法是把所有可能的原因按相似性分類,前提是這種預先的分類有助於綜合分析各種事實。

3、使用診斷框架

在解釋診斷框架時,經常有人問:「我怎麼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建立哪種框架?我怎麼知道是深入研究框架的全部還是一部分?」當然,答案取決於你對所要分析的目標領域了解多少。好的解決方案不是抽象得來的,首先要求你對所在領域——製造、營銷、信息系統等有全面的了解。大量深入的關於目標領域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諮詢顧問一開始只收集那些建立診斷框架必需的資料,以揭示目前經營活動的構成和相互關係,他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並對問題的產生原因提出一些很好的猜想(假設)。接下來,他只需要去收集那些能證明或推翻他猜想的資料和信息。

只有那些對所在領域有很深造詣的人才能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淵博的知識有助於獲得真知灼見,發現只有超出邏輯推理的範疇方能發現的備選方案。對那些沒有敏銳洞察力的人,則可以使用邏輯樹找到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案。

4、建立邏輯樹

使用邏輯樹可以得出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案。我們前邊曾提到序列分析法,有以下步驟:

1.是否有問題?2.問題在哪裡?3.為什麼存在?4.我們能做什麼?5.我們應該做什麼?

在步驟2和步驟3,可使用具體的流程圖和因果結構,表示有關公司經營的要素、作業或任務之間的系統關係,建立「背景」的模型。在步驟4和步驟5,使用邏輯樹得出可能的解決方案,以及實施這些方案對公司可能產生的影響。文章寫完後,也可以用邏輯樹找出各個組的觀點的缺陷。

5、是非問題分析

建立診斷框架的過程有時候被稱為「是非問題分析」(issue analysis)。

「是非問題分析」一詞最早是由麥肯錫公司的研究報告裡提出的。是非問題分析是他們發明的一種在複雜情況下進行決策分析的方法,採用了當時美國國防部使用的一些進行系統分析的複雜原則,目的是幫助城市的管理者們在遇到下列情況的時候,清楚自己的選擇,並樹立對其決策之合理性的自信。

是非問題分析過程中的關鍵步驟是按先後順序畫出該政策領域的圖解,標明每個階段的主要決策變量(MVD),包括影響每項活動的環境、經濟、管理和社會因素。然後,對這些主要決策變量如何影響目標的實現提出假設,並根據對目標實現有重要影響的主要決策變量,決定應該作出哪些決策。

許多諮詢報告花費了大量人力,條理卻不清晰,多半是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沒有及早地考慮如何使條理更為清晰。

相關焦點

  • 讀《金字塔原理:思考,寫作和解決問題的邏輯》
    金字塔原則看似廢話,但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原則,一個偉大的方法論。 偉大用途之一,解決問題:當你嘗試解決問題時,你從下到上,收集論據,歸納出中心思想,從而建造成堅實的金字塔。有了這個大致的目標,問題解決起來最有效。
  • 金字塔原理:3大邏輯主脈,搭建基本框架,秀出你的文字風採
    可想而知,老師的評語依然只有一句:邏輯不符。此次,對"邏輯"的含義還是似懂非懂,但"邏輯"這個詞,已深深地"傷害"了我兩次!直到讀了《金字塔原理》這本書,對"邏輯"這個詞才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圖片來自網絡三那麼,《金字原理》能幫助你解決哪些邏輯問題?又能達到怎樣的效果?
  • 深度| 「金字塔原理」裡藏著新媒體文案的黃金邏輯
    怎麼切入,怎麼開篇,怎麼安排文章順序,怎麼突出用戶痛點,都是問題! 我們迫切想要找到一個套路,一個模板,像微信排版一樣方便,能從千頭萬緒中殺出一條血路,也許,巴巴拉·明託所著的《金字塔原理》能夠幫到我們! 金字塔原理: 什麼是金字塔原理?
  • 如何分析問題、清晰表達與高效工作?金字塔思維
    在生活中很多方面,我們都可以都可以看到金字塔的影子,我們都可以運用金字塔思維來進行解決。如何理解金字塔思維所謂金字塔思維就是確定一個金字塔思維的思維框架,並確定內部結構的邏輯以及順序的思考方法。這個思考方法最終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先總後分的結構。
  • 如何構建金字塔?
    上文中介紹了金字塔的基本原則與結構(金字塔原理十六字原則),那應該如何構造金字塔?構建金字塔結構有兩種方法: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自上而下法自上而下法是在對問題和成果有了總體認知,只需把清晰的結構表達出來時,使用的方法。
  • 讓我學習麥肯錫的:金字塔原理、MECE法則
    本文要講的金字塔原理,就是一套幫助你高效溝通表達的方法論,加以練習,你也能成為一個口吐蓮花的溝通高手。金字塔原理,是由芭芭拉·明託提出的,她畢業於哈佛大學,是麥肯錫公司第一位女諮詢顧問,傳授金字塔原理40年,幫助政府、企業、高校等各界人士寫作商務文章、複雜報告和演示文稿,曾為美國、歐洲和亞洲眾多企業及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等講授金字塔原理。
  • 厲害的人是如何思考問題的?6個方法有效提高你的分析能力
    常見的比如,金字塔原理,MECE法則,SWOT分析法,麥可波特的五力模型等等。 這一點就和我們在學生時代學習數學,物理等學科一樣,尋找普遍的規律,公理,去推導出最終的結果。 掌握常規的套路和框架,從基本的套路到綜合應用,積累輔助大腦思考的工具,梳理思考的邏輯。
  • 如何用金字塔原理做好工作匯報
    本文從日常工作匯報的痛點出發,分享了如何破解緊張,充分做好匯報前的準備工作以及建立金字塔結構化思維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曾幾何時,我們遇到發言就怯場,口語表達太爛無邏輯無條理,匯報內容雜亂且摸不著領導胃口,匯報重點不突出,廢話連篇……工作後諸如以上痛點時常困擾。
  • 金字塔原理優化行文結構
    但是,在現實中,碩博論文往往出現問題意識不強、思維不明晰、材料堆積、觀點羅列等問題。究其原因,首先是「沒想清楚」帶來了思維混亂,而思維混亂進一步導致了「寫不明白」。也就是說,「想清楚、寫明白」是這一思維過程的關鍵。要如何才能做到呢?《金字塔原理》為我們提供了理清思路、高效寫作的方法。
  • 金字塔模型:只有頭腦清晰了,才能賺大錢!邏輯思維的絕對神器!
    作為世界公認的七大奇蹟之一,金字塔非常神秘。人們最好奇的是:構成金字塔的每塊巨石重達2.5噸以上。這幾百萬塊巨石是如何搬運,又是如何在沒有任何粘合劑的情況下被建造成金字塔的?尤其是到了今天,其他六大奇蹟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只有金字塔還屹立在埃及的沙漠裡,這讓我們對金字塔更加著迷。我們今天要講的是金字塔的原理,可能比金字塔更有趣。
  • 數據分析的三大框架:底層技術、分析建模、工具選擇
    在搭建知識大廈之前,先需要建立知識的框架,然後才能高效的填充知識。所以本文主要跟大家分享如何建立框架。先看下數據科學的世界觀,參考下面的思維導圖:有了世界觀,我們可以開始搭建自己的知識大廈了。舉個慄子:一個內容產品建立業務指標的邏輯 假設你是內容運營,需要對現有的業務做一個分析,提高內容相關數據,你會怎麼做呢?我們把金字塔思維轉換一下,就成了數據分析方法了, 從內容運營的流程開始,它是:內容收集——內容編輯發布——用戶瀏覽——用戶點擊——用戶閱讀——用戶評論或轉發——繼續下一篇瀏覽。
  • 構建界定問題的思維框架,成為解決問題的專家
    在介紹界定問題的框架思維之前,我們再來理解下框架的問題,因為框架本身是對系統的一種簡化呈現。思維過程其實在某個或某些特定的」目的」指導下,試圖解決某個或某些」問題」。圍繞這些問題,藉助於某些」概念」,搜集和處理相關的」信息」,基於某些」依據」,經過一些列的邏輯」推理」,得出你的」結論」。
  • 《金字塔原理》2:兩種邏輯推理方式
    前面我們已經講了金字塔原理中表達的邏輯(詳見金字塔原理(1):表達的邏輯) ,為了理清自己的思想,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今天給大家介紹使用最為廣泛的兩種邏輯推理方式,即演繹推理與歸納推理。也可以是以下3個步驟出現的問題或存在的現象產生問題的原因解決問題的方案(三)演繹推理應用在連接演繹推理時,需要記得的是:1.演繹推理的過程不要超過4步;2.推導出的結論不要超過2個。事實上,如果我想將4步以上的推理或兩個以上的的推導結論連接起來,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思想過於複雜,難過有效推理,因此,最好將推理過程控制在4步以內。
  • 「俯瞰視點、SCQA框架、MECE分析法」,高效分析問題的3種手段
    問題二:問題分析不系統,找不到問題的主要矛盾有些朋友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習慣於「都一榔頭西一棒槌」,分析問題缺乏邏輯,不考慮客觀的環境條件,更更找不到問題的衝突點,結果耗費了大量精力,卻提不出有價值的解決方案。公司有個同事小王,他就是邏輯混亂、不能聚焦核心問題的典型。
  • 什麼是歸納和演繹邏輯,如何綜合運用它們進行有效表達?
    為了更好地讓他人吸收到重點信息,我們可以先從結論說起,並要符合"金字塔原理"的三大規則,這裡有兩種邏輯推理方式:演繹邏輯論證、歸納式邏輯分組。什麼是歸納和演繹邏輯一、演繹邏輯順序演繹邏輯順序是按照"問題/現狀—原因—對策"思路進行,通常用於受眾需要知道"為什麼"的場合。主要用於證明論點合理性。
  • 構建邏輯樹,幫你科學解決邏輯問題
    使用邏輯樹有以下優點:1)通過「樹幹」和「樹枝」的搭建,找出問題的所有相關項,以此確保問題獲得完整的解決;2)通過問題與問題的關聯,識別哪些是必須的,哪些是證明前提假設的重點;3)個人使用時能幫助理清思路,將大問題分解為利於操作和解決的小問題;4)團隊使用時,能將大問題分解為小問題再落實到個人,避免責任不清。
  • 使用金字塔原理,讓你快速構建邏輯思維能力!
    請問你應該如何表達? 應聘者X:A來電話說他3點鐘不能參加會議。B說他不介意晚一點開會,把會放在明天開也可以,但10:30以前不行。C的秘書說,C明天較晚時間才能從外地趕回來。會議室明天已經有人預計了,但星期四還沒有被預訂。會議時間定在星期四11點似乎比較合適。您看行嗎? 應聘者Y:我們可以將今天的會議改在星期四11點開嗎?
  • 你不是沒有重點,你是沒有結構:如何有效分析問題?
    大家問了一個問題:面對那麼多錯綜複雜的問題,你們如何抽絲剝繭地分析?對方回答:七步分析法。定義問題、分解問題、問題排序、分析計劃、關鍵分析、歸納建議、交流溝通。大家又問:這七步大多數人都知道。但為什麼做得總是不夠好,哪裡出了問題?對方又回答:因為沒有結構化的思考和表達框架。那麼,如何訓練這種能力?三點最重要的建議:清晰定義問題。遵循MECE法則。有邏輯的溝通。
  • 在產品和運營的工作中,如何打造麥肯錫式的分析思維
    第一個分析思維是依賴經驗和直覺的線性思維,第二個分析思維則注重邏輯推導,屬於結構化的思維。兩種思維往往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如果沒有刻意訓練,很多人的思維方式都傾向第一種,以「我覺得我認為」展開。經驗主義雖然重要,但不正確的使用也會約束和限制我們。好的分析思維可以後天訓練。雖然不同人的邏輯性有差異,分析水平也有高低,但都能通過不斷的練習和藉助工具獲得彌補。
  • 一個框架解決幾乎所有機器學習問題
    上周一個叫 Abhishek Thakur 的數據科學家,在他的 Linkedin 發表了一篇文章 Approaching (Almost) Any Machine Learning Problem,介紹他建立的一個自動的機器學習框架,幾乎可以解決任何機器學習問題,項目很快也會發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