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樹(Issue Tree)是一種以樹狀圖形來分析存在問題及其相關關係的方法,它是將看似無序、雜亂的已知問題,通過某種技術手段將它們轉化成可以預測未知實例的樹狀模型。文章對三種邏輯樹進行了梳理說明,對具體的構建方法展開了分析,與大家分享。
什麼是邏輯樹
邏輯樹又稱為演繹樹或分解樹,英文叫做Issue Tree,是一種以樹狀圖形來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其相互關係的方法。
它的起源歷史悠久,之前被廣泛的應用在數學領域,科學領域,隨著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更多的企業把它融入到了管理學,流程學領域,諮詢學領域,我們熟知的麥肯錫、貝恩諮詢、羅蘭貝格諮詢、更是應用邏輯樹的行家裡手,在多數的資料中更有根據邏輯樹編輯的成熟模型應用。
邏輯樹的原理
首先將一個已知問題當成樹幹,然後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與哪些相關問題或子任務有關,每想到一點就給這個問題(也就是樹幹)加一個「樹枝」,並標明這個「樹枝」代表什麼問題,一個大的「樹枝」上還可以有小的「樹枝」,如此類推,直到找出所有相關的項目。
這裡面要注意兩點:一個是想,腦袋裡要有清晰的主線問題與支線條件,另一個是畫,一定要畫出來,同時印證腦內的構想。
使用邏輯樹有以下優點:
1)通過「樹幹」和「樹枝」的搭建,找出問題的所有相關項,以此確保問題獲得完整的解決;
2)通過問題與問題的關聯,識別哪些是必須的,哪些是證明前提假設的重點;
3)個人使用時能幫助理清思路,將大問題分解為利於操作和解決的小問題;
4)團隊使用時,能將大問題分解為小問題再落實到個人,避免責任不清。
邏輯樹有三種類型,分別是:問題樹、假設樹、是否樹。這三種邏輯樹結構類似,但是有不同的使用前提,合理的使用它們,對於我們分析問題和制定解決方案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種邏輯樹(議題樹、假設樹、是否樹)
1. 議題樹
當對問題不了解 ,或者需要對問題進行全面的分解以確保不遺漏任何一個方面時,可以使用議題樹。即:在解決問題的初始階段使用議題樹。
議題樹可按照如下步驟來構建:
1)先從左至右畫出樹狀圖,明確「思考的主題」,
2)將問題進行分解,分解為第一層級上的問題;
3)將第一層級的問題再次分解,得到第二層級;以此類推,可以將問題逐級分解,從而得到第三層級、第四層級,乃至更多。
注意:
1)相鄰層級具有邏輯上的內在直接聯繫;
2)同一層級上的內容,需要滿足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的原則(MECE原則)。這樣構建的議題樹就會是完整展現了所有不同原因、結構化的邏輯樹。
這一方法的關鍵點在於:如何對問題或者議題進行分解?這裡有兩個小技巧可以幫到大家。
a)結果改善類的問題:層層展開,不斷問——「為什麼」(這與深度思考一書提到的知識點如出一轍)
當我們分析「結果不好,應當如何改良」這一類問題的時候,可以通過不斷地詢問「為什麼會出現不好的結果」來對問題進行分解。
b)提出方案類問題:集思廣益,不斷想——「怎麼做」
跟結果改善類問題不同的點在於:這裡並沒有一個不好的結果,只是著眼於現在的情況,需要提出就達成某一目標的方案。比如:提高銷售額的方案(也許現在的銷售額也還可以,但是想進一步提升,因此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做」)。
2. 假設樹
當對問題已經有了較為充足的了解,並且針對問題提出了某種假設的解決方案,需要驗證假設是否成立時,應該採用假設樹。即,假設樹用於驗證假設。
假設樹針對所提出的假設,不求展現問題的全貌,只要能夠驗證假設合理或者不合理即可,這是其與議題樹最大的不同。假設樹集中於假設的解決方案,加快解決問題的進程。假設樹的結構如下:
假設樹的結構
對於某種假設方案,只有當所有論點都支持該方案時,該假設方案可以得到驗證,否則會被推翻。對於每一個論點同樣可以進行分解,直至分解到可以被基本假設證實或證偽。
假如需要針對X公司制定「提高銷量」的方案,我們通過上文的議題樹進行分析,了解了公司各方面的情況之後,覺得該公司可能可以通過研發新品來獲得銷量提升,遂提出「X公司應該研發新產品」這一假設,為了驗證假設是否成立,則可以構建如下假設樹。
針對「X公司應該研發新產品」假設的假設樹
只要我們將第三層次的7個論點進行驗證,就可以證明「X公司應該研發新產品」這一假設是否合理。
3. 是否樹
是否樹的結構比前兩種要簡單很多,其主要形式是:先提出一個問題,然後對這一問題進行是否判斷,分析的結果只能是「是」或者「否」;然後接著進行下一輪判斷分析,繼續得出分析結果「是」或者「否」。是否樹的結構如下:
是否樹結構
在使用是否樹進行分析前,對一些結果應已有標準方案。如果答案為「是」,就可以應用實現準備好的標準方案。如果答案為「否」,那就需要再進行下一輪的判斷分析,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根據結果確定解決方案。是否樹多在對問題及其結構已經足夠了解時使用。
比如,以下是分析「X公司B產品線如何才能獲得競爭力」時的是否樹:
4. 三種邏輯樹的區別於使用情景
最後,再就三種邏輯樹的區別和其適用的場景進行簡單的分析。
問題的初始階段,尚不明確具體情況,需要對問題進行全盤分析時,使用議題樹;對問題已經有一定了解了,並且有了一種假設方案,對假設方案進行驗證,使用假設樹;對問題不僅足夠了解,且針對一些結果已經有了標準方案,需要在方案中進行選擇時,使用假設樹。
總結
無論是工具還是科技,其實都是輔助大家提高大家工作效率的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的意思很直白,如果是為了工作,什麼都要用最好的,不求最貴但求最好。
硬體要用最好的電腦,軟體要用最高效的工具,別怕花錢,窮也就窮一時。
有效利用以上工作法門,培養自己邏輯思維能力,有效利用構圖,深度思考計劃流程,經過長年的鍛鍊你必將在專業度上勝人一籌。
凡事有模型,萬事有邏輯,我是持續追逐卓越的網際網路人張半城,我們下期見。
本文由 @張半城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