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朱彤:探討能源轉型問題,「小邏輯」要服從「大邏輯」

2020-12-04 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宋琪 吳可仲 北京報導

11月23日~27日,由《中國經營報》與中經未來主辦的「2020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周」在北京舉行。作為年會周的重要組成部分,於11月25日召開的「中經私享會——能源變革閉門沙龍」匯聚了中國能源企業和專家學者智慧,探尋未來中國能源轉型與發展之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經濟室主任、副研究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中國能源研究會特約研究員朱彤在沙龍上表示,「我們需要認識到當前能源轉型是從底層邏輯上的轉變,迫切需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來推動能源轉型。」

朱彤稱,能源轉型的完整內涵包括「一個目標、三個支柱」。一個目標是指溫室氣體的減排,我國已經承諾2060年實現碳中和。而三個支柱則分別為:提高能源效率和節能、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費總量;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power to X,即碳中性燃料。

「小邏輯」要服從「大邏輯」

「在進行能源轉型相關現實問題分析與政策制定時,不同利益主體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應遵循『小邏輯』服從『大邏輯』的原則。」朱彤在發言時表示。

所謂「大邏輯」即為能源轉型的方向和趨勢,以及未來能源系統的基本特徵。2020年9月,中央高層公開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朱彤認為,目前,我國能源轉型的大方向是低碳和零碳,是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而其中最關鍵的是能源系統的轉型,特別是電力系統的轉型。能源系統的轉型意味著我國將從化石能源為主導的能源系統轉向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能源系統。但這種轉變很難通過自然過渡實現,因為這兩個系統的技術與經濟特徵有很大不同。

「可再生能源發電更多是分布式、中小規模、大量的、在用戶側出現的,它的特點是波動性和間歇性,這些都顯著區別於傳統化石能源,因此其背後的發展邏輯完全不同。目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所佔比重還比較低,可再生能源還需要依託化石能源系統繼續往前走,但隨著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斷提高,傳統能源電力系統就需要主動變革以適應。畢竟,在既有的能源系統中,能容納的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朱彤表示。

同時,朱彤強調,推動能源轉型是實現「碳中和」和經濟的低碳轉型,構建我國低碳經濟競爭優勢最重要、最靠譜的路徑。也就是說,能源轉型背後不僅事關能源系統,還涉及到整個經濟的低碳轉型,能源轉型的成功將為培育我國在低碳經濟時代的競爭優勢奠定最堅實的基礎。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相關方發展的「小邏輯」必須在「大邏輯」的框架下進行。

「小邏輯是不同能源品種地位的變化,企業的發展策略和戰略以及以何種技術方案提供能源服務,未來,不同能源品種的發展必須從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角度思考,思考在這樣的能源體系中能發揮什麼作用。」朱彤表示。

我國能源轉型仍處於初級階段

朱彤還指出,當前需要釐清我國能源轉型的發展階段,這是客觀認識能源轉型問題、正確應對轉型難題的前提。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全球第一,達2.04萬億千瓦時,是美國的2.6倍,同時,我國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實現間接二氧化碳減排16億噸左右,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國能源轉型也居於領先地位。

「實際上,判斷能源轉型的階段應從可再生能源份額看,而不是規模看。能源轉型本身是一個國家內部能源品種的替代,發展的量再大,若佔的比重很低,也不意味著能源轉型進展很快。」朱彤表示。

據了解,2019年,我國風、光發電在總發電量中所佔比重為8.4%,同一時期,美國為9.3%,巴西為9.8%,印度、日本等國家風、光發電佔比均不超過10%,歐洲大部分國家則超過15%,德國的風、光發電比例更是突破了28%。此時,若以風、光發電比例10%的分界線劃分,我國與美國、巴西、日本、印度等國一樣,都處在能源轉型的初級階段。

在朱彤看來,能源轉型處在不同階段,解決問題的措施重點也不相同。

他指出,根據歐洲的經驗,當風、光發電量在總發電量中的比例不足10%時,電力系統不需要進行太多的新增投資就可應對其波動性。例如,可通過優化與周邊國家的聯絡線、提高化石能源發電機組靈活性、增強電力市場靈活度或通過加強需求側的負荷管理等方式來應對風、光發電的波動性。這些改善電力系統靈活性的措施都是屬於邊際改進,成本很低。

然而,目前,我國在解決可再生能源波動性的問題上存在一定誤區,認為儲能是解決波動性的最佳路徑。

「在我國處在能源轉型初級階段時,眼睛盯在儲能上並不合適,它的成本太高,發展儲能應該是走上中級階段之後的事了。」朱彤認為,「雖然解決現實問題時的付出被認為能源轉型的必要代價,但這並非現階段必須要支付的代價,因為有更為經濟的解決手段。」

消除轉型的政策與體制障礙是「十四五」迫切任務

最後,朱彤指出,目前,成本和技術已經不再是限制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障礙,我們的問題在於相關政策和體制機制落後於技術可行性,這是「十四五」我國能源轉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他認為,中國存在一個獨特的問題:能源體制改革和能源轉型的疊加。其中比較典型的表現是,我們的能源行業缺乏市場機制,市場和計劃的雜糅帶來了不少問題。歐美國家的電力市場化改革是先於能源轉型的,並且在轉型的過程中,其市場機制也在進行調整,與之相比,我們也需要改變底層運行的模式。

其二是政策,朱彤認為,我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更重要的不是補貼,而是消除政策障礙,徹底改革舊的體制,將有利於能源轉型的新體制構建提上日程。值得注意的是,體制改革和能源轉型的目標不一樣的,因此手段也不一樣。體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效率,而能源轉型的目的是去碳。由於碳減排的外部性特徵,因此要求政府出手進行一定的幹預措施,但是幹預不能過度,否則就會損失效率。

「例如,如果電力市場能實現完全市場化,可再生能源根本不需要小時數的保障,也不用全額消納。因為電力現貨市場的競價規則是邊際成本定價,而風、光發電的邊際成本是零,一定是優先上網。因此,加快統一的電力現貨市場和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建設,是可再生能源發展最重要的保障機制。」朱彤解釋稱。

其三,技術創新的迭代速度非常快的今天,相比起體制機制,技術其實已經不是問題。而在能源轉型的背景下,當新技術出現時,它有這樣那樣的弱點不是關鍵(新技術肯定有弱點),關鍵是這一技術在未來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能源系統中是否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未來在能源系統中,並不能簡單地只看低碳角度,更要強調在系統中所起的作用。未來,電力系統會被成本很低的風、光發電佔據主導,因此電源的靈活性是最稀缺的資源。若一種能源品種同時兼具經濟性和靈活性,那麼它將是不可替代的。」朱彤如是表示。

(編輯:吳可仲 校對:彭玉鳳)

相關焦點

  • 銀行開放轉型之時,還要聚焦具體問題|網際網路下半場新經營邏輯
    對於金融科技類公司面臨的強監管,不少銀行從業者表現出早知如此的「後見之明」:對金融缺乏敬畏,遲早要出問題,這不,時候到了。 過去幾年,金融產品一度變成網際網路平臺流量變現的工具,在有金融信仰的人看來,這是不可接受的:不尊重金融,也不敬畏風險,真是無知者無畏。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轉換
    鑑於時空境遇的新變化,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應對傳統因素和國際局勢的雙重考驗,由此,應以開放系統的視野分析國家治理轉型的核心問題,切實將國家治理的邏輯落定於權利本位。在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首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
  • 利益邏輯與中國國運
    中國人要想跳出這一團亂麻,尋找到自由幸福的彼岸;中國國運要想擺脫混沌難測之迷局,尋找到復興的磅礴大氣,就是要從輿論亂麻中找出根本立場邏輯衝突,或者說是社會基本矛盾。  千頭萬緒歸根結底,當下中國是三種無上邏輯之爭,也是三種基本價值觀之爭,三種基本社會力量之爭。它們在激烈地爭奪著核心價值觀的「王位」,即爭奪中國社會思想的無上主導地位。
  • 何良慶:網際網路時代企業數位化轉型的生態模型及全媒體應用邏輯(DBTM)
    2020年4月6日,何良慶在發表的《何良慶:切換數位化戰略思維,在大數據中尋找營銷機會》一文中提出,通過大數據數位化的分析整合,精準圈選用戶,降低轉化成本,避免企業多渠道重複圈選、重複投放的弊病,節省預算的同時還能擴大用戶轉化範圍,通過真實、有效的數據,解決企業的實際困難,助力企業實現數位化轉型。
  • 周禹:組織演進的邏輯與人力資源數位化轉型
    3、組織從結構體向網絡體轉型的三個小演進(1)以權利為中心的結構體(1.0)。過去的大組織是一種機械化的結構體。我們所說的科層制,包括傳統教科書上提到的事業部制,大家在早期嘗試過的矩陣制,其實都屬於這樣的結構體,只是不斷地在其中尋求和逼近靈活性而已,但其根本上還是要通過清晰的權責,讓這駕結構性機器更加有效。(2)以客戶為中心的生態體(2.0)。
  • 在邏輯論證或邏輯推理的全局思考中去探討假設!
    今天要談的是假設,這篇文章有一定的挑戰性,希望不把大家繞暈了。要讀懂這篇文章,對邏輯學的基礎掌握就很關鍵了。在談假設之前,在這裡先給大家拋出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如下:啥是假設呢?思考時你會有意識地做出假設嗎?不懂得什麼做出假設?你能區分假設的類型嗎,能區分這兩種類型的假設嗎?
  • 能源轉型:問題與展望
    三、中國能源轉型的前景和挑戰  作為一個有抱負的民族和國家,中國在能源問題上的基本方針是要加強國際合作以實現全球能源的理想治理,同時又必須實現能源獨立自主——不僅僅是能源供應,也包括能源核心技術和能源治理——從而實現獨立自主和安全充分發展,這確實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 從資本邏輯走向人的邏輯
    這實際上意味著馬克思的思想要實現一種轉變,即從對人的類本質的價值關注走向注重對人的社會關係總和的歷史分析,為從歷史尺度出發研究社會歷史發展問題和人的發展問題奠定了基礎。  在1846年《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的個人出發,一步一步地研究現實的個人內生出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創立了唯物史觀。
  • 哲學問題|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缺陷
    哲學小課堂開課啦~這一節哲學小課堂硬核滿滿,你,準備好了嘛?!關於「知識論」,哲學史上由「經驗論」和「唯理論」貫穿始終。自此兩條經脈,「知識論」枝枝蔓蔓漫漫滋長。前人以及今人關於此種問題的闡說論證層出不窮莫衷一是,形成了眾多流派。
  • 在山西,共話能源轉型大發展
    以「轉型發展  共享共融」為主題,峰會聚焦政策、趨勢、市場、技術等領域,多方面、多維度探討能源轉型及新能源發展路徑,為政府、企業、行業搭建溝通合作、共享協作的大平臺。山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胡玉亭,人民日報社編委、秘書長喬永清,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滿潮,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以及來自政府相關部門、國內外知名企業、科研高校、媒體機構的150多名代表齊聚現場。
  • 從Bengio演講發散開來:探討邏輯推理與機器學習
    本圖選自 Bengio 在 AAAI 2020 的演講報告邏輯推理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實際上,我們所熟悉的字符識別、語音識別、圖像識別也可以看做是一種邏輯推理,這不過,這些邏輯推理是低層次的,已經能夠使用傳統的深度神經網絡所解決。我們在這篇文章中所討論的邏輯推理是更高層次的推理過程,即,即使是人來完成這個邏輯推理任務也是要進行一下思考的。
  • 先驗邏輯與邏輯實證主義
    先驗邏輯是研究關於科學知識的邏輯條件的學說,是關於怎樣獲得科學知識的方法論學說,它系統地探討與研究了從人類的認識能力和認識結構方面尋找科學知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基礎。在科學方法論史上,康德是從近代自然科學到現代自然科學承前啟後的人物,其方法論思想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邏輯實證主義即邏輯經驗主義系現代西方哲學流派之一。二十世紀初為維也納學派所倡導,因其學說的核心是邏輯分析的可證性而得名。
  • 邏輯思考力——歸納法
    歸納法: 有時叫做歸納邏輯,是指人們以一系列經驗事物或知識素材為依據,尋找出其服從的基本規律或共同規律,並假設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也服從這些規律,從而將這些規律作為預測同類事物的其他事物的基本原理的一種認知方法。
  • 鄉村文化的雙重邏輯與振興路徑
    當前有關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研究大都集中於管理學或行政學領域,主要以問題—對策式的分析探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並提出相應的優化路徑。遊祥斌等通過對H省B市調查,以需求視角研究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肖長春等重點探討了如何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實效。有關鄉土文化的研究則集中於民俗學或人類學範式,主要以某一特定文化樣態為對象來開展變遷研究或探討其復興的現代價值。
  • 黃群慧:疫情和貿易摩擦均不會改變企業追求效率導向的根本邏輯
    黃群慧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以下觀點整理自黃群慧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5期)上的發言從成本和風險兩個視角進行分析是比較合理的。考慮成本和收益的分析是效率導向的,而風險導向在國家角度而言就是安全導向。
  • 邏輯才是哲學的本質
    羅素的邏輯主義方案為20世紀以來分析哲學的轉型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典範,對邏輯經驗主義元哲學的構建影響深遠。確切地說,邏輯實證主義並不是一個哲學流派,而是一種哲學思潮或哲學運動。以羅素和維根斯坦為代表的邏輯實證主義者強調知識的經驗性,認為哲學並不是一套精緻的知識系統,而是一種經由邏輯分析來檢視和判斷命題系統有無價值和真偽的活動。「哲學就是對包含著描述的命題的分析。」
  • 邏輯回歸介紹與應用
    一、邏輯回歸簡介邏輯回歸又稱Logistic回歸分析,是一種廣義的線性回歸分析模型,常用於數據挖掘、疾病自動診斷、經濟預測等領域。邏輯回歸從本質來說屬於二分類問題。二分類問題是指預測的y值只有兩個取值(0或1)。例如:一個垃圾郵件過濾系統,x是郵件的特徵,預測的y值就是郵件的類別(是垃圾郵件還是正常郵件)。
  • 邏輯思考力——同一律
    這個概念,才真正有點邏輯的味道。同一律:同一律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不能在不同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同一律是看清事物本質的前提無論是《逆向思維》還是《正向思維》,亦或是《六頂思考帽》下的《全局之眼》,就算我們運用《批判性思維》,都是為了在錯綜複雜的表象前,透過現象看清事物的本質;那麼,我們知道要想看清事物的本質,必須要「透過現象」,這就需要同一律了,同一律猶如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切開表皮,直達內心。
  • 王亞華等:小農戶的集體行動邏輯
    當前,國內的較多學者針對農村公共事務治理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總體來看,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些具體領域,如農村灌溉設施建設(蔡起華等,2017)、農村道路建設(王覓琪,2014)、農村環境治理(陳英楠,2006)、農村組織建設(楊光華,2014)及農村公共物品供給(齊秀琳等,2015)等。
  • 煤炭板塊上漲邏輯!
    而煤炭是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第三大出口商品,但是受兩國對疫情認知不同的影響,中國就不斷在宣布對於澳大利亞產品的進口限制,從大麥開始再到鐵礦和煤礦,畢竟沒有哪一個金主願意去討厭他的商家那裡消費。反觀,俄羅斯能源部11月公布的數據已顯示,今年前6個月,俄羅斯對華煤炭出口量同比增長了10%,達1625萬噸。合則兩利!錢花到哪裡都是花,不花到國外花在國內,既能創造就業,又能拉動內需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