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慧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以下觀點整理自黃群慧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5期)上的發言
從成本和風險兩個視角進行分析是比較合理的。考慮成本和收益的分析是效率導向的,而風險導向在國家角度而言就是安全導向。效率導向和安全導向各有側重,也有一系列複雜的影響因素。
按照科斯交易成本理論,當前,安全問題導致交易成本擴大,企業的交易邊界就應該回收,而如果發生技術進步,比如創新、交通運輸成本的降低,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企業邊界就可以擴張。考慮到當前的變局,交易成本受到疫情衝擊、中美貿易摩擦和技術不確定性的共同作用,可能會發生變化。
從長期角度判斷,對於企業和整體經濟而言,效率導向仍然是支配的因素。無論是疫情,還是貿易摩擦,長期都不具有可持續性,而只有效率導向原則是具有可持續性的。堅持追求效率導向是經濟學賴以生存的根本邏輯。
對於當前的中國而言,堅持追求效率導向可能會受到很多衝擊。上一輪全球化由效率邏輯主導,中國遵循了這種邏輯,因此在經濟效率上有了很大進步。當前全球化規則的變化,還有疫情的影響必然使經濟效率受到很大衝擊,但這並不能改變企業和經濟活動追求效率的邏輯。
為什麼安全問題這麼大,還要堅持改革開放?因為我們追求的還是效率邏輯。衝擊是短時的,我們還是要通過創新來提高效率,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還是要改革和開放,追求全球化的邏輯。我們應在全球治理中更有作為,包括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等,這其實是積極主動迎接全球大變局的視角。對供應鏈、產業鏈而言,就應繼續基於效率導向來布局,來適應這種大變局。
疫情對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衝擊應從以下方面應對:
第一,要對產業按特性分類,考慮衝擊的異質性影響。比如按技術管理特性分類,例如化工類的屬於生產流程式的產業,這種產業本身受疫情衝擊並不是太大,因為它的生產流程是不間斷的,但會受到供給衝擊而間斷。還可以基於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進行分類,比較典型的是離散型的劃分,將汽車、家電、服裝等行業按照技術含量進行分析。應基於產業本身的特性對供應鏈、產業鏈做分類管理,短期內由政府針對性地出面恢復供應鏈,推進全球供應鏈的調整。
第二,不僅要調整產業鏈和供應鏈以應對衝擊,還應主動把握機會,提升產業鏈和供應鏈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今年9月份中央提出「產業基礎再造」,這是很關鍵的,包括工業基礎的零部件、基礎工藝、原材料等等最根本基礎的工序,無論從產業鏈、供應鏈角度還是全球競爭態勢角度分析,中國當前最缺乏的就是這方面的產業基礎能力。
當然,產業技術能力的提升是複雜的,結合當前的疫情現實,應整合政府研究機構、企業協會等等資源對產業基礎進行詳細的評估。未來的風險,包括產業鏈、供應鏈風險會主要集中在這裡。產業基礎再造是宏大的工作,本身也是強基攻堅的工程。
第三,應考慮數位化技術對中國供應鏈的影響。數位化技術能夠直接對接產需,降低協調成本,也能增加產業鏈的彈性,促進供應鏈快速恢復,因此,要提高數位化的水平。其中,尤其是要注重提高龍頭企業或供應鏈核心企業的數位化水平,藉此調動整個供應鏈,使供應鏈比較完整,提升供應鏈彈性。要抓住核心企業、提高數位化水平,支撐這兩點的供應鏈金融也很關鍵。
第四,WTO規則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這個變化也是一種機遇。在逆全球化現象下,我國應該積極推動由中國主導的新一輪的全球化的規則或者構建新一輪全球化的規則,推動中國企業積極參加全球價值鏈的國際合作與治理,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包括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尤其是推進數字絲綢之路的建設等等。這既有利於產業鏈、供應鏈受疫情衝擊後的恢復,又有利於供應鏈、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在未來全球的競爭中佔據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