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局長王賀軍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文揚 2016年,中國共遭遇27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119起貿易救濟案件,平均每三天就有一起案件針對中國。
2017年,世界貿易又呈現什麼樣的態勢?新形勢下如何看待中美貿易前景?
2月7日,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局長王賀軍接受了經濟觀察報的專訪,就當前世界政治經濟形勢下,結合中國面臨的貿易救濟案件,對中國目前面臨的貿易環境作出了解讀。
經濟觀察報:貿易救濟調查局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成立的?
王賀軍: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2002年就成立了公平貿易局和世貿司。當時的公平貿易局,除了負責國外調查案件的應對,還有外國產品傾銷調查。國內產業是否遭到進口損害則由產業損害調查局負責。2014年4月,為更好協調工作,公平貿易局和產業損害調查局合併為貿易救濟調查局。目前,在人員配置上,貿易救濟調查局是商務部人數第一大司局,這也反映了國家針對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的形勢,要加強應對的舉措。
經濟觀察報:近年來,中國遭遇的貿易救濟案件呈逐年增多的趨勢,貿易摩擦越演越烈,目前貿易形勢如何?為什麼中國近年來會遭遇這麼多案件?
王賀軍:貿易摩擦形勢特別嚴峻。2016年中國共遭遇27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119起貿易救濟案件,平均每三天就有一起案件針對中國。其中,涉案金額143.4億美元,案件數量和涉案金額同比上升了36.8%和76%。
究其原因在於,世界經濟不景氣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明顯抬頭。據世貿組織統計,世界貿易增長速度連續三年低於世界GDP增長。發生案件的主要地區,其經濟復甦都比較微弱緩慢。目前,貿易保護主義明顯地抬頭,各國明顯有自顧傾向,民粹主義泛濫,體現在貿易領域就是貿易摩擦高發。
經濟觀察報:總結近年來針對中國的貿易救濟案件,主要呈現出哪些特點?
王賀軍:主要呈現四個方面的特點。第一,案件多發,據世貿組織統計,2016年世貿組織成員對中國發起的貿易調查的月均數量是2009年的最高點,全球有1/3的案件是針對中國的,平均每三天就有一起案件是針對中國的;第二,部分重要出口產品連續在多個主要市場遭到圍堵,比較突出的是鋼鐵產品和光伏;第三,在調查過程中,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明顯加強,其中,美歐濫用規則體現得特別明顯;第四,高科技案件明顯增多。其中一個表現是美國針對侵犯專利的337調查明顯增多,去年美國發起的337調查有22起,同比上升了120%,這個也是歷年來最高的一次。
經濟觀察報:鋼鐵產品遭受的壓力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賀軍:去年,中國的鋼鐵產品共遭到了21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調查46起,涉案金額75.7億美元,佔同期全國案件數量和金額的40%和54.1%。
鋼鐵的過剩產能問題是美歐對我們施壓的重點。除了案件頻繁、加大立案力度和措施外,美歐還不斷在各種場合施壓,要求削減產能,包括在OPEC,G20峰會、中美商貿聯盟、中歐高層經貿對話等重要外交場合。2016年還建立鋼鐵全球論壇,要求中國採取措施、壓減過剩產能。
經濟觀察報:貿易保護主義在調查過程中是如何體現的?
王賀軍:之所以說保護主義,並不是單純地體現在立案數量,世貿組織是允許立案的,但是不能顛倒黑白、不尊重規則。貿易保護主義表現為濫用規則、偽造高稅率,美歐濫用規則體現得特別明顯。比如美國碳鋼與合金鋼產品337調查,此案涉及的其中兩項指控,一是我們中國企業傳統價格形成壟斷、二是說偽造原產地,經過中方積極應對,目前均已撤銷。這是政府、商協會、企業共同努力分工取得的結果。
在稅率方面,美歐很多案件都裁定了很高的稅率。一些鋼鐵案件達到了520%多的稅率。前幾天裁決的不鏽鋼板帶,反補貼稅率約190%,反傾銷稅率約70%,加起來大約有260%了。
另外認為國有企業是一體、不給國有企業分別稅率的情況,是完全無視我國經濟改革進展,罔顧實際情況、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中國國有企業都是自主經營的主體,自負盈虧,顯然不是一體。世貿組織反傾銷協議明確規定,要給每一個出口商一個稅率。2011年我們就把他們告到世貿組織去了,世貿也已經做出裁決,認為他們這樣不對,不能因為所有權性質的問題就不給予分別稅率。
經濟觀察報:中國入世議定書第十五條(簡稱「十五條」)在2016年的12月11日到期之後,目前歐美依然延續替代國做法,目前情況如何?
王賀軍:我們一直通過加強交涉來終止這種歧視性的做法。最近,美國仍然使用替代國辦法,2016年的12月11日「第十五條」到期至今,仍然有6個案子在延續原來的做法進行計算。歐盟雖然口頭表示要執行第十五條,向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等提交了法案,要取消非市場經濟的名單,但是他們又創造了一個所謂市場扭曲的概念,要出臺市場扭曲國家名單以及國別研究報告,其中的四條標準,還是非市場經濟的標準,實質內容還是要延續舊有的辦法。
經濟觀察報:企業在應訴過程中面臨哪些困難?
王賀軍:在應訴過程中,企業材料提供的不完整會影響應訴結果。但是也存在一種情況,必要的相關資料我們都提供了,對方還要求提供很龐雜的、甚至涉及整個經濟運行的、企業無法提供的名目,導致了困難。事實上,世貿組織對於要求調查的材料是有規定的。
另外,相對於應對能力較強、資金相對充足的大企業,實力相對弱、出口少的小企業面對高額的律師費壓力太大,我們尊重企業算經濟帳,同時儘量對其進行協助,組織小企業通過集體抗辯的形式積極應訴。
經濟觀察報:在應訴過程中,商務部從哪些方面來協助企業積極應訴?
王賀軍:一旦公開案件,商務部會第一時間在官方網站上發布消息,通知有可能涉案的企業。同時,如果明確知道是哪個涉案企業,貿易救濟局會通知地方商務廳、商貿主管部門,由他們再去通知涉案企業。對不了解情況的企業給予案件運行流程和應訴規則的解讀、相關律師的選擇等方面的建議。商協會還要代表企業去做整體的抗辯。
在應訴反補貼案件的過程中,商務部做了大量工作,與其他主管部門聯動,財政部、發改委、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稅務總局提供了大量的協助去回答問卷。同時,商務部和地方商務廳還定期舉辦培訓班,為企業普及貿易救濟問題以及應對措施。
經濟觀察報:在面對貿易救濟案件多發的當前現狀,是否有預警機制或者預案措施?
王賀軍:絕大部分行業企業還是分散的,一些規模大的、主要的行業會形成一種預警機制,定期開會研究出口量、交換信息,評估市場摩擦的風險。
商務部的貿易救濟預警骨幹系統,則通過進出口貿易監測一些主要的進出口量比較大的產品,研究其變化的情況。某段時間某產品出口量增大或者價格有變化的趨勢,就把它作為重點關注。我們也可以通知商協會以及一些主要的地方和企業,讓他們注意這方面的情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摩擦。另外,提醒情況嚴重的企業做好應對救濟案件的準備。
經濟觀察報:2017年,世界貿易形勢呈現什麼樣的態勢?
王賀軍:2017年形勢將更加嚴峻複雜。世界經濟並沒有明顯的復甦跡象,新的產業革命、新的動力還沒有看到,頂多算是緩慢復甦,形勢不太樂觀。
總體上,對於貿易摩擦,整個經濟政治環境顯得更加嚴峻。最近美國的貿易保護傾向非常明顯。歐盟也有逐漸轉向貿易保護的趨勢,特別是一些國家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歐洲這邊,德國和法國也在進行大選,從選舉的態勢上看,反對自由貿易的保守派正在佔優勢。而過去一直舉著自由貿易的大旗的德國,現在也在呼籲限制,比如鋼鐵、光伏行業。一方面說明他們現在在轉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競爭力的下降。
經濟觀察報:當前有許多貿易保護主義的言論,人們都在擔心會發生貿易戰,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王賀軍:貿易戰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這對雙方都是傷害。貿易是雙方互利雙贏的,而非強買強賣。自由的國際貿易符合貿易雙方的利益。我們希望有開放的環境,從而保障正常的貿易流動,這對促進各國經濟發展都有好處。如果我國的貿易利益受到不正當侵害,我們會與相關國家加強溝通、協商,努力避免貿易戰,但我們也會採取相應的措施,維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