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摩擦本質上來說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貿易形式。單純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就算是單方面的貿易開放也是可行的,之所以會形成針鋒相對的趨勢這中間摻雜了複雜的政治與外交的成分。
一、 全球自由貿易理論來自與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叫做比較優勢
各個國家都專注於生產對自己來說成本較低的商品,進行進出口貿易,這樣的話可以增加世界的財富總量,每個國家都會從中受益。
舉個例子就很好理解了。
有A、B兩個國家,兩個國家都種植玉米與小麥,假如A國家一個勞動力可以生產5單位的玉米或者7單位的小麥,B國家一個勞動力可以生產6單位的玉米或者3單位的小麥,他們為了以更低的成本獲取更高的生產效率,怎麼辦?這就變成了傳統的社會分工問題,自己做自己擅長的事,A國家只生產小麥,B國家只生產玉米,兩國進行貿易交換,在相同的勞動力條件下,能夠獲得最大的效率。
這個概念還不是比較優勢,真正的比較優勢是自己跟自己比,延續上面的例子,A國家一個勞動力可以生產5單位的玉米或者7單位的小麥,B國家一個勞動力可以生產4單位的玉米或3單位的小麥,這樣看起來,A國家不管是生產玉米還是小麥,生產效率都比B國家要高,但是為了滿足生產效率最大化的條件,還是A國家生產小麥,B國家生產玉米。比較優勢比較的是相對成本,而不是絕對成本。
亞當斯密還強調,只有分工,才讓機器替代成為可能。他有個著名的例子:一個沒有經驗的工匠,竭盡所能自己一天也做不出一根別針。但是如果把工作分成18道工序,配備十多個工人分別完成,每道工序加上使用機器輔助。那一天下來,總共可以生產12磅的別針,相當於每人做出了4800枚。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比較優勢,哪怕方方面面都技不如人,沒有任何的絕對優勢,但是跟自己比起來,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在自己最擅長的方面精耕細作,參與國際分工,生產效率與總體經濟條件依然會得到提高。
自由貿易告訴我們,通過比較優勢分工協作,把世界的整體財富做大,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
過去我們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科技水平低的行業是我們的優勢行業,我們生產紡織品等低技術含量的產品,出口到全世界,成為世界工廠,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繼續做世界工廠,在這方面深耕細作呢?把高科技、創新、金融都交給美國的矽谷去做?當年日本為什麼不好好做自己的電子產業,要搞毫無競爭力的汽車工業去挑戰歐美國家呢?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國家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是不斷變化的,在變化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單單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還要考慮到其它區位、勢位因素。比較優勢是一個自然積累的動態過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成果。
二、 貿易逆差需要擔心嗎?
所謂的貿易逆差是指我們某個國家買進來的貨物總價值比賣出去的貨物總價值高,錢跑到人家的口袋裡去了,那麼反過來出口的貨物總價值大於進口的貨物總價值,就會形成貿易順差。
那我們與某個國家長期存在的貿易逆差或者順差需要擔心嗎?
想像我們自己是平時的生活,我們每天乘坐交通工具、吃飯、網購、買菜、理髮,全都是我們在掏錢,別人給我們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我們跟家門口的小賣部,菜市場,計程車,淘寶、理髮店,永遠都是貿易逆差,而我們只跟自己的工作單位保持著長期的貿易順差,公司給我們發工資。
這種長期存在的貿易失衡有問題嗎?當然是沒有問題的,長期來看,我們個人的收支是平衡的,具體跟誰是順差,跟誰是逆差根本不重要。
對於國際貿易來說也是一樣的。比方說,美國永遠都在買中國的紡織品,同時美國又把它的電腦賣到義大利,而義大利又源源不斷的把皮具賣到中國來。如果單獨看我們中國,我們對美國永遠是貿易順差,對義大利永遠是貿易逆差,但是站在更高的全球的角度,這其實是國際之間的分工合作。
各個國家專注生產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把世界的整體財富量做大,通過自由貿易,每個國家都能從中獲益。
當我們的錢被別人賺走的時候,我們同時享受了國外的優質產品與服務;當我們從國外賺錢的時候,我們進一步獲得了享受國外商品和服務的機會。
三、 為什麼有人會反對自由貿易呢?
國家利益是由每個行業,每個企業,甚至每個個人組成的,當國外的物美價廉的商品進入到我們的市場上的時候,當地落後的生產力水平就會受到損害,甚至被時代淘汰,迫使他們去轉型或破產,這就是為什麼自由貿易的反對聲音不斷。
四、 自由貿易需要對等的國際環境嗎?
大部分人都覺得自由貿易的前提是貿易對等,別人對我們進行貿易封鎖,我們要實行反制措施,從邏輯上來說,這麼考慮並沒有問題;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是不是應該這樣呢?
比如說,中國向美國出售汽車零部件,如果美國施行貿易保護主義,加徵關稅,表面上來看,美國政府增加了稅收收入,其實這部分稅收是由中國的生產者與美國的消費者共同承擔的,損害的是社會的公共福利,而且損失大於收入(這部分涉及到複雜的貿易理論,不再展開討論)。如果要求貿易對等,我們對美國的電子產品也加徵關稅,就同時傷害了美國的生產者與國內的消費者,同樣是減少了社會的公共福利。
當年英國啟動工業革命之後,採取的就是單邊自由貿易,單方面降低關稅,結果英國不但沒有在這樣的不對等貿易中吃虧,反而一躍成為世界霸主。
所以說貿易摩擦是兩敗俱傷的行為,沒有誰能夠從中獲利。自由貿易並不需要以貿易對等為前提,解除貿易壁壘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是正確的選擇。一些沒有比較優勢的國內企業轉型或者倒閉,是我們發展道路上必須承受的代價。
中美貿易關係實際上是越克制,越有利,改革開放讓中國在短短的30年間發家致富,自由貿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面對貿易摩擦最好的做法是,對方越叫囂、制裁,我們越應該保持克制,實行單邊自由貿易。這是單純的從經濟學的角度去考慮,我們同時也要從政治與外交方面進行考量。
五、 貿易摩擦的本質
美國的政府中有世界頂尖的經濟學專家,怎麼會不明白戰則兩敗的道理呢?那麼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
美國對中國有巨大的貿易赤字,佔美國貿易赤字的三分之二,所以川普說我們竊取了美國的勞動崗位,給美國造成了失業,但這完全就是甩鍋給我們,美國的貿易赤字是由美國的貿易本質決定的。
從1970年開始,美國一直保持貿易赤字,之前是對日本,對韓國,現在變成了對我國的貿易逆差,美國為什麼會一直保持貿易逆差呢?
美元是國際通用貨幣,用美元可以在全世界進行消費,而這幾乎沒有成本,叫做美元的紙,美國可以直接印出來,用來買我們辛苦製造出來的商品。
我們拿到美元之後,可以去購買美國的東西,但是用不完或者沒有東西可以買,就只能用來買美國的國債和股票,這些錢就成為了我們巨額的外匯儲備,美元又流回了美國。
美國通過印鈔票,就可以在全世界範圍內購買貨物,自然就形成了貿易赤字,這是美元國際貨幣地位必然的產物。這樣的貨幣制度安排,美國人可一點都沒有吃虧。在這樣的國際分工中,美國在金融、科技上有優勢,我們在傳統製造業上有優勢,受益的是美國的資本家與中國的製造業。但是美國的工人卻受損了,所以貿易赤字加劇了美國內部各利益集團的矛盾,為了緩解內部矛盾產生的潛在衝突,貿易摩擦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六、 中美貿易戰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在國際競爭格局中,我們所處的位置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之前中美之間是互補關係,美國輸出金融服務,高科技產品,我們依託於強大的製造業為世界生產商品,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製造2025的提出,中國在向科技強國轉變,中美競爭是未來世界格局的基調,既然是競爭關係,那麼必然伴隨著貿易摩擦。
美國發動貿易戰也是司空見慣的事了,與日本、歐盟都發生過貿易摩擦,美國阻礙其它國家趕超,維護自己美元的霸權地位,向全世界徵收鑄幣稅,讓全世界為自己打工,這已經是路人皆知的事了。
一個班級裡第一名與第二名永遠都是競爭關係,我們恰好是想要趕超的那個,美國恰好是想要守住自己地位的那個,貿易摩擦無法避免,關鍵是我們怎麼在有限的時間裡爭取最大的發展空間。
美國的手段,並沒有抑制日本的崛起,同樣也不會抑制我們的崛起,如果哪一天我們的經濟倒退了,發展停滯,那一定不是因為美國,而是我們沒有做好發展的事。我們能否繼續發展,取決於自己的做法的正確與否,堅持改革開放,促進科技進步與產業升級,這才是我們的根本出路。國家制定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能夠為建立起新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