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網絡科學解構,悟空問答輸給知乎背後的邏輯

2021-01-10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網絡結構也是網際網路產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其中包括無標度網絡、小世界網絡、隨機網絡等等。而掌握了網絡結構就掌握網際網路產品設計與運營的內在機理,進而幫你更好地把控商業競爭或是躲避商業網絡攻擊。本文試圖從網絡科學的角度,去解構悟空問答輸給知乎背後的邏輯。

據統計,國民級產品今日頭條已經佔據了網際網路近10%的用戶流量,張一鳴也深諳流量挖掘的玩法,諸如抖音、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等爆款產品都是被頭條用流量和資源逐一挖掘出來。

可惜,這一次,悟空問答卻沒有這麼好運。

有傳言,頭條為了扶持悟空問答,曾經從知乎一次性挖走300個大V,2018年計劃投入10個億的補貼。而事與願違,據QuestMobile提供的數據來看,2018年4月到7月,知乎的MAU(月活躍用戶)從3019萬增長至3476萬,而悟空問答卻從93.4萬下降至67.9萬。

而頭條內部也傳來「悟空被併入到微頭條,悟空問答團隊100多人轉崗,悟空的部門總監也已經離職」這樣一則組織架構的調整消息。這更做實了頭條暫時戰略性放棄了對悟空問答這款產品的投入。

為什麼知乎創始人周源曾對被挖300個大V這種行為嗤之以鼻,不屑一顧?頭條擅長做流量挖掘這樣的遊戲,每次屢試不爽,但這次怎麼就失靈了?張一鳴又是怎麼看待此次挫敗,將悟空問答歸併到微頭條的旗下,用意又何在?

1、從社區運營發展的基本邏輯看

筆者曾經總結過一個社區發展的幾個關鍵階段,如下圖:

社區發展的幾個關鍵階段

社區的發展一般會經歷從社區定位,到冷啟動階段關注優質的PGC內容,再到擴張階段關注社區KOL運營,再到通過一些關鍵事件運營來引爆,試圖打破平衡點。

羅傑斯(Rogers)在創新的擴散(P298)提到,一旦系統內已有足夠多的個體採納了某些創新,達到一個平衡點後,擴散的過程將相對穩定,有一種自我維持的能力。即這個社區在不注入外部資源的前提下也能做到了自我維繫,再往後則是構建社區影響力以及價值變現等階段。

熟悉知乎的用戶從2012年早期採用邀請註冊注重優質內容的積累,到2013年開放註冊後持續沉澱優質的答案,包括知乎日報等精彩文章。其也慢慢佔領了人們在「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知識問答領域的頭牌心智。

周源似乎在《大城市的生與死》這本書的啟發下,一直小心經營和維護社區的規則和機制,哪怕是在17年商業變現的壓力下,也只是小心探索知乎Live等知識變現的形態。

知乎構建的是知識問答背後的強連接,而內容背後的用戶之間其實是「弱連接」。

對比知乎的穩步發展,悟空問答靠「AI提問,按回答字數進行補貼」的行為來實現早期內容的快速積累則顯得有點操之過急。以至於悟空問答的定位和調性是模糊的,你會看到大量蹭熱點的AI式的提問,諸如娛樂緋聞,體育事件,甚至包括各種收入水平的無聊探討等等。

另外從答者的體驗來看,除了羊毛黨不斷通過碼字回答問題賺錢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驗,頭條也會用看似強大推薦算法,邀請大家去回答一些根本回答不上的問題。即使能回答上,在手機上去仔仔細細做一遍有價值的回答,也是一件極高門檻的事情。

殊不知,一個最知乎的答案(我們稱之為知乎體)恰恰是由個人經歷總結的經驗和理論,在3000-4000字之間,高度依賴故事或實例來說明一個方法論和論點。而知乎體之外的多樣化答案,也構建了一個很好的心流體驗。

很遺憾的是,10億的補貼並沒有給悟空問答換來羨慕不已的連接數,只是給頭條在媒體的屬性上增加一些添頭而已。

而這挫敗背後,也許還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2、用複雜網絡科學的視角解構背後的邏輯

我們都知道,網際網路產品估值高的原因是因為其構建了網絡效應,比如:很多網際網路公司的投資估值其實是根據的梅特卡夫定律來判斷的,即其價值(網絡價值)與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所以你就不難理解,小米上市前要標榜自己是全球擁有連接數最多的IoT公司,而不是一家專門生產智慧型手機的硬體廠商。

所以你也不難理解,為什麼螞蜂窩如果真的涉嫌偽造用戶數據,則其將會被投資界從一家網絡屬性的公司改判為一家旅遊內容攻略發布的平臺型公司,進而其產品估值則會大大折扣(甚至是掉一個數量級)。

而藉助複雜性網絡科學視角,似乎可以幫我們更好地透視事物背後的結構要因(網絡結構)。矽谷的創投教父彼得蒂爾也在《從0到1》中提到,最大的商業秘密就是冪律分布(power law distribution)。他發現在其所投資的100家公司的收益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收益是其他99家所有收益之和,而以此類推,排名第二的收益是其他98家所有收益之和。

冪律分布(power law distribution)

複雜網絡大牛A.-L. Barabasi(著有《連結》等書)在1999年提出了過無標度網絡(scalefree network)的概念,簡單地說就是度(節點的連接數)分布服從冪律分布的網絡,即網絡中少數稱之為Hub點的節點擁有極其多的連接,而大多數節點只有很少量的連接。少數Hub點對無標度網絡的運行起著主導的作用。

網絡結構如下圖:

新浪微博的網絡結構(無標度網絡 Scale-free)

新浪微博的網絡結構就屬於典型的無標度網絡。整個微博的網絡中,存在一些Hub節點(網絡大V),這些大V的粉絲動輒數百萬甚至是數千萬,而普通用戶的連接數(被關注數)則非常有限(一般在幾百左右)。整個網絡結構中呈現細長的長尾分布,最細的部分(大V)數量極少。

而無標度網絡有一個顯著特徵:在被網絡攻擊時候(比如商業競爭),即在隨機的失效情況下極具魯棒性,但在專門進行大V節點攻擊的情況下顯得很脆弱。

通俗的講,頭條的微頭條如果從能從微博挖來100個姚晨這樣的大V,則能將整個微博網絡的大部分關注數遷移過來,進而對新浪微博形成一次影響較大的網絡攻擊。所以新浪微博是一直很緊張頭條的。

而這樣的網絡攻擊打法對於知乎卻適得其反,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知乎的網絡結構不同於新浪微博,挖大V砸補貼這樣的運營打法不適用於知乎這樣的網絡結構。透過現象看本質,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知乎的網絡結構。

用過知乎的同學都知道,知乎上的核心場景是問答。知乎大V一般都是某個領域KOL,粉絲對其的關注主要體現在某個領域的知識層面。即粉絲是因為領域知識或興趣而聚合,人人之間關注是弱連接。即使諸如王諾諾這樣的知乎超級大V,粉絲數也不過40W。而在知乎裡,這樣的興趣主題,知識領域卻很多,所以知乎裡存在大量的中小V(這些中小V的粉絲從幾千到幾萬不等)。

因此,你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人說,頭條從知乎挖走的300個大V,只是對知乎網絡結構的一次淨化,根本談不上衝擊。

更進一步的,我們可以看看知乎與微博的網絡結構差異:

知乎屬於典型的長尾分布,但是不屬於冪律分布,所以知乎的大V都以領域KOL為代表,且數量眾多;微博屬於典型的冪律分布,微博的大V數量不多,但且粉絲數卻動輒百萬、千萬。

知乎網絡結構與微博網絡結構的對比

掌握了這樣的網絡科學視角,你也不難理解,諸如馬老師攜趙薇等大V為來往親自站臺,也無法對熟人網絡結構的朋友圈形成一次有效的攻擊。因為朋友圈的網絡結構則是非常接近於一個泊松分布(長尾分布的一種),也因為每個人的網絡連接數都差不多。

朋友圈的社交網絡結構

管你馬老師還是趙薇為來往站臺,與我有何幹呢?

除非,來往把每個人的每個網絡連接都挖過去,才有可能對朋友圈形成一次有效的攻擊,而這又幾近乎於天方夜譚。

也基於此,我們似乎也能看出老羅的子彈簡訊想要攻擊微信的社交網絡也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在量子對話中談到的從微信的用戶群中切一塊細分蛋糕也是有可能的)。

談到這裡,你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張一鳴為什麼會把悟空問答產品合併到微頭條的產品旗下,因為從前面邏輯上可以看出,頭條之前所有對悟空問答的投入更適合構建微頭條這樣的網絡結構。

3、寫在最後的思考與啟示

本文思考視角源於量子對話《以網絡科學視角看網際網路產品》(劉肖凡、任群、田羽),網絡提供了一種看待世界的深刻視角,我們身邊到處是網絡,大到社會網絡、交通網絡;小到人際網絡、生物網絡,譬如:社交網絡中弱連接恰巧可以給你提供更好的工作機會。

網絡結構也是網際網路產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其中包括無標度網絡、小世界網絡、隨機網絡等等。而掌握了網絡結構就掌握網際網路產品設計與運營的內在機理,進而幫你更好地把控商業競爭或是躲避商業網絡攻擊。

本文部分圖片參考:解讀冪律分布與無標度網絡(集智俱樂部)

作者:田羽,臭鼬實驗室人聯合發起人

本文由 @田羽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用知乎:它做了什麼?
    我認為不喜歡用知乎的用戶,通常來說就會喜歡用百度知道、悟空問答等知識社區。因為「知乎」與「百度知道」「悟空問答」都是知識分享產品,為網民解決問題,卻又有些不同。先來說說知乎上都有什麼內容以及它的定位。我知道有「知乎」這個知識社區網站,是在5、6年前。根據「知乎」發展歷程,知乎網站2010年12月開放,如今已有8個年頭,而去年9月才公布擁有過億用戶量。作為網絡問答社區,「知乎」連接著各行各業的用戶。用戶分享著彼此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為中文網際網路源源不斷地提供多種多樣的信息。
  • 知乎產品分析報告:中國知識問答產業現狀的縮影
    在線泛知識內容平臺包含綜合資訊和搜索服務,比如:在線閱讀、有聲音頻、專業學習,以及百度知道、知乎和悟空問答等在線知識問答平臺。從綜合指標中可以看出:知乎在知識問答領域的綜合競爭力很強,同時競爭對手也各有優勢。其中,百度知道和悟空問答的競爭力與知乎接近,得到以成熟的知識付費業務和附加服務能力,也成為知乎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 社會化問答網站知乎的創新擴散分析
    摘 要:網絡新時代到來,用戶自主的內容生產日漸增多,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模式,網絡傳播越來越個性化,更加注重互動體驗、社會交往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發展。通過社會化問答網站知乎在社會網絡環境下的創新擴散過程分析,對新型問答網站在走進用戶生活、改善用戶體驗以及保持用戶粘性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 與百度知道同是問答起家,為何是知乎做成了知識社區這事兒
    在最近5年的知名應用中,不重移動重web的恐怕只有知乎一家。這個偏向在一個早期的知乎問答中就能看出端倪——有人問「為什麼知乎不提供手機客戶端」,周源回答「知乎團隊人不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肯定要往後排」。周源還用雙引號特別指明,移動端是重要而不緊急的。但經歷過移動浪潮的我們,都清楚移動化才是一個網際網路公司這幾年最重要且緊急的事情。
  • 知乎、果殼、B站等崛起,網絡輿論「外圍地帶」不可不察
    2016年以來,一場「帝吧出徵Facebook」的網絡狂歡,使青少年網絡社群生態獲得空前關注;山東疫苗非法經營案引發的傳播失控中,一批醫療、科普類傳播帳號大顯身手,對公眾情緒平復和信息傳播糾偏發揮重要作用;「魏則西事件」和「雷洋案」中,知乎出人意料地接連扮演「風暴源」的角色。它們並非傳統意義上核心的輿論集散地。
  • 知乎:依舊是普通人「崛起」的機會之一
    1今天,知乎又上頭條了。這次上頭條的報導名字叫「知乎大v再次出走」。上一次所謂的出走,是悟空問答籤約了300多個知乎大v。但是在我看來,知乎鼓勵優秀內容創作者的機制依舊存在,而且繼續運轉良好。不過作為一個在知乎上有20多萬關注者的所謂「大v」——實際上就我的了解,大多數籤約其他平臺的知乎大v——一定程度上還是會繼續在知乎這個平臺去更新自己的內容。知乎起家,離不開「認真你就贏了」的社區文化。
  • 如何利用問答平臺精準引流客戶|百度知道|知乎|威客_網易訂閱
    現在的網上問答平臺有百度知道、知乎、悟空問答、搜狗問問、天涯問答等平臺 ,今天主要以百度知道為例來了解一下問答平臺的引流方法!  百度知道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問答互動平臺,每天為數億網民答疑解惑。百度知道通過AI技術實現智能檢索和智能推薦,讓您的每個疑問都能夠快速獲得有效解答。  為什麼要做問答平臺引流,因為問答平臺是一個能夠讓你快速找到精準客戶的渠道,有需求的目標客戶會主動在問答平臺提問,還有一部分人會主動搜索已有答案。
  • 知乎產品分析:問答社區的領頭羊,知識付費的初入者
    Bally非常喜歡貓,最近終於入手了一隻小貓,想要學習一下這個小生命需要哪些科學的照顧。Bally決定到知乎大學裡學習一下相關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Bally知道了貓咪的生活習性,哪些行為是開心和生氣,喜歡吃什麼和不能吃什麼等待。
  • 章澤天以網絡侵權為由起訴知乎 頻頻被人針對的知乎這個鍋背得冤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章澤天以網絡侵權為由起訴知乎 頻頻被人針對的知乎這個鍋背得冤嗎? 據悉,奶茶妹妹章澤天近期向北京網際網路法院提起訴訟,以網絡侵權責任糾紛為案由起訴網絡問答社區知乎。該案涉及到的網絡侵權責任糾紛主要是侵犯人格權和侵犯著作權,其中人格權包括名譽權、   原標題:章澤天以網絡侵權為由起訴知乎 頻頻被人針對的知乎這個鍋背得冤嗎?   據悉,「奶茶妹妹」章澤天近期向北京網際網路法院提起訴訟,以網絡侵權責任糾紛為案由起訴網絡問答社區知乎。
  • 從產品的角度分析:知乎核心功能——《問答》
    知乎:一個真實的網絡問答社區,幫助你尋找答案,分享知識。 知乎Alxea排名 雖然知乎後來推出了讀讀日報/知乎日報/知乎live/知乎專欄等內容,但最核心的流程仍然是提問和回答。本文討論問答的流程。紅色框內的流程將在下文詳細討論。
  • 知乎精英是什麼意思什麼梗?知乎精英為什麼是句罵人的話?
    這兩位擁有近260萬粉絲的大V在上傳的自拍視頻中,朗讀了知乎用戶對二人的惡劣評價。至於為何發起這一活動,性感玉米給出的解釋是「讓我們直面知乎陰暗小人的攻擊」。  曾經高居「中國網際網路社區鄙視鏈」頂端的知乎,何以至此?  答案的線索,正在於知乎6年6500萬的爆發性用戶增長背後。  營銷號為什麼愛抄知乎?
  • 華誼兄弟︱《八佰》+《黑神話:悟空》掀翻創業板!
    但如果用投資邏輯進行梳理,好遊戲≠好生意。 遊戲大致可分為三類,也就是三個賽道,商業邏輯略有不同: 單機,像是傳統製造業,生產產品,然後進行銷售,如今天的《黑神話:悟空》。
  • 知乎產品分析 | 變現路上的商業嘗試
    面對知乎用戶群和流量爆炸性增長,如何變現成為知乎CEO周源被問及最多的一個問題。並且,知乎推出了新產品——一款實時問答的產品「知乎Live」,這是一個「一對多」群組問答產品,答主可以創建一個Live,他會出現在關注者的信息流中,感興趣的用戶可以進入該溝通群,用戶需要支付門票,而票價由答主來定,可以看出,這是又一次知乎在變現路上的商業嘗試。目前這款產品還在內測中。
  • 四象限拆解知乎
    在過去,我們常常把知乎定義為知識問答社區。不過,在我眼中,歷經8年之後,知乎已不僅僅只是問答社區,它的實質早已發生變化。可以說,當下的知乎被嚴重低估了。一四個「象限」我打算用「四象限」的方式來解讀知乎的平臺架構。如果從內容分發、內容體系、用戶維度、平臺維度四個點去展開討論,會發現知乎的結構非常清晰。
  • 深挖視頻礦藏,知乎的視頻野望
    其中,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億,佔網民整體的94.5%,這意味著短視頻經歷了發展初期的巔峰增長時期,漸漸從「競速」走向「競優」,風口紅利將進一步釋放,該領域的「廝殺」也將更加激烈。   趁著這波風口,知乎默默幹大事,悄然布局視頻領域。   今年5月,知乎面向全網招募不同領域的專業視頻創作者。
  • 知乎與果殼的殊途同歸
    而普通的社區,則對問答交互的支持極其有限,不僅無法突出優質內容,而且檢索起來也不夠便捷。 至於垂直的問答網站,它們大多是巨頭的附屬產品,除了受重視程度不足之外,應答者無法得到顯著且具有效能的激勵,同樣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原因。
  • 揭秘暗物質衛星「悟空」背後的「師傅」
    除了每天為探測器「體檢」,郭建華的工作還包括參與安排「悟空」在天上的工作計劃。  「『悟空』在太空中精神抖擻,其實它的每一個動作,背後都有科學家周密的安排。」郭建華說,科研團隊要提前制定「悟空」的工作計劃,每周分兩次由位於西安的測控中心傳送給衛星上的計算機。這樣,「美猴王」才能在天上指哪兒看哪兒、火眼金睛。
  • 試試知乎好物推薦就明白了
    這些只是知乎帶貨的冰山一角,隨著移動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帶貨形式將更加多元化。內容帶貨的風口已來,內容創作者在知乎通過「好物推薦」將獲得越來越多的收入,這個舞臺,充滿想像。 知乎帶貨的底層邏輯內容帶貨,知乎不是第一家,但論帶貨的能力,知乎站在第二排,就沒有人站在第一排。
  • 知乎精神破局信息過載終局
    張鵬的提問一經發布,便吸引了諸多知乎用戶前來作答,大家身份各異,觀點也極盡多元。例如,知乎法律話題優秀回答者王瑞恩用一個法律界的著名案例,來說明一個觀點:「獲取信息的能力,不再成為區分高下的決定因素;篩選信息的能力,才是核心競爭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