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回想學生時代,兩次的作文記憶猶深。之所以記憶深刻,並不是因為作文寫得好,而是因為老師的評語。一次是小學三年級時的作文作業,題目為《我的爸爸》。另一次是初一時的作文作業,題目為《我的父親》。兩篇作文,兩位語文老師的評語幾乎一字不差:邏輯不符。
如今想想,也覺得好笑。隨著年級的升高,作文的水平依然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連題目也只是在稱呼上從口語化升級為書面化。
圖片來自網絡
小學時寫《我的爸爸》,寫的是爸爸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在田間辛苦勞作的事。
農村長大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已懂得了父母的不易,是因為親眼見過父母的辛苦。童年的大部分時光,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父母的每一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周而復始。而我那時,正用稚嫩的童音念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腦海裡總會閃過父母"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樣子。
這篇作文,我同時又把雷陣雨的情景寫在了冬天,幾乎用盡了所有描寫風雪、雷電和暴雨的詞彙: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下著鵝毛大雪,刺骨的寒風吹在臉上,像刀刮一樣。爸爸為了能讓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在這樣的天氣下,還得去野外勞作,去給麥子施肥。當年那個無知的我,只是想借惡劣的天氣,襯託父輩的辛苦勞作而已。所以,又把雷電交加、狂風暴雨的情景加了進去。
小學、初中時寫作文,結尾大多是這樣的:父母養育我不容易,一定要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後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這篇作文,老師的評語只有一句:邏輯不符。
二
那時的我,小小年紀還不懂得"邏輯"這個詞的含義,查了新華字典,還是不太明白。去問了老師,大致知道了一點:冬天是不可能出現雷電暴雨的。
好吧,冬天不可能出現雷電和暴雨,可也沒人告訴過我:秋天,不可能下雪呀。何況,我又聽過不少大人講的竇娥的故事。於是,初中時再寫《我的父親》,照搬了小學時寫過的《我的爸爸》,只是把冬天改為了秋天,再把雷電和暴風雨那部分刪除,然後東拼西湊了一些詞彙,一篇"大作"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可想而知,老師的評語依然只有一句:邏輯不符。
此次,對"邏輯"的含義還是似懂非懂,但"邏輯"這個詞,已深深地"傷害"了我兩次!直到讀了《金字塔原理》這本書,對"邏輯"這個詞才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圖片來自網絡
三
那麼,《金字原理》能幫助你解決哪些邏輯問題?又能達到怎樣的效果?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金字塔的基本結構,即文章的基本框架:最高層——塔尖,代表的是中心思想,也就是你寫一篇文章所要表達的觀點和結論。圍繞這個中心思想,以上統下,進行歸類分組,邏輯遞進。先重要後次要,先全局後細節,先結論後原因,先結果後過程。
然後,再來看看搭建金字塔的具體做法:自上而下表達,自下而上思考,縱向疑問回答/總結概括,橫向歸類分組/演繹歸納,序言講故事,標題提煉思想精華。
掌握用金字塔原理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提高邏輯性、條理性。用金字塔搭建邏輯清晰的框架結構;用全腦思維,提高結構化思維能力,思考全、準、快。挖掘讀者的關注點、興趣點、需求點、利益點;歸類分組、重點突出、邏輯清晰、主次分明,讓人看得懂、願意看、記得住,縮短寫作時間,減少修改次數。
最後,再結合實用訓練手冊,理清金字塔原理的三大邏輯主脈:表達的邏輯,思考的邏輯和解決問題的邏輯,從而秀出你的文字風採!
圖片來自網絡
四
讀兩本枯燥實用的書,需要很大的勇氣。堅持讀完,更加需要毅力,要讀懂讀透,又何其之難!
如何給一本枯燥乏味的書增添一點閱讀的興趣?再給平淡的生活添加一點樂趣?或許,當你認真地去讀書中的每一個字時,你的心中已經有了答案;當你努力演練每一個章節的內容時,你的思想已經構建了一座金字塔;當你的思緒混亂如麻,無法理清時,不如就在這個周末,和我一起,靜下心來,讀一讀《金字塔原理》。
那些讀過的書,終究會在我們的內心留一絲微瀾。或許,你對邏輯的認識會更加透徹;或許,你會遇見一個不曾了解的自己。
這個周末,不如我們一起讀一讀《金字塔原理》這本書,聊一聊邏輯的話題,談一談邏輯的重要。愛讀書的你和愛寫作的你,一定也喜歡文字吧?這個周末,我們就和文字談一場邏輯的戀愛吧。
作者簡介:靈水兒,喜歡文字,希望用文字,把現實生活中的苦,寫成蕩滌心靈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