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
進入中學後,27.2%的學生表示對作業很多非常不習慣,23.3%的學生對新教師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適應,22.5%的學生面對增多的學習任務時會不知所措。只有近一半的學生對這些問題能很快適應並習慣。
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只喜歡教師的某一種教學方式,而四成多的學生喜歡教師採取多種教學方式。
在陌生人面前,三成學生常常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而近一半的學生會跟往常一樣。
專家解讀:
杜文平: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學習環境的變換,約一半左右的學生對作業突然變多、新教師和學習任務增多感到不適應或不習慣,這也提醒廣大教師和家長,要切實做好學生的「小升初」工作,要幫助孩子做好小學到初中的銜接。
對於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變化,多數學生比較適應。這與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個性特徵有關,也與學生自身的獨立性和依存性有關。
■專家支招
教師如何解決學生成長問題
初中生成長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作為教師該如何幫助學生,解決初中學生的成長問題呢?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研究員程素萍給廣大教師提出了五點建議:
第一,教師要用平和、冷靜的心態去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改變學生的欲望不要過於強烈,教師要調控好自己的情緒,慢慢地解決學生的成長問題。
第二,教師要改變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評價方式。對於學生的成績,教師不要一味強求,尤其不要把目光總是盯在學生的分數上,學生的潛能是多元的,教師換一種方式看待學生,才能發現學生的優點,才會理智地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重新燃起對教育的激情與熱情。
第三,教師要了解到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是尊重、肯定、鼓勵和引導。所以,教師要儘量減少對他們的批評次數,當學生有一點進步時,就要給予適當的鼓勵。
第四,對於產生問題的學生,教師過度糾纏只能導致學生更多的怨恨和反抗。學生是正在成長和進步的個體,犯錯誤是他們體驗、認識世界和人生的必需。因此,無論學生在學習上還是品德上的錯誤,教師都要給予更多的寬容,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
第五,教師還要有開闊的胸懷,把學生當成與自己等同的個體,對他們尊重和寬容,這樣,學生也會從教師權威的陰影中走出來,得到自尊和自信,也更容易向老師敞開心扉。教師不會因此而損害自己的權威,還會因此贏得學生的尊重,最終促進教學更好地開展。教師還應該具有開闊的視野,教師要引導學生跳出學校、課堂、教材的局限,開闊學生的視野,開放他們的思維,打開他們的想像,儘可能使他們融入生活和社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