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代來了!醫生寫科普文章可參評高級職稱

2020-12-01 醫脈通

作者:紀光偉;來源:醫脈通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近日,山西省日前召開2017年度全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工作會發布一系列安排中,把撰寫科普文章納入了2017年度全省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條件,引起人們的熱議。


職稱的評審關係到每位科技人員的切身利益,長期以來,在職稱評審中,學術論文的發表成為評價一位醫生必須可少的硬指標,而科普作品最多只能作為參考,因此,醫務人員往往只注重論文,而不願意進行科普創作,科普創作一直是「下裡巴人」,得不到有效的重視。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指出,建立健康知識和技能核心信息發布制度,健全覆蓋全國的健康素養和生活方式監測體系。建立健全健康促進與教育體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務能力,從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學知識。在國家的層面提出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醫院主要是以疾病的治療為主,結果是疾病越治越多;醫院越辦越大,病床仍是供不應求,因此,我們只有將目前注重疾病治療的觀念,轉變成為注重疾病的預防的理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山西的規定是一個好的開始,終於讓健康科普由「下裡巴人」變成了「陽春白雪」。


其實,一個優秀的醫生,應該是看得好病,開得好刀,做得好科研,寫得好科普。或許有人認為,醫生本身就夠忙的了,哪裡有時間寫科普,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一、科普是臨床工作的延續:我們在臨床工作中,一定會遇到許多病例,有的是很特別的病例,導致這些疾病的原因,主要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們將工作中遇到的這些問題及時總結出來,以科普的形式表現出來,就可能避免有更多的人犯更多的錯誤,避免更多的人得病,「亡羊補牢,猶未為晚」,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如:不久前,我在門診遇到一位大便習慣改變的病人,由於我提高了警惕,經過直腸指診,發現這是一例直腸癌的病人,一次就診斷清楚了,避免了誤診誤治。我立即寫出了《別讓直腸癌從你手上溜走》,提示大家遇到這樣的病人,千萬不要忽視了直腸指診,應用這一簡單有效的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科普是科研工作的推廣:有人說,我是做臨床科研的,不需要科普,這樣的觀點也是不正確的,任何一項有價值的科研項目,都存在著推廣的問題,如何把深奧而嚴謹的科研,讓普通百姓都能夠看懂,這就需要用通俗的語言將課題介紹給大家。如:今年的諾貝爾生理或和醫學獎的獲獎項目是「發現控制生理節律的分子機制」,這樣的文字是很少有人可以看懂的,但如果我們引入生物鐘的概念,就將這個深奧的話題,變得容易理解了。科研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廣和應用,一項無法推廣應用的科研,註定不是一項好的科研。同時,如果不能用通俗語言解釋的科研,也不會是一項好的科研。


三、優秀的科普作品不一定需要太多時間:大家或許會說,醫生每天太忙了,哪裡有時間寫科普?其實,一個優秀的科普作品是可以不用太長時間完成的,相反,一個冥思苦想的文章,很可能不是一篇好的文章,因為有感而發,與命題「作文」是兩個概念,有感而發的文章是從腦子裡面蹦出來的,寫起來並不費時間。北京天壇醫院的介入神經病學科主任繆中榮每天就是利用10~20分鐘的時間,寫出一個小故事,就可以讓人變成一篇科普漫畫。我的許多自己想寫的科普,常常只需要一個小時,而被約稿的常常需要寫一周的時間。


當然,開始寫作肯定會是有一個過程的,甚至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只要熟練了,就可能會提速,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


四、應該提倡大專家做小科普:記得10幾年前,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就提倡大教授寫小科普,這樣的做法是值得點讚的,我們認為,大教授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知識上是絕對不會出現錯誤的,而且,這樣的專家寫出的科普作品,是容易被讀者所接受的。其實,胡大一、洪昭光等一些大醫都是醫學科普創作的積極分子。


以前一些高校針對知名專家沒有時間給學生講課,而制定出每年必須承擔的最低教學任務,因此,我們的大專家應該扛起科普的大旗,應該提倡他們利用一定的時間從事科普創作,有關部門也可以仿照教學的做法,給專家們規定一定的科普創作量,讓這一規定能夠順利實施。


山西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全國率先把撰寫科普文章納入了2017年度全省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條件。表明我們的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對醫務人員的評價,從單純重視論文,開始轉向實用的科普創作中了,這是值得點讚的。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省份能夠出臺這樣的政策,只有調動了醫學專家的積極性,才會有更靠譜、更豐富的健康科普作品湧現,才能真正為人民的健康做出貢獻,我們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才能順利實現。


我們期待著科普創作的春天早日到來,到那時,科普創作才能真正地變成「陽春白雪。」


原創文章,點擊獲取轉載授權。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山西省衛計委:醫生寫科普文章可參評高級職稱
    近日,山西省日前召開2017年度全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工作會發布一系列安排。其中引起熱議的是:為鼓勵更多的醫療專業人員投入到健康教育及科學普及工作中,山西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全國率先把撰寫科普文章納入了2017年度全省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條件。從單純重視SCI論文,到凸顯科普的重要性日益顯現,高級職稱評審的導向讓醫務人員覺得新鮮。
  • 醫生寫科普文章可參評高級職稱,靠譜!| 新京報快評
    文 | 鄭山海日前,山西省召開2017年度全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工作會。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會議提出,在全省率先把撰寫科普文章納入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條件。從單純重視論文,到論文科普並重,山西衛計委的職稱評審導向值得期待。▲會議通稿原文。
  • 來一場科普文章的評比大賽吧
    所以要加大力度開展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在全社會激發創新意識、創新熱情、創造活力。,就必須要搞好全社會的科普工作,支持各級科協、科研、教育等機構和單位廣泛開展科普宣傳和教育活動,提高上海市民的科學素質。
  • 如何寫好科普類的文章?
    一、什麼是科普文章科普文章是面向大眾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專業現象和問題,把已有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通過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使之為讀者所能理解的文章。許多人認為一般人寫不出科普,實際上,許許多多的人不僅能寫,而且能寫出非常好的科普文章。科普文章是人們了解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二、科普文章怎麼寫首先,定好主題很重要,你選的主題是你感興趣的,這也決定了這篇文章的受眾面。想要原創,選擇那些沒人寫過的。
  • 中國醫學科普進入「硬核」時代
    同時,民眾對於健康科普的需求也已經進入一個「硬核」時代,不僅僅滿足於了解健康常識,還希望能主動獲取和學習疾病全周期所需的科普知識。打造權威醫學科普平臺網際網路已成為普通民眾獲取醫療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受變相廣告、缺乏權威來源等因素影響,各種醫學信息的缺失和錯漏屢見不鮮。
  • 官方來了!知識時代,網際網路科普,入場趁現在
    在科普創作的道路上,幾乎每位創作者都會遇到各種問題。科普創作是一門藝術,寫科普文章,做科普視頻,簡而言之就是,要說好一個科學故事,要想將故事講的生動並且深刻,則需要技巧。我們開始思考是否有更方便、更直觀的方式,將積累的科學創作經驗授予更多熱愛科學的人。於是,我們想到了做科普中國融創學院培訓交流活動,幫助提升創作者的科普創作能力。
  • 有來醫生斬獲「2020年新時代健康科普作品徵集大賽」三項大獎
    12月23日,中宣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技部與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健康知識普及行動——2020年新時代健康科普作品徵集大賽總結交流會」在粵舉辦,有來醫生出品的《骶髂關節炎怎麼鍛鍊》榮獲微視頻類優秀作品獎、《吸菸有「理」》榮獲長視頻類優秀作品獎,同時有來醫生還榮獲優秀組織單位獎。
  • 一線教師評高級教師職稱不要論文
    聚焦    《河南省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價標準》適用於我省普通中小學、職業中學、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工讀學校以及各級教研室、電化教育館和校外教育機構中從事中小學教育教學、學前教育和教研工作的在職在崗教師。民辦中小學校教師可參照本標準參加職稱評審。中小學教師職稱分為員級、助理級、中級、副高級和正高級,名稱依次為:三級教師、二級教師、一級教師、高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
  • ...健康委員會關於開展2019年度全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
    按照我省高級職稱評審工作總體安排,現將2019年度全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評審範圍參評人員範圍為陝西省行政區域內在職在崗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含非公有制單位),當年達到國家退休年齡的人員不參加評審,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不參加評審。
  • 醫生論文評職稱調查: 制度性的逼良為娼
    王醫生告訴丁香園,現在業界有個現象,醫術厲害的人不寫文章,而寫論文的人往往不看病。有人將此編成一個順口溜,「教授不拿手術刀,學術會議到處跑,著名醫生不坐診,講課費用收腰包。」如此畸形的醫療界現象已然成為常規,醫生正在一步步偏離醫者看病救人的本質。
  • 賦能醫生,有來醫生致力於做精準健康科普平臺
    作為健康科普平臺中的一員,有來醫生以用戶思維為導向,通過籤約優質醫生,將生產的專業健康科普內容分發到各個主流渠道,2年時間已經生產了醫療科普短視頻10餘萬集、醫患語音及圖文知識問答100萬個。專業做醫生健康科普不同於其他健康科普平臺,阮盛鐵認為有來醫生的差異化在於,專業做醫生健康科普。
  • 國務院:醫師職稱評將大改革(附:目前最全各省高級職稱論文要求)
    其中包括:臨床醫學要注重臨床實踐會議上稱,現在醫師職稱評定沒有論文是過不了關的,這是一個「硬槓槓」。所以醫生們為了評定職稱,把相當多的精力用於寫論文上,臨床實踐反倒少了。而臨床醫學和其他學科不一樣,臨床實踐和臨床病例非常重要。因此,要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考試評價改革,推進突出臨床實踐的職稱評定。
  • 桂林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關於開展2020年度全市衛生系列高級職稱評審...
    2.具有壯醫執業範圍申報壯醫高級職稱的、援外醫療隊隊員(1年期及以上)在援外期間或回國1年半內申報衛生系列高級職稱的,可免試進行申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醫務人員與廣西援鄂醫療隊隊員申報同系列高一級職稱時可免試1次進行申報。(七)繼續教育情況。
  • 圍觀:聽說2019年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計劃(上海站)高級班學員有點牛?
    感到非常幸運進入科普作家協會。2017年,在「上海青年科普文創培訓班」時,參觀了上海光源,讓自己大開眼界,熱血沸騰,並創作了科幻小說《城市之光》。高芳蕾:非常感謝科普作家協會提供這樣的機會,今年是第二次參加培訓班。自認為是科幻寫作新手,因2018年參加培訓班而步入科幻創作圈,同年發表科幻小說《滲透》,並應邀參加」2018年中國科幻大會「。這次準備寫醫療類文章。
  • 技能技巧 | 成就大醫生,用產品運營思維做醫療健康類文章科普
    我從來相信醫生的專業,也從不否認醫生的文字輸出能力,但自媒體科普醫療健康內容不同於醫生以往傳統的文字寫作,需要顛覆固有認知,用產品運營思維才能做好醫療健康類文字科普。文字載體的變化,閱讀習慣也發生改變。
  • 讓科普文章變得靠譜起來
    然而,自媒體信息流中的含金量有時候讓人感到頭疼,為博取眼球而發布低俗文章並不鮮見,還有的打著科普的幌子,看上去有理有據有章法,但實際上是不靠譜的偽歷史、偽科學、偽常識等。其中,有的結論毫無說服力,有的迴避關鍵問題,有的材料使用方法不當,但對外行人來說,卻足以產生一定的誤導作用。科普文章不靠譜,是信息傳播失真的典型表現。
  • 2020年湖南高級職稱評審工作開始,專技術人員要注意這些時間節點
    近日,2020年度湖南省高級職稱評審工作啟動,對高級職稱評審相關的事項作出了安排,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需要注意的時間節點。事業單位高級職稱特殊情況評審職數申報提交時間為7月6日至7月20日,僅提交專項報告及相應表格。市州職改辦、省直主管廳局(省屬高校)人事(職改)部門集中報送當年度申報參評材料時,需同時向系列(專業)職改辦和省職改辦提交匯總後的本地本部門《高級職稱評審職數申報專業備案表》。省直主管廳局(省屬高校)人事(職改)部門還需向省職改辦提交本部門評審職數匯總表, 以及評審職數公示截圖佐證材料。
  • 2019科普文創—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計劃(南京站)高級培訓招生啦!
    為傳播中國科幻文化、弘揚科學精神、創想未來發展,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將承辦2019科普文創—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計劃(南京站)高級培訓項目,挖掘和培養科普創作的青年人才。本次培訓將邀請科幻和科普領域的重量級導師,從寫作與發表兩個層面為學員打造更具針對性、成長性的小班化培訓模式,實在地幫助到熱愛科幻和科普創作、具有潛力的青年創作者創作、打磨和發表更多優質科幻科普作品。
  • 鹽城一中學高級職稱評審申報材料大面積作假,老師:根源在評審制度
    鹽城一中學高級職稱評審申報材料大面積作假,老師:根源在評審制度 現在,很多人為了評個職稱也是拼了,什麼活動都參加,見公開課上公開課,見論文評比寫論文,不管結局如何,總之都試一試。如此一來,積累了一段時間還真的獲得了不少的成績。等到職稱評審的時候,把材料整理出來,就可以參評了。
  • 即日起,投稿科普文章,最高千元獎金領回家
    即日起,投稿科普文章,最高千元獎金領回家 2020-07-16 1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