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左忽右」的健康科普刷屏 我們該如何「相信」科學?

2020-12-01 健康界

關於喝不喝酸奶,《細胞》雜誌曾刊登一篇顛覆常識的科學論文:益生菌可能不「益生」。正當眾人譁然「這麼多年酸奶白喝了」,劇情再次出現反轉——權威期刊  《國際癌症雜誌》不久後發表了一項基於190萬人的研究表明,喝酸奶能防癌。酸奶究竟喝還是不喝?網友們一臉懵圈。

像這樣「打臉常識」「忽左忽右」的科普帖,朋友圈幾乎天天可見:某科學研究發現手機輻射可能致癌,不久後又說這種效應尚無足夠證據;剛把日行萬步、南瓜降糖等奉為「養生秘籍」,轉眼又有專家出來闢謠……最為尷尬的是,這些自相矛盾的科普帖通常都冠以科學的名義,每種觀點都言之鑿鑿,讓人無所適從。公眾不禁要問:在這個健康科普刷屏的時代,我們到底該信誰?

以偏概全、掐頭去尾,謠言只為爭奪注意力

打開微信朋友圈或各大新聞類App,大到生病了該吃什麼,小到每天喝多少水,各種科普文章的說法相互矛盾,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自己陷入了「越關注越迷糊」的怪圈。

「70%至80%的科學謠言都與健康相關。」果殼新媒體經理孫慧敏曾參與「謠言粉碎機」項目的編輯策劃。在他們「粉碎過」的謠言中,醫學、健康、養生出現的頻率極高,因為「它能瞬間擊穿所有人的防護罩,吸引每個人的注意力,從而獲得點擊和轉發。」

去年,一則題為「《科學》重磅:確認!66%的癌症發生是因為『運氣不好』」的新聞賺足了眼球。既然癌症發生主要因為「運氣不好」,那麼環境汙染、個人生活習慣等就都不重要了嗎?很快,科學家就出來發聲說,論文的結論並非如此,這屬於媒體偷換概念。

在無數次與科學謠言「過招」後,孫慧敏發現,「以偏概全、掐頭去尾」是從論文到謠言的最常路徑。「每一次加工,媒體都選取了最能擊中讀者的點加以放大,並不斷刪減構成這一結論的條件。而事實上,沒有這些前提條件,結論就不成立。」

當然,有些科學謠言的背後,還潛伏著不為人知的商業動機。「得到」專欄作家卓克在《怎麼說服爸媽遠離謠言》中提到,不少刷屏的科普貼都精準迎合了公眾對於癌症話題的高度關注,比如一篇名為《美國正式確認紅酒抗癌》的科普帖,實際上只是某個紅酒廠商的軟文。

「事實上,科學傳播與科學研究的矛盾一直存在。」中山大學公共傳播研究所客座研究員賈鶴鵬認為,媒體追求轟動,科學追求真理,這是科學即使通俗化也很難抹平的差別。況且,信息爆炸時代,理性的、糾錯的聲音很容易掩蓋在以「吸睛」為導向的噪聲中。

論文尚未驗證即開始傳播,科學研究充滿不確定性

撇開不靠譜的自媒體,即便在權威媒體上,我們仍能看到一些前後不一的科學結論。賈鶴鵬說,這背後反映的,恰恰是科學研究本身的高度不確定性。

美國史丹福大學預防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埃尼迪斯曾對1990年到2003年間49篇引用次數超過1000的頂級醫學論文進行研究後發現,能扛過時間考驗的只有20篇,剩下的有些被後來的研究者發現存在誇大嫌疑。

頂尖論文尚且如此,一般論文的生命力又如何呢?埃尼迪斯從某個特定醫學領域最新發表的主流論文中找出了432個結論,用相同的方法研究發現,只有一個結論能被重複證實。由此,埃尼迪斯半開玩笑地說:「如果你不是圈內人,看到最新的醫學或營養學文章,最好的做法就是忽略它。」

事實上,提出假設—實驗論證—得出結論—實驗推翻—提出新的假設,這種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正是科學界小心翼翼推進人類認知邊界的過程。正如科普作家、曾任職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研究員的萬維鋼所言:「論文並不等於真理,科學家發表論文,相當於給同行發布了一個信號——快來給我挑錯吧。」

可為什麼令人迷惑的信息越來越多?賈鶴鵬認為,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使傳播變得越來越迅捷,科學家發表論文與公眾接收信息的時間差越來越短,許多結論還來不及被同行驗證,就已經被大眾媒體傳播開來,為公眾所熟知。

當大量真假信息以科學的名義鋪天蓋地湧來,公眾究竟該如何取捨,去偽存真?賈鶴鵬表示,要破解「越傳越懵」的怪圈,需要一座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的「燈塔」,指導人們決策。他告訴記者,美國科學院設有專門部門負責對公眾高度關心的議題進行分析研究,並以每周一期的頻率向公眾提供具有傾向性的決策意見。類似的,歐盟食品安全局也承擔著向公眾提供食品安全科學信息的職責。

記者手記

改變思維方式,重新定義「相信」

如今,科普與謠言頗有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味道。果殼新媒體經理孫慧敏就覺得,闢謠的成本正在變高,原本一眼就能識別的謠言,現在需要翻閱大量資料才能證明其真偽;科普作家、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李治中也曾無奈地表示,「我們是兼職在闢謠,別人是全職在傳播偽科學。」

隨著傳播速度和方式的改變,公眾的思維方式也要改變。因為科學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很少會有那種「只要怎樣,就會怎樣」的簡單邏輯。與此對應,我們的思維方式也不能非黑即白。正如萬維鋼所說:「所謂相信,是一個主觀概率問題,所有的信任都在零至100%之間取值。當一項研究成果與你原本的認知相符,不妨調高對該信息的信任值,反之則調低一些。」

原標題:健康科普刷屏,我們該如何「相信」科學?

相關焦點

  • 健康科普 我們在路上
    健康科普 我們在路上 2018-10-16 15: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科大校長陳十一:我們要相信科學 相信夢想 相信自己
    我提議,讓我們為偉大的祖國、偉大的人民和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鼓掌!前段時間,走在靜靜的校園裡,在曾與你們清晨偶遇的小路上,在那棵歷經百年風雨的大榕樹下,我一直在思考:在價值觀念、知識結構、生活方式、人際關係等都受到極大衝擊的當下,在世界的多變甚至「至暗時刻」,南科大如何賦予大家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信念?南科大的師生應該如何發出自己的光芒,去照亮未來?
  • 科學報導如何更科學?
    癌細胞,竟被中國醫生用小蘇打「餓」死了》這條新聞刷屏了。因為是新華社信源,普通老百姓仰其權威,為醫學家攻克癌症難關感到鼓舞。朋友圈裡的一些媒體人也表示,作者把比較深奧的科技醫學新聞寫得通俗易懂,值得學習。    但此事引發的爭論也始料未及。
  • 【腦科學與教育】中國工程院院士:兒童長期刷屏,大腦會有怎樣變化?
    【腦科學與教育】中國工程院院士:兒童長期刷屏,大腦會有怎樣變化?該欄目已邀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師大、東南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的多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家加入。作為特約合作方,芥末堆深度參與其中,並會通過【芥末翻】欄目翻譯介紹國際上以腦科學為基礎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術,與《教育家》雜誌一道,共同致力於推動腦科學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落地普及,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
  • 新疫苗實驗刷屏,科學的AB測試是如何混淆視聽的?
    口罩實驗第一個刷屏的實驗,是來自丹麥的 「口罩防護效果」 對照實驗,如下圖所示。新疫苗實驗第二個刷屏的實驗,是登上各大主流媒體重磅頭條的「最新疫苗有效性」對照實驗,如下圖所示。實驗初步證明,該疫苗可以預防輕度和重度形式的 Covid-19。如果疫苗的授權審批通過,輝瑞公司將全面投入量產。02 被大眾「誤讀」的三組數據對照實驗(A/B測試)一直是科學陣地牢不可破的根基,它讓我們更接近事情的真相,統計數據的價值也被充分發揮出來。
  • ...抗疫與健康生活科普:復旦大學張文宏團隊出版一系列防控科普圖書
    如何抵禦這種未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用行動給出了答案:寫一本人人都看得懂、信得過、用得上的科普書。當防控傳染病已成為一種生活新常態,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理性地、科學地補上這堂「健康常識課」。
  • 我們如何看待科學,我們如何運用科技
    重溫六十年前美國著名科學家費曼的講演——  我們如何看待科學,我們如何運用科技  相比之下,我國的科學報導僅限於小範圍,見於像「中國科學報」那樣的報紙,讀者相對較少,對科學活動的熱情,往往表現為科研人員的自娛自樂。科普作品不是沒有,但總體上數量少、質量低。可想而知,這樣的讀物效果是欠佳的。雖然科協等機構對科普工作很重視,但長期以來我國的高水平科技報導和科普創作隊伍尚未形成,比起費曼所說的「帶來快樂」還有較大的差距。  如何改進?
  • 科普該何去何從
    更為可笑的是甚至很多人宣稱:美國正式承認轉基因有毒這樣的謠言也有人相信,可以說「轉基因有毒」這樣的觀點已經深入人心。下面就針對「轉基因有毒」相關的話題進行一下解讀。轉基因有毒是否有科學依據近年來圍繞轉基因所出現的謠言非常之多,但是很多人卻對這樣的話語深信不疑。
  • 科普「網紅」,科學養成
    自科學傳播協會開設「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帳號後,博士生夏一鳴和自己的師兄師妹們就常常出現在以「娛樂性」著稱的B站上。他們通過視頻或直播的形式,解答當下熱門話題中的物理問題,用通俗的語言和現場實驗講解前沿的物理學研究。半年時間,該帳號的粉絲量突破50萬人,網友還戲稱其為「中二所」。  因為科普,這群平均年齡25歲、生活大多三點一線的博士生成了「網紅」。
  • 【每日科普】刷屏的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棋
    (原標題:【每日科普】刷屏的量子科技究竟是什麼「棋)    2016年8月16號,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升空,「量子」這個神秘的概念,在公眾面前掀起面紗。
  • 對健康知識科學比熱枕更重要
    有些東西,距離我們的生活太近,稍有風吹草動就容易成爆款新聞。比如,生活中最常見的零食之一——薯片。這條新聞之所以迅速在朋友圈「刷屏」,是因為薯片實在是太常見的零食。人們追求健康、有品質的生活,對健康養生等話題自然也越來越關注。當「2A類致癌物丙烯醯胺」這樣的專業詞彙,又與「可能致癌物」沾邊,無疑容易觸動到消費者敏感的神經。中國有句古話叫「關心則亂」。正因為人們關心健康、關注養生,才更容易迷失在良莠不齊的信息海洋中。
  • 會上網就是具備科學素養?我們該如何測度科學素養?
    具體到科學素養方面,可以解釋為,一個人如果有科學素養,必須先有科學知識,然後才有科學方法,然後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那麼,真實情況如何呢?這種邏輯有沒有得到實證?這種邏輯關係在中國成立嗎?米勒本身沒有對此進行進一步研究,中國的科學素養測量研究者也沒有進一步的研究和論證。從米勒後來的言論和文章中,我們感到,米勒本人也不贊同這種不可替代的關係。
  • 兒童健康科普「寶庫」更靠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作為家長,你是否曾遇到過類似的疑問:流感季,該不該給寶寶打流感疫苗?二類疫苗不屬於國家免疫規劃,還有必要打嗎?在疾病流行季,寶寶該怎麼做好防護呢?每當遇到這些問題,你是如何尋求答案的呢?
  • 紀錄片的「科普」路:不止讓人看見,還要讓人相信
    然而隨著大眾娛樂的普及,科普紀錄片的存在感卻越來越弱,很多科普紀錄片只做到了「科」,卻很難做到「普」。比如說這次新冠疫情提倡的勤洗手,多通風的口語宣傳了幾十年,關於病毒防疫的紀錄片也不少,卻沒有走到人類的心裡。所以科普的重要性,不應該只是讓人看見,而更應該讓人相信。
  • 加強腦科學科普 上海成立腦科學科普專項基金
    據《勞動報》報導,為加強腦科學方面的公眾科普宣傳,上海科技館和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與全球領先的生物製藥企業優時比昨日籤署三方合作意向書。優時比製藥將向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資100萬元,設立「優時比腦科學科普教育專項基金」。
  • 面對爭議性的科學話題,科學家該如何發聲?
    不過,科普工作中出現的一項新挑戰是,我們常常面對的並非「成熟的科學」,而是「行動中的科學」。有時,實驗尚未完成,數據沒有發表;有時,即使研究成果已經發表,也有可能在日後被推翻。科學成果本身就具有爭議性,對於科學成果可能產生的影響,學界也並無定論。
  • 首部兒童愛眼護眼科普立體書《我們的眼睛》於進博會正式發布
    在依視路中國的支持下,由教育部智庫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相關專家牽頭編著的首部兒童愛眼護眼科普立體書《我們的眼睛》在進博會上正式發布。該3D立體書旨在通過生動活潑、互動有趣的表現方式,讓兒童自主探索眼睛的秘密、了解近視的成因和危害、學會愛眼護眼知識,養成科學用眼的好習慣。  在去年進博會期間,依視路視力基金會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正式啟動了這一項目。
  • 【科普工作委員會】香甜的米飯如何一步步智勇入胃,康復科普告訴你
    【科普工作委員會】香甜的米飯如何一步步智勇入胃,康復科普告訴你 2020-10-20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常笑健康小程序上線 提供權威知識科普與優質產品服務
    近日,知名健康諮詢服務平臺常笑健康正式上線小程序服務。從該小程序內容來看,常笑健康小程序整合了健康百科、精品課程、熱銷商品等健康相關的服務,力圖打造後疫情時代的健康管理優質平臺。
  • 六五科普——科學普及工作的新嘗試
    說起科普,以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來看,似乎這是科學家應該做的工作,袁嵐峰老師曾經說過,現在中國的科普水平是遠遠落後於中國科技水平的。由於認知存在偏差,在現代社會,有太多人分辨不清迷信或者偽科學,從而上當受騙。正因如此,科普機構顯得尤為可貴。創新是科研永恆的主題,科普同樣如此,如何適應新形勢、探索新方式,以普通人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科普工作,成為科普機構應該創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