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距離我們的生活太近,稍有風吹草動就容易成爆款新聞。比如,生活中最常見的零食之一——薯片。
最近,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發布一份報告,對熱銷的15款進口和國產薯片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有3款知名薯片的丙烯醯胺含量較高,超過了2000微克/千克。因丙烯醯胺屬於2A級別的可能致癌物,一時間「XX知名品牌薯片檢出致癌物超標」引爆網絡。網友們紛紛表示:手上的薯片再也不香了。
這條新聞之所以迅速在朋友圈「刷屏」,是因為薯片實在是太常見的零食。人們追求健康、有品質的生活,對健康養生等話題自然也越來越關注。當「2A類致癌物丙烯醯胺」這樣的專業詞彙,又與「可能致癌物」沾邊,無疑容易觸動到消費者敏感的神經。
中國有句古話叫「關心則亂」。正因為人們關心健康、關注養生,才更容易迷失在良莠不齊的信息海洋中。相信大部分人對朋友圈裡的各類「健康養生科普文」並不陌生,但其中卻不乏似是而非的「偽科學」,吸人眼球的標題背後文章內容往往並不嚴謹,還可能引起人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慮。正如此次「薯片門」中,「超過了2000微克/千克」也不能等同於「致癌」。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馬鈴薯食品專業委員會稱,丙烯醯胺的毒性和攝入量相關,按照50千克體重的成人來算,要吃掉2000千克薯片才有可能中毒,而「2000千克薯片」顯然不是常人能夠消耗掉的。面對不斷發酵的新聞,深圳市消委會也專門發文回應,某些說法並不科學,易對消費者造成誤導。
那這次「薯片門」是一次毫無意義的烏龍傳播嗎?顯然不是。它更像是一堂健康科學知識的小測驗。透過它,我們既看到了公眾對健康生活的高度關注,也認識到這種熱情與關注必須具備科學與理性才真正有意義。公眾健康知識水準的提高不僅關乎健康素養,更能成為社會進步的助推器。此次深圳市消委會就通過媒體表達了自己的願景:希望通過需求側倒逼供給側,促進行業和企業改進食品加工工藝和條件,同時也希望更多消費者了解丙烯醯胺這類物質的存在,科學理性對待,避免攝入過多。換言之,企業和消費者都能從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訓、積累知識。若能通過此次暴熱的「薯片門」,公眾開始了解並關注丙烯醯胺,並倒逼企業提高標準生產更健康的產品,那這次傳播就是有現實意義的。
薯片之後,或許下次還會出現薯條、薯餅等類似的事件。只要公眾對健康和養生的熱忱依舊,朋友圈裡就會有不斷轉發的科普文。我們有必要練就「讓子彈多飛一會」的功力,提高媒介素養,篩選出真實有意義的信息,不被營銷號「牽著鼻子走」。有關部門也應及時站出來起好引導作用、提供權威信息、制定法規標準,面向公眾普及相關知識。人人都能正確掌握健康知識,才能真正撐起一個健康中國。
(文章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