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標要求
從「課程內容」的要求看,本專題涉及如下條目:
3.3.2 通過實驗,了解比熱容,嘗試用比熱容說明簡單的日然現象。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為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六章《熱和能》第三節《比熱容》,是繼密度後又一個表示物質屬性的物理量,他是學生學習熱和能的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對於物質吸收或者放出熱量的多少的判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熱容的概念對於學生來說比較陌生,但是其表現出的一些現象學生們見到的很多,例如為什麼內陸地區的晝夜溫差要比沿海地區大的多,這就利用了水的比熱容較大,吸收相同的熱量,沿海地區的溫度變化較小,因此,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豐富知識,開拓視野,發散思維,同時與生活緊密聯繫,培養了對物理學科的興趣愛好。
2.教材內容
教材是學校教育中基本的課程資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和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主要參考。本教材中,體現了學生活動和科學探究的特點,精心創設科學探究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教材以「想想議議」、探究實驗和小資料多個板塊,通過圖文並茂,理論結合實驗、生活經驗展示了比熱容的含義,注重科學探究的同時,將理論結合實際,提高應用能力。
教材通過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再激發了學習欲望之後,採用探究實驗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進行猜想的驗證,最後引出比熱容的概念: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所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應用比熱容的知識來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應用比熱容的知識來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建議
對於溫度、質量以及熱量學生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和理解,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探究實驗和生活經驗,體會不同物質,在相同的質量,溫度升高的度數相同時,吸收的熱量不同,進而思考其影響因素,並進行探究和驗證。學生在不斷探究生活遠離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滲透了比熱容的概念。
1.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突破建議:
熱量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很多,但是並沒有系統的學習過,因此,在課堂的開始就可以使用生活中的小事例進行導入。
對於探究式實驗,本實驗很典型的使用了控制變量法的思想,而在初中,學生不僅僅要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學會物理的方法,控制變量法是物理實驗中很典型、很常見的思想,因此,要深入滲透這個思想。可以讓學生猜想可能影響物質吸收熱量多少的因素,學生的思維很發散,會想出很多種可能,這個時候就可以提出這個思想,同時對於學生的猜想不必全都驗證,挑選幾個代表的進行實驗驗證,如加熱時間、溫度升高、質量和物質種類等。研究物質種類對吸收熱量的影響,就要控制其他量一樣。這個探究實驗相對來說較為安全,為了學生能夠直觀的觀察到實驗的現象和變化規律,所以讓學生分組來實現。可以採用實驗中食用油和水進行比較,也可以換用其他液體或者固體,可以將學生分為兩組採用不同的物質進行實驗,最後再進行分享。每組成員進行兩次實驗,分工明確,並記錄實驗數據
(1)用相同質量的兩種物質水和食用油,讓它們升高相同的溫度,比較加熱時間。
(2)用相同質量的兩種物質水和食用油,給它們加熱相同的時間,比較溫度升高的多少。
2.比熱容
通過以上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相同質量的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物質吸收熱量不同;相同質量的物質,吸收熱量相同,物質升高的溫度不同。這就表示:不同物質吸收熱量還和他本身有關,進而引出比熱容的概念:
一定質量的某種物質,在溫度升高時吸收的熱量與他的質量與升高的溫度乘積之比,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
學生自學了解教材中的「小資料」—些物質的比熱容。
中公講師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備考資料:[綜合素質] [教育綜合知識]備考資料 [各學科知識]備考技巧
考試題庫:[各地區試題] [模擬試題] [重要重點] [強化訓練題] [每日一練]
掃描二維碼·關注,教師考試資訊盡在qgjsks!
>>>更多教師資格筆試備考資料請查看國家教師資格證考試網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