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哪些令人深信不疑的偽科學謠言?科普該何去何從

2021-01-09 科學興農

有朋友在悟空問答提出「見過哪些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但有人卻深信不疑的事情?」筆者根據近來關於轉基因的一些所見所聞,就轉基因方面的一些謠言做以下回覆:

早在轉基因剛剛出現之際就有很多質疑著發表觀點表示轉基因食品有毒,而通過關鍵詞檢索也可以看到大量390萬搜索結果,數量之大簡直驚人啊。

看一下檢索出來的結果,很多人對這一結果進行激烈的討論,一時還攻佔了各大貼吧。更為可笑的是甚至很多人宣稱:美國正式承認轉基因有毒這樣的謠言也有人相信,可以說「轉基因有毒」這樣的觀點已經深入人心。

下面就針對「轉基因有毒」相關的話題進行一下解讀。

轉基因有毒是否有科學依據

近年來圍繞轉基因所出現的謠言非常之多,但是很多人卻對這樣的話語深信不疑。比如:轉基因致癌、草甘膦致癌、吃轉基因等同於喝草甘膦、轉基因絕育、轉基因導致精子減少、轉基因導致腫瘤、黑玉米是轉基因、小番茄是轉基因、肉眼識轉基因等等等等簡直不勝枚舉。

那麼,這些到底有什麼科學依據呢?依據答主育種專業的生物功底,還是很難將這些謠言同轉基因如何關聯起來的,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似乎沒有任何科學道理。而一些反轉基因的朋友所言,有正規論文是我視而不見,那事實時這樣嗎?相比他們所說的應該是法國一份關於小鼠飼餵轉基因腫瘤高發的研究論文,事實情況是這份論文做出來後送了很多學術期刊,由於實驗設計的缺陷問題,在同行評議都未通過,而最終在一家反對轉基因的雜誌發表,但是在該論文發出後,由於樣本過少,實驗漏洞較多,實驗結果生拉硬扯等原因被學術界廣泛質疑,最終雜誌做出撤稿。除此之外,很難說有令人信服的轉基因有害證據。

還有所謂肉眼識別轉基因的各類傳聞,真的可以說是胡說八道,但是很多朋友卻很樂意接受這樣的傳聞,那麼這個傳言是否有科學依據呢?可以說除非轉入了會導致外觀變異的基因,這樣能夠識別出來,其餘的轉基因食品是很難被識別的。比如,黃金大米,這類轉基因食品同我們所看到的正常大米本身就有著顏色上的改變,這樣自然是可以識別出來的。但是對於大多數作物食品來說是不可能肉眼識別的。比如,很多人說轉基因的沒有蟲吃跡象、籽粒飽滿、顏色鮮亮,這真的撤的有些大了。這些方法絲毫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如果這都可以,那麼我們實驗室的儀器是不是可以淘汰了?

關於有毒,很多朋友所認為的科學依據就是昆蟲吃了會死,推理可知:轉基因食品是有毒的,人吃了也會死。按照數學上的邏輯似乎真的沒什麼問題,看似很圓滿。但是這裡面真的問題很大,忽略了人和蟲的區別,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對於蟲子是有毒的,可能對人無毒。有毒這個概念是相對的。在現實中我們都聽說過青黴素,這是一類抗生素。應該不會有誰認為這是有毒的。但是某些人對青黴素過敏,嚴重者甚至痙攣、呼吸急促等,危及生命的情況都有發生。那麼,青黴素對於這個過敏者來說還是藥嗎?不是良藥是毒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青黴素對於大多數朋友來說卻是藥,且是良藥。

轉基因是否有毒的觀點

有毒的說法也是源自於bt基因所編碼蛋白會造成昆蟲鹼性腸胃穿孔而死亡,故而推斷人食用後也會死亡。關於這個問題本人頭條號文章《轉BT基因作物害蟲吃了會死,人吃了會怎樣呢》中已經做了詳細的回答。在這裡也簡單的說一下:鹼性狀態下,BT蛋白會在昆蟲腸胃降解為特異性的活性肽段。而這些肽段會與昆蟲腸道表面的蛋白受體相結合而發揮作用,破壞腸道細胞內的電解質平衡,造成腸道穿孔,最終昆蟲無法進食而死掉。而人的腸道屬於酸性環境,並且人的腸胃並沒有BT蛋白肽段的信號受體,也就是說BT蛋白無法發揮其毒理功能。也正因為如此,BT蛋白才被廣泛應用於轉基因作物中。再次說明一下,如果不願意相信,或者願意刨根問底的朋友可以參閱:昆蟲毒理學,毒理學昆蟲毒理學簡述等書籍資料。

-

對於網絡上的『偽科學』,我們也可以發現這類謠言更多的是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醫療健康等,對於涉及健康的話題,為何呢?較大成分也是這類領域更容易引得人們關注,還有一部分不良自媒體,為了吸引點擊量,誇張聳動製造所謂的「大新聞」,而一旦涉及這類領域公眾總是傾向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由此,長此以往公眾對食品安全就會缺乏足夠的信任感,這也給了偽科學可乘之機。同時,公眾對於網絡信息的鑑別能力也有待於提高,在轉發、點讚的同時也需要好好想想、多查一下,文章的出處,論證是否充分,其中是否含有商業營銷成分。當然,最好還是從源頭斬斷謠言鏈條。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造謠成本低廉,而堅定謠言成本過高。即便最終認定為謠言,造謠、傳謠者常常僅是刪稿了事,違法成本非常低。

有專家認為,相比時政類謠言,健康類謠言的社會危害不是那麼直接,法律上很難給予嚴厲制裁。

科普工作還需要更多的人和部門參與,但是目前的科普工作更多的是出於很多科研從業者的興趣愛好,義務性活動。而科普文章並沒有被納入工作者的學術業績考核體系,大多數科研人員缺少動力繼續從事下去的動力。並且科普工作面臨的是普通民眾,稍微專業性的詞彙、術語就可能造成難以理解,需要將高深的東西簡單、淺易通俗的表達出來需要較高的語言性技巧。這都對科普工作的推廣造成一定障礙。

最後希望今後社會能夠減少一些,偽科學的謠言,公眾也能逐步提高科學認識,讓偽科學不再有生存的土壤。

歡迎評論區留言或者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5個被拆穿的「偽科學」,裡面一定有你深信不疑的
    但同時由於傳播的廣泛性,我們身邊出現了很多偽科學,而很多人卻對此深信不疑,殊不知自己在不知不覺中鬧了笑話。當然,這也怪不了自己,畢竟這些「偽科學」對一般人來說實在是真假難辨。或者說有的東西在生活中一直被「默認」,其實它並不是我們概念中的那樣,它有著和我們想像中截然相反的性質。本期大表哥就來分享5則已經被拆穿的偽科學,趕緊來看一下,其中有沒有你深信不疑的。
  • 打擊偽科學謠言,需要法律「彈藥」
    與此同時,網上傳播的各類偽科學謠言,引發公眾恐慌,卻找不到追責和執法的法律依據。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不僅科技發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而且科技應用範圍之廣也前所未有,要想讓更多公眾跟上科技發展腳步,唯有加快科普力度。同時,新現象、新問題層出不窮,比如說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伴隨不少謠言,遏制謠言傳播也需要科普「去昧」。而科普事業發展離不開法律支撐。
  • Nature:比疫情更可怕的是偽科學謠言的傳播
    ,是一種廣為流傳的偽科學。5月13號的 Nature 論文「支持與反對疫苗觀點的線上競爭」,從觀點傳播動力學的角度,系統性地討論在社交媒體上,科學與謠言在傳播過程中,會呈現出哪些不同的特徵。該文的研究套路值得借鑑,研究得出的結論,不只適用於西方文化的背景下,也具有一定的普適性。
  • Nature發文痛批:偽科學抗疫大行其道,政府醫院竟為它們背書
    Nature說正是由於像克利夫蘭醫學中心這樣的權威機構也推廣偽科學療法,讓這些謠言迷信比以前危害更深。謠言各有千秋,令人大跌眼鏡中文網際網路上的偽科學,大部分是空調開高溫、燻醋這一類危害不大的流言,我國的權威機構和專家會第一時間闢謠澄清,傳播範圍和影響十分有限。而國外的一些偽科學,由來已久,體系完備,影響巨大,有的甚至能追溯的18世紀末。
  • 「忽左忽右」的健康科普刷屏 我們該如何「相信」科學?
    像這樣「打臉常識」「忽左忽右」的科普帖,朋友圈幾乎天天可見:某科學研究發現手機輻射可能致癌,不久後又說這種效應尚無足夠證據;剛把日行萬步、南瓜降糖等奉為「養生秘籍」,轉眼又有專家出來闢謠……最為尷尬的是,這些自相矛盾的科普帖通常都冠以科學的名義,每種觀點都言之鑿鑿,讓人無所適從。公眾不禁要問:在這個健康科普刷屏的時代,我們到底該信誰?
  • 說一說,你後知後覺發現的「偽科學 」,網友:被騙了好多年!
    大家好,這裡是情感擺渡屋,點擊關注你就是我的小夥伴了。今天,我們的話題是:說一說,你後知後覺發現的「偽科學」,有哪些?看到這裡有的小夥伴或許會問了:什麼是偽科學?在進行這個話題之前,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偽科學的定義。偽科學:(pseudoscience)是已經被實踐(包括科學實驗)證偽、但仍然當做科學予以宣傳推廣的所謂理論或假設。
  • 偽科學,長啥樣?
    該圖權威性強,信價比極高。我目前看過的所有癌症或健康相關文章,凡是題目有兩個以上感嘆號的,絕大多數都是偽科學。寫偽科學文章,也是很花時間的。這幫人為何如此樂於製造各種偽科學謠言呢?不是閒得蛋疼,其根本原因還是為了賺錢。偽科學賺錢主要途徑有兩個:賣東西,或者賣廣告。
  • 踏入隕石領域的您還在為什麼是科學與什麼是偽科學而迷茫無助嗎?
    至此正義與邪惡、科學與偽科學產生碰撞。由於邪惡與偽科學論更容易迎合受生活壓力而想走捷徑這類群體的虛榮心裡,得到了本來就心態不正這類人的擁護和支持。在這個新生的商業領域由於剛剛興起,國家還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市場監管機構,這群人就明目張胆宣傳偽科學謬論,以偽科學謬論來誤導更多對隕石感興趣又不明真相的人,來爭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隕石圈內發生亂象的根源。
  • 科普:5G傳播新冠病毒?荒唐的謠言被傳播真的是因為老外傻嗎?
    這樣的謠言在我們看來,就像一百年前人們相信&34;的言論一樣荒唐。然而,在自詡信奉科學文明的歐美,這樣的謠言確實被眾多民眾所相信。大家一眼都能識別的謠言是怎麼被傳播的?這個事情在國內自媒體的節奏帶動下,完全成為一個只看表象的鬧劇,然而事實究竟怎樣?接下來你將看到鬧劇發酵的前因後果。這一謠言被信奉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原因1:有人認為5G可以抑制免疫系統,從而使人們更容易感染病毒。就憑這一點,很多對5g不明所以的人自然會產生顧慮。這樣的新聞難道不是經常發生嗎?
  • 護膚界的偽科學,你中招的有幾個?
    觀察了最近火遍各大短視頻平臺的美容護膚科普小視頻,和一些主播直播帶貨時分享的心得,小編發現了好多偽科學。什麼「原價幾百塊,券後價格僅僅幾十塊的護膚產品裡面有波色因、二裂酵母等護膚成份」,「一塗就永久性變白」,「一天要敷面膜兩次,皮膚會像蛋白一樣水嫩」, 「神仙貴婦膏」。
  • 豈能打著鍾南山旗號販賣偽科學
    疫情暴發以來,不少自媒體蹭熱點,兜售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打著鍾南山旗號販賣偽科學,更是容易成為爆款。 2月9日,鍾南山團隊發布論文,揭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多項臨床特徵。雖然論文根本沒有提到吸菸與感染新冠肺炎之間的關係,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個名為「姚講姚說課堂」的微信公眾號,在分析論文中披露的數據後,竟然炮製出「吸菸者感染率明顯遠低於非菸民」的驚人結論。
  • 「網絡謠言粉碎機」打破偽科學,為你「手撕」謠言
    冬天到了天氣逐漸變得寒冷但是很多謠言卻還在朋友圈熱傳其中有已經傳了很多年的魚刺卡喉可以咽米飯、喝醋?快來看看有沒有你相信過的吧擦亮雙眼保持理智不信謠,不傳謠來源:科普中國編輯:楊 揚主編:陳友海
  • 有哪些暢銷的偽科學書?
    這場相遇科學家們等了20年,盼得脖子都長了,想看看這顆恆星能不能第一次證明愛因斯坦理論存在偽科學。近百年來科學家們對愛因斯坦理論的證偽精神絲毫未減,這份執著讓庫管十分感動。雖然庫管的腦細胞不夠去研究科學鼻祖的理論,不過本書蟲想要避坑偽科學的心和科學家們是一樣的。
  • 秋季話「食」謠|「真真」幫你識別套路,「智」止謠言
    又到一年立秋時……    立秋時節,一些陳年老梗的謠言潛滋暗長,逐漸露頭,藉助節氣更迭的話題熱度偽裝翻新,騙取流量。那麼,這些改頭換面、粉墨登場的季節性謠言都有哪些?我們又該如何分辨這些謠言呢?今天,就讓「真真」幫你識別這些謠言套路,避免上當受騙!
  • 為什麼偽科學大行其道,揭穿偽科學的卻無人問津?
    科普經常遇到的一個怪現象,就是偽科學大行其道,揭穿偽科學的卻無人問津。《科普困境之窺一斑而知全豹》昨天去書店瞎逛,見到一本奇書《被禁止的科學》,趕緊買了下來,不僅因為這是「19位最為讀者推崇的自由科學家的41篇重量級文章,揭示了幾乎所有被正統科學界蓄意隱瞞的超自然技術」,還因為我家裡碰巧還有一本《科學光環下的騙局》,我想比較一下這兩本書的命運。
  • 你身邊有哪些偽科學?簡直細思極恐..
    復旦大學的一門課火了名叫《似是而非》
  • 生活中的偽科學,看看你中招了嗎?
    但是事實上答案卻是否定的,那些信息一多半都是偽科學,完全沒有任何參考價值的虛假信息。下面我就給大家舉幾條例子。仙人球防輻射,這是以前在網絡上一條流傳非常廣的信息,說仙人球放在電腦前面可以吸收輻射,從而導致大家趨之若鶩,但是事實上卻是一條不折不扣的偽科學罷了。
  • 科學與偽科學區別在哪裡,有哪些特徵?
    史諾發現,人文知識分子喜歡問科學知識分子,「你讀過莎士比亞嗎?」答不出的科學知識分子往往感到汗顏。反過來當科學知識分子問人文知識分子,「你知道熱力學第二定律嗎?」人文知識分子卻會為自己的無知而感到自豪。史諾批評到,大部分的決策者都是「近乎科盲」的人文知識分子。
  • 你為什麼會相信謠言?
    但謠言這個東西顧名思義就知道是假話,空話,乃至於是某些人的胡說八道,照理說應該是彼此矛盾,不和邏輯,很容易被識破。尤其是到了現代社會,科技如此發達與昌明,信息交流如此之方便快捷,有什麼事情上網一查就知道了,普羅大眾中的你我為什麼依舊容易被謠言蠱惑以至於操縱呢?(如果某位營銷大神掌握了其中的規律,豈不是要賺翻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解讀的角度也有很多,得出的結論也很多。
  • 科學松鼠會&巴斯夫:你的防坑指南,請查收
    為什麼真相總跑不過謠言?學過的科學知識就等於科學嗎?上周末,由科學松鼠會主辦,巴斯夫支持的科普線下沙龍「別讓你的『邏輯』騙了你——尋找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在上海舉行。果殼網謠言粉碎機二代粉碎娘飄飄隨後登場,與大家分享了謠言的幾大特徵,以及拯救親友圈,抵抗謠言的妙招。1. 包含時下科技熱詞,比如量子、基因、引力波、地震等,前腳才聽說,後腳就出現在了謠言裡;2. 具有強烈的情緒煽動性,「震驚」、「再不看就晚了」,分分鐘觸動你的神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