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在悟空問答提出「見過哪些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但有人卻深信不疑的事情?」筆者根據近來關於轉基因的一些所見所聞,就轉基因方面的一些謠言做以下回覆:
早在轉基因剛剛出現之際就有很多質疑著發表觀點表示轉基因食品有毒,而通過關鍵詞檢索也可以看到大量390萬搜索結果,數量之大簡直驚人啊。
看一下檢索出來的結果,很多人對這一結果進行激烈的討論,一時還攻佔了各大貼吧。更為可笑的是甚至很多人宣稱:美國正式承認轉基因有毒這樣的謠言也有人相信,可以說「轉基因有毒」這樣的觀點已經深入人心。
下面就針對「轉基因有毒」相關的話題進行一下解讀。
轉基因有毒是否有科學依據
近年來圍繞轉基因所出現的謠言非常之多,但是很多人卻對這樣的話語深信不疑。比如:轉基因致癌、草甘膦致癌、吃轉基因等同於喝草甘膦、轉基因絕育、轉基因導致精子減少、轉基因導致腫瘤、黑玉米是轉基因、小番茄是轉基因、肉眼識轉基因等等等等簡直不勝枚舉。
那麼,這些到底有什麼科學依據呢?依據答主育種專業的生物功底,還是很難將這些謠言同轉基因如何關聯起來的,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似乎沒有任何科學道理。而一些反轉基因的朋友所言,有正規論文是我視而不見,那事實時這樣嗎?相比他們所說的應該是法國一份關於小鼠飼餵轉基因腫瘤高發的研究論文,事實情況是這份論文做出來後送了很多學術期刊,由於實驗設計的缺陷問題,在同行評議都未通過,而最終在一家反對轉基因的雜誌發表,但是在該論文發出後,由於樣本過少,實驗漏洞較多,實驗結果生拉硬扯等原因被學術界廣泛質疑,最終雜誌做出撤稿。除此之外,很難說有令人信服的轉基因有害證據。
還有所謂肉眼識別轉基因的各類傳聞,真的可以說是胡說八道,但是很多朋友卻很樂意接受這樣的傳聞,那麼這個傳言是否有科學依據呢?可以說除非轉入了會導致外觀變異的基因,這樣能夠識別出來,其餘的轉基因食品是很難被識別的。比如,黃金大米,這類轉基因食品同我們所看到的正常大米本身就有著顏色上的改變,這樣自然是可以識別出來的。但是對於大多數作物食品來說是不可能肉眼識別的。比如,很多人說轉基因的沒有蟲吃跡象、籽粒飽滿、顏色鮮亮,這真的撤的有些大了。這些方法絲毫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如果這都可以,那麼我們實驗室的儀器是不是可以淘汰了?
關於有毒,很多朋友所認為的科學依據就是昆蟲吃了會死,推理可知:轉基因食品是有毒的,人吃了也會死。按照數學上的邏輯似乎真的沒什麼問題,看似很圓滿。但是這裡面真的問題很大,忽略了人和蟲的區別,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對於蟲子是有毒的,可能對人無毒。有毒這個概念是相對的。在現實中我們都聽說過青黴素,這是一類抗生素。應該不會有誰認為這是有毒的。但是某些人對青黴素過敏,嚴重者甚至痙攣、呼吸急促等,危及生命的情況都有發生。那麼,青黴素對於這個過敏者來說還是藥嗎?不是良藥是毒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青黴素對於大多數朋友來說卻是藥,且是良藥。
轉基因是否有毒的觀點
有毒的說法也是源自於bt基因所編碼蛋白會造成昆蟲鹼性腸胃穿孔而死亡,故而推斷人食用後也會死亡。關於這個問題本人頭條號文章《轉BT基因作物害蟲吃了會死,人吃了會怎樣呢》中已經做了詳細的回答。在這裡也簡單的說一下:鹼性狀態下,BT蛋白會在昆蟲腸胃降解為特異性的活性肽段。而這些肽段會與昆蟲腸道表面的蛋白受體相結合而發揮作用,破壞腸道細胞內的電解質平衡,造成腸道穿孔,最終昆蟲無法進食而死掉。而人的腸道屬於酸性環境,並且人的腸胃並沒有BT蛋白肽段的信號受體,也就是說BT蛋白無法發揮其毒理功能。也正因為如此,BT蛋白才被廣泛應用於轉基因作物中。再次說明一下,如果不願意相信,或者願意刨根問底的朋友可以參閱:昆蟲毒理學,毒理學昆蟲毒理學簡述等書籍資料。
-
對於網絡上的『偽科學』,我們也可以發現這類謠言更多的是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醫療健康等,對於涉及健康的話題,為何呢?較大成分也是這類領域更容易引得人們關注,還有一部分不良自媒體,為了吸引點擊量,誇張聳動製造所謂的「大新聞」,而一旦涉及這類領域公眾總是傾向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由此,長此以往公眾對食品安全就會缺乏足夠的信任感,這也給了偽科學可乘之機。同時,公眾對於網絡信息的鑑別能力也有待於提高,在轉發、點讚的同時也需要好好想想、多查一下,文章的出處,論證是否充分,其中是否含有商業營銷成分。當然,最好還是從源頭斬斷謠言鏈條。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造謠成本低廉,而堅定謠言成本過高。即便最終認定為謠言,造謠、傳謠者常常僅是刪稿了事,違法成本非常低。
有專家認為,相比時政類謠言,健康類謠言的社會危害不是那麼直接,法律上很難給予嚴厲制裁。
科普工作還需要更多的人和部門參與,但是目前的科普工作更多的是出於很多科研從業者的興趣愛好,義務性活動。而科普文章並沒有被納入工作者的學術業績考核體系,大多數科研人員缺少動力繼續從事下去的動力。並且科普工作面臨的是普通民眾,稍微專業性的詞彙、術語就可能造成難以理解,需要將高深的東西簡單、淺易通俗的表達出來需要較高的語言性技巧。這都對科普工作的推廣造成一定障礙。
最後希望今後社會能夠減少一些,偽科學的謠言,公眾也能逐步提高科學認識,讓偽科學不再有生存的土壤。
歡迎評論區留言或者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