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2019年全國科技活動周重大示範活動「科學之夜」亮相軍事博物館,吸引了不少關注觀眾。「科學之夜」打破傳統參觀模式,將展品體驗、動手製作、科學表演、精彩實驗等進行有趣而簡單的編排,更強調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無疑是一場精彩絕倫的科學盛宴。
伴著陣陣掌聲和歡呼聲,記者走進了由科普時報社、中國科普網主辦的「科學閱讀與創新思維科普課堂」展區,原來,科普時報總編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尹傳紅正在與現場觀眾進行分享交流。
什麼是科學閱讀?如何通過科學閱讀培養創新思維?尹傳紅從他多年從事科學傳播的實踐角度,講解如何加強和提升青少年的科學閱讀與創新思維。
「少年時代,我就特別喜愛高士其、葉永烈和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幾乎把所有能找到他們的署名圖書和科普文章都反覆讀了很多遍,還立志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科普作家。」 尹傳紅說,自他1991年入職科技日報社後,就一直關注科普鑽研科普,曾經撰寫過很多有關科普的系列深度報導。據了解,早年尹傳紅還策劃組織了阿西莫夫和薩根紀念專刊等報導,均產生了熱烈反響。
整個分享活動,為了照顧現場的小朋友們,尹傳紅將一個個科普知識深入淺出地表述出來,案例通俗易懂、語言幽默風趣,贏得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在互動環節,身穿藍色T恤的科學小記者們將五花八門的問題拋向了尹傳紅,他耐心地一一作出解答。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小朋友們都是科普時報社舉辦的「科學小記者」實戰訓練營的優秀小記者,他們已經在本屆全國科技活動周上以記者的身份近距離採訪了科技工作者、報導了最新的科研成果。
除了科普大咖的知識分享,該展區的《科學觀察室》體驗活動更是吸引了很多小朋友,一場妙趣橫生的觀察競賽正在舉行。
據介紹,《科學觀察室》是科米直播結合小學科學課程內容開設的視頻直播項目。通過實時直播的方式,讓學生實時、直觀的了解課標規定的動植物生長和其他科學現象。 例如本次「科學之夜」,在場的小朋友和家長們都觀看到了7×24小時不間斷的植物生長直播視頻,了解了各種各樣動植物生長狀態的變化,讓體驗更直觀更有趣。
此外,記者看到,科技產品互動體驗區的智能眼鏡吸引了不少科技迷的圍觀。據了解,本屆全國科技活動周上小記者們正是佩戴AR智能眼鏡,進行實時採訪,並進行同步直播,以小記者的第一視角記錄採訪內容,體驗現代媒體運用高科技設備實現現場採訪的情景。
兩個小時的「科普課堂」是一場奇妙的科學之旅:以讀者見面會的形式,為科普作家與讀者提供一個面對面交流的平臺,分享作品創作過程中的點滴小事;《科學觀察室》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我們零距離觀察生物的生長變化,感受大自然的奇幻;「科學小記者」訓練營讓孩子們體驗傳播科學知識的快樂,在他們的心靈種下科學的種子。
活動最後,科普時報社社長、中國科普網總編輯尹宏群,《科普時報》總編輯尹傳紅以及網絡科普大V、北京人大附中知名物理老師李永樂為本次獲得優秀「科學小記者」的青少年頒獎。
「青少年科學素養事關我國科技事業的未來。科普時報社和中國科普網一直高度重視青少年科學教育,此次舉辦『科學閱讀與創新思維科普課堂』活動,就是通過現場科學講座和科普互動等形式,激發青少年對於科學的興趣,提升他們的創新思維,為早日成為創新型人才打下基礎。」尹宏群說。
來源:中國科普網
作者:史詩
編輯:毛夢囡
審核:王飛
中國科普網官方微信
科技部主辦權威科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