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改變我們的生活」主題辯論賽走進校園

2020-11-29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6月19日訊 今年是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發現60周年、基因工程技術發明40周年。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現代生物技術,使醫學研究和醫療水平實現了飛躍,為農業帶來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為傳統工業改造升級、能源、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重要手段,給社會和經濟帶來巨大的效益。同時,現代生物技術的日新月異也強烈衝擊著人們的傳統觀念。

為了推動公眾特別是中學教育工作者、中學生更好地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認識基因工程改造對人類健康和生活的重大意義和作用,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特此主辦了以「基因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為主題的辯論賽。

6月18日,辯論賽在北京市海澱外國語實驗學校舉行。本次辯論賽以「轉基因食品是否可以進入我們的餐桌」為辯題,由海澱外國語實驗學校國際班學生策劃、宣傳並實施。旨在帶動學生對於生物科學特別是轉基因科學知識的興趣,同時,以嚴謹、科學、客觀、審視的態度面對當代熱點話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思考,從而激發對科學的探索精神。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原所長黃大昉研究員、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張宏翔研究員等專家出席並擔任比賽評委。辯論會上正反雙方據理力爭,同時,也就近日我國農業部批准進口三種轉基因大豆一事展開了激烈的交鋒。辯論會現場氣氛一度緊張。賽後,與會專家對參賽選手的表現進行了點評,並頒發了冠亞軍、最佳辯手、最佳組織等獎項。

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原所長黃大昉研究員表示,對轉基因作物的認識要科學和理性。應當看到以下基本事實:國內外大規模應用已超過17年,每年億萬公頃土地種植轉基因作物,全球數十億人食用轉基因食品,未發現任何真正有科學證據的安全問題。經過多年科學評價和嚴格管理,人們當初擔心的問題陸續得到澄清和有效控制。實踐證明,依法批准生產的轉基因作物可積極推廣,放心食用。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姜韜高級工程師表示,生物學研究大量用到了轉基因技術,預計科學家從事的轉基因實驗每天有一萬次左右。轉基因之所以在我國出現了接受的障礙,不是科學常識的問題,而是情感問題,是對所謂「天然」食物的追求。但到今天,我們幾乎不可能吃到真正「天然」的食物了,現在的食品都是人類馴化的結果。當代生物學的特徵是:所有的生物學問題最終能在分子層次上加以研究和進行解釋。作為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和研究對象,轉基因技術具有堅實的科學基礎。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張宏翔研究員稱,積極推動科學傳播、激發青少年學生科學研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理性思考的習慣、鍛鍊學生活動組織能力、提升學生學術活動的含金量是開展本次活動的初衷。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在今年舉辦了一系列以「基因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為主題的科普活動,包括「基因工程知識與實踐進校園」、「科學家與教育工作者對話會」、「基因工程的奇蹟」科普展覽等。本次「基因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主題辯論賽正是這一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次活動由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主辦、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支持、北京市海澱外國語實驗學校承辦。(記者 刁雲嬌)

相關焦點

  • 恩格貝沙漠科學館「探秘恩格貝」科普知識進校園主題活動——走進...
    恩格貝沙漠科學館「探秘恩格貝」科普知識進校園主題活動——走進達拉特旗第十一小學 2020-12-03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普知識講座進校園 首地人和街小學學生了解基因的奧秘
    「我們為什麼不同?」……11月26日,渝北區首地人和街小學第三期「人和講壇」開講,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副總、重慶華大基因總經理張曉平作科普知識講座《基因·打開生命奧秘的鑰匙》,帶領全校師生走進神奇的基因世界。
  • 停課舉辦"知識峰會" 華東師大首個校園主題日搞了點啥?-奇點,副...
    ,全員參與首個校園主題日活動,此舉在全國高校尚屬首例。  下午舉行的「奇點臨近——大變動時代的思想、技術和我們的未來」高峰論壇則是大咖雲集,知名專家、學者圍繞多個主題進行演講。  紐約大學AdamBrandenburger教授圍繞CreativityandInnovation(創造與創新)的主題,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褚君浩院士圍繞「邁向智能時代」的主題,設計學院院長魏劭農教授針對「科技時代的人文設計」的主題,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餘南平教授圍繞「我們時代的選擇與未來」的主題,腦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林龍年教授圍繞「解碼大腦」的主題,分別進行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 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邀請專家走進校園作主題報告
    近日,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特邀參與國家載人深潛研究的楊波研究員、劉燁瑤工程師走進校園作主題報告,與學校及友好學校6000餘名師生共迎2021。報告中,楊波研究員帶領著同學走進深潛的世界。緊接著,劉燁瑤工程師為全校師生帶來了題為《我是奮鬥者》的主題報告。他通過環環相扣的問題,帶領全體師生走進「奮鬥者」號,了解大國重器背後的故事。在現場互動中,中科學子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得到了劉叔叔的讚揚。隨後,劉燁瑤工程師為中科學子寫下寄語,他希望同學們能夠為祖國的科學事業而奮鬥。學生代表贈送了校服熊、手工製作的畫像和剪紙作品,表達對英雄的敬仰。
  • 美國轉基因辯論賽:挺轉派獲勝
    挺轉、反轉各列三條理由 本次轉基因辯論賽由「智慧廣場」(Intelligence Squared U.S. 簡稱IQ2US)主辦,這是美國著名的一檔辯論節目,目前已舉辦過100多場辯論賽,主題涉及清潔能源、經濟危機、中東政策等,每場辯論都會邀請該領域最權威的專家。
  • 詭辯與表演才是辯論賽真相
    長江商報消息 近日國內各大高校都在緊鑼密鼓地組織舉行辯論賽,為地區性的和全國性的辯論賽事作準備。自從1993年復旦大學的姜豐和蔣昌建在新加坡舉行的國際大專辯論賽上的「精彩」表現之後,國內高校便掀起了一股狂熱的辯論賽熱潮。這股熱潮延續至今,在20年後的今天已經成為了人們普遍推崇的智力活動,也成為了中國高校每年的慣例。
  • 八中開展首屆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
    為了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百花齊放、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八中開展了首屆校園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據了解,八中本次校園藝術節為期一個月,內容包括:校園歌手大賽、舞蹈大賽、迎新春繪畫比賽、科幻畫優秀作品展、最美校園繪畫比賽、校園辯論賽、硬筆書法比賽、「我愛我的祖國」詩歌朗誦活動、校園「華彩環」器樂大賽、戲曲進校園、」閱讀名著,悅讀經典「主題徵文活動」,「在勞動與實踐中成長」演講比賽,書信徵文活動,古詩文背誦比賽等十四個項目。
  • 時過境遷 看科技如何改變大學校園生活
    大學校園不僅上演一幕幕青春劇,或青澀朦朧或溫情甜美;同時更是時尚潮流的聚集地,各種時尚元素或有形或無形地傳遞給了每個人。而科技力量的存在,其影響力也會在大學校園中得以體現。比如移動互聯、社交、穿戴式設備,甚至包括雲計算(雲存儲、雲服務等等)、科技小物件等等。
  • 為什麼辯論賽這麼無聊|大象公會
    一度紅極一時的辯論,為什麼始終不能走出校園?到 1986 年底,北京據調查已有過半數中學生參加過辯論賽。1987 年北京舉辦的電視辯論賽,幾天內有 3100 多個單位報名,除大中院校,廠礦、醫院和部隊單位也表現踴躍。
  • 2020「青春思辯,我心向黨」洛陽青年律師辯論賽總決賽完美收官
    主持人市律協文體、宣傳與公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閆寧宣布:辯論賽總決賽辯題為《解決校園暴力,法律手段與教育手段哪個更有效?》。經過賽前抽籤決定,正方大鑫律所辯論隊的觀點是法律手段比教育手段更有效,反方張振龍律所辯論隊的觀點是教育手段比法律手段更有效 。
  • 傳承紅色基因 抗美援朝老兵走進校園
    中新網山西新聞11月30日電 (高瑞峰 陳霞) 深入了解革命歷史,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近日,山西財經大學開展「學四史守初心,致敬革命英雄」主題活動,其間,邀請抗美援朝老兵賈振鑫、呂良兩位老人分享戰鬥故事。賈振鑫,1933年出生,山西太谷人,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作戰人員,參加了4次戰役,1951年1月1日突破三八線戰役後,繳獲一架照相機;呂良,1934年生,山西稷山人,赴抗美援朝戰場時,年僅16歲。兩位老人的講述,將同學們帶回戰爭年代。
  • 大連科技學院舉辦「網絡安全」英文辯論賽
    2016年5月25日16:30,大連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網絡安全」主題辯論賽在C611舉行。  本次辯論賽的辯題是" Internet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ainly depends on the self-discipline of netizens o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law? "(網絡文明建設主要靠網民自律還是法治監管)。
  • 科學改變我們的生活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前往職業中專參加了「科普進校園」活動,雖然炎炎夏日,但仍阻擋不了同學們對這次活動的濃烈興趣,一到官場,我們的熱情就被點燃了,最先吸引我的,是一臺描述未來生活的機器,轉動機器上面的骰子,可以轉換不同的方面,裡面向我們展示了未來吃穿住行各方面的變化,吃的是天然無害的綠色蔬菜,房間有智能機器管家,有什麼吩咐隨傳隨到,出行時,機器會聯繫好最近的無人駕駛車輛,送你前往目的地,身上衣物更是會自動調節以適應不同溫度
  • 206期:當辯論成秀(十年大學生電視辯論賽反思)
    中國留學生莫海力急匆匆穿過校園用石子鋪就的甬道,去圖書館參加一個社團的辯論活動。這位曾參加第二屆全國大專辯論會的中國學生之所以選擇海德堡大學的哲學專業,有特別的原因:歷史上,這顯然是名家雄辯的園囿。連續主辦了八屆中國名校辯論賽的上海教育電視臺副臺長汪天雲說。  如果說辯論的最大魅力在於讓我們學會傾聽另一種聲音:一種不同於自己觀念的聲音,一種站在其他視角觀察並反對的聲音,一種針對「真理在我手中」信條的詰問的聲音。這樣的魅力在辯論賽上體現得尤其明顯——每一屆電視辯論賽本身也都會招致同樣鼎沸的批評的聲音。
  • 清華北大這場「奇葩」辯論賽火了!網友:神仙打架果然有意思!
    說起這個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教育者的腦海裡就會出現不苟言笑,高冷孤傲這種形容詞,但是最近關於清華北大的一場辯論賽卻打破了教育者對他們的這種固有印象。清華北大這場「奇葩」辯論賽火了!網友:神仙打架果然有意思!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這場辯論賽主題就是誇誇群vs噴噴群。
  • 被基因圖譜改變的生活
    在美國著名生化學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看來,有兩個日子對人類基因意義非凡。一個是50多年前他和英國科學家克裡克聯手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這個發現改變了人類生物學進程,奠定了多項重大科研發現的基礎。
  • 基因問題是否可改變,是否有發展的意義,請多了解基因工程
    基因問題是否可改變,是否有發展的意義,請多了解基因工程平時在生活當中,經常和朋友在一起開玩笑就會說到相貌的問題,有時候就會鬥鬥嘴說到,你那是基因問題改變不了的,但是現在可不是這樣了,當然了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要去整容的意思,雖然現在整容也沒有什麼,但這些都要經過父母的同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現在生物技術的發展已經讓人類無法想像了,現在有的基因是可以改變的,不是說像過去那樣沒有一點辦法改變基因了,當然了這些技術都是比較專業的,涉及到很多的專業知識,如果對專業知識了解不是很多的話,很難理解這些技術,並且會覺得不可置信,自己從小所信奉的那一套好像就這樣被打破了。
  • 高海拔生活改變的不只是基因
    蓋丘亞人是秘魯的土著居民,他們在2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生活了至少11000年,已經進化出了適應惡劣環境的基因。近日,一項新研究發現,極端條件可以改變控制DNA活性的化學修飾。這些表觀遺傳變化是第一個證據,證明在山區長大不僅能改變基因,還能改變身體使用基因的方式。相關論文刊登於《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想知道,環境壓力(比如低氧濃度)能否塑造高地人的基因活動。
  • 改變粗放發展的「基因」:技術改造如何走進「春天裡」(下)
    改變粗放發展的「基因」:技術改造如何走進「春天裡」(下)     核心提示:實施技術改造,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修修補補、設備升級,而是要適應新型工業化的大趨勢,與節能減排、新型工業化充分結合,推動我省工業改變資源能源消耗高、汙染排放大、質量效益差的粗放發展「
  • ...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全國十佳環保衛士」走進小學校園宣講環保
    綠色使者與你「童」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全國十佳環保衛士」走進小學校園宣講環保志願者給同學們宣講垃圾分類知識。20年來,蘭州理工大學環境保護協會以保護資源和環境為目標,在大學校園裡倡導綠色生活,舉辦生物多樣性保護、組織水環境保護以及低碳減塑等跟環保主題相關的活動。目前,該志願者服務團隊共有80餘人,來自各個學院,他們播撒綠色環保意識的身影始終穿梭在校園裡、奔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