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基因圖譜改變的生活

2021-01-19 第一財經

在美國著名生化學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看來,有兩個日子對人類基因意義非凡。一個是50多年前他和英國科學家克裡克聯手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這個發現改變了人類生物學進程,奠定了多項重大科研發現的基礎。另一個便是2001年2月12日,這一天,美國《自然》雜誌上赫然出現了一張類似化學元素周期表的人類基因組草圖——由美、英、法、德、日和中國6國科學家共同完成的國際人類基因組,正式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以及初步分析結果。

始於1990年,由6國科學家先後參與的對人類基因組23對染色體DNA測序的「人類基因計劃」,終於結出碩果,這讓包括「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在內的很多科學家為之歡欣鼓舞:「我們正在學習上帝創造生命的語言。在掌握了解讀這種語言的能力後,人類即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強大的治療力量。」

不久,當測序工作收尾之後,如詹姆斯·沃森所料,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開始傾盡全力讀懂「生命天書」,找尋每一個未知基因的功能。從2001年2月12日到2011年2月12日,十年之間,基因圖譜是否已經改變了人類世界?

破解「生命密碼」

近期,《自然》雜誌就人類基因組草圖對其影響、未來發展等問題展開大規模調查,向全球1000多名生物工作者發放了問卷。不出所料,調查顯示,幾乎所有受訪者都承認,基因組草圖對他們的觀念、思維、工作方式等方面或多或少產生了某種影響,甚至就此改變了很多人的職業生涯。

隨著科學家的努力,人們對自身23對染色體的功能了解越發深入。比如,作為人體22對常染色體中最大的染色體,第一號染色體的鹼基對中包含了3141個基因,這些基因中存在的缺陷與350種疾病有關,包括癌症、帕金森病、早老性痴呆等。第四號染色體則包含著與亨廷頓氏病、多囊腎、肌肉萎縮症、沃夫—賀許宏氏症(一種因四號染色體短臂缺失導致的先天智障)等罕見疾病相關的基因。而人類22對常染色體中的第22對染色體,也就是最小的染色體,主要與先天性心臟病、免疫功能低下、精神分裂症、智力低下、出生缺陷以及許多惡性癌症如白血病等有關。

「從基因角度看,女性要比男性更複雜、更富於變化。」美國杜克大學遺傳學家亨廷頓·威拉德(Huntington Willard)通過基因比較來揭示自古以來男女有別的道理。「女性一對X染色體上的基因,大約有20%保持活躍。相比之下,男性只有一條X染色體處於活躍狀態,另外相對較短小的Y染色體上的基因數量也甚為有限。」

科學家還發現,一些疑難雜症和人類的基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有一種家族性睡眠症候群被稱為「晨鳥症」,也就是說患者的作息和鳥類一樣,早起早睡過了頭,利用基因測序技術,科學家發現這是某一段基因突變所引起的。又比如,全球每50人中就有一個人「面貌認識不能症」。患者很難區分每個人的長相,即使對相當熟悉的人也是如此。德國人類基因研究所研究員託馬斯·格魯特(Thomas Gelurge)就是一名「面貌認識不能症」患者。他領導一個基因研究小組,找到了有這種疾病史的7個家族,通過這些家庭的族系圖譜和基因測序,最終託馬斯·格魯特發現導致發病的根源,是由於某個缺陷基因的存在。

現在,為了預防遺傳疾病,不少孕婦已經開始選擇基因篩查。而不少人認識到了基因篩查對於自身健康的預測功能,便去專業機構做基因測序,更深入了解自己的身體,針對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生活方式。這都是基因圖譜誕生所帶來的影響。

坎坷的探索之路

詹姆斯·沃森在新作《DNA:生命的秘密》中,舉了兩個近十年來科學家用基因方法治療疾病,但最終失敗的例子。事實上,人類利用基因技術治療疾病的探索之路,走得並不順利。

18歲的蓋辛格死亡的悲劇,不僅對他的家人是一大打擊,也令整個基因研究界感到震驚。當時,賓州大學人類基因療法研究所所長詹姆斯·威爾遜(James Wilson)正在進行基因療法實驗,年輕的蓋辛格便壯著膽子,自願參與臨床實驗。蓋辛格罹患的是一種鳥氨酸氨甲醯轉移酶(簡稱OTC)缺乏症,這種家族遺傳疾病會破壞肝臟處理蛋白質代謝的自然產物——尿素的能力。雖然蓋辛格可以藉由簡單的藥物治療和適當的飲食來控制,但通常OTC缺乏症會使病人特別容易罹患其他疾病。因此,蓋辛格迫切希望基因治療技術能為自己和其他病患找到解藥。詹姆斯·威爾遜的實驗小組所採用的方法是把腺病毒當作已矯正基因的載體,注入病人體內,對其基因進行矯正。但是,在把攜帶正常OTC基因的腺病毒注入蓋辛格的肝臟數小時後,他開始發燒,接著是身體嚴重感染,伴隨有血栓和肝臟出血。在接受注射三天後,蓋辛格不幸死亡。

由法國科學家艾連·希爾(Alain Fischer)領導的巴黎內克醫院(Necker Hospital)醫療小組則在動用基因技術治療嚴重綜合型免疫缺乏症(SCID)時,遭遇到了嚴重挫折。研究小組從兩名患有SCID嬰兒的骨髓中取得待改造細胞,把矯正基因送入細胞內,再把這些細胞重新注入嬰兒體內。一開始的數月,兩名嬰兒身上都能找到含有一份正常基因的體細胞,他們的免疫系統功能表現得跟正常兒童並無二致。然而,科學家們還沒來得及打開香檳慶祝,就發現其中一個嬰兒患了白血病。根據白血病的病理,以及治療方法的推論得出的間接證據,包括詹姆斯·沃森在內的很多專業人士都認為,基因治療是導致嬰兒患上白血病的重要原因。

對基因組測序和開發利用的基本原理,今天與十年前其實沒有太大區別。「確實,由人類基因草圖帶來的收穫是非凡的,對我的研究有著巨大的影響,但對於普通人來說,我還是覺得它被誇大了。」一位接受《自然》雜誌調查的匿名科學家說。

而詹姆斯·沃森也認為:「自基因草圖公布以來,我們對基因的認識一直停留在『中間階段』,只是在量上有所突破,卻沒能在質上取得飛躍。也就是說,我們通過基因測序,大致上只有診斷能力以及部分預測能力,卻沒有治療能力。」 

相關焦點

  • 世界人種基因圖譜
    圖譜簡介人類起源白種人黃種人世界人種基因圖譜是不同的人體內含有不同人類基因的數據分析圖譜。世界人種基因圖譜:白種人基因:F(印度—斯裡蘭卡基因)、G(巴爾幹-高加索基因)、H(印度-斯裡蘭卡H基因)、I(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基因)、J(阿拉伯-猶太基因)、K(紐幾內亞K基因)、L(印度-斯裡蘭卡L基因)、M(紐幾內亞M基因)、P(中亞基因)、Q(美洲基因)、R1a(印歐東支基因)、R1b(西歐/印歐西支基因)黃種人基因:N(極北基因)、O(中國,東南亞)
  • 基因表達圖譜繪製
    基因表達圖譜繪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1 13:04:43 德國亥姆霍茲協會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Nikolaus Rajewsky和以色列希伯來大學Nir
  • "基因圖譜之父"薩爾斯頓
    在用中文簡單問候了「大家好」後,這位67歲的「基因圖譜之父」隨即展開了自己的演講,演講的題目名為「科學與倫理的向左走與向右走」。「為什麼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感冒?為什麼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愛發脾氣?除了後天的個性外,主要是先天的基因在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作為排列出首份動物基因圖譜的科學家,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薩爾斯頓的開場白並沒有拉出一副「高深莫測」的架勢。
  • 基因研究院稱:個人繪製基因圖譜需近千萬元
    全球首個黃種人基因圖譜在第九屆高交會上揭開神秘面紗後,迅速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昨日,成功繪製出該圖譜的華大基因研究院再次傳出一條爆炸性消息:只要你花費999.9萬元人民幣,將可以收到一份你個人的基因組序列圖譜和詳細的相關分析報告。這筆錢的60%用來測繪出資者的基因圖譜,40%將捐助到中國基金健康事業。
  • 《不思議迷宮》基因圖譜怎麼玩 基因圖譜玩法技巧教學
    導 讀 不思議迷宮基因圖譜怎麼玩?這是不思議迷宮新上線的玩法,小編這裡帶來了不思議迷宮基因圖譜玩法攻略,想要了解的玩家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將來看病要帶基因圖譜
    南京日報報導(通訊員 羅靜 記者 談潔)「未來,醫生在為病人診斷時可能先會問:『你的基因圖譜帶來了嗎?』」前天是南京大學醫學院建院20周年慶典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巴德年院士在南大「院士論壇」上說。  巴德年當天的科普報告圍繞「基因與疾病的關係」展開。
  • 圓明園文化基因圖譜
    該研究院成立之後立即啟動了六個項目,其中一個尤為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作「圓明園文化基因圖譜研究」。「基因圖譜」本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專業術語,為何會與圓明園產生關聯?「這個名稱主要是基於項目的系統性,它既有別於『歷史文化研究』,也不能簡單歸之為『品牌視覺識別系統設計』。
  • 和辰觀點:世界人種基因圖譜
    世界人種基因圖譜是不同的人體內含有不同人類基因的數據分析圖譜。由持續數十萬年的人類遷徙和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演變形成。不同人類體內的基因種類也不同。人類基因組圖譜表明,人與人之間基因密碼的相似程度高達99.99%,差異僅有0.01%。
  • 高海拔生活改變的不只是基因
    蓋丘亞人是秘魯的土著居民,他們在2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生活了至少11000年,已經進化出了適應惡劣環境的基因。近日,一項新研究發現,極端條件可以改變控制DNA活性的化學修飾。這些表觀遺傳變化是第一個證據,證明在山區長大不僅能改變基因,還能改變身體使用基因的方式。相關論文刊登於《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想知道,環境壓力(比如低氧濃度)能否塑造高地人的基因活動。
  • 首次揭示lncRNA在20種癌症中的DNA甲基化改變圖譜
    近日,匹茲堡大學楊達課題組在Cancer Cell雜誌上發表了最新研究論文,系統地揭示了20種癌症中長非編碼RNA(lncRNA)的DNA甲基化改變圖譜。與此同時,DNA甲基化改變已被確定為腫瘤發生的重要標誌。然而,人們對lncRNA基因在癌症中的DNA甲基化改變及其在癌症中作用仍然知之甚少。
  • 《紐約時報》唱衰基因研究 圖譜未發揮醫學作用
    基因研究還沒發揮醫學作用  「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由美國科學家在1985年提出,1990年啟動。該計劃要把人體內約10萬個基因的密碼全部解開,同時繪製出人類基因圖譜。該項目預算為30億美元,匯集了多國來自各個領域的科學家,規模之大甚至超過美國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
  • 繪製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
    中國水科院黃海水產所等
  • 中日韓人種基因拷貝數變異圖譜出爐
    據韓聯社4月5日報導,韓國首爾大學基因醫學研究所徐廷瑄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宣稱,他們通過對30名中國人、韓國人和日本人的基因組研究,成功繪製出中日韓人種超高清基因拷貝數變異圖譜,並根據該圖譜發現,亞洲人獨有的基因拷貝數變異共有3500多個。
  • Cancer Cell首次揭示lncRNA在20種癌症中的DNA甲基化改變圖譜
    近日,匹茲堡大學楊達課題組在Cancer Cell雜誌上發表了最新研究論文,系統地揭示了20種癌症中長非編碼RNA(lncRNA)的DNA甲基化改變圖譜。與此同時,DNA甲基化改變已被確定為腫瘤發生的重要標誌。然而,人們對lncRNA基因在癌症中的DNA甲基化改變及其在癌症中作用仍然知之甚少。
  • 《細胞》:構建線蟲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
    作者:Stuart Kim 來源:《細胞》 發布時間:2009-11-12 12:48:11 選擇字號:小 中 大  構建線蟲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  史丹福大學發育生物學學系,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在最近一期的《細胞》雜誌上發表秀麗線蟲的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藉此分析了秀麗線蟲的基因表達對細胞分化命運的控制狀況
  • 在山區長大,在高原生活,改變的不只是基因
    蓋丘亞人是秘魯的土著居民,他們在2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生活了至少11000年,已經進化出了適應惡劣環境的基因。近日,一項新研究發現,極端條件可以改變控制DNA活性的化學修飾。這些表觀遺傳變化是第一個證據,證明在山區長大不僅能改變基因,還能改變身體使用基因的方式。相關論文刊登於《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
  • 最詳盡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發布
    「千人基因組計劃」由中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英國桑格研究所等機構於2008年啟動,旨在繪製迄今最詳盡、最有醫學應用價值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現在報告的是該計劃第一階段的分析成果。
  • Science|華大基因聯合瑞典科學家構建大腦的蛋白編碼基因圖譜
    2020年3月6日,由卡羅林斯卡學院、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和華大等團隊合作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An atlas of the protein-coding genes in the human, pig, and mouse brain(人類、豬、小鼠大腦中的蛋白編碼基因圖譜)。
  • 譜系依賴性基因表達程序影響結直腸癌的免疫圖譜
    譜系依賴性基因表達程序影響結直腸癌的免疫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7 14:37:38 韓國三星基因組研究所Woong-Yang Park和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
  • 科學家今天聯合公布「正式版」人類基因圖譜
    中新網北京2月12日消息:被譽為繼人類登陸月球之後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人類基因圖譜」終於繪製完成,科學家今天將正式在華盛頓、倫敦、巴黎、柏林及東京等地同時公布有關資料,並在網際網路免費供人查閱。  科學家去年六月已完成人類基因圖譜草圖,並知道了九成以上鹼基對的位置信息,精確度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