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唱衰基因研究 圖譜未發揮醫學作用

2021-01-19 搜狐網

  《紐約時報》「唱衰」基因研究:誰說斑馬的條紋完全由其基因決定?

  本報特約撰稿 森堡

  基因組學研究是近20年來最受關注的科研項目之一,許多媒體曾宣傳它在癌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疑難雜症治療方面具有廣闊前景,投入大量科研經費的多國政府也對其寄予厚望。6月13日,美國《紐約時報》在頭版刊出「唱衰」基因組學研究的評論文章,認為這項研究還停留在基礎階段,要用於臨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基因研究還沒發揮醫學作用

  「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由美國科學家在1985年提出,1990年啟動。該計劃要把人體內約10萬個基因的密碼全部解開,同時繪製出人類基因圖譜。該項目預算為30億美元,匯集了多國來自各個領域的科學家,規模之大甚至超過美國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

  2000年6月26日,「人類基因組計劃」小組宣布完成基因圖譜草圖。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說,這一進展將「徹底改變我們對絕大多數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手段」。但迄今為止,基因圖譜並沒有真正在醫學領域發揮作用。

  從那時起,研究人員將更多精力用於尋找與疾病有關的基因位點以及基因變體。2002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啟動了一項耗資1.38億美元、被稱為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HapMap)的計劃,目的是編制歐洲、東亞和非洲的人類基因變體目錄,很多大學和研究所也在進行類似研究。2004年10月,人類基因組完成圖公布。當時大眾對基因組學研究的期望達到頂點,媒體開始憧憬「基因組圖譜將成為攻克疑難雜症的指南針」。基因組學研究便以很快的速度成為研究熱點。

  正是在基因組學研究前景的鼓勵下,美國伯明罕婦女醫院流行病專家妮娜•佩因特帶領的醫療小組,曾試圖收集與心臟病有關的基因變體,希望在治療方面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他們一共收集了101種與心臟病有關聯的基因變體。但經過對1.9萬名婦女進行的為期12年的跟蹤研究,這些收集到的變體最終被證實——不具備預測疾病的實用價值。佩因特在美國《醫學協會雜誌》2010年2月號上發表的報告稱:與基因組學研究相比,反而是已經過時的家族病史研究法更有指導意義。

  基因組學研究的「前程似錦」也讓企業界心動,多家製藥公司已經投入了數十億美元,推出了幾款基因工程藥物。這些藥物在概念上倒是很有吸引力,然而很快便湮沒無聞。因為與傳統藥物相比,它們沒有明顯優勢。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數疾病的遺傳學機理遠比我們預想的複雜,在基本科學原理尚未弄清的情況下,談論醫學應用確實操之過急。《紐約時報》援引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主任哈羅德•瓦莫斯的話說:「和醫學應用相比,基因組學研究更接近科學研究。」

  給每人畫一張基因組圖譜

  雖然基因組學研究的現狀讓人失望,但不能就此認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當初的承諾是空頭支票。很明顯,基因組學研究已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生物學的現狀,使「分子生物學」的意義更加完整,特別是在一些重要領域如合成生物學上起到了關鍵作用。在此過程中,人們對基因結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例如,研究人員曾發現代表最高進化水平的人類擁有2.1萬個具有蛋白質編碼功能的基因,但令人意外的是,蛔蟲也擁有差不多的蛋白質編碼基因。後來科學家進過深入研究才發現,人類和其他動物的蛋白質編碼基因的數量幾乎一樣,不過,人類的基因排列方式要複雜得多。

  在對基因組學研究進展產生不滿後,一些研究人員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單個基因缺陷引起的罕見遺傳病,並在確認病因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去年9月中旬在紐約冷泉港舉行的第二次「個人基因組」會議,與會學者的報告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傑•辛德報告說,用一種測單個外顯子(即可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序列的方法,找到了可能是「米勒症候群」病因的源基因,患這種病的人表現為頭部和面部畸形。耶魯大學的理察•利夫頓也報告了一個基因組測序幫助病人的例子。一名醫生讓利夫頓研究一名看起來像患了腎病的嬰兒。利夫頓的研究團隊測定了這名嬰兒及其家庭成員的外顯子組序列後,在一個基因中發現了一個被命名為「SLC26A3」的遺傳變體。它是引起這個嬰兒患上先天性氯化物腹瀉的原因,這是一種可治療的病症。

  尋找稀有基因變體的惟一方法,是將一個人類個體的完整基因組排列出來,或至少將其所有的基因編碼區排列出來,這需要用到快速而高效的基因組測序技術。當初「人類基因組計劃」小組所做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技術基礎,不足之處是成本太過高昂。目前,基因組學研究中的一大熱門是個人基因組測序,科學界正合力開發「第三代測序技術」,希望降低基因組圖譜的繪製成本。

  「人類基因組計劃」所測序的是由5個人混合的基因,由於地球上所有人的基因組99.9%的部分是相同的,這份基因組圖稱得上是人類基因組的「參考圖」。人與人的基因組序列存在0.1%的差別,這並不意味著不重要,正是這些差別決定了每個人生理上的獨特之處,決定了每個人對疾病和藥物的反應不同。因此,要實現個性化醫療,勢必需要測「個人基因組」。

  基因的作用不宜過分誇大

  基因組學研究進展讓一些人產生了失望情緒,這裡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基因的作用被誇大。在「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和執行期間,基因的作用被一些媒體隨意渲染,其中一些描述含有很多誇大成分,對大眾形成誤導。這些報導給人這樣一種印象:基因是萬病之源;人的生理特徵如長相是由基因決定的,一個人的個性、未來等也與基因扯上了關係;一旦基因組圖譜被繪出,那些困擾人類多年的疑難雜症便不在話下。這在無形中使大眾對基因組圖譜的應用多了一分期待。

  的確有相當多的信息埋藏在遺傳密碼(即由A、G、C、T四種鹼基組成的基因編碼)中,但它們是否決定了一切?復旦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楊玉良在2004年舉行的第12次院士大會上進行了題為「從肥皂泡到生命過程——關於基因後生物學的點滴思考」的演講,他表示,基因對地球生命而言有根本的意義,但生命的有些奧秘比遺傳密碼埋藏得更深,支配生命體的除了基因,還有一些與基因無關的物理和化學法則。

  楊院士舉了幾個生動的例子來說明其中的道理。例如,在斑馬腿的跟部與腹部的交界處總是出現人字型的花紋,有人說這是基因決定的,而計算發現,無非是因為從腹部到腿跟部表皮的面積突然減小的緣故。那麼,每隻斑馬的條紋是否完全由其基因決定呢?答案是否定的。有個實驗的例子:當斑馬還是胚胎的時候,在某個固定的地方施加一點摩擦刺激,其圖案就明顯不同。可見這不是基因決定的。同樣的道理,有著斑點狀皮毛圖案的豹的尾巴上的花紋,一般都是從尾巴跟部的斑點圖案過渡到尾巴尖上的條紋圖案。這也不是基因決定的,而是因為尾巴尖上皮毛的面積較小,很容易使得斑點連接成條紋圖案。(來源:青年參考)

(責任編輯:news8)

相關焦點

  • Nature:鑑定出癌症免疫療法發揮作用所必需的基因
    2017年8月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喬治城大學醫學院、紐約大學、紐約基因組中心、賓夕法尼亞大學、布羅德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鑑定出癌症免疫療法發揮作用所必需的基因,這解決了為何一些腫瘤不對免疫療法作出反應,或者初始時作出反應但隨著腫瘤細胞對免疫療法產生抵抗力後不再作出反應的問題。
  • 促進精準醫學發展 中國人血細胞分子圖譜研究聯盟成立
    新華網北京9月8日電(宮曉倩)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單細胞研究逐漸成為關注的焦點。9月7日,中國人血細胞分子圖譜(Atlas of Blood Cells,ABC)研究聯盟在北京成立,成立大會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張學主持。
  • 弓背蟻和印度跳蟻基因圖譜完成
    螞蟻基因組的完成將為螞蟻成為研究社會行為、衰老以及神經生物學的新模式生物奠定基礎,並為後續研究表觀遺傳對行為、衰老等過程的調控機制鋪平道路。近日,該研究成果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同時,《自然》雜誌還在線進行了深入報導。 據介紹,螞蟻是常見的社會型昆蟲之一,同一蟻群內部的螞蟻都由相同的遺傳物質組成,但它們之間在壽命和行為上卻有極大差異。
  • 海參全基因組圖譜繪出 再生醫學研究找到新靈感
    從再生醫學角度看,海參頗具研究潛力,但長期以來,相關研究鮮有突破。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楊紅生、李富花研究員領導,聯合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在《大眾科學圖書館生物卷》上。該研究首次完成了海參的全基因組精細參考圖譜的繪製,揭示了海參的特殊形態進化與再生潛能的分子基礎,為組織器官再生機制研究與再生醫學應用、棘皮動物進化等研究提供了示範。
  • 老「陰陽人」《紐約時報》又來了!
    美媒《紐約時報》也承認這一點。它在1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稱,當許多國家仍飽受新冠之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中國在2020年全年報告的感染人數不到10萬人。自去年11月初以來,美國每天報告的病例都超過了這個數字。但如果你以為這篇文章一反常態,傳遞中國的正能量,那就大錯特錯了。
  • 我國帕金森病基因突變圖譜繪出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湘雅)唐北沙教授、郭紀鋒研究員、李津臣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腦科》上在線發表論文。該研究從帕金森病(PD)相關基因的角度,首次針對中國大陸家族性帕金森病及早髮型帕金森病人群進行大樣本遺傳學研究,繪製了中國大陸帕金森病相關基因突變圖譜,系統地提出中國大陸人群帕金森病相關基因發病年齡譜,對帕金森病分子診斷與分型、精準治療具有指導性意義。  帕金森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多認為是老齡化、遺傳和環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這本書就選取了2010年1月至6年的《紐約時報》工作人員的活動和訪談,以此為基礎上,來探討究竟能不能由此總結出一種新的網絡新聞價值觀,來平衡網絡版和紙質版內容生產所帶來的挑戰。四、 研究方法作者的此項研究以實地研究為主,結合訪談法、文獻分析法等,對研究對象的工作情況進行研究。實地研究是一種具有定性特徵的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對象的環境。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斑馬魚是生物醫學研究中重要的模式脊椎動物。由於它70%的蛋白質編碼基因與人類同源而且有著透明快速的體外胚胎發育, 所以科學家們經常用它來研究早期發育和各種疾病, 比如白血病、多種實體瘤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病。
  • "千人基因組計劃"鎖定高精度遺傳變異圖譜
    由中國、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協作組日前在深圳、倫敦和華盛頓同時宣布啟動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該計劃最終將得到一張精度很高而且覆蓋整個人類基因組的遺傳變異圖譜,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快地精確鎖定與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點。作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延續和發展,千人基因組計劃將成為基因組科學研究向臨床醫學邁進的重要轉折點。
  • 中日韓人種基因拷貝數變異圖譜出爐
    據韓聯社4月5日報導,韓國首爾大學基因醫學研究所徐廷瑄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宣稱,他們通過對30名中國人、韓國人和日本人的基因組研究,成功繪製出中日韓人種超高清基因拷貝數變異圖譜,並根據該圖譜發現,亞洲人獨有的基因拷貝數變異共有3500多個。
  • 美以製造病毒攻擊伊朗核設施被紐約時報曝光
    美國《紐約時報》15日披露,這種病毒由美國協助以色列技術人員開發,事先在以色列核基地內實施測試,旨在破壞伊朗核項目。英德提供幫助一些不願公開姓名的美國和以色列情報官員及計算機專家告訴《紐約時報》記者,這是一次機密行動,由美國和以色列聯手發起。
  • 劍橋專家繪出基因圖譜:全球三大變種,武漢流行B類...
    紐約疫情存在多條傳播鏈除了劍橋大學的這份報告,對於紐約疫情來自於哪裡,美國專家似乎也有了重大發現。 《紐約時報》4月8日報導稱,美專家最新研究表明,紐約地區的新冠肺炎疫情主要是從歐洲輸入,而不是亞洲。該報導稱,據位於紐約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和紐約大學醫學院分別進行的最新基因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早在2月中旬就開始在紐約地區傳播,也就是說,在紐約第一個確診病例出現前的幾周,主要是來自歐洲的旅行者帶來了這種病毒,而不是來自亞洲的旅行者。
  • 基因研究院稱:個人繪製基因圖譜需近千萬元
    有知名企業家表達捐贈意向  昨日下午,「基因組科學與醫學健康產業論壇」在第九屆高交會上舉行。成功繪製出首個黃種人基因圖的華大基因研究院的副院長王俊博士在論壇上說,目前完成的「炎黃一號」黃種人基因組序列圖譜只是全部研究工作的第一步。第二步是選取99個人繪製出其人體基因組序列圖,構成中國人群的遺傳和多態性標準圖譜。
  • 韓國人繪製出最連續人類基因圖譜,解讀基因的奧秘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和韓國基因測序公司Macrogen近日合作發表研究,完成了目前最連續的韓國人基因圖譜繪製。Jeong-Sun Seo教授的團隊綜合運用PacBio單分子測序技術、Bionano單分子光學圖譜等方法,填補了大量傳統測序中存在的基因序列缺口,成功繪製迄今最連續的人類基因組圖譜。
  • Neuron:新研究揭示線蟲的基因表達完整圖譜
    「創建這個極其複雜的大腦神經網絡是需要基因編碼完成的。」Cell Miller教授,David Miller博士說: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如何大腦是如何建造出來的,那麼你需要了解首先了解其遺傳學機制。」Miller和他在範德堡大學的團隊正在與耶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視圖繪製線蟲的整個神經系統的基因表達圖譜。
  • Genome Research:精子發生中的lncRNA動態轉錄圖譜
    LncRNA是一類轉錄本長度超過200個核苷酸的RNA分子,通常認為它們幾乎不編碼蛋白質,而是以RNA 的形式與核酸和蛋白質發生廣泛相互作用,在器官發育或細胞分化過程中發揮關鍵的調控功能。迄今為止,在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的睪丸基因組中已鑑定發現了大量特異表達的lncRNA,然其在精子發生中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細胞》:構建線蟲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
    作者:Stuart Kim 來源:《細胞》 發布時間:2009-11-12 12:48:11 選擇字號:小 中 大  構建線蟲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  史丹福大學發育生物學學系,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在最近一期的《細胞》雜誌上發表秀麗線蟲的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藉此分析了秀麗線蟲的基因表達對細胞分化命運的控制狀況
  • 基因編輯技術有助於研究RNA在疾病中發揮的作用
    原標題:基因「剪刀」刀指RNA旨在研究其在疾病中扮演的角色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已被改進用於靶向RNA。圖片來源:Molekuul/SPL/Getty 發現了剪斷基因的分子「剪刀」的研究人員,如今開發出用於靶向並剪切RNA的類似方法。新的剪切工具應當能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RNA在細胞和疾病中的作用。一些人認為,它或許有一天可用於治療從亨廷頓氏舞蹈症到心臟病的諸多疾病。
  • 研究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的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然而,R-loop在人類細胞命運決定(包括幹細胞分化和重編程)過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確。7月7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和曲靜研究組、清華大學孫前文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合作在Cell Reports雜誌在線發表研究論文。
  • 科學家今天聯合公布「正式版」人類基因圖譜
    中新網北京2月12日消息:被譽為繼人類登陸月球之後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人類基因圖譜」終於繪製完成,科學家今天將正式在華盛頓、倫敦、巴黎、柏林及東京等地同時公布有關資料,並在網際網路免費供人查閱。  科學家去年六月已完成人類基因圖譜草圖,並知道了九成以上鹼基對的位置信息,精確度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