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全基因組圖譜繪出 再生醫學研究找到新靈感

2020-12-04 健康一線視頻網

海參有個神奇的功能:在遇到危險時會把自己的內臟拋出,轉移捕食者的注意力,保全「小命」,而2周~3周後又會有新的內臟長出來。從再生醫學角度看,海參頗具研究潛力,但長期以來,相關研究鮮有突破。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楊紅生、李富花研究員領導,聯合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在《大眾科學圖書館生物卷》上。該研究首次完成了海參的全基因組精細參考圖譜的繪製,揭示了海參的特殊形態進化與再生潛能的分子基礎,為組織器官再生機制研究與再生醫學應用、棘皮動物進化等研究提供了示範。

據介紹,研究人員構建了海參全基因組的精細圖譜。「從2012年起步到2015年全部測出,此後近兩年都在分析其中的信息。」研究人員張曉軍介紹,此次完成的國際首份完整的海參基因圖譜,給基礎研究帶來極大便利。「過去研究基因需要一個一個克隆,現在研究者直接去資料庫找出需要的基因序列就行。」

他們在對海參基因組序列的研究中發現,海參特有的由11個基因串聯重複組成的PSP94-like基因簇和顯著擴張成簇的FREP基因與海參具有超強再生能力密切相關。「這兩個基因線索對生物醫學有很好的借鑑作用。未來可驗證人體是否存在相似基因,給器官再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張曉軍說,海參具有營養與醫用價值,海參皂苷具有抗腫瘤、抗病毒、免疫調節等多種生物活性,通過基因組可以弄清楚其代謝途徑,找到相關的基因來研發新藥。

另外,海參以海底泥沙和碎屑為食,有著強大的免疫能力,而目前人類對此了解不多,這是該研究團隊近一兩年內的研究方向,希望找到更多與免疫相關的基因,破譯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基因的進化過程。

據了解,再生醫學研究長期以來以小鼠和蠑螈等為模型,研究人員對海參則較為陌生。

「海參是器官再生很好的動物模型,它將體內內臟幾乎全部排出體外的過程可以通過人工刺激誘導,很容易控制,且再生過程也很快。除了內臟再生,海參處於從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分化的獨特進化地位,還有很多有趣特點,其外觀柔軟,骨骼退化為肉眼看不見的細小骨片,具有強大的再生潛能,」張曉軍介紹,探索棘皮動物的再生奧秘,將為再生醫學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張曉軍以海參的近親——海膽舉例,海膽也是棘皮動物,具有顯著、發達的外骨骼,就是其表面的「刺」,這些「刺」折斷後也可再生。基因組解析發現,海參和海膽都具有相對完整的骨骼發育通路,不同之處在於海膽的礦化基因為31個,海參縮減為7個,且海參礦化基因在發育過程中表達很低,這是其骨骼顯著退化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海參內臟能再生?中科院海洋所破譯仿刺參基因組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 報導  記者13日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由該所楊紅生研究員課題組和相建海、李富花研究員課題組主導的仿刺參全基因組精細參考圖譜的研究,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在線發表該研究首次完成了仿刺參全基因組精細參考圖譜的繪製,為組織器官再生機制與再生醫學應用、棘皮動物進化等研究提供了範式,也為海參遺傳選育提供了完整、重要的理論基礎。  據介紹,海參屬於棘皮動物,是其中體型與形態最為特殊的種類,並且處於從無脊椎向脊椎動物分化的獨特進化地位,也是國內外重要的海產經濟物種。
  • 揭秘超強再生能力,海洋所破譯海參基因組!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10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普洛斯生物學》在線刊發了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主導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完成了海參的全基因組精細參考圖譜的繪製
  • 中科院海洋所破譯海參基因組
    該研究首次完成了仿刺參Apostichopus japonicus(俗稱海參)的全基因組精細參考圖譜的繪製,揭示了海參的特殊形態進化與強大再生潛能的分子基礎。海參屬於棘皮動物,是其中體型與形態最為特殊的種類,且處於從無脊椎向脊椎動物分化的獨特進化地位,也是國內外重要的海產經濟物種,具有極高的營養與醫用價值。
  • 海參全基因組精細參考圖譜由中科院海洋所完成繪製
    該研究首次完成了仿刺參Apostichopus japonicus(俗稱海參)的全基因組精細參考圖譜的繪製,揭示了海參的特殊形態進化與強大再生潛能的分子基礎。(海參進化地位)海參屬於棘皮動物,是其中體型與形態最為特殊的種類,且處於從無脊椎向脊椎動物分化的獨特進化地位,也是國內外重要的海產經濟物種,具有極高的營養與醫用價值。
  • 我國率先繪出石斑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浩然表示,這是我國完成的第三個魚類基因組測序項目和全基因組序列圖譜,也是世界上首個鱸形目鮨科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 石斑魚類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石斑魚亞科(Epinephelinae),石斑魚屬(Epinephelus),為暖水性礁棲魚類,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
  • 科學網—華中農業大學繪出最完整甜橙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3月21日,甜橙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在華中農業大學宣告完成。
  • 中國人全基因組甲基化圖譜發布
    了解DNA甲基化的機制和功能以及在不同組織或不同個體中的差異將對人類健康與疾病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 來自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繪製完成了中國人全基因組DNA甲基化圖譜(炎黃甲基化項目),該研究對「炎黃一號」的外周血單核細胞DNA樣品進行亞硫酸氫鈉處理並用新一代測序技術進行深度測序,應用自主開發的生物信息學軟體,研究人員繪製了「炎黃一號」高精度的全基因組甲基化圖譜,可以分辨單個鹼基的甲基化水平。
  • 蒙古族人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
    2011年12月19日,由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開展的第一個蒙古族人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工作已經完成。科學家們將此圖譜譽為「天驕一號」,這標誌著我國的人類學、民族學、人類遺傳學及醫學健康研究進入基因組水平。    基因採樣的成年蒙古族男子系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34代孫,具有完善的家族系譜記錄,且沒有和外族通婚史。科學家們利用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採取了從頭測序和重測序兩種方法分別獲得全基因組序列。
  • 《紐約時報》唱衰基因研究 圖譜未發揮醫學作用
    基因研究還沒發揮醫學作用  「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由美國科學家在1985年提出,1990年啟動。該計劃要把人體內約10萬個基因的密碼全部解開,同時繪製出人類基因圖譜。該項目預算為30億美元,匯集了多國來自各個領域的科學家,規模之大甚至超過美國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
  • 科學網—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構建成功
    本報訊(記者高長安 通訊員全志武)近日,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成功完成了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的構建
  • 病毒源頭找到了?劍橋專家繪出基因圖譜:全球三大變種,武漢流行B類...
    那麼,新冠肺炎病毒到底來自於哪裡呢?劍橋大學4月9日發表的關於新冠病毒起源的最新研究報告,或許能給出一些解答。報告指出,新冠病毒分三個變種:A、B、C。A類病毒更多發現於美國和澳洲的受感染者。A類在武漢只有極少案例,且來源於在武漢生活過的美國人。A類和從蝙蝠、穿山甲身上提取的病毒最為相似。
  • 科學家得到更精確的人類基因組圖譜
    新華網倫敦10月21日電(記者曹麗君)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科學家在2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公布了最新的人類基因組圖譜。此次更為精確的計算表明,人類基因數量實際在2萬到2.5萬之間,明顯少於此前的估計。
  • 海洋所科研人員繪製完成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近日,牡蠣基因組計劃(Oyster Genome Project,OGP)項目組宣布,歷時兩年的牡蠣基因組序列圖譜終於繪製完成。這是世界上第一張養殖貝類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標誌著基於短序列的高雜合度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據悉,目前的基因組圖譜已達到國際領先的基因組圖譜標準。近年來,我國的海水養殖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 刺參基因首次破譯 可助力海參養殖和生物製藥
    據悉,破譯刺參基因對刺參生物學和遺傳育種研究具有重要科學意義,並有助於推動我國刺參產業發展。  該成果由兩團隊共同完成,在天津生物晶片技術公司的技術支撐下,突破了刺參複雜基因組測序和組裝技術瓶頸,採用新一代測序技術獲得的刺參基因組數據優於多數水產動物基因組圖譜的指標。
  • 世界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完成
    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細胞研究》上。   相關專家認為,該研究為獲得更安全的iPS細胞並將其應用於再生醫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北冰洋中心海區儲存大量甲烷   中國科大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謝周清課題組,首次對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進行了實地採樣分析。
  • 中國人參全基因組圖譜測序完成
    中國人參全基因組圖譜測序完成
  • 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原標題: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本報記者 馬愛平   日前,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已繪製完成,該基因組覆蓋約為16.9億鹼基,包含52610個功能基因,功能基因數目是大多數硬骨魚類基因數目的兩倍。
  • 小鬚鯨全基因組圖譜獲破譯
    11月25日,韓國海洋科學技術研究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宣布成功破譯了小鬚鯨全基因組圖譜,並對鯨類獨特生理習性的遺傳學機制進行了分析。
  • 科學家繪製出歐洲玉米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歐洲玉米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9 22:42:04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Klaus F. X.
  • 美科學家繪製迄今最全人腦圖譜
    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院的艾德.萊茵和同事們繪出了迄今最完整的數字版人腦結構圖譜。該院官網16日發布公告稱,美國《比較神經學期刊》近日推出的350頁專刊,集中介紹了這一迄今最清晰腦部微觀解剖學結構圖譜,該腦部圖譜可在艾倫研究院官網公開獲取,將成為大腦研究人員的最新指南和「導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