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報報導(通訊員 羅靜 記者 談潔)「未來,醫生在為病人診斷時可能先會問:『你的基因圖譜帶來了嗎?』」前天是南京大學醫學院建院20周年慶典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巴德年院士在南大「院士論壇」上說。
巴德年當天的科普報告圍繞「基因與疾病的關係」展開。
巴德年說,在一個基因當中,只差一二個核苷酸,就可使人體對疾病的感受和抵抗力不同,這種現象就是「單核苷酸多態性」。例如有一種載脂蛋白叫APOE,它有許多種(型),其中APOE4的人非常容易得動脈硬化,可是APOE3型卻不容易得此病,而這兩型蛋白基因之間只有一個核苷酸不同。
巴德年用非常有趣的故事對此做了印證:在紐幾內亞,有APOE4的人特別多,但紐幾內亞人得動脈硬化的人卻不多。流行病學家實地調研發現,紐幾內亞的人很少吃肉和油,以素食為主,所以動脈硬化病人少。但在調查中發現,有一個人群動脈硬化特別是患冠心病者多,經了解才知道這些患病者都是礦工,因為礦主為他們免費提供的午餐並不以素食為主。
他說:已知APOE4不僅和動脈硬化關係密切,而且APOE4的人得老年痴呆的概率是APOE3人的6倍。用通俗的話說,APOE4是個「壞基因」。
未來的基因醫學是什麼樣子?巴德年說,未來,醫生在為病人診斷時可能先會問:「你的基因圖譜帶來了嗎?」醫生至少要開兩張處方,一張是針對這個病人得的病所開的治療處方;一張是生活指導處方,即看完他的基因圖譜後預見他可能產生什麼病,然後開出預防措施指導他如何生活、如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