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水產所等單位完成鞍帶石斑魚基因圖譜繪製

2021-02-13 中國水產

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團隊、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研究成果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分子生態資源》(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上在線發表。

石斑魚是我國重要的海水養殖經濟魚類。鞍帶石斑魚,俗名龍膽石斑、龍躉,是石斑魚類中體型最大、生長最快的一種石斑魚,具有抗病力強、生長快速、味道鮮美等特點,因而廣泛應用於石斑魚雜交育種和良種選育。作為體型最大的肉食性巖礁魚類,鞍帶石斑魚對於巖礁生態系統亦具有重要影響。

研究人員採用二代測序和HiC三維基因組技術,構建了染色體水平的鞍帶石斑魚基因組圖譜,結果顯示鞍帶石斑魚基因組大小為1.086Gb,含有24718個蛋白編碼基因。

進化分析和共線性分析顯示,鞍帶石斑魚與三棘刺魚關係最近,分化時間距今約1億年,兩者的部分染色體發生了融合或分裂;與其他魚類基因組的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發現,鞍帶石斑魚具有較完善的先天免疫系統,其中一些參與先天性免疫的基因家族(如NOD-like家族)發生了顯著擴張,並發生了顯著的DNA序列變化(正選擇);同時,一些激素信號傳導通路的關鍵基因亦受到正選擇,可能與其生長快速的生物學特徵有關。

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的完成,為解析石斑魚科魚類生長、抗病等重要經濟性狀的分子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鞍帶石斑魚全基因組數據也為石斑魚雜交育種及良種選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基因資源,對於推動石斑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繪製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
  • 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成功繪製
    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團隊、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
  • 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成功繪製—新聞—科學網
    > 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研究員團隊、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
  • 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日前,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項目支持下,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漁業科學與食物產出過程功能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漁業功能實驗室」)陳松林研究員團隊、林浩然院士團隊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李偉明教授團隊等,聯合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先天性免疫和快速生長的基因組學機制。
  • 剛解鎖石斑魚基因精細圖譜,島城科學家又破譯大毛蛤「基因天書」
    半島記者 韓小偉7月20日半島記者獲悉,黃海水產研究所完成國際首個蚶科基因組參考圖譜。在不久之前,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完成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繪製。據悉,近年來青島在水產養殖領域的基因研究走在了全國前列,除了鞍帶石斑魚,先後完成了牡蠣、半滑舌鰨、褐牙鮃、扇貝、花鱸五大養殖海鮮的基因圖譜繪製。
  • 學術進展 | 我院林浩然院士團隊完成鞍帶石斑魚全基因解析
    我院林浩然院士團隊聯合黃海水產研究所、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完成了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的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並解析了其生長和免疫的遺傳機制
  • 黃海水產研究所培育新品種 石斑魚家族添"新貴"
    人工培育石斑魚家族又多了一個新成員。近日,黃海水產研究所培育的雲龍斑通過了專家現場驗收。課題負責人田永勝告訴記者,雲龍斑的雜交父本為體型巨大的鞍帶石斑魚,母本為肉質鮮美的雲紋石斑魚,雲龍斑兼具兩者優點。 2015年,已有十幾萬尾雲龍斑在福建等地推廣養殖,成為繼龍膽石斑、鼠龍斑等人工養殖石斑魚後的「新貴」。
  • 我國率先繪出石斑魚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本報訊 中山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日前聯合宣布,石斑魚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林浩然表示:「石斑魚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圖譜繪製是破譯石斑魚實現養殖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前瞻性和戰略性的基礎工作。」
  • 雜交獲得新品種,「雲龍石斑魚」獲市場認可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田永勝帶領課題組經過十年的準備工作和攻關階段,利用精子冷凍技術對兩種石斑魚進行雜交,得到了一種生長快、成活率高、適應性強的新品種——「雲龍石斑魚」,並獲得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頒發的2019年水產新品種證書。
  • 第一條被認定為水產新品種的石斑魚!適宜在全國各地人工可控的海水...
    虎龍雜交斑不完全等同於珍珠龍膽水產前沿虎龍雜交斑親本的品系跟珍珠龍膽的相同,虎龍雜交斑是否就是珍珠龍膽?陳國華:從物種來說,虎龍雜交斑與珍珠龍膽相同,都是由棕點石斑魚(雌)和鞍帶石斑魚(雄)雜交而來。張海發:虎龍雜交斑與珍珠龍膽相同之處在於雜交所使用的父本及母本相同,父本都是鞍帶石斑魚,母本都是棕點石斑魚,不同之處在於虎龍雜交斑所使用的親本均經過嚴格選育(至少2代以上選育),而市面上的珍珠龍膽所使用的親本大多是沒有經過嚴格選育的。
  • ...為水產新品種的石斑魚!適宜在全國各地人工可控的海水和鹹淡水...
    虎龍雜交斑不完全等同於珍珠龍膽水產前沿虎龍雜交斑親本的品系跟珍珠龍膽的相同,虎龍雜交斑是否就是珍珠龍膽?陳國華:從物種來說,虎龍雜交斑與珍珠龍膽相同,都是由棕點石斑魚(雌)和鞍帶石斑魚(雄)雜交而來。張海發:虎龍雜交斑與珍珠龍膽相同之處在於雜交所使用的父本及母本相同,父本都是鞍帶石斑魚,母本都是棕點石斑魚,不同之處在於虎龍雜交斑所使用的親本均經過嚴格選育(至少2代以上選育),而市面上的珍珠龍膽所使用的親本大多是沒有經過嚴格選育的。
  • 海洋所科研人員繪製完成牡蠣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近日,牡蠣基因組計劃(Oyster Genome Project,OGP)項目組宣布,歷時兩年的牡蠣基因組序列圖譜終於繪製完成。這是世界上第一張養殖貝類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標誌著基於短序列的高雜合度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據悉,目前的基因組圖譜已達到國際領先的基因組圖譜標準。近年來,我國的海水養殖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 陳松林研究員主導繪製褐牙鮃全基因組精細圖譜,揭示比目魚變態發育...
    陳松林研究員主導繪製褐牙鮃全基因組精細圖譜,揭示比目魚變態發育的分子機制2016-12-09 11:0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學報        瀏覽量: 5162 次 我要評論 2016年12月6日,著名雜誌《Nature&nbspGenetics》(影響因子
  • Epinephelus lanceolatus鞍帶石斑魚
    經濟指數:☆☆☆☆☆Epinephelus lanceolatus鞍帶石斑魚棲息深度:0 - 30公尺
  • 我國科學家繪製出世界首個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
    3月18日,中山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石斑魚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完成。這是中國完成的第三個魚類基因組測序項目和全基因組序列圖譜,也是世界上首個鱸形目鮨科石斑魚類基因組序列圖譜。圖譜的建立,對建立魚類性別控制的生物技術途徑和揭示整個脊椎動物性別決定機制的形成及進化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 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原標題: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繪製完成   本報記者 馬愛平   日前,鯉魚全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已繪製完成,該基因組覆蓋約為16.9億鹼基,包含52610個功能基因,功能基因數目是大多數硬骨魚類基因數目的兩倍。
  • 年產10萬噸的石斑魚,身價上百億!兩位院士攜400人為它出謀劃策!
    9月20日,第八屆全國石斑魚繁育與養殖產業化論壇在青島正式拉開帷幕,由農業部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中山大學、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聯合主辦,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萊州明波水產有限公司共同承辦,吸引包括種苗、飼料、藥品、科研在內近400業內人士參與,為石斑魚產業未來謀出路,獻明策。
  • 石斑魚「移居」北方後落地生根,育苗、養殖相繼風生水起
    出處:水產前沿        瀏覽量: 4096 次 我要評論 文/圖&nbsp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nbsp梁友、黃濱&nbsp&nbsp
  • 黃海水產研究所多項成果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漁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鯷魚資源、漁場調查及鯷魚變水層拖網捕撈技術研究該成果於1986年-1990年通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協作完成,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魚類種質低溫冷凍保存技術的建立與應用該成果於1984年-2005年通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長江水產研究所和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共同協作完成,曾獲2006
  • 人類第一個基因組圖譜繪製完成
    原標題:人類第一個基因組圖譜繪製完成   2000年6月26日,英國首相布萊爾與美國總統柯林頓通過衛星聯合宣布,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圖譜已經繪製完成,與此同時,中、法、日等國科學家也宣布了這一消息,最後的基因圖將於2003年向世人公布。   基因只佔人類DNA的很小一部分,但卻代表著人類基因組的主要生物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