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洋務派是如何進行對西方科學知識的傳播?

2021-01-21 歷史的結晶體

導語: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洋務派是如何進行對西方科學知識的傳播?

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西方的科學傳播也開始了,傳播的媒介主要有書籍、報紙、雜誌等。洋務時期編譯傳播近代科學技術的機構,按其屬性可分為二種類型:一是外國教會主辦,較為重要的有墨海書館、廣學會等。二是政府官辦,主要有京師同文館和江南製造局的翻譯官。從時間上來看,教會的出版機構比中國官辦的機構出現要早。教會的出版機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就出現了,中國官辦的出版機構則出現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是伴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而出現的。

教會所辦的出版機構,最早的是1843 年英國教士麥都思(1796-1857)在上海創立了墨海書館。墨海書館除了出版宗教宣傳品外,主要是出版醫學類書籍,也出版一些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在洋務運動之前,它成了輸入近代科學的重要機關。同時也吸引了不少有志於科學研究的中國人,前來求教和進行學術交流。中國近代著名科學家李善蘭、徐壽、華蘅芳等都曾來館和傳教士相互往來切磋科學問題,且受到了不小的影響。李善蘭就是在墨海書館結識了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他們兩人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後 9 卷、《代數術》、《代微積拾級》等數學著作和天文學《談天》等重要科學著作。它們都是在 1860 年之前已經完成並出版了。此外,李善蘭還與別的傳教士翻譯了《重學》、《植物學》等重要著作。

洋務運動時期,在外國人辦的出版機構中,廣學會是比較有名氣的一個。它出版的科學著作大多是普及性的,如韋廉臣的《格物探原》,慕維廉的《天文地理》、《地理全志》,傅蘭雅《格物須知》等。它出版的《萬國公報》(前身為《教會新報》)也介紹普通的科學知識,發行量很大,影響也很廣。中國官辦的出版機構主要附設于洋務派所辦的企業或學校,最為著名的當數京師同文館和江南製造局翻譯館。同文館譯書主要是出於外交需要,故偏重於國際公法和各國法律、世界史、語言文字等方面,所出的科學書籍有譯自外文原本的,也有由外籍教習編著的,主要是一些入門性的讀物。同文館幾乎沒有翻譯技術方面的書籍。

創立於1868 年的江南製造局在翻譯西方科技方面是最值得稱道的,翻譯人員水平比較高,翻譯的自然科學內容比較全面且數量比較多。它幾乎匯集了當時中國重要的科學家,如徐壽、華蘅芳、趙元益及徐壽的兒子徐建寅等都長期在館內從事翻譯工作。李善蘭也曾一度進館譯書,後又到京師同文館任數學教習。聘任的傳教士如傅蘭雅、林樂知、金楷理、瑪高溫等在科學方面也有厚實的基礎。所以所譯書籍的質量比較高。製造局所譯的重要科學書籍,在數學方面有《決疑數學》、《代數術》等,物理學有《光學》、《電學》、《聲學》、《物體遇熱改易記》等,化學有《化學鑑原》等,地理學有《地學淺釋》等。製造局譯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製造槍炮輪船服務的,因此側重於技術類書籍,翻譯了大量關於蒸汽機、採礦、機械原理、工藝、造船等與技術有關的書籍,這些知識就是由江南製造局第一次傳入中國的。江南製造局的譯書在維新派人物中影響最大。

物理學:西方物理學早在明末清初便開始傳入中國,但當時大多是一些介紹諸如望遠鏡、溫度計及簡單的力學機械知識。洋務時期,同文館出版了總教習丁韙良編著的《格物入門》(1868)和《格物測算》(1883),分門別類介紹了物理學各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原理。江南製造局成立後,重印了李善蘭翻譯的力學著作《重學》(1866),還比較系統出版了徐建寅、趙元益等人翻譯的《聲學》、《光學》、《電學》等各學科的著作。這樣,近代物理學知識基本上被譯介到了中國。當時,在物理學應用方面介紹顯微鏡、望遠鏡、電報、電話的書籍也比較多。

化學:近代西方化學在中國的傳播是與我國著名科學家徐壽及其兒子徐建寅分不開的。徐壽和傅蘭雅合譯的主要化學著作《化學鑑原》、《化學鑑原續編》、《化學鑑原補編》是系統介紹近代化學的系列著作,三書分別介紹了64 種元素和化學的基本原理、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的內容。他們還翻譯了《化學考質》、《化學術數》等化學定量分析、理論化學等方面的書籍。徐壽在翻譯時創造性地使用新的漢字來翻譯元素符號,許多名稱一直應用至今。此外,江南製造局還有關於化學在日常生活的應用及化學工藝方面的書籍。這些淺顯的讀本對於擴大讀者群,普及化學知識起了很好的作用。

生物學:生物學方面的重要著作是李善蘭和傳教士韋廉臣等合譯的《植物學》,該書出版於1858 年。書中系統地介紹了研究植物學的意義、植物與動物的區別、植物的分布,介紹了植物的組織結構、器官構造及生理功能和分類方法。洋務時期,關於植物方面的譯著並不多,大多是一些帶有科普性的作品,如艾約瑟譯的《植物學啟蒙》、傅蘭雅譯的《植物圖說》,動物方面也有《動物學啟蒙》、《百鳥圖說》、《百獸圖說》等。英國醫生合信的《全體新論》和京師同文館外籍教習德貞的《全體通考》是關於人體解剖方面的著作,對當時人們科學了解人體部位及其功能,克服一些在中國沿襲已久的醫學錯誤和封建世俗觀念很有作用。如維新派人物譚嗣同在此方面有不少的議論和主張。

相關焦點

  • 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培養的一批人卻成清王朝的掘墓者
    洋務運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為什麼這場運動沒有讓清政府變得強大,讓中國走向富強,相反,還使得清朝的經濟走了下坡路。沒有開展洋務運動的時候,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比日本還要高一些,但實行了洋務運動之後下滑明顯,與日本相比起來,已經沒有優勢可言了。在清朝開展洋務運動期間,引進了大批先進技術,但其發展速度與日本相比,還是慢了很多。
  • 洋務運動及其孕育的近代軍事工業
    晚淸產生的洋務運動是因 「借法於外洋」而得名。從19 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清廷上下興辦「洋務」成為一時的熱潮。無論是當朝的洋務派官僚,還是積極主張「西學東漸」的知識分子, 他們積極倡導洋務的目標,都蘊涵著企盼藉助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發達的工商業,來實現滿清封建王朝的「自強」。從這個層面上講, 洋務運動也是清政府於內憂外患形勢下的一次自救運動。鴉片戰爭後,痛定思痛的思想先驅們看到了中國與西夷之間軍事實力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夷之長技」上。
  • 維新變法期間,維新派對洋務科技政策的批評是怎樣的呢?
    中日兩國同時學習西方的科技,中國注重的是甲兵炮械等軍事技術,而日本著重於科學,結果出現了兩種迥然不同的結局。這是維新派對洋務派科技政策失誤的批評,也是維新派對此前中國學習西方科技的深刻反思和概括性的總結。其實,洋務派這種只注重軍事,只注重技術的做法,早在戊戌變法之前就有人提出異議。
  • 難怪他能夠領導洋務運動
    今年也是庚子年,當疫情傳播開來之後,很多人都笑談說60年一個輪迴,今天在很多發達國家發生的荒腔走板的事情,似乎讓我們看到了120年前那個庚子年。你看今天英國人要去燒5g基站,因為他們覺得5g這個新鮮玩意有可能傳播病毒,當年咱們清朝末年,很多人也是有各種各樣的迷之思想的。
  • 工業發展與環境汙染:探尋晚清洋務運動的環境足跡
    工業發展與環境汙染:探尋晚清洋務運動的環境足跡 2018-11-15 1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普求真:科學有地域屬性嗎?
    ,也是令其引以為傲的知識體系。科學源於歐洲地區的自然和文化環境,但卻隨著歐洲人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掠奪和自由貿易傳播到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科學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過程,也是歐洲地區的文化和文明對非西方地區的社會同化的過程。歐洲人在15世紀到17世紀通過大航海發現了美洲和亞洲等眾多地區的國家,為其後在世界範圍內進行侵略與殖民掠奪打下了基礎。
  • 科學網—39個國家科學傳播的得與失
    在美國,由於沒有集中化的科技管理機構,科學傳播呈現出多樣性景觀,有人形容為「生機勃勃」,也有人形容為「亂糟糟」。 相形之下,英國的科學傳播最為系統完備,1985年皇家學會發表的《博德默報告》對此進行了很好的總結。該報告認為,科學家有義務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傳播給百姓。 當年蘇聯為了實現現代化和工業化,是採用國家驅動方式開展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的。
  • 開展有效傳播的一些建議
    它是由各種各樣的全職傳播者(與許多熱心的志願者一起)組成的領域,無論是那些轉向全職傳播的科學家,還是來自其他領域的專業傳播人士(如公關人員),或是越來越多的經過專業科學傳播訓練的個體骨幹。」而與此形成對應的是,很多介入到科學傳播領域的人士也在不斷地尋求如何做以及如何做好科學傳播的建議。
  • 從"師夷長技以制夷"談起:近代中國如何理解科學概念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先進的中國人馬上意識到了後者,認識到西方的「堅船利炮」是他們克敵致勝的法寶,而「堅船利炮」的背後是強大的工業以及現代化的科學與技術體系。所以,從1861年開始,清政府中的開明勢力在全國掀起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社會改良運動,史稱「洋務運動」。
  • 古代中國科技領先於西方,到最後落寞,我們缺少了什麼?
    然而,從17世紀開始,西方國家開始迅猛發展,我們在各方面被西方國家迅速超越,造成了近代中國一個多世紀&34;的局面。西方國家迅速崛起與其先進位度、工業革命、技術革新等重要因是分不開的,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科學的誕生和發展。那麼,科學是為何會在西方國家中產生?如何在西方國家獲得長足發展的?
  • 中國古代天文學才是西方科學的源頭!
    中國古代天文學才是西方科學的源頭!本身運動產生的,而是地球運動引起的,地球同時進行著幾種運動;人們看到的 這就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系繞著銀河系轉的的天文常識的由來了,但是,試著設想一下,如何在地球上觀察太陽、月亮及五星的運動軌道,這種「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系繞著銀河系轉」的說法,只能站在太陽系中,宇宙中才能看到,那麼如何對應上在地球觀察到的天象呢?
  • 對「科學傳播」這個術語的定義的探討
    畢竟,科學傳播作為一個概念術語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如果對其進行追根溯源,我們應該會發現有一個傘形概念或者說法,那就是科學大眾化,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的文化形態和社會語境會衍生出歸結到這個傘形概念之下的不同術語和概念,其中就包括科學傳播,除此之外還有科學普及,公眾理解科學,科學素養,科學與社會,公眾參與科學,以及近年來頗受關注的公民科學等等。
  • 【校園人物】範志紅:以傳播科學知識改變行為
    範老師轉發了一些網友的健康成果,希望能鼓勵更多人:只要堅持科學飲食和鍛鍊,健康幸福便觸手可及。    以改變行為為目的的健康知識傳播,正是範志紅老師一直努力做的事。除了通過課堂、微博、博客上進行科普,多年來,範志紅不斷通過為報刊撰寫文章、到健康節目做嘉賓。
  • 曾是民國時期的第四大城市,洋務運動的根據地就在於此
    武漢作為今年最被關注的一座城市,因為疫情武漢這座城市被重新啟動,武漢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遙想民國時期,當年洋務運動期間,武漢這座城市就是全國最強的4大城市之一。洋務運動時期,漢陽鐵廠作為中國近代以來最早的官辦鋼鐵廠,這裡聚集著大量的鋼鐵工廠,漢陽鐵廠的設備還是德國和日本進口的,漢陽鐵廠當年承擔著民國最主要的鋼鐵冶煉。不過好景不長,抗日時期為了逃離日本的侵佔,所以就把漢陽鐵廠遷移到重慶,漢陽鐵廠的舊址就留在了龜山北路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