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發展與環境汙染:探尋晚清洋務運動的環境足跡

2021-01-08 澎湃新聞
工業發展與環境汙染:探尋晚清洋務運動的環境足跡

2018-11-15 1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編者按:11月12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經歷了一次大氣重汙染過程,整體為中至重度汙染。專家分析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部分城市開始採暖,城市供暖鍋爐和農村地區散煤採暖爐具逐步啟用,各地燃煤汙染物排放開始增加,極端不利氣象條件則與之相互促進,加劇了汙染。「中外對話」的編譯文章追溯了晚清時期工業化的環境影響,呼籲關注各國發展與環境之困的歷史維度。

文|羅繼磊

洋務運動時期金陵機器製造局自製的格林炮。圖片來源:John Thomson

關於北京霧霾的新聞引發了人們對中國當下環境危機的關注。觀察人士將這些問題與近幾十年來中國高速的經濟發展聯繫起來,這自然沒錯,但他們還應回望十九世紀晚期來找尋中國工業化以及現代環境問題的根源。

生活在清朝(1644年到1911年)的中國人也曾面臨各種環境問題。此前幾個世紀快速的人口增長導致土地資源短缺,以及從野生動植物到生物能燃料的各類自然資源枯竭。毀林和土壤退化加劇了洪災,並逐漸造成中國主要河谷地帶農業生產系統的生態韌性嚴重受損。

清王朝政治與經濟上的疲弱使得問題雪上加霜。內部的叛亂以及外國帝國主義的不斷攻擊讓坐鎮北京的朝廷權威掃地,地方大員不得不自行選擇如何支配有限的稅賦收入。高昂的軍費開支導致各地囊中羞澀,無力應對洶湧而來的生態危機。1855年,河南境內黃河決口改道,造成了破壞性極強的洪災。1876年到1879年,華北地區因乾旱造成饑荒,導致數百萬人死亡。

但十九世紀中國的故事並非只有政治衰敗和環境危機。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統治者開始為接下來能源密集型的工業化發展道路奠定基礎。

早期工業化的萌芽

從19世紀60年代早期開始,清朝的大臣們從國外獲得了新工具,力圖重振中華國力。洋軍火首當其衝,清朝官員買入海外製造的武器彈藥,並建立起兵工廠和船廠,用以建造他們認為可以用來擊敗內外敵人所必須的遠航軍艦。

他們還採取了其他方式以圖增加中國的財富和實力。一些清廷官員開始質疑中國對自然資源的使用方式。19世紀60年代,作為當時日益興起的變法運動的領導人物之一的馮桂芬曾指出,洋人長於充分發掘使用農產品和礦產等「地力」。他提出,清朝官員可以通過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以達到富國強民的目的。

清朝官員開始在交通、工業和商業方面做出探索。他們購入了蒸汽驅動的新型機器。蒸汽機變革了交通運輸業,中國開始建造蒸汽輪船和鐵路。

這將外國企業家與本土利益之間日益加深的矛盾徹底擺在桌面上。中國的首條鐵路由英國人於1876年在上海附近建成,只運營到第二年就被清朝總督命人破壞。圍繞鐵路的問題存在激烈的爭議,一些傳統士大夫明確反對修建鐵路。但抱有改革思想的清朝官員堅持認為,鐵路是中國發展必要的工具。到1894年,各地由清朝官員(利用外國工程技術)修建的鐵路總長度已經達到近500公裡。

從棉紗線、毛線和紡織品紡織,到礦井抽水設備,中國精英從外國購買各種功能的機器加以使用。他們還使用了挖掘灌溉水渠和水井以及犁地的設備。

正如西方的情況一樣,中國新興的工業基礎設施依賴於燃燒煤炭提供的能源。到十九世紀末,用於驅動這些機器的煤炭的勘探和採掘成為清政府最關心的問題,畢竟在清政府看來,強國之關鍵在於工業化,而工業化之關鍵又在煤炭。正如吳曉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的那樣,中國官方與外國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既競爭又合作,開採煤炭,為工業化發展提供動力。十九世紀末,中國精英越來越多地將中國的礦產,特別是煤炭,視為中國最寶貴的資源。

其中一些工業革新最終難以為繼。資金、煤炭以及其他資源投入有時會出現短缺。官員也並非總是對新技術完全心無芥蒂。有人認為機器會使全國的自然資源快速枯竭,並對此表示擔憂。也有人擔心,機器會導致人口失業。

儘管如此,利用機器開發中國自然資源這個想法仍舊在年輕一代的改革派精英中取得共鳴。孫中山是其中之一,他因推翻清王朝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成為中國國民黨領袖而廣為人知。1894年,孫中山在一份寫給清朝要員李鴻章的信中說,機器的使用對於開發中國大量仍待開發的資源來說是必需的。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信中重點提到把電力作為潛在的工業能源。

一些歷史學家得出的結論認為,中國早期的工業化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在於中國在海外帝國壓迫下喪失主權。但對於環境歷史學家來說,還有別的更重要的問題需要探究。

如果我們將注意力轉向機器、能源、自然資源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環境之間的關係,中國環境歷史上的那些沒有被回答的問題就會變得醒目起來。例如,我們對於機器和煤炭在這一時期的實際影響知之甚少。關於中國城市居民對於早期工業和城市汙染的反應,我們也並不了解。城市精英和普通市民是將早期工業化帶來的環境變化視為進步的標誌,還是不能忍受由此帶來的空氣、水和土壤的汙染?中國早期工業化的環境史究竟與世界上其他地區19世紀工業化的環境史有多大相似之處?

當然,那時的中國並未實現廣泛的工業化,在20世紀之前也沒有形成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但以燃煤為動力來源的機器以及十九世紀末的工業化遠景還是成為了後來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先聲。

譯者:子明

(首發於「中外對話」網站:www.chinadialogue.net)

關鍵詞 >> 環境,煤炭,晚清,洋務運動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洋務運動及其孕育的近代軍事工業
    晚淸產生的洋務運動是因 「借法於外洋」而得名。從19 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清廷上下興辦「洋務」成為一時的熱潮。無論是當朝的洋務派官僚,還是積極主張「西學東漸」的知識分子, 他們積極倡導洋務的目標,都蘊涵著企盼藉助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發達的工商業,來實現滿清封建王朝的「自強」。從這個層面上講, 洋務運動也是清政府於內憂外患形勢下的一次自救運動。鴉片戰爭後,痛定思痛的思想先驅們看到了中國與西夷之間軍事實力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夷之長技」上。
  • 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培養的一批人卻成清王朝的掘墓者
    人們都知道,晚清的歷史,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段屈辱的歷史,一段飽含憎恨的歷史,是曾經的泱泱大國走向衰敗,直至滿目瘡痍的歷史。但是,在這段歷史當中,也不乏有一些有識之士,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中國擺脫被列強欺負的命運,比如:洋務派。
  • 晚清洋務大臣盛宣懷外孫回憶:我在巢縣勞改隊造汽車
    晚清洋務大臣盛宣懷外孫回憶:我在巢縣勞改隊造汽車 2019-06-29 10: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曾是民國時期的第四大城市,洋務運動的根據地就在於此
    武漢作為今年最被關注的一座城市,因為疫情武漢這座城市被重新啟動,武漢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遙想民國時期,當年洋務運動期間,武漢這座城市就是全國最強的4大城市之一。洋務運動時期,漢陽鐵廠作為中國近代以來最早的官辦鋼鐵廠,這裡聚集著大量的鋼鐵工廠,漢陽鐵廠的設備還是德國和日本進口的,漢陽鐵廠當年承擔著民國最主要的鋼鐵冶煉。不過好景不長,抗日時期為了逃離日本的侵佔,所以就把漢陽鐵廠遷移到重慶,漢陽鐵廠的舊址就留在了龜山北路這裡。
  • 我國鋁業當下的環境足跡及綠色發展
    鋁生產環境足跡明顯  鋁生產是能源密集型產業,鋁工業耗電量佔比去全國用電量的5%以上。與此同時,鋁製造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汙染物(如氟化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多環芳烴(PAH)等),嚴重破壞臨近地區的環境和人生健康。
  • 生態足跡報告稱環境問題正制約經濟發展
    15日發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0》指出,過去的三十年裡,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50多倍。然而,迅速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集約化也增加了對自然資源的壓力。這份報告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下稱「國合會」)聯合發布,它研究了在世界資源持續緊縮背景下,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 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洋務派是如何進行對西方科學知識的傳播?
    導語: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洋務派是如何進行對西方科學知識的傳播?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西方的科學傳播也開始了,傳播的媒介主要有書籍、報紙、雜誌等。洋務時期編譯傳播近代科學技術的機構,按其屬性可分為二種類型:一是外國教會主辦,較為重要的有墨海書館、廣學會等。
  • 晚清時期的六隻「羊」,影響了中國2個世紀,你都知道嗎?
    各種屬相都出現過很多有名的人物,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六位屬羊的清朝名人,毫不誇張的說,他們六個人影響了晚清長達200多年。他出生於普通農耕家庭,但憑藉自己的聰穎好學考中進士,他被稱作晚清中興第一名臣與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並稱"四大名臣",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徵戰後攻滅太平天國。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維新變法期間,維新派對洋務科技政策的批評是怎樣的呢?
    在華的德籍傳教士花之安在他1884 年出版《自西徂東》的序中即指出洋務運動在科技方面的失誤。他認為當時的洋務運動雖已開始學習西國之學,「但學問失其要,徒得西學之皮毛,雖學亦無甚益耳。」他看到洋務運動時期,「中國在上之人,亦有令兵丁學西國之炮火、洋槍者,亦有學西國之輪船、電報等項者,亦有用輪船航海為生理,開礦亦用西國之法者,然此非不美,而究未能得西國至善之道也。
  • 晚清三屠:袁世凱殺義和團不眨眼,張之洞一人花光朝廷國庫
    晚清官場有三屠之說。何為民屠、官屠、財屠?這是晚清三位大臣的外號,合稱晚清三屠。這三位分別是誰呢?民屠袁世凱,官屠岑春煊,財屠張之洞。三位皆是晚清的封疆大吏,慈禧老佛爺跟前的大紅人。三人的外號因何而來呢?且聽我慢慢敘來。民屠者,屠民也。屠,即屠殺。袁世凱得到這個稱號,與他在山東當過巡撫有關。
  • 【案例研究】環境足跡:研究現狀、挑戰與展望
  • 清朝英語教材:漢字標讀音 奇怪發音為晚清「普通話」
    不是亂碼 是「音標」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 to do with my friend託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為、土、度、回夫、買以、勿倫脫「託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為」,「土、度、回夫、買以、勿倫脫」……這些毫無邏輯的文字疊加一起,讓不少人都以為是亂碼,而在沒有複讀機的晚清
  • 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 瑞士紡機企業如何減少染整行業的環境足跡
    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 瑞士紡機企業如何減少染整行業的環境足跡 發表時間:2020/3/3
  • 海螺集團發展歷程是中國水泥工業的代表和縮影
    100多年前,以合肥人李鴻章為首的改革派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了一場洋務運動,企望通過「師夷長技以制夷」來挽救將傾的大廈。然而風雨飄搖的帝國只能讓他們的夢想落空,李鴻章最終也只能做一個裱糊匠。   1889年引進的唐山啟新洋灰公司便是洋務運動的產物,也是中國第一家水泥廠。
  • 22名耶魯,8名麻省理工,3名哥大,晚清留美幼童的傳奇人生
    幸運百二十名幼童走上別樣人生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降,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後,內憂外患夾擊下的清王朝開始了以「自強」為口號的洋務運動。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為代表的晚清股肱之臣開始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新式軍工事業。新技術的運用帶來的大面積的技術人才缺口。
  • 陳曉平:從疍民到慈善家——晚清珠三角階層躍遷的一些個案
    (陳曉平:《鄧世昌遺事再探》,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17年9月29日)明代以來,在人口增長、商品經濟發展以及對外貿易推動下,珠三角「市場和運輸網絡的發展成熟,將水上人口劃入一個越來越有機的農業生產、貿易和工業的體系。
  • 不汙染環境,能不能發展經濟?歷史給出了答案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庫茲涅茨曲線是上世紀50年代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用來分析人均收入水平與分配公平程度之間關係的一種學說。研究表明,收入不均現象隨著經濟增長先升後降,呈現倒U型曲線關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環境汙染的程度較輕,但是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汙染由低趨高,環境惡化程度隨經濟的增長而加劇;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後,也就是說,到達某個臨界點或稱「拐點」以後,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環境汙染又由高趨低,其環境汙染的程度逐漸減緩,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