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平:從疍民到慈善家——晚清珠三角階層躍遷的一些個案

2020-12-05 澎湃新聞

新會潮連鄉陳昭常家族,從疍民、買辦、進士以至一省最高長官,只用了三代人時間,這個個案似乎有些特殊,但近代珠三角底層(主要是被視作賤民的「疍民」)實現階層躍遷的案例並非鮮見,而是具有一定量的分布。筆者前已發現,民族英雄鄧世昌的祖父是珠江口的引水員,而當時的引水員多是疍民出身。(

陳曉平:《鄧世昌遺事再探》

,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17年9月29日)

明代以來,在人口增長、商品經濟發展以及對外貿易推動下,珠三角「市場和運輸網絡的發展成熟,將水上人口劃入一個越來越有機的農業生產、貿易和工業的體系。在這些擴張了的空間,轉換職業和身份的機會也與日俱增」(蕭鳳霞、劉志偉:《宗族、市場、盜寇與蛋民——明以後珠江三角洲的族群與社會》)。珠三角國內外貿易繁榮所帶來的空間擴張,為遭受文化排斥的底層提供了上升階梯。

文化排斥(cultural exclusion)是得勢者的天堂,也是失勢者的地獄。邊緣群體受到主流社會的文化排斥,諸多權利遭到剝奪。經君健《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列舉了清代的種種「賤民」:奴婢、墮民、丐戶、九姓漁戶、疍戶、樂戶、佃僕等。其中的「疍戶」「疍民」,主要分布在閩粵沿江沿海地帶,尤以珠江三角洲為多,在粵語中叫做「疍家」。疍家人被剝奪了開墾沙田合法擁有土地的權利,以水為田、以船為屋的生活方式,使得他們普遍缺乏讀書識字的條件,沒有族譜,沒有祠堂,也喪失了參加科舉的資格。明初曾經收編疍戶進入「編戶齊民」,但這種「大赦」並非經常發生。雍正帝曾發布上諭,允許疍民編入甲戶,不得歧視,但朝廷的政策遭到地方強宗大族的抵制而未能實施。

從1950年代起,這個族群已陸續登岸居住,但他們的後代對「疍民」「疍家」這個歧視性的身份標籤仍十分反感,不少名人後代會掩飾他們祖先的水上居民出身,隨之也遮蔽了階層躍遷的事實。

日前筆者追隨廣州慈善史研究團隊一眾學術才俊,前往江門市蓬江區潮連街道(原新會縣潮連鄉)做田野調查,頗有收穫。對照吉林巡撫陳昭常家族一些文獻資料,此次近距離觀察潮連鄉地理環境、祠堂、家廟,輔以訪談,筆者終將資料碎片串成完整的故事,並加深了其他類似個案的認識。

陳家祠廣場上陳昭常旗杆夾石

從疍民到翰林:陳昭常與盧維慶

位於廣州中山七路的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為嶺南建築藝術與工藝美術瑰寶,被評為「廣州文化名片」,吸引了眾多遊人。遊客很少會注意到,陳家祠廣場兩側豎立的旗杆夾石,是光緒年間兩位陳姓進士所立,外側陳昭常,內側陳伯陶。原籍新會縣潮連鄉的陳昭常,1889年中舉人,1894年成進士點翰林,1905年出任京張鐵路總辦,1907年署吉林巡撫,次年實授,為清末通曉洋務的重要封疆大吏。

族譜與祠堂,是珠三角地區確立定居權、沙田開發權的文化象徵,絕非可有可無之物。沒有族譜與祠堂,或者建立祠堂很晚,族譜世系有空白,大都可以理解為原本並非陸居,而是水上居民。翻開潮連《陳氏族譜》,查到陳昭常所屬的世系,陳昭常為第十八世,中間的第十一至十七世完全空白,往前直接跳到第十世,這絕非正常現象。

潮連《陳氏族譜》

族譜的空白處,正是通向新發現的起點。近年來,學界對珠江三角洲沙田地區的研究表明,族譜世系空白、中斷,沒有祠堂或祠堂建立很晚,那麼該家族屬於水上居民的概率很大,這也是人類學視角有助於社會史研究的範例之一。潮連是位於西江下遊江心的一個沙洲(江心島),所見到的「老沙」「白鶴沙」「海田」正是沙田地區常有的地名。陳昭常家族的老家,在坦邊村巷頭,「坦邊」意謂沙坦的邊緣。明清時期,強宗大族有能力組織墾殖隊伍,壟斷沙田開發權,並通過文化排斥策略,將「疍民」排除在沙田開發之外,也一定程度上阻塞了他們的向上流動之路。

潮連地圖

「疍民」以舟楫為家和謀生工具,在固化的社會格局中處在最底層。所幸,珠三角地區處在中外貿易要衝,疍民可以在承接貨物運輸、充當洋船引水員、給洋船供應給養過程中積累財富,部分人進而充當外商買辦,改善經濟地位。一些特別出色的人物從買辦轉型為獨立商人,投身慈善事業以提升社會地位,通過捐輸獲取候補官銜,躋身「紳士」行列。其中最為突出的例子,則是陳昭常以疍家後代、買辦之子身份考中進士,進而成為執掌一省最高軍政大權的封疆大吏,實現了最大限度的階層躍遷。

陳昭常(1867-1914),字簡持,新會縣潮連鄉人,「世居省城」西關光雅裡,父陳朝忠(字定之)、伯父陳桂士(字瑞南),「俱以洋務起家」(盧子駿:《潮連鄉志》,第160頁)。所謂「洋務」乃是同鄉文人的諱飾之言,實際就是當買辦。香港東華醫院同治十三年徵信錄所載創始人名錄,首總理陳桂士名下註明「瑞記洋行」,這是晚清省港地區最大的洋行之一,其弟陳朝忠名下注「同福棧」,似已脫離洋行獨立經商。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善與人同:與香港同步成長的東華三院1870-1997》一書,指出東華醫院13名倡建總理中有5名買辦,實即認定陳朝忠也屬於買辦。

吉林巡撫陳昭常

民國《潮連鄉志》稱陳昭常「世居省城」,意味著陳桂士、陳朝忠兄弟離開潮連已久,主要在廣州居住。從李鴻章奏摺來看,陳桂士還曾往上海經商。著名學者陳澧應陳桂士之請,寫成《新會潮連鄉陳氏祠堂碑銘》,敘述陳桂士捐助軍餉,李鴻章在克服蘇州之後為他請功,「奉旨即選同知,加知府銜」(陳澧:《新會潮連鄉陳氏祠堂碑銘》,《東塾續集》,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131頁);據陳桂士所述,他們家族「二百餘年,祠堂缺焉」,如今得到即選同知職銜,準備回鄉建立祠堂,時在同治四年(1865)。200多年沒有祠堂這一事實,足可認定他們這一支脈原先屬於「疍戶」,其祖輩很早移居廣州,在十三行從事外貿工作,充當買辦,由此發家。陳桂士走通李鴻章路子,通過捐助軍餉,以軍功名義獲得朝廷封賞,衣錦回鄉興建祠堂。建祠之後,他們消除了「疍戶」身份,獲得同鄉大族的認可,使其侄子陳昭良、陳昭常取得參加科舉的資格。陳昭良考中舉人,陳昭常則於甲午年(1894)中進士入翰林,將進士旗杆高高樹立於省城陳氏書院門前。陳昭常中進士後,在潮連坦邊村巷頭街65號再建陳氏家廟,奉祀其父陳朝忠。

陳昭常家族的陳氏家廟

陳昭常家族從疍戶到進士,只用了三代時間。這一階層躍遷,有賴於其伯父陳桂士的出色運籌,但晚清珠三角的社會控制的鬆懈也給他們家族提供了機會。

1869年,陳朝忠參與創辦香港第一個華人慈善機構東華醫院,後來發展為東華三院,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社會服務機構;1871年,陳朝忠又參與創辦廣州第一個近代慈善機構愛育善堂,這個善堂在80年裡一直向貧苦家庭提供免費醫療與免費教育,也是近代廣州慈善事業的標杆。其兄陳桂士兼任愛育善堂董事,多年裡一直奮戰在珠三角救災賑災的第一線,兩廣總督劉坤一專門為他向朝廷請獎。在珠三角地區,買辦長期被主流社會所歧視,他們巧妙利用了國家意識形態對恤貧救災的肯定,積極投身慈善事業,累積文化資本,由此提升了社會地位。

在陳昭常之外,晚清珠三角由疍民考中進士的,還有番禺瑞寶鄉(今廣州海珠區瑞寶鄉)的盧維慶。盧維慶(1859-?),老家在番禺水口堡,即今廣州海珠區瑞寶鄉。《廣州市海珠區志》直稱:「瑞寶村開鄉時取名『水口堡』,這片土地是一片爛泥地,四周皆為河湧環繞。先輩村民盧維慶曾是翰林,將水口堡改為瑞寶,兩名是諧音,取其吉祥寶地之意。」歷代《番禺縣誌》只是到了同治版才出現「水口堡」地名,證明開發甚遲。瑞寶村這樣的環境,又是一處典型的疍家人聚居地。由於爛泥地價值不高,強宗大族沒有興趣進佔,疍家人得以逐漸從船居變為陸居。

盧維慶中進士的旗杆石夾

瑞寶村如今僅剩下一間盧氏宗祠,興建於鹹豐九年(1859),盧維慶剛好出生在這一年。可以想見,瑞寶村開發為定居村落,估計只在1859年前二三十年間。跟他同時代的文人羅功武,在《粵故求野記》中明確寫道:「番禺盧維慶,本疍戶也。」

瑞寶村盧氏為提升地位,獲取周邊村落認可,千方百計與番禺神山(今廣州白雲區神山)的大宗族盧氏聯宗,以獲得參加科舉的資格。這一行動,事後證明是非常聰明的策略。1876年,盧維慶得中舉人,1892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盧維慶點翰林之後,分別在本村祠堂、神山盧氏大宗祠樹立進士旗杆,這個舉動意味著對神山大族當年慷慨接納的回報。

或許正因為出身底層,盧維慶在子女婚姻方面,不死守門第之見,兩個兒子,一個娶的是南洋僑商黃陸佑之女,另一個娶了廖仲愷堂妹廖冰筠。廖家不屬於傳統士大夫階層,廖仲愷祖父是個香港商人。

1930年珠江上的疍家艇

香港第一個華人領袖盧亞景

對香港早期史的研究,不能忽略來自廣州黃埔村的疍民。黃埔村屬於今廣州市海珠區,並非黃埔區。鴉片戰爭前,圍繞著十三行貿易,珠三角存在著三個與西方人接觸最多的地點:廣州西關十三行及附屬的廣州河南、廣州黃埔村、香山澳門及伶仃洋洋面。長期以來,黃埔村是粵海關主要掛號口,也是外國商船抵達廣州的停泊地,除洋行大班及重要職員換乘舢板前往十三行進行貿易外,外國商船的低級職員、海員在黃埔村停留,在此維修船隻、補充給養,黃埔村疍家人為洋船提供各種服務,供應日常生活用品和食品,學會了一些Pidgin English(廣州英語,後在上海發展為洋涇浜英語)。

Pidgin English是一種簡單的混合貿易語言,採用英語單詞及少數來自印度、葡萄牙的單詞,發音上粵語化,語法則更接近粵語。儘管Pidgin English跟通行的英語差別甚大,常被人嘲笑為不正宗,事實上這是鴉片戰爭前後中外交流的口頭語言,隨著粵籍買辦的足跡擴散到其他通商口岸。黃埔村這些文化不高的疍家人,只因掌握了Pidgin English,能跟外國人作簡單的交流,在當時來說就是一種有用的技能。鴉片戰爭一爆發,部分黃埔村疍民遷到香港,既是謀生所需,也是逃避清廷對於他們勾結外人的指控。

餘繩武、劉存寬《十九世紀的香港》稱:「黃埔疍戶(船戶)出身的盧亞貴(亦稱盧亞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充當英國兵船買辦,替英軍籌措給養,戰後定居香港,獲得港英當局給予的優惠(如批給地皮),1844年在維多利亞街市濱海處已擁有大幅土地及屋宇近50幢;至1850年,前後不足十年,其名下的屋宇和店鋪已逾100間,成為當時香港華人首富。」盧亞景出身「微賤」,在充當英國兵船買辦時表現出很強的能力,得港英當局垂青,搖身變成香港第一個華人精英,充當英國「以華制華」的工具。1847年,盧亞景與另一華人富商譚亞財一起,在荷里活道興建香港第一個廟宇文武廟,此廟擔負起華人社區中心職能。在廣州被人看不起的盧亞景,高踞於香港文武廟寶座之上,調解糾紛,裁判華人治安案件。1844年,馬克思的朋友、港英政府華人秘書郭士立(Karl Friedlich Gutzlaff,1803-1851)報告說:「自從我們佔領香港以來,來此定居人數最多的族類(class)是黃埔村人。」(Rev. Carl Smith: Chinese Christians Elites, Middlemen, and the Church in Hong Kong, p.110)筆者猜測,香港以廣州白話為華人通用語言,跟黃埔村人在早年香港華人社會中的人數優勢有一定關係,後來港英的語言政策只是將既成事實加以固化。

盧亞景領銜設立的香港文武廟

盧亞景是充滿爭議的人物。他是疍家人、買辦,據說曾經當過海盜,也是珠三角一帶的天地會領袖,又是維持香港早期社會秩序的華人領袖,多種身份集於一身。他依附於英國人,被清廷罵作「漢奸」,《英夷入粵紀略》站在官方立場,對他大張撻伐。對盧亞景的「評價」,視乎評論者站在什麼立場,原不必強求統一。標籤化無助於我們認識歷史人物。

作為疍民,盧亞景文化不高,但十分聰明,極善辭令,可從一件事窺見一斑。1841年底,英國軍隊洗劫黃埔村隔壁的長洲渡,掠去一千二百兩銀子及貨物。渡主託盧亞景跟英方說情。次年正月,英方翻譯馬禮遜到澳門,問盧亞景中國官員近期有什麼議論,盧亞景說:其他的不知道,只聽到清朝官員說,英國很窮,只靠搶掠民間船隻銀兩來供應軍需,這場仗恐怕打不下去,不久就會撤兵。馬禮遜聽到後,馬上叫軍官把搶掠的船隻放回,交還銀兩。(《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鴉片戰爭》第三冊,第22頁)

黃埔村羅氏宗祠

滙豐買辦羅伯常父子

黃埔村人在香港最為知名的,莫過於滙豐銀行第一任買辦羅伯常(羅振綱)父子。羅氏家族自稱在黃埔村定居多年,卻沒有族譜保存下來(),這在高度重視宗族的珠三角地區來說,幾近不可思議。友人康志斌惠賜黃埔村羅氏宗祠《重建祠碑記》照片,可大體解決之前的疑問。立於道光戊戌年(1838)的碑記稱:「我族清之祖祠,……煙銷雨蝕,日久傾頹,乾隆年間已成白地。數十年來子孫財弱,兼乏蒸嘗,雖欲重建而無力。」所謂羅氏宗祠到乾隆年間成為「白地」,這是羅氏族人的一面之詞;更合理的解釋應該是:羅氏在1838年以前本來沒有祠堂,只是到了這一代,因參與外貿致富,方才有條件購地建祠。

饒原生:《黃埔村故事:羅氏宗祠患了「健忘症」?》

黃埔村羅氏宗祠碑記(康志斌 攝)

羅振綱之子羅壽嵩(羅鶴朋),子承父業,為第二代滙豐銀行買辦。1883年,兩廣總督張樹聲向滙豐銀行借款200萬兩,滙豐方面的經手人就是羅壽嵩。從被人歧視的疍民到聲勢煊赫的滙豐銀行買辦,與兩廣總督平起平坐商談借款合同,羅家極速的身份轉變,具有十足的傳奇色彩。

羅氏父子發家之後,對公益慈善事業十分熱心。1869年,香港東華醫院創建時,羅伯常為13個倡建總理之一,捐資不少。據黃埔村老輩回憶,當年黃埔村人到香港,如果找不到工作,只要去找羅鶴朋,填飽兩餐肯定是沒問題的。羅鶴朋過分參與金融投機,於1892年破產。

滙豐銀行第一任買辦羅伯常

省港慈善領袖梁雲漢

與盧亞景搭檔擔任香港文武廟值理的,還有一位慈善家梁雲漢,又名梁安,字鶴巢,祖籍廣東順德,鄭觀應說他「世居粵省龍津橋」,龍津橋在廣州西關,那麼這個家庭離開祖籍順德已經是好幾代前的事。從各種碎片史料,筆者整理出梁雲漢的簡單履歷:鴉片戰爭前後在廣州從事「洋務」工作,擔任仁記洋行買辦;1852年,向專為華人提供免費診治的賀旭柏醫院捐款;1859年,為香港學童捐獻一批漢語教科書,稍後又陸續向灣仔倫敦會華童學校捐輸巨資;1869年,領銜創辦香港第一個華人慈善機構東華醫院並連續三年擔任主席,後再次當選主席;1871年,參與創辦廣州愛育善堂;1873年,與陳桂士聯手創辦第一張華人自主經營的報紙《循環日報》,聘請王韜為主筆;1876年,發起創立旅港順德綿遠堂,設立義冢斂葬客死他鄉的順德同鄉;1880年,創辦拯救被拐賣婦女的慈善機構保良局並擔任主席;1890年在廣州去世。

梁雲漢在公益慈善方面的突出貢獻,奠定了他在省港慈善界的領袖地位。但他的出身及早年經歷缺乏資料,他的祖籍究竟在順德哪個鎮哪個村,一直未見提及。十九世紀中國買辦的共同特點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同一洋行買辦幾乎都由同一家族的成員擔任,由此可以合理推斷,梁雲漢至少從他父親一代已經當買辦,時間則在鴉片戰爭以前,那個時候很少有體面人家的子弟願意出來當買辦。我查閱過兩部順德梁氏族譜,以及廣府梁氏合族祠所編《千乘侯祠全書》,未能找到有關梁雲漢的片言隻語。筆者不敢遽爾妄斷梁雲漢出身疍家,說梁家出身寒微則有九成把握。

1869-1871年間,珠三角湧現了香港東華醫院、廣州愛育善堂、澳門鏡湖醫院3家近代色彩的慈善機構,並在隨後的漫長歲月裡擔任所在城市慈善事業的領頭羊。它們的發起人群體均由工商業者(含買辦)所組成,幾乎沒有見到一個正式科舉出身的人員。目前所知,清代其他地區「民間」善堂大體都有士大夫參與的痕跡。珠三角的社會結構鬆動和「權力轉移」,實際上在同治年間已經開始,這個過程當中,底層出身的買辦曾經實際上擔任了領導角色。

省港慈善家梁雲漢

清代以至民國,珠三角的主流社會在談論「疍民」的時候,是跟「漢人」作為對立的概念來使用的,這一點,與主流社會談論浙江「墮民」、臺灣「生番」是一樣的。在這裡,「漢人」與「疍民」「墮民」「生番」之間的差別不是按當代「民族」的概念來作區分,而是按「化內」「化外」來劃分。「化外之民」既然喪失了作為編戶齊民的很多基本權利,意味著一旦出現階層上升的機會,他們可以選擇進入王化之內,也可以選擇繼續留在「化外」。士大夫對盧亞景作「妖魔化」的描述,實則是從王朝國家意識形態出發的教化語言。珠三角宗族制度,更多是地方宗族主動利用國家意識形態,建立「文化排斥」機制,壓制潛在競爭對手,壟斷土地資源及科舉仕進之路。在弘揚儒家倫理與國家正統背後,宗族制度掩藏著嚴酷的利益算計和族群壓迫。

同樣是「疍家」出身,盧亞景、羅伯常選擇繼續留在「化外」,鄧世昌、陳昭常、盧維慶則走上帝國仕途,顯示相同族群背景的具體人當中,仍存在著巨大的個體差異。珠三角強宗大族的文化排斥策略,曾經限制了「疍民」的發展空間。對外貿易、商品經濟的發展,西方列強的東來,為他們打開了狹窄的通道,得以進入「上升階梯」。上述階層躍遷個案,均發生於鴉片戰爭後數十年間,這些人物都是通商口岸、城市化、商品經濟的得益者,與之相對照,以農村為基礎的強宗大族正步入削弱過程之中。人群地位的一升一降,預示著一場社會巨變行將到來。

1950年代以來,「疍民」名稱被具有平等色彩的「水上居民」所取代,長期形成的刻板印象仍讓多數「水上居民」後代諱言其出身。人類學視角賦予歷史學者一種新的穿透力,穿過地方志、族譜、家傳、友朋詩文的重重諱飾,觸摸到階層躍遷的脈搏。輕易相信過分建構的正統文獻資料,有疑處不敢疑,容易落入前人預設的陷阱。個人感覺,傳統史學與「歷史人類學」之間或許並無鴻溝,兩者若能有機結合,或將有利於重建真正的「人的歷史」。

相關焦點

  • 階層躍遷,你知道的越多越好
    看似從農村跨越到了城市,殊不知城市並不是那麼歡迎想要進入城市的人們;並且,買了房就實現自己階層的躍遷了嗎?買房那只能勉強叫立足,離階層躍遷成功還有一段長路要走。即便地理位置進行了升級(從農村到城市),但思維不會因身體地理位置的變化,而同比例升級,直接將認知階層升級到城市人(這裡並不表示農村認知層次低,城市認知層次高,只是基於生活閱歷的不同,必定會造成一定的認知階層的差距);物理地址升級之後,階層升級中最難渡的一條河,是思維內核的升級;
  • 《天道》關於社會階層躍遷的「道理」精神躍遷比物質躍遷難度大
    其實在電視劇《天道》,社會階層詩金字塔式的,丁元英屬於金字塔上遊的人,而王廟村村民和葉馮劉屬於社會最底層。而歐陽雪、肖亞文、芮小丹,屬於小資產階級或者工薪階層。毫無疑問,高考也好,還是大學也好,是寒門子弟唯一的出路,因為知識改變命運,上升通道是暢通的,但是猶如鯉魚躍龍門,千裡挑一,萬裡挑一。
  • 該如何實現階層的躍遷?看這一篇就夠了!
    如何實現階層的躍遷,從兩個維度思考:1、在當下的社會,實現階層的躍遷有多難?是什麼因素導致實現階層的躍遷難?只有看清楚了這個問題,才能深刻體會到賈玲成名的難,以及其背後的原因。2、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實現躍遷?也就是路徑是什麼?這些能從大的方向上給予我們指引,也就是有了理論依據。
  • 小米的階層躍遷實驗
    通過技術立業,強化科技形象,進而實現品牌階層的的躍遷,需要時間。2.紅米手機是小米手機的基本盤,但紅米越暢銷,小米越無法擺脫「低端貨」的刻板印象,小米和紅米需要做拆分。3.為了推進小米的高端化,雷軍加大了外援的引入力度,比如手機營銷大師楊柘等。但此類人才更適合為成熟的高端品牌畫龍點睛、錦上添花。對小米來說,當務之急是引入高端品牌市場的破局者。
  • 晚清動物園初建趣史:慈禧曾親自選取動物種類
    晚清中國的使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歐美考察政俗,因此,端方等人將動物園與圖書館、博物院、公園並置,視其為「導民善法」,頗得當時西方動物園理念之精髓。端方還於出訪的過程中選購了不少動物,為籌辦萬牲園奠定了基礎。據1907年《大公報》記載,端方在外洋養獸園選購各種禽獸共計五十九籠運送回京。除此之外,清廷亦敕令各省上供特產的動物,慈禧及一些高官也向動物園贈送了自己的收藏。
  • 階層難以躍遷?人生難以逆襲?那是因為你不知道方向
    美國階層固化嚴重,流動性非常低,窮人越窮,富人越富,個人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階層躍遷的道路幾乎被堵死了。因為美國的教育也是呈現分層的,底層階級進行應試教育,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中層階級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優秀的人才;上層階級進行精英教育,培養決策能力。
  • 如何打破束縛,實現階層躍遷呢
    他們花了15年的時間,深入到五大州的貧困地區做深入研究。比如,一些暴發戶讓孩子養尊處優,好吃懶做,最後敗光了家產,他們的階層並未改變。而有些學者,即使清貧,也能培養出各方面很好的孩子,因為他們家庭有那個階層的學識和認知。 父母的階層、生活環境、個人經歷會對孩子的人格、思維方式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 個案與定量研究的關係辨析
    不管我 們已經觀察到多少只白天鵝,也不能證明這樣的結論: 所有天鵝都是白的④。也就是說,如果個案研 究應用的是歸納法,它在獲得知識的外部確定性( 外部效度) 方面存在先天的致命缺陷。只要是涉 及從局部到總體的提升,永遠存在錯誤的可能性,永遠只能達到「可能」的真實。更重要的是,人們 沒有很好的辦法衡量這種犯錯的可能性。
  • 志願者陳曉平捐獻骨髓 白血病患者寫來真摯感謝信
    患者所在醫院的醫生趕到中大醫院負責運送造血幹細胞,還帶來了患者給陳曉平的一封感謝信。患者在信中心說,「真心謝謝你感天動地的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病痛中的我看到了你帶給我生的希望。親愛的姐姐,採集完幹細胞一定要注意休息……」   1977年出生的陳曉平家住射陽縣城,目前是射陽一家超市的員工,丈夫董守江是貨車司機,夫妻兩人一直都很樂於助人。
  • 陳曉平:張之洞的香港「坐探」何獻墀
    何獻墀是省港電報、大嶼山銀礦、香港中華商會的創始人,廣州自來水的首倡者,一生致力於在香港維護華人權益,為晚清香港重要的華人領袖,也是張之洞發展近代工業的啟蒙導師。何獻墀事跡在大陸幾近失傳,是士紳排斥「新階層」的結果。何獻墀何獻墀的情報工作在《陳曉平:張之洞中法戰爭時期的情報網》一文中,筆者指出:張之洞的「坐探」都是能力很強、有名望地位的一時之選。
  • 宇宙第一真理:金字塔原理,你在其中卻沒完全掌握的階層躍遷密鑰!
    社會也有了交易等一些活動。 慢慢地,有了國家,有了專門管理事物的職位和人。 封建社會 階層更進一步細化和升高。 不僅職位更多,地域更廣,活動更多,物資也更豐富......
  • 現象學、民族志與個案研究:社會學的質性研究方法
    在實證主義看來,只有個體能夠已經驗的方式觀察到的東西才是重要的,科學是知識的唯一真實來源。直到20世紀60年代,在法國社會學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和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引領下,社會學發展出了後結構主義的社會理論和解構主義的解釋路徑。
  • 晚清三屠:袁世凱殺義和團不眨眼,張之洞一人花光朝廷國庫
    晚清官場有三屠之說。何為民屠、官屠、財屠?這是晚清三位大臣的外號,合稱晚清三屠。這三位分別是誰呢?民屠袁世凱,官屠岑春煊,財屠張之洞。三位皆是晚清的封疆大吏,慈禧老佛爺跟前的大紅人。三人的外號因何而來呢?且聽我慢慢敘來。民屠者,屠民也。屠,即屠殺。袁世凱得到這個稱號,與他在山東當過巡撫有關。
  • 紳董與晚清基層社會治理機制的歷史變動
    ②因而,在晚清推行地方自治制度轉型的規章中也特別明確規定,「向歸紳董辦理」③的地方事務屬於地方自治內容。這在一定意義上提示著,紳董不僅僅是一個地方治理主體力量的稱謂,而且也是具有一定規制的社會運行體制。  以往研究受限於社會階層或社會分層視域,大都以「紳治」或「鄉紳」話語④概而論之,未能真正揭示出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體力量及運行機制。
  • 個案改變中國?--理論-人民網
    ●司法需要邊界,不僅是公眾,而且人大、政府和法院等都要意識到司法的邊界,最後一道正義防線不應總成為推在最前面的防線。   問題引入:   「社會問題司法化」背景下的影響性訴訟   「影響性訴訟」作為特殊的個案,因為公眾和媒體的力量,被賦予了「個案改變中國」的意義。對此我們有必要認真分析。
  • 陽志平:階級躍遷背後的殘酷真相,你知道嗎?
    在今天,實現從草根到中產,從中產到精英的階級躍遷,是很多青年的夢想。他們花費大量時間,結識人脈,維繫關係,激烈廝殺,但這樣辛苦積累的資產隨時可能貶值,對未來的焦慮只增不減。或者,你還可以選擇另一條人少的路徑:積累文化資本。1寒山蒼翠,秋水潺潺。如果將人生比喻成河流,同源之水,清濁各異。因此,仕女愛姻緣,士子求前程。
  • 巴倫周刊封面文章:最具影響力的25位慈善家
    在其他出版物突出慈善家捐助數量大小的排名時,本刊側重於那些效果最為顯著的捐助者。  評選結果可能會令讀者吃驚。如無人能想像到,針對性強,能減輕衣索比亞最糟糕的窮困努力會出現遠勝規模高達340億美元的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在全球的大量教育和健康計劃的效果。以本刊的標準判斷,由在線交易商CyBerCorp。
  • 普通人想要躍遷,你的認知應該升級了!
    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的時代,一個毫無背景和資源的普通人,如何爭得自己的生存選擇權(時間與空間的自由),改變當前的現狀,最終獲得階層的躍遷?我們想要實現人生的躍遷,就不能不提升自己的認知。認知水平並非是與生俱來的,在《認知升級》這本書中,作者指出智力並非由遺傳決定,一個人所受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環境,才是決定認知水平高低的關鍵。只要我們努力改變自己的學習環境,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可以提升自己的認知!
  • 有關成長:利用非線性成長,實現人生躍遷
    還好,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擁有改變自身成長軌道的方法,我們可以後來居上,利用非線性成長,實現人生躍遷。作者也提到了,想要職業發展到更高的層次,就要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職業生涯的第一階段,是需要根據技能驅動的,而後才是系統的認知和決策質量。
  • 袁國勇:一些有錢人很自私
    ,其中87宗屬本地個案,36宗個案源頭不明。 這波疫情絕不嫌貧愛富,繼名媛群組出現後《跳舞群組殃及一眾香港富婆,這些名媛都確診了…》,一些城中富豪及家人也相繼確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