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階層躍遷實驗

2021-01-12 華爾街科技眼

正如創始人雷軍所言,2020年對小米公司來說極不平凡——這一年小米手機出貨量重回全球前三,股價也重回兩年前的發行價。

除此之外,2020年也是小米發展史上的裡程碑,雷軍稱,「2020年是小米品牌高端化的元年,我們的手機第一次達到了6999的價格,受到了米粉的歡迎,高端化首戰告捷」。

在年終歲尾,小米趁勢而上,推出了年度壓軸之作小米11。小米試圖摘掉高性價比的標籤,借新機強化「科技立業」的形象,進而實現品牌進階。

對於這一戰略構想,業內評論不一。支持者認為,小米重構了手機行業格局,終結了山寨機橫行的局面。小米成立十年,打通了產業鏈和生態鏈,縱向的合作和橫向的協同能力逐步提升,已經可以不再靠價格換市場。但也有聲音認為,小米用十年的時間僅僅完成了生存挑戰。躋身高端市場是下一個十年的目標,無法一蹴而就。

對於小米公司,《華爾街科技眼》分別從品牌、人才體系、受眾三個方面分析,輸出三個核心觀點:

1. 小米已經被貼上高性價比的標籤。通過技術立業,強化科技形象,進而實現品牌階層的的躍遷,需要時間。

2.紅米手機是小米手機的基本盤,但紅米越暢銷,小米越無法擺脫「低端貨」的刻板印象,小米和紅米需要做拆分。

3.為了推進小米的高端化,雷軍加大了外援的引入力度,比如手機營銷大師楊柘等。但此類人才更適合為成熟的高端品牌畫龍點睛、錦上添花。對小米來說,當務之急是引入高端品牌市場的破局者。之前引入的人才與小米的發展階段不匹配,雷軍需要重新排兵布陣。

4.米粉大多是對手機性能有追求,又對價格敏感的用戶。小米的高端產品可能市場接受度並不高,米粉有流失的風險。

技術立品牌需再戰十年

經過5年的努力,2020年小米手機銷量重回全球前三,雷軍和整個小米都為之振奮。但對小米公司技術實力的質疑不絕於耳——小米靠低價搶奪市場,不具備核心競爭力。品牌的好感度也是靠創業初期的飢餓營銷換來的。

小米在努力消除雜音,塑造一個科技公司的形象,和以往發布會開門見山就機論機不同,雷軍多了一些鋪墊。他先是向觀眾介紹了小米的基礎設施,最為代表性的就是小米智能工廠,按照雷軍的說法,除了貼片機,其他都是小米或小米投資工廠自研的。之後,他又進行了常規操作,也就是通過大品牌(夏普、高通)做背書,提升手機的高科技形象。

這樣的話術設計給了外界一種感覺:小米成立10年之後,在技術上有了一定的積累。

雷軍所言不虛,在實際戰略層面,小米確實也在提升技術儲備。2020年年初,小米建立了智能工廠。雷軍稱這是小米的實驗工廠,不僅是年產百萬臺超高端手機的「黑燈工廠」,還是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技術預演的「大型實驗室」。

從研發投入層面來看,小米對技術的投入大幅攀升。按照雷軍的說法,小米2020年的研發投入預算超過100億元,按2019年營收額來粗略計算,研發佔比近5%。時間倒回到2017年,小米公司登陸資本市場之時,公司研發開支僅為31.5億元,僅佔年收入的2.7%,比例與聯想同期相當,低於蘋果的5%。與百度和阿里10%以上的投入相比,更是有差距。

這一切投入是必需的,2015年小米首次衝擊高端市場折戟,讓雷軍明白技術實力是小米通向高端市場的必經之路,事關小米的生死存亡。

2015年小米發布Note系列手機,分為標配版和頂配版兩款,這是小米首次衝擊3000元檔位,目的是在高端市場立足。但採用的高通驍龍801處理器散熱不佳,當時手機圈最流行的指紋識別技術Note 1也不具備。當時,在iPhone 6的光環下,小米Note黯然失色。小米首次衝擊高端市場宣告失敗。在五年之後,小米高端市場二進宮,但仍然不可急功近利。

和技術沉澱一樣,小米的品牌階層躍遷也相當不容易。不過就目前來看,小米離高端手機品牌仍然有很遠的距離。品牌的沉澱需要漫長的時間和過程。以汽車行業為例,品牌建設意識相對超前的韓國人,用了50年的時間,將韓系汽車銷量打進全球前五位,但是其汽車品牌形象依然處於底層,可見時間的重要性。

此外不得不說的是紅米,紅筆是小米手機銷量的基本盤,但紅米賣的越多,小米「廉價貨」的刻板印象就越根深蒂固。2019年年初,紅米品牌被剝離出來獨立發展,主打中低端市場。但從外界看來,這樣的切割還不夠徹底,紅米的擴張會對小米高端化形成掣肘。

小米缺少高端市場的破局者

除了技術積累,人才儲備也相當關鍵。在創業之初,雷軍就希望吸納有創業精神的人加盟。從創業之初開始,雷軍憑藉當時的知名度和求賢若渴的虔誠之心從國際知名企業吸引了以小米創始人林斌為代表的一票優秀人才。

2020年小米的人才引進計劃也是備受關注。曾擔任金立總裁的盧偉冰、聯想手機前高管常程、前小辣椒創始人王曉雁、原暴風 TV CEO 劉耀平,以及在多家知名手機公司擔任市場營銷高管的楊柘均先後加盟小米。

以上提到的新進加盟小米的高管共同的特點是,在行業內小有名氣,但坐視前東家業務慘敗卻無計可施。他們和創業者的處境在一定程度上有些類似,要麼是身懷絕技,要麼是走投無路。

這樣看,和其他頭部的手機廠商相比,小米保持相對開放的人才體系,雷軍原意給外來職業經理人更多的機會。華為、OPPO、vivo 三家都更傾向於內部培養和選拔高管。

儘管大手筆招賢納士,但小米似乎還未找到高端化所需要的合適人選。為了衝擊高端市場,小米引入手機圈知名的營銷大師楊柘,這也是塑造高端品牌形象的積極嘗試。

楊柘服務過多家手機品牌,憑藉其營銷功力,華為和三星手機品牌得以錦上添花;但在魅族、TCL等非主流品牌,楊柘發揮不佳,黯然離去。不久前,有媒體報導稱,楊柘從小米離職,坊間傳聞稱,楊柘的表現未達到雷軍的預期。

實際上,雷軍需要的高端化人才並非楊柘。從楊柘的從業經歷來看,他適合為華為、三星等本身在高端市場有積累的品牌制定營銷策略、畫龍點睛。但楊柘並不擅長為中低端品牌拓荒。

此外,小米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華爾街科技眼》,雷軍大手筆吸納手機圈內知名人士做聯創高管,但具體的戰略執行層面並未注入足夠的新鮮血液。比如市場部的負責人還是創業初期的團隊。也就是說雷軍吸納知名高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品牌宣傳和曝光的考慮,實際上人才體系的內核尚需強化建設。

米粉會買高端機嗎?

說到最後的重中之重,是「米粉」。小米有著非常紮實的粉絲基礎,2013年小米開始推出紅米之後,更是俘獲了不少年輕用戶。據極光大數據,66.8%的小米用戶為男性,約一半用戶不到30歲。小米高端化後,米粉會不會成為品牌的追隨者,答案並不那麼肯定。

小米尤其是紅米的用戶一方面對手機功能有要求,但對對價格又極其敏感。所以追隨小米高端產品的米粉會大打折扣,這就意味著小米要切割其他高端品牌的用戶。

國內高端手機消費人群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華為主導的商務人群,另一類是蘋果的「果粉」群體,果粉相對固定,小米的主要競爭目標就是華為。

2014年9月,華為Mate7上市就獲得了用戶極大的認可。此外,華為品牌在高端市場被接納,和三星手機2016年爆炸,喪失消費者信任也有直接關係。華為收編了三星退場留下的手機渠道,為華為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之後,美國強行給華為貼上「民族」和「國家」的標籤,幹擾了華為的正常運轉。但在本土市場,華為卻因禍得福——被公認為品族品牌。所以,自詡為國貨的小米公認的民族品牌搶蛋糕,並不容易。公開數據顯示,目前600美元以上高端市場,華為佔比為44.1%,蘋果44%。小米雖然排名第三,但市場份額僅有4%。

但就不少行業觀察人士提出的「小米的高端化之路錯過了最佳的時間窗口」的說法,《華爾街科技眼》認為,性價比的理念在用戶心目中已根深蒂固,短時間內難以轉變。但高端化並沒有絕對的時間窗口,2008年7月,蘋果的手機在全球22個國家及地區率先發售iPhone,正是這一部手機,徹底改變了移動終端設備的格局,引領了觸屏設備的大爆發。比起黑莓等品牌,蘋果也屬於後來者。所以,消費電子產品高端化沒有絕對的時間窗口。對於小米而言,高端市場的機會是存在的。

相關焦點

  • 《天道》關於社會階層躍遷的「道理」精神躍遷比物質躍遷難度大
    其實在電視劇《天道》,社會階層詩金字塔式的,丁元英屬於金字塔上遊的人,而王廟村村民和葉馮劉屬於社會最底層。而歐陽雪、肖亞文、芮小丹,屬於小資產階級或者工薪階層。毫無疑問,高考也好,還是大學也好,是寒門子弟唯一的出路,因為知識改變命運,上升通道是暢通的,但是猶如鯉魚躍龍門,千裡挑一,萬裡挑一。
  • 階層躍遷,你知道的越多越好
    看似從農村跨越到了城市,殊不知城市並不是那麼歡迎想要進入城市的人們;並且,買了房就實現自己階層的躍遷了嗎?買房那只能勉強叫立足,離階層躍遷成功還有一段長路要走。步步為因,落地出果階層躍遷過程中,每一步,都影響深遠;從學習、高校、工作、配偶等因素來看,每一步都是後半輩子的因。
  • 該如何實現階層的躍遷?看這一篇就夠了!
    如何實現階層的躍遷,從兩個維度思考:1、在當下的社會,實現階層的躍遷有多難?是什麼因素導致實現階層的躍遷難?只有看清楚了這個問題,才能深刻體會到賈玲成名的難,以及其背後的原因。2、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實現躍遷?也就是路徑是什麼?這些能從大的方向上給予我們指引,也就是有了理論依據。
  • 階層難以躍遷?人生難以逆襲?那是因為你不知道方向
    其實我們內心都有一個「階層穿越的強烈需求」,教育也好,工作也好,我們為之奮鬥的目標就是更上一層樓。什麼是階層固化雖然我們很不喜歡被階層化,但這個是社會自然形成和存在的,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每個時期都有階層的存在。其實相對階層來說,更可怕的是階層固化。那什麼是階層固化呢?
  • 如何打破束縛,實現階層躍遷呢
    比如,一些暴發戶讓孩子養尊處優,好吃懶做,最後敗光了家產,他們的階層並未改變。而有些學者,即使清貧,也能培養出各方面很好的孩子,因為他們家庭有那個階層的學識和認知。 父母的階層、生活環境、個人經歷會對孩子的人格、思維方式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 小米11旗艦背後的全面躍遷與新10年啟航
    王如晨/文小米集團(HK1810)昨日跌逾4%,今日漲逾5%。雖有大盤因素,恐怕也是對昨晚小米11發布會的反應。這年度第二部旗艦,概念確實足夠強。老實說,10年來,小米雖有多款年度旗艦,但從來沒有一部有如此密集的軟硬體及體驗的創新。它既是小米集團10年來全面躍遷的集中展示,更是新10年戰略的啟航與壯行。
  • 陳曉平:從疍民到慈善家——晚清珠三角階層躍遷的一些個案
    新會潮連鄉陳昭常家族,從疍民、買辦、進士以至一省最高長官,只用了三代人時間,這個個案似乎有些特殊,但近代珠三角底層(主要是被視作賤民的「疍民」)實現階層躍遷的案例並非鮮見,而是具有一定量的分布。筆者前已發現,民族英雄鄧世昌的祖父是珠江口的引水員,而當時的引水員多是疍民出身。
  • 宇宙第一真理:金字塔原理,你在其中卻沒完全掌握的階層躍遷密鑰!
    有心理學家做過模擬實驗,給一群人的起始資金是一樣的,結果幾十次,上百次之後,各人手中的資金就成金字塔分布! 而決定金字塔分布的因素有很多,外貌,勇氣,學識(教育),運氣等等。 有很多是天生的,我們不能改變,所以我們希望通過教育來改變自己的社會階層!
  • 耶魯大學的電子躍遷實驗真的能證明?
    答案肯定可以,電子吸收能量後就會從低能態躍遷到高能態,就完成了轉換軌道,我們管這個叫電子躍遷。電子躍遷時會有擾動最近耶魯大學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大概意思是說實驗捕捉到電子躍遷的情形,證明了電子躍遷是需要時間的
  • 誰是OPPO陳永明3+N+X戰略的躍遷引擎?
    劉暢說:「3+N+X是OPPO在萬物互融合時代提出的科技躍遷戰略,是OPPO下一階段研發工作的重點。」。那段時間,小米、華為、乃至於藍綠廠的「同門兄弟」vivo,都在集體發力,市場上NEX3 5G版,小米9 Pro 5G版,Mate 30 5G版等至今仍耳熟能詳的5G機型相繼亮相,形成了熱鬧的「5G爭霸」。反觀OPPO,其5G攻勢力度明顯弱得多。2019年,OPPO推出的5G機型僅有Reno3/Reno3Pro系列。
  • 陽志平:階級躍遷背後的殘酷真相,你知道嗎?
    3若想從寒門子弟躍遷為士族,或從普通士族躍遷為上門高品,在今天則是從草根到中產,從中產到精英,你還可以選擇另一條路徑:積累文化資本。什麼是文化資本?它的提出者是法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他認為,文化資本是指藉助教育的行動所傳遞的文化物品。資本除了直接轉換成金錢的經濟形式之外,它還以文化的形式存在。
  • 耶魯科學家驗證量子躍遷確屬連續過程,並成功開發量子躍遷預測機制
    此後,也陸陸續續也有很多別的團隊觀測到了這種轉換,而在所有這些實驗中,這種量子態間的轉換過程在對量子系統的監控過程中看起來的確像是完全隨機和突然的,但此次耶魯大學的新實驗在觀測設定上通過儘可能的利用可獲取的信息並確保這些信息不會在系統被測量前被洩露,使科學家能密切跟蹤單次量子態轉換過程,並預測出每次轉換將會於何時發生。
  • 耶魯科學家驗證量子躍遷確屬連續過程,成功開發量子躍遷預測機制
    此後,也陸陸續續也有很多別的團隊觀測到了這種轉換,而在所有這些實驗中,這種量子態間的轉換過程在對量子系統的監控過程中看起來的確像是完全隨機和突然的,但此次耶魯大學的新實驗在觀測設定上通過儘可能的利用可獲取的信息並確保這些信息不會在系統被測量前被洩露,使科學家能密切跟蹤單次量子態轉換過程,並預測出每次轉換將會於何時發生。
  • 有關成長:利用非線性成長,實現人生躍遷
    還好,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擁有改變自身成長軌道的方法,我們可以後來居上,利用非線性成長,實現人生躍遷。同時,作者通過分析自己以及身邊高手的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分析了在個人成長階段,會遇到的各種問題梳理出從普通的底層實現階層躍遷的方法和思維總結供我們借鑑,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中,都會有束縛的階段,只有找對方法,努力衝破束縛,才能真正地成長。#決定我們一生的也就幾件事!
  • 顛覆物理學基本認知:量子躍遷可以被預測了
    這樣的好事當然不會在日常生活中發生,在難以觀測的微觀世界裡,闡明「量子躍遷」(quantum jump)的性質,一直是困擾物理學家的重要難題。近些年來,由於技術的進步,物理學家能在精密設計的實驗設備中,更近一步觀察這個過程。 最為基礎性的突破或出現在1986年(目前對這一觀測仍存在爭議),研究人員通過實驗首次證實「量子躍遷」是一種能被觀測和研究的實驗現象。
  • 學區房決定階層!雖然很殘酷但是很真實!
    階層固化是時下討論最多的一個話題,如何實現階層躍遷,成為了這個時代人們的集體焦慮。自古以來,有階層之說,你不得不承認,階層固化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很殘忍,但很多人的階層是由父母給的。昔有孟母三遷,擇鄰而居,從近於墓、近於市、近於屠,直至學宮之旁。孟子的母親竭盡全力培養他,才有了後來孟子的「亞聖」之名。
  • 實驗捕捉到了一個躍遷中的量子—量子力學的創始人認為這不可能
    一項新的實驗表明,事實並非如此。通過製作一種量子躍遷的高速電影,該作品揭示了這個過程就像一個雪人在陽光下融化一樣漸進。耶魯大學的Michel Devoret說:「如果我們能夠快速有效地測量量子躍進,這實際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這項研究由德沃雷特實驗室的研究生茲拉特科米內夫牽頭,於周一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同事們已經很興奮了。
  • 普通人想要躍遷,你的認知應該升級了!
    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的時代,一個毫無背景和資源的普通人,如何爭得自己的生存選擇權(時間與空間的自由),改變當前的現狀,最終獲得階層的躍遷?我們想要實現人生的躍遷,就不能不提升自己的認知。認知水平並非是與生俱來的,在《認知升級》這本書中,作者指出智力並非由遺傳決定,一個人所受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環境,才是決定認知水平高低的關鍵。只要我們努力改變自己的學習環境,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可以提升自己的認知!
  • 耶魯大學觀察到量子躍遷動搖了哥本哈根詮釋?量子躍遷本質探索
    實驗首次捕捉到了躍遷中的量子系統,這意味著量子躍遷並非哥本哈根詮釋所認為的完全隨機、瞬時發生的過程,而是更符合薛丁格的波函數理論。實驗的意義還遠不止於此。研究人員利用高速檢測系統,成功標記出量子躍遷即將出現的時候,在半路「抓住」它,然後再逆轉,將系統恢復到初始狀態。
  • 電子躍遷,是電子的量子糾纏運動嗎?
    現代物理學認為物質是由分孑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及繞核運轉的電子組成的,電子在原子運轉是分層次的,每一層屬於電子的能量級,而電子的躍遷是因為,環境改變原子的內引力既對電子的束縛力,而促使電子的自由度增強,就掙脫本軌道而升遷到外層軌道,而電子在任何軌道的運行速度應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