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創始人雷軍所言,2020年對小米公司來說極不平凡——這一年小米手機出貨量重回全球前三,股價也重回兩年前的發行價。
除此之外,2020年也是小米發展史上的裡程碑,雷軍稱,「2020年是小米品牌高端化的元年,我們的手機第一次達到了6999的價格,受到了米粉的歡迎,高端化首戰告捷」。
在年終歲尾,小米趁勢而上,推出了年度壓軸之作小米11。小米試圖摘掉高性價比的標籤,借新機強化「科技立業」的形象,進而實現品牌進階。
對於這一戰略構想,業內評論不一。支持者認為,小米重構了手機行業格局,終結了山寨機橫行的局面。小米成立十年,打通了產業鏈和生態鏈,縱向的合作和橫向的協同能力逐步提升,已經可以不再靠價格換市場。但也有聲音認為,小米用十年的時間僅僅完成了生存挑戰。躋身高端市場是下一個十年的目標,無法一蹴而就。
對於小米公司,《華爾街科技眼》分別從品牌、人才體系、受眾三個方面分析,輸出三個核心觀點:
1. 小米已經被貼上高性價比的標籤。通過技術立業,強化科技形象,進而實現品牌階層的的躍遷,需要時間。
2.紅米手機是小米手機的基本盤,但紅米越暢銷,小米越無法擺脫「低端貨」的刻板印象,小米和紅米需要做拆分。
3.為了推進小米的高端化,雷軍加大了外援的引入力度,比如手機營銷大師楊柘等。但此類人才更適合為成熟的高端品牌畫龍點睛、錦上添花。對小米來說,當務之急是引入高端品牌市場的破局者。之前引入的人才與小米的發展階段不匹配,雷軍需要重新排兵布陣。
4.米粉大多是對手機性能有追求,又對價格敏感的用戶。小米的高端產品可能市場接受度並不高,米粉有流失的風險。
技術立品牌需再戰十年
經過5年的努力,2020年小米手機銷量重回全球前三,雷軍和整個小米都為之振奮。但對小米公司技術實力的質疑不絕於耳——小米靠低價搶奪市場,不具備核心競爭力。品牌的好感度也是靠創業初期的飢餓營銷換來的。
小米在努力消除雜音,塑造一個科技公司的形象,和以往發布會開門見山就機論機不同,雷軍多了一些鋪墊。他先是向觀眾介紹了小米的基礎設施,最為代表性的就是小米智能工廠,按照雷軍的說法,除了貼片機,其他都是小米或小米投資工廠自研的。之後,他又進行了常規操作,也就是通過大品牌(夏普、高通)做背書,提升手機的高科技形象。
這樣的話術設計給了外界一種感覺:小米成立10年之後,在技術上有了一定的積累。
雷軍所言不虛,在實際戰略層面,小米確實也在提升技術儲備。2020年年初,小米建立了智能工廠。雷軍稱這是小米的實驗工廠,不僅是年產百萬臺超高端手機的「黑燈工廠」,還是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技術預演的「大型實驗室」。
從研發投入層面來看,小米對技術的投入大幅攀升。按照雷軍的說法,小米2020年的研發投入預算超過100億元,按2019年營收額來粗略計算,研發佔比近5%。時間倒回到2017年,小米公司登陸資本市場之時,公司研發開支僅為31.5億元,僅佔年收入的2.7%,比例與聯想同期相當,低於蘋果的5%。與百度和阿里10%以上的投入相比,更是有差距。
這一切投入是必需的,2015年小米首次衝擊高端市場折戟,讓雷軍明白技術實力是小米通向高端市場的必經之路,事關小米的生死存亡。
2015年小米發布Note系列手機,分為標配版和頂配版兩款,這是小米首次衝擊3000元檔位,目的是在高端市場立足。但採用的高通驍龍801處理器散熱不佳,當時手機圈最流行的指紋識別技術Note 1也不具備。當時,在iPhone 6的光環下,小米Note黯然失色。小米首次衝擊高端市場宣告失敗。在五年之後,小米高端市場二進宮,但仍然不可急功近利。
和技術沉澱一樣,小米的品牌階層躍遷也相當不容易。不過就目前來看,小米離高端手機品牌仍然有很遠的距離。品牌的沉澱需要漫長的時間和過程。以汽車行業為例,品牌建設意識相對超前的韓國人,用了50年的時間,將韓系汽車銷量打進全球前五位,但是其汽車品牌形象依然處於底層,可見時間的重要性。
此外不得不說的是紅米,紅筆是小米手機銷量的基本盤,但紅米賣的越多,小米「廉價貨」的刻板印象就越根深蒂固。2019年年初,紅米品牌被剝離出來獨立發展,主打中低端市場。但從外界看來,這樣的切割還不夠徹底,紅米的擴張會對小米高端化形成掣肘。
小米缺少高端市場的破局者
除了技術積累,人才儲備也相當關鍵。在創業之初,雷軍就希望吸納有創業精神的人加盟。從創業之初開始,雷軍憑藉當時的知名度和求賢若渴的虔誠之心從國際知名企業吸引了以小米創始人林斌為代表的一票優秀人才。
2020年小米的人才引進計劃也是備受關注。曾擔任金立總裁的盧偉冰、聯想手機前高管常程、前小辣椒創始人王曉雁、原暴風 TV CEO 劉耀平,以及在多家知名手機公司擔任市場營銷高管的楊柘均先後加盟小米。
以上提到的新進加盟小米的高管共同的特點是,在行業內小有名氣,但坐視前東家業務慘敗卻無計可施。他們和創業者的處境在一定程度上有些類似,要麼是身懷絕技,要麼是走投無路。
這樣看,和其他頭部的手機廠商相比,小米保持相對開放的人才體系,雷軍原意給外來職業經理人更多的機會。華為、OPPO、vivo 三家都更傾向於內部培養和選拔高管。
儘管大手筆招賢納士,但小米似乎還未找到高端化所需要的合適人選。為了衝擊高端市場,小米引入手機圈知名的營銷大師楊柘,這也是塑造高端品牌形象的積極嘗試。
楊柘服務過多家手機品牌,憑藉其營銷功力,華為和三星手機品牌得以錦上添花;但在魅族、TCL等非主流品牌,楊柘發揮不佳,黯然離去。不久前,有媒體報導稱,楊柘從小米離職,坊間傳聞稱,楊柘的表現未達到雷軍的預期。
實際上,雷軍需要的高端化人才並非楊柘。從楊柘的從業經歷來看,他適合為華為、三星等本身在高端市場有積累的品牌制定營銷策略、畫龍點睛。但楊柘並不擅長為中低端品牌拓荒。
此外,小米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華爾街科技眼》,雷軍大手筆吸納手機圈內知名人士做聯創高管,但具體的戰略執行層面並未注入足夠的新鮮血液。比如市場部的負責人還是創業初期的團隊。也就是說雷軍吸納知名高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品牌宣傳和曝光的考慮,實際上人才體系的內核尚需強化建設。
米粉會買高端機嗎?
說到最後的重中之重,是「米粉」。小米有著非常紮實的粉絲基礎,2013年小米開始推出紅米之後,更是俘獲了不少年輕用戶。據極光大數據,66.8%的小米用戶為男性,約一半用戶不到30歲。小米高端化後,米粉會不會成為品牌的追隨者,答案並不那麼肯定。
小米尤其是紅米的用戶一方面對手機功能有要求,但對對價格又極其敏感。所以追隨小米高端產品的米粉會大打折扣,這就意味著小米要切割其他高端品牌的用戶。
國內高端手機消費人群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華為主導的商務人群,另一類是蘋果的「果粉」群體,果粉相對固定,小米的主要競爭目標就是華為。
2014年9月,華為Mate7上市就獲得了用戶極大的認可。此外,華為品牌在高端市場被接納,和三星手機2016年爆炸,喪失消費者信任也有直接關係。華為收編了三星退場留下的手機渠道,為華為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之後,美國強行給華為貼上「民族」和「國家」的標籤,幹擾了華為的正常運轉。但在本土市場,華為卻因禍得福——被公認為品族品牌。所以,自詡為國貨的小米公認的民族品牌搶蛋糕,並不容易。公開數據顯示,目前600美元以上高端市場,華為佔比為44.1%,蘋果44%。小米雖然排名第三,但市場份額僅有4%。
但就不少行業觀察人士提出的「小米的高端化之路錯過了最佳的時間窗口」的說法,《華爾街科技眼》認為,性價比的理念在用戶心目中已根深蒂固,短時間內難以轉變。但高端化並沒有絕對的時間窗口,2008年7月,蘋果的手機在全球22個國家及地區率先發售iPhone,正是這一部手機,徹底改變了移動終端設備的格局,引領了觸屏設備的大爆發。比起黑莓等品牌,蘋果也屬於後來者。所以,消費電子產品高端化沒有絕對的時間窗口。對於小米而言,高端市場的機會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