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平:張之洞的香港「坐探」何獻墀

2021-01-09 澎湃新聞

中法戰爭期間,張之洞高度依賴香港「坐探」提供法軍情報,其中最重要的是何獻墀。何獻墀是省港電報、大嶼山銀礦、香港中華商會的創始人,廣州自來水的首倡者,一生致力於在香港維護華人權益,為晚清香港重要的華人領袖,也是張之洞發展近代工業的啟蒙導師。何獻墀事跡在大陸幾近失傳,是士紳排斥「新階層」的結果。

何獻墀

何獻墀的情報工作

在《陳曉平:張之洞中法戰爭時期的情報網》一文中,筆者指出:張之洞的「坐探」都是能力很強、有名望地位的一時之選。張之洞在香港有兩個主要「坐探」:一個是滙豐銀行買辦羅壽嵩(羅鶴朋),以滙豐在香港金融業的地位,羅壽嵩給張之洞的幫助不僅僅在情報領域;一個是香港安泰保險公司經理何獻墀,該公司由香港首富李陞、李德昌家族控股。何獻墀以其傑出的活動能力,於1882年當選東華醫院主席,次年擔任香港保良局主席,為公認的香港華人領袖。羅壽嵩與張之洞的關係,筆者擬另文詳述,此處只談何獻墀。

1884年7月28日至1885年7月15日止,何獻墀、張之洞的來往電報多達190封,其中除幾封為張之洞指示、詢問外,絕大多數是何獻墀提供的情報。情報內容廣泛,主要涉及法國軍艦、運輸艦到港離港動向、新加坡方向開來的法船情況,其他部分包含:臺海兩岸異動,國際新聞包括法國政壇動態,還有香港碼頭工人抗法罷工的詳情。中法戰爭後,兩人仍有電報來往,總數應該超過200封。可是,在王樹枬編《張文襄公全集》、近年兩個版本的《張之洞全集》中,似乎連一封何獻墀電報也看不到。何獻墀所做的重要貢獻,被活生生埋沒了。

張之洞通過什麼渠道認識何獻墀呢?何獻墀曾在廣東善後局工作,1882年創辦廣州-九龍電報,又長年在廣東各地探礦,得以結識負責財政稅收的署布政使龔易圖。1884年7月28日,張之洞要求龔易圖查探法國軍艦動向,龔直接引用了何獻墀發來的電報,張之洞由此了解這個人搜集情報的能力,隨即加以重用。龔易圖大為失落,詆毀何獻墀「無才幹可使,而貪狡素著。」

張之洞沒有被龔易圖所蒙蔽,經過驗證,對何獻墀的情報能力越來越信任。8月19日,張之洞向部屬通報:「頃接何獻墀二十六日所發電報言,三、五日法人以小兵船一二艘到虎門探軍實。」他採信了何獻墀的情報,要求駐虎門水師密切注意防範法國軍艦的間諜活動。何獻墀出於愛國熱忱,純粹以盡義務的方式,源源不斷地向張之洞提供法軍情報。例如,1884年8月26日,何獻墀發給張之洞的電報稱:

昨晚法有小炮船一艘名「巴施華」,由華馬草山來,抵港。是早閱西報雲,法又添撥水兵船來中,歸提督統轄,不日將到,一名「麓俄尼珍奴釐」,大一千六百二十七墩,食水一十七尺,帶炮八位,口五寸半大;一名「星尼釐」,大一千九百四十三墩,食水一十八尺,帶炮八位,口大五寸半;一名「拉巴老」,大二千二百三十八墩,帶炮十五位,口大五寸半。何獻墀稟。申刻,又到港法兵船一隻,大約其名「純者」,因急未知確,明早再詳稟上報。「巴施華」船,大約六百墩,帶炮六門。

何獻墀的情報,不僅提供法國軍艦到港船名,而是詳細到噸位、吃水深度、炮位口徑,這種高質量的情報,為張之洞判斷法軍動向提供了可靠依據。筆者將國家圖書館藏《張文襄公(未刊)電稿》、《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二輯「張之洞專輯」、《清代稿鈔本三編》所收錄的電報做一個粗略統計,發現在中法戰爭期間,何獻墀與張之洞之間的電報來往達190封之多,主要是何獻墀提供的法軍情報。

張之洞對法國艦隊可能進攻廣東大為緊張,但這種擔心不能在同僚面前表現出來,以免影響士氣,動搖軍心。他反覆要何獻墀想辦法核實。1884年9月5日,何獻墀來電:「遵示查法刻下實無擾粵意。現有法鐵甲船名『加剌仙尼』、木質船名『威拉』受傷,小水輪船共三艘而已。昨一兵船已護送郵船西貢。法水師提督李北士在港,孤拔不在。何獻墀稟。」這個回電,給了張之洞一個定心丸。作為堅決的主戰派,張之洞在慈禧太后和部屬面前,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作為一個正常人,他在私底下則流露出害怕法國軍艦進攻廣州的膽怯。

何獻墀受張之洞知遇之恩,表現出高度的專業精神,日夜盯著維多利亞港,隨時掌握法國船艦動態,一有異動馬上報告。與此同時,他還隨時打探各洋行收到的密電。新加坡是法船從歐洲、非洲來華的必經之路,何獻墀要求安泰公司新加坡分公司同事隨時報告法船經停新加坡情況,包括噸位、載兵人數等。

早年的維多利亞港

除法軍動向外,何獻墀還根據他對國際法、國際商業慣例的了解,給張之洞提供合理建議。1884年夏,張之洞擔心法國軍艦衝過虎門,經黃埔突入省城,下令填塞收窄黃埔至廣州之間的河道。何獻墀聽到消息,發來緊急電報:「頃聞憲已發塞河札,未知是否,乞電示。意今日宜和局外國,倘法逆未至先塞河,恐礙商務且駭民心。或即應塞,亦俟法有實意犯粵,塞猶未遲。乞酌奪。何獻墀稟。」這個建議極有見地。戰爭只在中、法之間進行,中方應該對中立國家(「局外國」)示好,填塞河道對中立國與中國的貿易不利;另一方面,法軍未有進攻廣州確切消息,這種做法既妨礙商務,又對安定民心不利。一定要填塞的話,等收到法軍確切消息再進行也不遲。可惜,張之洞沒有採納這個建議,依然固執己見。這次填河費用甚大,等戰爭結束後重新炸開則開銷更大。

到1885年3月諒山大捷時,中法戰爭已進入尾聲。由於法軍仍佔領澎湖,何獻墀的情報發送一直到7月份才停止。6月10日,何獻墀打電報問:「法夷就款,約章已畫押,此後法船往來仍電稟否?乞賜諭以便凜遵。」張之洞的回答是:「澎湖未退,法船仍報。」也就是在中法和約已經畫押之後,張之洞仍然不放心,怕法方不守約,要求何獻墀繼續監控法國船隻動向。

何獻墀在提供法軍情報方面,比清廷官方人員有優勢。他是香港成就卓著的商人,華人領袖,曾任東華醫院主席、保良局這兩家香港首要慈善機構的主席,頻繁活動不會引起港府懷疑;他早年曾租船運載勞工前往澳洲、紐西蘭,對帆船、輪船十分熟悉;他本人就是省港電報的創始人,對電報業務更加嫻熟;他負責經營的安泰保險公司有英國驗船師從事保險理賠等工作,得以接近越南、臺灣海面的法國艦隻,就近觀察。

實際上,張之洞在戰爭期間,頻繁向朝廷奏報、向各有關方面通報法軍動向,其中相當大部分內容是在何獻墀等人稟報的基礎上加工的結果。

香港安泰保險公司

「被消失」的何獻墀

在各個版本的張之洞《全集》當中,我們幾乎見不到何獻墀的身影。武漢版《張之洞全集》是目前收錄張之洞文獻最多的,裡面僅有兩處出現「何獻墀」,一處是《僱募德弁片》,提及「令在籍候選道何獻墀,在香港訪募德弁威勒西一員」,這篇奏片是向朝廷匯報聘請6名德國軍官來廣東協助訓練軍隊,其中何獻墀幫忙在香港找到一個,名叫「威勒西」。

《全集》唯一以何獻墀為主角的文獻,是因其捐輸海防經費,張之洞請朝廷批准為其父母建坊的奏片:

再,據善後海防局司道詳稱,據南海縣職員何獻墀為故父何準庭、故母何潘氏各捐銀一千五百元,折實銀一千零八十兩,共銀二千一百六十兩,由局兌收,衝支海防經費,詳情援案奏明準予建坊。前來。臣等查該職員何獻墀為其故父母各捐銀千兩以上,以助軍餉,實屬急公可嘉,核與捐助軍需實銀一千兩以上,準其請旨建坊之例相符,相應請旨將同知銜何獻墀故父何準庭、故母何潘氏,準其在本籍建坊,給予「急公好義」字樣,以示嘉獎。除諮部外,理合附陳,伏乞聖鑑。謹奏。

武漢版《張之洞全集》「書札」中收錄了張之洞致兩廣鹽運使蔣澤春的書信,第一封討論香港東華醫院事務時,將何獻墀寫作「何斯墀」,估計是行草書難認而致誤。武漢版《張之洞全集》作為目前收錄張氏文獻最多的文集,只有兩處出現「何獻墀」,與他的實際貢獻完全不相稱。

目前所知,河北版、武漢版《張之洞全集》均在王樹枬《張文襄公全集》基礎上增補,而王樹枬《全集》又是在許同莘編纂的「張文襄公四稿」(含《張文襄公電稿》)基礎上增補。許同莘編纂出版《張文襄公電稿》,曾下過極大功夫,有功於世,但「全稿凡二百餘冊,今所編錄不及其半」,也即編入《電稿》書中的只是小部分。他按照自己的主觀判斷,把張之洞全部電稿分為甲、乙、丙三編,甲編六十六卷即是已出版部分,自稱「要旨宏綱,靡不賅備」,乙編「在全稿為剩義」,丙編則被認為「無關宏旨」,均未能出版。可以肯定,原稿中大量的何獻墀電報,被許同莘等編者直接刪汰,隨之也就未能進入後來的各版本《全集》之中。幸運的是,這些電報原稿(或抄件)得以保存於國家圖書館,我們今日才有機會窺見這個「被消失的何獻墀」的重要活動。

何獻墀其人

何獻墀(1838-1901),又名何廷勳、何美玉(Ho Mei-yuk)、何亞美(Ho Amei),字崑山,廣東南海南村沙鄉人,父何準廷,母潘氏。少孤,兄弟兩人入讀英國傳教士裡雅各所辦香港英華學校,1858年跟隨乃兄Ho Low-yuk(何流玉)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在華人中傳教。不久,他脫離教會,組織華工赴紐西蘭金礦工作。1864年,他與西洋女子薩拉·福斯特(Sarah Foster)在澳大利亞結婚,生下二個女兒,次女早夭。他在墨爾本工作10年後回到廣州,入粵海關工作6個月,1869年回到香港充當政府翻譯。1870-1871年,他重操舊業,租船載運華工前往紐西蘭開礦。1872年,何獻墀入廣東善後局(The Provincial Tax Bureau)工作,由此結識了不少廣東省官員。1877年,他回到香港,擔任香港第一家華人創辦的安泰保險公司經理,由此得以成為第一個進入香港總商會的華人。1880年,何獻墀與福斯特離婚,推測離婚原因,是何獻墀後來又娶了華人女子為妾。

何獻墀行事既腳踏實地,也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1881年,他向李鴻章提議,在香港募集資本2000萬元設立洋藥公司,總攬印度鴉片輸入和運銷中國各口業務,與印度訂立長期合同,每年限定輸入鴉片箱數,逐年遞減,到一定年份,達到完全禁絕。李鴻章派馬建忠、吳瀚濤出使香港、印度,交涉以失敗告終。

1882年,他與李璿(玉衡)、李德昌(李萬清、李逸樓)兄弟發起成立華合電報公司,敷設廣州到九龍電報線路。由於英國方面的阻撓,華合公司的電報線未能連接到香港本島。不得已之下,何獻墀與盛宣懷合作,由官辦的中國電報公司收購華合公司,最終在1883年春貫通了廣州到香港的電報線路。這條線路在接下來的中法戰爭中,成為張之洞的信息生命線。

同樣在1882年,他聘請英國工程師柯則域踏勘考察廣州水源地,寫成《粵垣源源水局議》一書,提議集資在廣州西村設立自來水廠。廣州紳商對水廠項目盈利前景不看好,應者寥寥,計劃被迫擱置。1905年岑春煊督粵,基本按照這個計劃書建設西村水廠。100多年過去,西村水廠至今仍在為廣州市民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活用水。

《粵垣源源水局議》

何獻墀長期從事招募華工赴澳洲、紐西蘭採礦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經驗,對礦業一直情有獨鍾。1883年,他把虎門附近潭洲發現的礦石送到英國化驗,證明有13%的含銀量。他用1萬銀元買下這個銀礦。接著,他的目光又轉向大嶼山的礦產。當時大嶼山仍屬廣東,要到1898年籤訂《展拓中英界址專條》時才劃給香港。他付出年租金2千銀元租下礦場,成立公司發行股票大規模集資,從英國聘請地質學家、礦師,購買全套機械設備進行開採。1886年3月,大嶼山銀礦正式開工,這是廣東省第一家大型機械採礦企業。這家公司後來轉讓給著名企業家徐潤,開採數年後經濟效益不佳,被迫廢棄,留下了「銀礦灣」(Silver Mine Bay)地名。

1885年,他成功勸說張之洞設立廣東礦務局,聘請歐洲礦師開始系統地在廣東各地進行勘探。張之洞對機械採礦、新式冶煉的極大興趣來自何獻墀的啟發。1889年,張之洞從歐洲訂製的大型煉鐵設備裝運來華,剛好他調任湖廣總督,遂將設備運往湖北建設漢陽鐵工廠,由此促成大冶鐵礦、萍鄉煤礦的勘探開採。可以說,何獻墀是張之洞發展近代工業的啟蒙導師。他們之間的差別,在於何獻墀主張新式企業商辦,張之洞則主張官辦。商辦、官辦的兩條道路之爭,貫穿了整個清末時期。

銀礦灣(kingfocus攝影

何獻墀痛感香港華人遭到種族歧視,一直以華人領袖身份爭取華洋平權。港英政府很早就通過一項華人宵禁令,規定華人在天黑以後出街,必須攜帶油燈或燈籠,否則加以處罰。經過何獻墀持久地領導華人抗爭,港府不得不在1897年實際取消了這個條例。

為更好地表達華人利益,何獻墀一直致力於在香港創辦華人商會,歷經曲折,到1896年年初,香港中華商會會所終於落成開幕,何獻墀當選為這個組織的第一任主席。香港《士蔑西報》報導了中華商會開幕的隆重場面:

上午10:30分,活力滿滿、富有公共精神的主席先生何獻墀,身穿精心繡織的補子官服,頭頂水晶頂帶,行抵門外。伴隨他腳步的,是鑼聲鏜鏜,爆竹聲聲。等他步入正廳,兩扇大門關了起來。來自九龍城的大鵬協副將(Colonel Chun),是參加儀式的最高級別的官員,虔誠地履行他的義務,正式宣布香港中華商會開幕,帶領身著長袍馬褂的商會會員們排成兩列,在祭壇前就位。

從此,香港華商有了自己的正式代表機構。1898年,何獻墀從安泰保險公司退休,回到廣州居住,次年還在增城等地繼續探礦。據香港學者冼玉儀的研究,何獻墀於1901年逝世。

結語

若《南海縣誌》記載無誤的話,中國漫畫先驅何劍士(1877-1915),乃是何獻墀的兒子。清末,何劍士與一群同盟會志士在廣州開辦《時事畫報》、《真相畫報》,用漫畫揭露清廷的腐敗,宣傳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是中國美術界最早的「匕首與投槍」。父子兩人均富於開創精神,為清末民初「新階層」的傑出之士。

何劍士

鴉片戰爭以後,在廣東沿海、香港、上海等口岸湧現出一個「新階層」,最早出現的是通曉國際貿易的買辦、精通機械操作的工人,接著是教會學校、新式學堂畢業生漸成主流,他們各個新領域發展,從事國際貿易(海關)、輪船、機械、採礦、電報、報刊出版、新式教育、西醫、外交、金融等職業。正是這個「新階層」的出現,有力地推進了中國的近代化。何獻墀本人橫跨了國際貿易、採礦、電報、保險幾個領域。由於沒有舉人、進士等科舉頭銜,又經常與洋人打交道,他們普遍遭到士紳階層的歧視。數十年來的洋務運動研究,對洋務官僚關注較多,對真正動手開創新型企業的企業家重視不夠。

清末民初編纂《張文襄公電稿》的許同莘諸人,都是曾與張之洞有密切關係的士紳,這些清朝士紳到了民國初年仍然掌握極大的話語權。他們不屑於了解何獻墀這樣的「商人」曾經做過什麼貢獻、有什麼樣的重要性。士紳意識形態就像一個篩子,篩選出符合他們口味、標準的材料進入歷史。或許他們並沒有明確的想法要屏蔽什麼人,但編纂過程中的近乎無意識的篩選,必然產生屏蔽「新階層」的結果。

香港學者施其樂(Carl T. Smith)、冼玉儀(Elizabeth Sinn)對何獻墀生平有較深入研究,可惜的是他(她)們的成果都用英文撰寫,使用他的英文名Ho Amei,兩者很難對得上號。近代工業啟蒙導師何獻墀,在各種有意無意的屏蔽中「消失」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官場耳目:晚清的坐探
    「坐探」1900年,受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劉坤一舉薦,試用縣丞李景枚入職上海文報局,參與該局日常事務。供職期間,他的公開身份是上海文報局的駐局委員。而鮮為人知的是他另外一個身份——浙江巡撫衙門的駐滬坐探。「坐探」,亦稱「坐探委員」,簡言之,即為官員派駐某地的探員,專事各類信息與情報搜集。
  • 志願者陳曉平捐獻骨髓 白血病患者寫來真摯感謝信
    患者所在醫院的醫生趕到中大醫院負責運送造血幹細胞,還帶來了患者給陳曉平的一封感謝信。患者在信中心說,「真心謝謝你感天動地的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病痛中的我看到了你帶給我生的希望。親愛的姐姐,採集完幹細胞一定要注意休息……」   1977年出生的陳曉平家住射陽縣城,目前是射陽一家超市的員工,丈夫董守江是貨車司機,夫妻兩人一直都很樂於助人。
  • 張之洞趣事:喜歡對對子,宴會上被人懟還能心平氣和
    張之洞,也是晚清名臣,尤以大力興辦洋務而著稱。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晚年也號抱冰。他是直隸南皮人,所以後世也多稱其為張南皮,或直以南皮代之,死後諡為文襄。張之洞非但官做的大,學問文採無不精深綿長。據說張之洞是無情對的創始人。這一天張之洞拿出無情對來大家共對。比如出句「樹已半枯休縱斧」,張之洞自對了一句「果然一點不相干」。按今日,果然就是一個詞嘛,怎麼能和「樹已」相對,但是細細一想,不管意思的話,「果」對「樹」,「然」對「已」不正是工整的很嗎?在座的一位大學者李慈銘也對了一句「蕭何三策定安劉」。
  • 晚清三屠:袁世凱殺義和團不眨眼,張之洞一人花光朝廷國庫
    民屠袁世凱,官屠岑春煊,財屠張之洞。三位皆是晚清的封疆大吏,慈禧老佛爺跟前的大紅人。三人的外號因何而來呢?且聽我慢慢敘來。民屠者,屠民也。屠,即屠殺。袁世凱得到這個稱號,與他在山東當過巡撫有關。眾所周知,近代史上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義和團運動,正是發源於山東。可是,為何它在山東沒有鬧起來,卻在直隸、京津鬧大了呢?因為當時的山東巡撫是袁世凱。袁世凱為人精明。
  • 張之洞的漢陽兵工廠有多厲害?生產的「漢陽造」能繞地球兩圈
    1844年的中法戰爭,清政府內部的一大批官員徹底認清了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一些曾經非常頑固的清流官員也開始轉而支持洋務運動,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中的湖廣總督張之洞了,他一手創辦了漢陽鐵廠和漢陽兵工廠,而其中對中國近代史產生最大影響的,莫過於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漢陽造步槍了。
  • 慈禧太后60大壽,張之洞送來一個「扁方」,慈禧看罷連聲說好!
    慈禧太后過60歲大壽,時任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別出心裁地送給慈禧一件寶貝。並讓慈禧「鳳顏大悅」,連稱其懂自己心思。從那以後,慈禧便離不開此物了,這到底是件啥寶貝呢?今天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眼看著到慈禧老佛爺60大壽了,對於這麼一個重要的日子,當時的兩廣總督張之洞,可是非常的頭痛。一方面是老佛爺的刁鑽口味,無奇不愛,另一方面則是眾多大臣各自敬獻的奇珍異寶,註定了自己不能送尋常之物。若是自己送的壽禮是泛泛之物,可能自己的前程和官運都要毀於一旦。急中生智的張之洞,突然靈光一閃,想到了老佛爺一生愛美,決定送她一件特殊的「扁方」。
  • 他就是北京派來的坐探
    體壇周報特約記者徐崗長春報導 「X,沈祥福就是北京派來的坐探!」4月10日的長春經開體育場,一名主隊球迷憤怒地罵著。沈祥福木然坐在椅子上,木然面對滿場此起彼伏的下課聲。
  • 張之洞的漢陽兵工廠有多厲害?打造的「漢陽造」能繞地球兩圈
    在晚清時期,在民族面臨危亡時刻,曾國潘、李鴻章以及張之洞等一批清朝官員認識到要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重要性,為此興起了洋務運動,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由張之洞建造的漢陽兵工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武器裝備出現在後來幾場戰爭裡,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麼它有多厲害呢?
  • 陳曉平:從疍民到慈善家——晚清珠三角階層躍遷的一些個案
    (陳曉平:《鄧世昌遺事再探》,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17年9月29日)明代以來,在人口增長、商品經濟發展以及對外貿易推動下,珠三角「市場和運輸網絡的發展成熟,將水上人口劃入一個越來越有機的農業生產、貿易和工業的體系。
  • 張之洞屠財,袁世凱屠人,而他屠官!「侯局長」既視感
    湖廣總督張之洞花錢如流水被人稱之為「屠財」、直隸總督「袁世凱」排斥異己,殺伐無數被人稱之為「屠人」。而有那麼一位大佬專跟貪官汙吏過不去,在他手裡落馬的官員不計其數,因此被人稱之為「屠官」。他就是時任兩廣總督的岑春煊。早年,岑春煊放浪形骸。是京師出了名的浪蕩公子。其父親岑毓英去世後,岑春煊蔭補官位進入朝廷為官。
  • 陳曉平:廖仲愷被刺案嫌犯朱卓文
    40天前,廣州國民政府下令斷絕省港交通,前往香港的輪船全部停開,廣九火車只開到深圳,一定會遭到工人糾察隊嚴密檢查,無法出境。他去南海沙頭鄉,乃是當地有他可以託命的朋友,先落腳後再想辦法偷渡到港澳。1922年春,朱慕菲試飛一架水上飛機,因遇空氣渦流,不得已強行降落在水上而受傷,被送往香港治療。飛機試飛風險極大,朱氏父女均不怕死,世間罕有。即使不牽涉到廖案,朱卓文父女本已是傳奇人物。1925年3月,孫中山在北京去世,為孫中山執紼的24人,大多是如汪精衛、孔祥熙、于右任、李大釗這樣的大名人,而朱卓文也被選中參與執紼,他與孫中山的特殊關係,已可概見。
  • 香港灣仔屬於哪個區 香港灣仔是香港的中心嗎
    說到香港,有很多人相信都有去過吧,因為香港是屬於繁華的城市,所以物價房價都是非常高的,但是也吸引了很多人去遊玩,大家都想去看看香港的樣子是怎樣的,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香港灣仔屬於哪個區?香港灣仔是香港的中心嗎?一起來看看相關的知識吧,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
  • 香港紀行——感受香港的生活
    香港的一天令人難忘!我們去了香港的富人區淺水灣,浪白沙細,遼闊寧靜,確實是難得的佳處。只是時間太短,未及領略其中的大意,就匆匆離開!不過,就像導遊說的那樣,今天下著雨,我們都收穫了香港的發財雨,發財風!人說在香港就只看見高樓了,還真的不假!
  • 香港大學生感受申城雙創氛圍-香港大學生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浸會...
    香港恒生管理學院學生羅冠鋒說。昨天,2017「未來之星·從香港出發———上海創新創業之旅」在復旦大學舉行結業典禮。  本次活動由市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未來之星同學會主辦。來自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40餘名大學生本月9日抵達後,在滬進行了為期八天的參訪交流。
  • 學在香港|香港科學院+徐立之
    徐立之是分子遺傳學家,曾在香港大學治校12年,卸任港大校長後,他應浙江大學之邀,擔任浙大求是高等研究院院長。2015年底,香港成立香港科學院(註冊名為港科院),徐立之擔任創院院長。今年66歲的徐立之頭銜很多,最廣為外界熟知的,是他當過12年香港大學校長,直到2014年卸任。徐立之也因此成為這所香港第一學府105年歷史上,任期第二長的校長。
  • 《香港志》面世 一本香港的「百科全書」
    >  一本香港的「百科全書」  《香港志》首冊《總述大事記》近日面世,這是由團結香港基金旗下香港地方志中心編纂的首部以香港命名的志書。據香港地方志中心透露,他們擬在香港回歸30周年之際,完成涉及十個部類共計42冊、約2500萬字的《香港志》修編工作。  著力突出香港特色  香港地方志中心於2019年8月成立,以「團結牽頭、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學者編纂」的民間修志方式,在同年9月正式啟動編修首部《香港志》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