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淸產生的洋務運動是因 「借法於外洋」而得名。從19 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清廷上下興辦「洋務」成為一時的熱潮。無論是當朝的洋務派官僚,還是積極主張「西學東漸」的知識分子, 他們積極倡導洋務的目標,都蘊涵著企盼藉助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發達的工商業,來實現滿清封建王朝的「自強」。從這個層面上講, 洋務運動也是清政府於內憂外患形勢下的一次自救運動。
鴉片戰爭後,痛定思痛的思想先驅們看到了中國與西夷之間軍事實力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夷之長技」上。他們粗略地歸納為三個方面,即「一戰艦,二火器, 三乃養兵練兵之法」。而縮小差距的根本辦法,就只能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循著這樣的思路,先驅者們身體力行,抓緊了對槍炮火器和西式艦船、水雷的研製。他們的這些主張和行為,不自覺地觸及到了科學技術這一國防建設中最為敏感的要素,一定程度上適應了世界軍事技術發展的大趨勢。同時,也對封建統治者歷來「重道輕器」,視科學技術為「雕蟲小技」的傳統觀念、視西方船炮為「奇技淫巧」和「形器之末」 等糊塗認識,產生了強烈的衝擊, 客觀上拉開了近代中國社會軍事變革的序幕。
具有改革精神的思想家王韜和近代科學家徐壽、華蘅芳、徐建寅等人,不僅大量翻譯介紹西方自然科學及機器製造等類書籍,而且還在興建的新式工場裡, 著手研製槍炮、輪船和蒸汽機等 「夷之長技」,將近代科學知識, 尤其是軍事技術知識介紹給國人。這對此後中國新式軍事工場的槍炮艦船製造和海防要術、作戰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
19世紀五十年代爆發的太平天國農民大起義,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敗清軍,很快據有江南數省乃至半壁江山,極大地震懾了搖搖欲墜的清王朝。這裡面也離不開新式武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