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你的這些行為會給孩子帶來童年陰影,別知道得太晚

2021-01-10 心理學神奇小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陳喬恩曾講道,她小時候是被媽媽打罵大的。只要有事情做不好,就會面臨扇耳光的危險。曾經還被母親打得滿身是血,導致她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恐懼中,現在想起還是瑟瑟發抖。

很多明星自訴小時候父母帶來的影響,比如姜思達曾在節目中講述父母吵架給自己帶來的傷害,直到現在談起依舊不能忘懷。

不言而喻,現實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童年造成的陰影會相伴他們一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在育兒過程中不斷摸索前行,但很多時候會用錯方法,反而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陰影。這些陰影即使在成年後,對孩子的行為、思想同樣會造成很深的影響。

棍棒式教育在中國很流行,被以往很多父母使用。有很多明星說,自己小時候父母要求嚴格,就是在棍棒下長大的。

這讓很多家長認為棍棒下的孩子才能成才,卻沒有考慮過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這類孩子的心理、生理都會受到嚴重創傷。

有人說:「現在依然不知道什麼是溫暖的父愛,在別人眼裡他是稱職的父親,我能記住的還是如何打罵我。」

「父親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讓我沒有安全感,情緒會變得不穩定,父親從前對我的暴力事件一直是我心靈的毒瘤,割不掉,忘不了」、「無法對他們說我愛你,一直都沒有過。」

父母打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混蛋邏輯,暴力是因為成年人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是完全沒有教育意義的。

曾經有一對情侶分手鬧得沸沸揚揚,女孩小劉因不忍男友對自己的打罵而分手,男友卻提出威脅與恐嚇。校園愛情本應是美好的,卻讓小劉感到恐懼。為什麼十八歲的孩子,就如此暴躁?

原來在小楊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偷偷離開了他和父親,父親時常會告誡他母親的狠心殘忍,讓他從小就心生怨恨。

所以,他要求自己的女朋友,認為女友隨時也會像母親一樣拋棄自己,對很多女生都有仇視的態度。父母對孩子產生的陰影不止是對曾經的無法釋懷,更會導致心理扭曲。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不是什麼都不懂。前年微博曝光一對父母在一個月內毒打自己女兒的視頻,她被母親隨意抽耳光、拿著椅子循環砸,拽頭髮拳打腳踢。

長達4分鐘的視頻看得人心驚肉跳,可最後孩子的做法讓人心痛不已。被打後的女孩自己紮上頭髮,坐著繼續完成作業。

在被打期間,沒有求饒,沒有怒吼,仿佛一切對於她來說都是那麼自然,因為她已經麻木了。一個對毒打產生麻木感的人,心已經冷到了冰點。

童年陰影更是成年陰影

父母總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較,以為會起到激勵孩子的作用。可是這樣長大的孩子卻認為,這導致了自己沒有自信,還會仇視那些被用來作比較的同學和朋友。

他們沒有從中得到激勵,長大後還會對那些優秀的人產生敵意。

美國心理諮詢師依拉.伊斯瑞爾說:「童年陰影其實是人們對當前悲傷的反向溯源,童年陰影從來不只是童年陰影,更是成年陰影。」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其實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沒有必要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作為父母應該具備洞察力、溫柔和堅定,要做一個有魄力有人格,有教育能力的父母。

真正智慧的父母不應該只解決孩子的表面問題,而是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培養孩子底層的能力。

無論是小孩還是成人,都有四種底層的心靈需求,包括聯結、有能力、重要、勇氣。這四種底層需求會使人有更多的可能性,享受自己的生命,感受更多的幸福感。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1] Anthony, E. J. (1987). Risk,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n overview. The invulnerable child, 3-48.

相關焦點

  • 韓焱精選|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童年陰影?
    今天,我要繼續給你推薦《深井效應》這本書。點擊即可免費收聽音頻上期音頻,我為你分享了童年陰影是什麼,會給人帶來怎樣的傷害。它為什麼是一項高風險的致病因素,會以你不知道的方式,長遠地損害一個人一生的身心健康。這期音頻,我想說說,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孩子預防和擺脫童年陰影帶來的負面影響,怎麼和孩子一起駕馭人生叢林裡可怕的熊。
  • 從《深井效應》中解讀:童年時期的陰影,該如何去除心理陰霾?
    前言通過本文,你將可以收穫到:1、 有童年陰影的孩子有哪些現象?2、 童年陰影對成長的影響3、 如何去除心理陰霾?正文孩子在童年時期遭遇的創傷,會對一個孩子的一生有多大的影響呢?這些孩子因為童年的心理創傷,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做什麼事情都只會被長輩和同齡人嘲笑或者責罵的人,自己做什麼事情都不可能做好,只可能搞砸。從而在機會來臨的時候,永遠都是後退的那一個,在一場場重要的考試前後總是十分自卑且焦慮,不但過程體驗很差,結果也很差。這樣的惡性循環不斷地加深其負面的消極情緒。
  • 孩子早期的「情緒記憶」,你知道多少?從殘忍的心理學實驗談起
    導讀: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經做過一個「慘無人道」的心理學實驗:實驗的對象是一名叫做阿爾伯特的小嬰兒,華生在他身邊放了小白鼠、小兔子等很多毛絨玩具,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讓阿爾伯特和它們建立親密的情感連接。
  • 《矽谷鋼鐵俠》:哪怕童年有陰影的孩子,也能用夢想來照亮
    馬斯克也是如此,由於其創業本就是屬於科技創新領域,需要不斷的摸索,嘗試無數種可能,而熟悉他生平經歷的人卻不難知道,曾經的馬斯克還擁有一段可以稱為"陰影"的童年經歷。今天,我們就通過講述馬斯克的成長發展和創業經歷,來說一說——哪怕童年有陰影的孩子,也能用夢想來照亮。一:童年的黑暗遭遇馬斯克其實自小就是一位天賦過人的"神童"。
  • 以赫本為例,談談童年創傷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及如何應對
    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雖然你已是成年人,但是童年的一些經歷,比如被忽略、被傷害,會對你一生的性格、心理和行為造成影響,而這一切,你自己可能並不知道。同時,赫本在1988 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 ,深知童年苦難的她能夠真正的對這些孩子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幫助那些苦難兒童的同時,也是對自己童年創傷的一種和解和釋放。可以說到了晚年,赫本終於認識到了真實的自己。
  • 童年陰影系列:驚心食人族3
    有一類恐怖片屬於童年陰影系列,就是在我們還是孩子時,那些張牙舞爪的鬼怪給我們留下了心理陰影。比如這個《驚心食人族》系列,你說它又多可怕,也不見得,但是,它所產生的恐懼,就是深深地印刻在童年記憶裡,揮之不去。
  • 童年陰影製造機,這些恐怖片都出自同一家電影公司
    1979年進入製片業的新線電影公司,專門投資拍攝低成本恐怖片,一起來看看,這些年這家公司製造了多少「童年陰影」。《招魂》溫子仁執導,朗·裡維斯頓、維拉·法梅加等主演。影片的特色在於現實與夢境的混淆不清,導演成功地創造出令人迷茫而又恐怖的緊張氣氛,在夢中被弗萊迪殺死的人在現實中同樣會死亡,演員們一個個地逃不掉所製造的「惡夢」而被殺。《小丑回魂》安德斯·穆斯切蒂執導,比爾·斯卡斯加德、傑頓·李博赫等主演。
  • 新年愛自己:擺脫童年陰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重塑真正的自信
    德國資深心理學家史蒂芬妮斯塔爾,被譽為德國「最有愛心的心理醫生」,專注於自尊與自信的心理研究和實現,她發現,我們之所有會恐懼、自我批評、自我指責、自卑、懦弱,都源於「低自尊」。而低自尊的來源,基本上都來源於童年的經歷。
  • 智商高的孩子,常有這些「怪行為」,父母小心別扼殺了天才
    樂樂媽很苦惱,最近4歲樂樂總是喜歡模仿各種奇怪的叫聲,也不知道孩子去哪裡學的,卻又不知道是否該幹涉樂樂的行為。其實,若是孩子突然出現了一些奇怪的行為,作為家長先不要急忙阻攔,不如先多做觀察,別傻傻地做了扼殺天才的蠢事才好。
  • 盤點童年那些恐怖動畫片,網友:給我的童年留下了陰影
    按理說,童年記憶中的動畫片都是很美好的。比如動畫片《十二生肖》的原本想要講述的是一件英雄般的事情,但最後卻硬生生的給弄成了恐怖片。在這些動畫片中,估計讓大家的童年留下了不小的陰影,這些動畫片的無意之處卻變成了我們童年之中恐怖的開端,以致有時候看動畫片的時候會開始變的猶豫不決。
  •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別再用這句話毀了孩子的一生
    因為我兒時也經歷過父母無數次的爭吵,知道父母吵架給孩子幼小的心裡帶來的不安有多強烈。我立即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沒有在吵架,這只是爸爸媽媽的一種溝通方式,可能聲音大了一點,但無論怎樣,爸爸媽媽都是非常愛彼此的,也是非常愛你的,並不會因為溝通方式的錯誤而減少一點點愛。後來,我們也吸取經驗教訓,絕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 著名心理學家養出三個抑鬱症孩子,沒有愛的知識都是空洞
    他的理念就是將一張白紙的嬰兒按照各種角色的教育方式培養,忽略孩子自己的自主性,後來這些理論被整理出來,就形成了著名的心理學流派——行為主義。1928年,約翰·華生在他出版的《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中提出方法論:以行為主義理論指導,可以對孩子進行機械性訓練,用各種方法避免孩子依賴自己,適當減少對孩子的感情關注,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加獨立,而且還可以讓父母更省心。
  • 《蝴蝶效應》——「童年陰影」是不容忽視的人生細節
    為什麼把我留在這裡任其腐爛……」他已經知道凱麗的父親是個暴力、變態狂,但他不知道的是,凱麗為了能夠每天見到自己而沒有選擇跟隨母親生活。她的童年被他父親的扭曲、變態而吞噬,並且為此而怨恨她自己。那些不堪的經歷給凱麗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心理傷害,噩夢一般纏繞著她,像定時炸彈一樣令人惶恐不安……她等來了埃文,卻等不回一個健康、無憂的童年。
  • 波比娃娃實驗:為什麼你的孩子會出現「攻擊性行為」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大多數情況都是由於父母行為的薰陶,你知道嗎?一、什麼是幼兒「攻擊性行為」?想必對於「攻擊性行為」這一概念,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足夠了解,因為有的父母在生活裡很少會把孩子的行為進行剖析,了解其深層面的原由,只會簡單的把它看做是小孩子的不懂事罷了。對於攻擊性行為,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叫做「波比娃娃實驗」,它是由傑出的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並發表的一個研究。
  • 弗洛伊德:別讓「強迫性重複行為」,毀了你的孩子一生
    原來,幼兒園老師嫌棄孩子總要上廁所,就把沙土填進孩子的褲子裡,懲罰孩子。小朵媽媽保存好證據後,立馬就報了警,一定要嚴懲這位老師並徹查幼兒園,她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受到這樣的虐待。近兩年,幼兒園虐待兒童事件頻有發生,我們在譴責這些沒有人性的行徑時,也難免深思,教師原本是為人傳道授業解惑的神聖職業,為什麼卻頻頻做出如此變態的行為?
  • 小時候看過的那些令人害怕的動畫片,每一部都成了童年陰影
    每一個人的童年日子中,總少不了動畫片的陪伴,動畫片總會給我們的童年帶來歡聲笑語和美好的回憶,但總有一些動畫片,帶給我們的不是快樂,而是膽戰心驚,成為我們童年時的陰影,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令人害怕的動畫片。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金尚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中提到:因為父母自身的人格不正常,經濟狀況不好,文化程度低,厭惡上癮等原因,父母會把自己的憤怒、厭世、不滿、自我厭棄等,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軟弱可欺,不會還手,也無處可逃。所以,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勢必會受到來自父母的傷害。這樣的家,註定會傷人,傷得最重的就是孩子。
  • 別讓孩子跑錯方向!
    一位家長說:這篇文章改變了我的很多觀念,我只後悔太晚讀到它: 孩子,你慢慢來。你獨一無二,與眾不同,你有權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長。 孩子,你慢慢來。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成熟需要時間。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並不樣樣領先。
  • 哈佛心理學家提醒:有這8個跡象,表明父母正在培養一自卑的孩子
    研究表明,超過80%的犯罪都是因為在童年時期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在早前有研究表明,希特勒後來對猶太人滅絕人性的屠殺,與他童年遭受的暴力是有很大關係的。對別人很順從,而且不敢和別人進行眼神交流,安靜但是充滿膽怯,說話做事沒有底氣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語叫做「社會等級理論」,一個人的內心行為和感受通常取決於你對自己的地位的看法。
  • 一部堪稱童年陰影的動畫,其實反映的現實寓意深刻
    不少小夥伴稱《魔方大廈》完全就是童年時期的心理陰影,而且小時候家中都是黑白電視,更加增添了幾分恐怖,現在想起來還心有餘悸。《魔方大廈》是童話大王鄭淵潔的作品,質量肯定是有保障的。但是畫風挺難令人接受,不管是小時候看還是放到現在。動畫中慘白的人臉,兩邊臉上還被畫上了濃濃的兩坨紅色,還有一些角色五官擺布的很奇怪,不協調。讓我想起了帶進棺材裡的紙紮人,普通的動畫根本不會畫成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