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萊蒙特說: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當我們的家庭秩序正常時,我們的家中就會有愛流動,孩子就會從父母身上獲得生命的能量。而正常的家庭秩序關係中,夫妻關係是第一位的。
有一天,我和老公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正吵得不可開交時,卻發現孩子不知何時默默地站在臥室門口看著我們,眼神裡充滿了驚恐不安。一時間我和老公都默契的停下來,慌張的看著孩子,生怕因為我們父母的爭吵影響到孩子。
沒想到兒子僅僅是看了我們一眼,就低下頭乖乖的回到自己的房間去看書了。我心有所忌,立刻跟進去察看孩子的狀態。孩子看見我進來,放下書,用委屈的眼神看著我說:「媽媽,是不是我乖一點,你和爸爸就不會吵架了。」
意識到孩子這種不自信的想法萌生,我內心非常愧疚。因為我兒時也經歷過父母無數次的爭吵,知道父母吵架給孩子幼小的心裡帶來的不安有多強烈。
我立即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沒有在吵架,這只是爸爸媽媽的一種溝通方式,可能聲音大了一點,但無論怎樣,爸爸媽媽都是非常愛彼此的,也是非常愛你的,並不會因為溝通方式的錯誤而減少一點點愛。
後來,我們也吸取經驗教訓,絕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因為我知道夫妻兩個人之間的吵架,不管是誰贏了,不管是誰輸了,最終輸掉的一定是我們的孩子。
有一句話說得好:父親疼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的去愛他的母親,反過來也是一樣,母親疼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的敬重他的父親。
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只有父母是他最大的依靠,只有家庭是他最溫暖的港灣。如果在這個家裡面,我們做爸爸媽媽的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那孩子就會變得沒有安全感,他的心裡非常害怕。
他會聯想很多讓自己感覺到害怕的場景來。比如說會聯想到爸爸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了呢?他們之間會不會離婚?那如果他們離婚了,我到底該怎麼辦?我會不會變成那種沒有人要的小孩呢......這種不安的感覺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
我有一個關係非常好的閨蜜,她性格溫順乖巧,能考慮到她身邊所有人的感受,所以她的人緣也異常的要好。我很羨慕她情商高,但是她卻苦笑著跟我說,其實這樣活著很累。
她說小的時候,她的父母經常吵架,她看著自己最親的人互相傷害,那種無助、害怕、膽怯的感覺是一輩子都無法忘記的。半夜睡著會經常被父母的爭吵吵醒,卻只能默默地縮在被子裡流淚。
更難過的是,父母經常會跟她說的一句話是:「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這句把她傷得體無完膚的話,也成了她兒時最可怕的噩夢。
她一直覺得是因為自己,父母才經常吵架,所以內心總是充滿不自信,一旦看到身邊的人不開心,就會近乎恐懼般地問:「是因為我嗎?」潛意識裡一直覺得要先去保證讓別人滿意,自己才有資格開心。
聽完她的故事我很心疼她,她是個非常好的姑娘,但是年近三十卻並不著急結婚。她說,童年的陰影讓她太過懼怕親密關係了,更怕以後自己的孩子也變得像她這般怯懦和不自信。
孩子會因為沒有安全感而產生自卑心理,讓他們在外人面前常常會感覺到自己低人一等。最重要的一點是,夫妻經常吵架,帶給孩子最大的惡果,就是當孩子長大以後,他們夫妻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難以和諧的。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80%以上的孩子會重複父母的互動模式,並且會延續他們父母的不幸婚姻模式。因為經常在家裡吵架的父母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會習慣性地表達分歧和衝突,而不是表達理解和欣賞。
作為夫妻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差異和不同,這是一件再正常的事情,但是因為意見不同吵架而波及到孩子,卻是我們成年人最不成熟的表現了。
「預防」固然重要,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首先父母在當著孩子面爭吵後,不要選擇繼續冷戰,告訴孩子千萬不要瞎想,並且一定要當著孩子面和好,告訴孩子說,以後遇到這種問題,我們儘可能的和平解決,不再爭吵了。
另外,在吵架過後切忌的一點就是,夫妻之間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彼此的不是,讓孩子站在自己的這一方一起去仇視對方。也別再打著「為了你」的名義說出讓孩子難過的話,這只會讓孩子更加驚恐,心理負擔更加沉重。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我們一定要通過自身的改變去影響到我們的孩子,一個和諧友愛的家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畢竟讓孩子有安全感,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責任。每個孩子是用來愛的,而不是用來傷害的。最後願我們每一個孩子都能被父母溫柔以待,擁有最溫暖健康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