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實驗」告訴你,為何孩子捉迷藏只遮頭,多少家長錯怪了孩子

2020-12-03 騰訊網

在跟孩子一起玩的遊戲中,最暴露智商的遊戲毫無意外躲貓貓一定摘得頭魁。

小皮還是6個月的時候,偶爾一天她爸跟她玩躲貓貓,開始時還會配合音效Peek-a-Boo~,看著女兒很開心也玩的樂此不疲。

後來玩的多了,我們都覺得膩了,可她依舊笑個不停,於是我們懶癌上身,決定給自己降低標準,一臉面無表情,如鋼鐵直男般遮住放開—遮住放開—,oh no,她竟然還是一如既往的笑!我和她爸對視了一下,心裡浮出擔憂:這孩子不會是傻的吧……

好在吃吃喝喝都還算不錯,又不能扔,於是就只好這麼將就養著了,結果到了2歲多的時候,我們又發現了她「智商堪憂」的另一方面,那就是捉迷藏。

因為跟她說明了多次遊戲規則後,她的躲法依舊是這樣的,

這也算是很努力在藏了,身高不夠,動作來湊。

擔憂的不行的我們趕緊去諮詢了身邊同齡孩子的爸媽,結果還發現了一位靈魂極捉迷藏「大師」——「如花」小姐,把我們笑出了豬叫聲。

除了躲藏地的選擇腦洞清奇,很多家長還發現了孩子另一個捉迷藏的騷操作:家長背過身數到十,提醒一聲:藏好了嗎/你在哪呢/我來咯。結果孩子大吼一聲:我藏好了/我在這!

家長石化了……娃肯定不知道什麼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捉迷藏都是種什麼奇葩遊戲,這麼暴露智商孩子還樂此不疲

《北鼻的異想世界》中有這樣一個研究:我們是如何與他人建立聯繫的,早期的互動交流是如何塑造大腦的,嬰兒和成人之間聯繫的紐帶是什麼?

結果發現就一個字,那就是「笑」。

怎麼逗孩子笑呢?心理學家Casper Addyman進行了一個大規模的超過300個嬰兒的笑聲研究,結果發現在5種不同的遊戲中(撕紙、毛巾塞嘴巴、杯子放頭上、動物玩偶放頭上、躲貓貓),躲貓貓是最能逗孩子笑的。

京都大學研究生院理學研究系人類進化論研究室的島田將喜也表示:古往今來,無論是中國的還是日本、歐洲等世界其他地區的孩子們,幾乎都是無一例外的喜歡玩躲貓貓遊戲。

而躲貓貓屬於捉迷藏遊戲的一種,相比來說躲貓貓更溫和,也更適合更年幼的孩子,但隨著孩子長大,肢體運動能力發展,更刺激的追逐、尋找遊戲捉迷藏玩法就這樣誕生了。

很多老母親不禁又納悶了,為啥孩子在玩捉迷藏時會表現出這種神操作?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皮亞傑先生關於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了。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理論,孩子從出生到15歲的智力認知發展劃分為4個階段,,分別為"感知運動智力"、"前運算思維"、"具體運算思維"以及"形式運算思維"。

2-6的孩子正好處於」前運算思維「階段,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階段的孩子多是以自我為中心,不管是看到的、還是在經驗、感受方面,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自己的立場去思考問題

他們還只處於「有意圖的分析方式」起始階段,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沒有能力去推測別人的行為。

為了驗證這一點,皮亞傑做了一個著名的「三山實驗」,就是在一個桌面上擺上3座高低、大小、顏色都不相同的假山模型,然後讓孩子分別從四個角度進行觀察,後來在孩子的對面放了一個布娃娃,再將四個不同角度所拍攝的照片給孩子選擇,指出哪副是自己看到的,哪副是布娃娃看到的。

結果發現6歲內的孩子都選擇了自己視角內的照片,並認為娃娃看到的與自己是相同的,而6歲後的孩子,則能正確找到對方位置上相對應的照片。

這也就很好解釋了孩子為什麼總是用「一葉障目」的方式來捉迷藏,因為在他的認知裡「我看不到你,你也就看不到我」,多麼單純可愛的孩子啊。

儘管如此,多數家長也依舊願意配合孩子,不為炫耀自己的演技,只因捉迷藏真的是一個「寶藏」遊戲。

一、能幫助孩子認識「物體的永恆性」

0-6個月的時候,躲貓貓遊戲會讓孩子對媽媽消失的臉再度出現感到有趣,當媽媽表現出不同的表情時,會讓寶寶產生「新興敏感性」,對於關注到不同的、新鮮的地方感到興奮,從而發笑;而當媽媽總是露出相同表情時,則會讓寶寶感受到安全感,他們同樣喜歡。

6個月以上的孩子,通過不斷的躲貓貓遊戲,會認識到消失的東西其實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暫時不見了而已,從而認識到「物體的永恆性」

當孩子再大一點時,更刺激的捉迷藏遊戲更能讓孩子感受到,即使事物暫時消失,但實際上都還是存在的,也使得孩子更有自信心和掌控感。

二、能緩解「分離焦慮」

有這樣一個「客體永存性」實驗,對於我們成人來說當把一個球放在木板後以後,只要沒人動過,那麼這個球就一直在那裡。

但對於孩子來說卻並非如此,一歲以內的孩子多數不能準確理解一個物體被遮住後是否還存在,多數會感到焦慮,或直接轉移目標去玩別的。

美國兒科學會認為,分離焦慮會在10個月-1歲半時達到頂峰,在1歲半到2歲逐漸消失。但是孩子在3歲去上幼兒園時,孩子又會變得特別黏媽媽。

而美國兒科學和哥斯大黎加心理專家布蘭科則建議,和孩子玩捉迷藏遊戲,能有效幫助孩子適應和父母的分離

因為通過不斷的捉迷藏(也包括躲貓貓),孩子會逐漸明白一個事物被遮住/消失了,但都還是存在的,而上幼兒園,只是一個跟媽媽分開時間長一點的捉迷藏遊戲而已,媽媽終究是會回到身邊的。

三、提高孩子認知水平

《「捉迷藏」遊戲對兒童發展價值的探析》中說:捉迷藏的時候要求耳尖目明、奔跑及時,還要足智多謀、想法巧妙,還能和父母進行互動配合。所以捉迷藏不僅帶給孩子快樂,還有利於身體健康、提高認知、緩解焦慮。

捉迷藏時,孩子會逐漸通過家長的行為來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比如當有腳步聲響起時,說明有人在接近,

比如當某一處有聲響時,說明是因為有東西在使它產生動靜,

比如藏在狹小的空間時,需要使用怎樣的一個姿勢,

通過不斷的遊戲,不僅能提升孩子對空間和方位的認識,還能讓孩子學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事,逐漸建立起行為的因果關係,提升心理理論水平。

如何階梯式跟孩子正確玩捉迷藏

0-12個月:遮住—打開

也就是躲貓貓的最原始版本,比如媽媽用雙手將臉遮住,再「Boo」一聲打開,與寶寶對視,除了手,還可以用毛巾、手帕、衣服什麼的遮住再打開。

隨著寶寶看膩了同一張臉,家長可以更換使用不同的玩具,也是用手或者毛巾之類的遮住、再打開,然後發出「咦~」的一聲。

寶寶都是會從開始的愣住,到後面不可置信,再會有一種失而復得的欣喜感,非常開心。

12-24個月:遮住—寶寶自己找

將玩具用一塊布遮住,然後留下一點小線索,比如毛巾隆起,玩具露出一角,發出一點聲音,然後問寶寶:玩具怎麼不見了,跑哪裡去了?

如果孩子一臉茫然,家長可以進行引導,孩子一定會從難以置信到欣喜若狂。

慢慢的孩子就會化被動為主動,主動帶家長去尋找,然後一把掀開遮蓋物,滿滿的成就感。

當孩子對這遊戲熟能生巧時,家長就可以「變魔術」了,當然不是大師級別的,而是在寶寶面前抓住一個玩具,然後狂魔亂舞一番,給寶寶猜玩具在哪。

除了可以透露線索,家長還可以裝模作樣的讓寶寶「吹一下」,然後再把玩具展現出來。

2歲以上:角逐性捉迷藏

家長藏的時候

要根據孩子的耐性和特性,找準時機透露線索讓孩子順利找到,讓孩子能在預期中得到滿足,心情更愉悅,也能讓孩子更自信和有掌控感。

孩子藏的時候

要謹遵「不嘲諷、不糾正」原則,要知道孩子玩捉迷藏遊戲的初衷是為了尋找樂趣,而認知水平的發展受限,讓孩子是無法理解家長的思想和解說的,既然如此,又何苦苦口婆心的強行灌輸呢。

強行讓孩子接受家長的建議,不僅會失了樂趣,還會讓孩子自信心受挫,變得不知所措,畏手畏腳。

家長只需要努力配合孩子演戲就好,儘量麻痺自己:我看不見我看不見,然後努力尋找孩子,最終假裝欣喜的叫一句:原來你在這啊。

在捉迷藏過程中,家長也並不需要一味的迎合孩子,偶爾也可以「不動聲色「的給孩子一點小提示,比如「我聽到哪裡發出聲音了,是不是寶貝發出來的呢?」「我好像看到你的腳啦」等等,讓孩子在下次捉迷藏中,能有所警醒,更加精進。

當然,家長也一定要把遊戲規則給孩子講解明白,比如高高的窗臺、封閉而危險的空間、出門後等,是不適合玩捉迷藏的,以免樂極生悲。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臺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更專注教育

——孕育、帶娃是當媽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

相關焦點

  • 從「三山實驗」解讀孩子的「自私」行為
    沒想到,孩子搖了搖頭,依舊自顧自地吃著零食。我一看就更加著急了,"寶貝呀,你不能一個人就把零食給吃了,你要懂得分享才行呀!"孩子還是搖頭,"不,這是我的零食,我不願意給他。"面對這種情況,大多數家長的反應可能都和我的反應差不多,就是數落孩子的不是。
  • 皮亞傑的三山實驗,告訴我們教育孩子要適應他們的發展階段
    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實驗是怎麼進行的吧。第一,實驗過程首先在一個桌子上擺放三座大小、形狀、顏色不同的假山。讓小孩子從不同的方面去觀察這三座山,最後放置一個布娃娃在小孩對面,讓小孩子去描述布娃娃看到的三座山。
  • 為什麼孩子很自私?三山實驗:兒童自私是自我保護的本能
    為人父母的你是否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呢?現在很多的父母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都拿孩子沒什麼很好的辦法,只能唉聲嘆氣的說一句: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啊!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何會這樣呢?那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小孩為何會如此自私呢?l 孩子為何會有自私表現?
  • 同一個問題換個方式問,孩子就答錯?「三山實驗」證明不是孩子笨
    聽孩子這樣說,一群人更是笑得不行,直說"怎麼這麼蠢啊""你有妹妹,妹妹沒有哥哥,那你是哪來的""恐怕又是一條牛,讀書不行"……生活中,好像很多家長都喜歡逗孩子,問一些問題後,再反過來問一遍,結果孩子答不上來,大人樂得不行。
  • 孩子捉迷藏只藏腦袋不藏腳?背後藏著你所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文章推送之後,很多爸爸媽媽都說,不只小嬰兒喜歡,自己孩子三四歲了也超愛捉迷藏,而且是藏頭不藏腳的那種。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小朋友捉迷藏只藏頭,甚至只遮住眼睛,這和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息息相關。孩子的世界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的。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前些天,好友小玉經常提到的那家託管機構又出了一套關於「棉花糖實驗」的培訓課。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我想,這樣的場景很多家長都已經很熟悉了,可能自己小時候也受過這種哄騙,並且承接這種做法,哄騙現在的孩子。但是,各位任然在用這招哄騙孩子的家長要提高注意了: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 「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孩子經不住「誘惑」其實是「意識不同」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 在幼兒園裡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就是將小朋友們單獨留在一個房間,房間裡擺一個盤子,盤子裡有顆棉花糖。然後就告訴孩子:"我有事要離開一會,待會如果我回來的時候,棉花糖還在的話,就會再給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
  • 孩子和孩子之間產生矛盾,家長正確處理的方法是什麼?
    讓孩子自己去試著解決,父母不要輕易介入。孩子和孩子之間的事情,父母不要替代孩子解決,要讓他自己去解決。畢竟小孩子之間既是鬧了矛盾,一會也就又會在一塊玩耍。父母介入就會變得複雜,孩子總要有一天長大,你不能時時刻刻都在他身邊,他需要自己去交往,對成長也是有益處的。3、仔細的聽孩子說起的原由,讓他有釋放情緒的點。
  • 媽媽和女兒捉迷藏,女兒秒變鴕鳥:愛玩遊戲的孩子未來有出息
    小孩子天生就喜歡玩遊戲,而且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們的童年裡似乎都有一種遊戲,那就是捉迷藏。 那麼,除了捉迷藏家長在家裡還可以陪寶寶做哪些遊戲呢?又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
  • 電視「抓住」了孩子,孩子的注意力如何轉移,家長要知道
    在數學方面,只有所有的班都能集中精力教孩子,不容易分享科目,成績也比較好。孩子如果不回應你?試著多低聲說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玩玩具上,你會發現你是從玩具開始的,但說到吃飯睡覺,你給他打了好幾次電話,他似乎聽不見你,很多人。家長此時非常緊張,開始對孩子大喊大叫,甚至對孩子很生氣。事實上,在這一點上,你可以躲起來,小聲地叫寶寶。
  • 跟孩子一起做科學實驗受到家長追捧
    如何在紙上寫一封別人看不到的密碼信……隨著一個叫做 「和孩子在家裡做科學實驗」網上專欄受到眾多家長關注,這些問題的答案,正在不少滬上家庭一一被揭曉。在家裡跟孩子一起做科學實驗正成為一種新的寓教於樂的方式。 在白紙上用白醋寫字繪畫,原本並看不出寫了些什麼,但只要用火苗在紙下一烘烤,白醋寫過的痕跡立即變成了咖啡色,顯現出來……這就是家庭小實驗——密碼信。
  • 孩子6歲之前,家長應該給孩子立的9個規矩,將來更省心
    6歲之前應該立的9個規矩 一、不能有說謊,不誠實的行為 一旦發現孩子說謊,或者不誠實,一定不要去板著臉去兇孩子,大多數的孩子在看見家長的這種行為的時候只會更加不說可能還會編一些話來應付我們這些家長。
  • 孩子要不要超前教育?一個實驗告訴你,危害也許10年後才知道
    文|秘籍君朋友的孩子今年馬上要上幼兒園大班了,她最近在糾結是讓孩子繼續上大班,尊重孩子自然發展,到上小學再學習知識,還是報一個幼小銜接班,讓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將來上學更容易適應。我們當時學習的時候就覺得很累,但是到我們的孩子出生的時候,只覺得他們更累。
  • 為什麼孩子大都喜歡玩捉迷藏?心理原因很有趣,父母試試這樣處理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很多小孩子都非常喜歡玩捉迷藏,這是家長們都發現的一個特點。小孩子總是喜歡躲起來讓爸爸媽媽來找自己,而且總是樂此不疲。那麼小孩子們為什麼那麼喜歡捉迷藏這個遊戲呢?家長們可以思考一下背後的原因。
  • 為什麼孩子會走路,但上下樓梯總是手腳並用?家長需了解視崖實驗
    在實驗中,如果孩子面對實心的那一邊,就能夠順利的爬過去,而面對看起來懸空仿佛懸崖的那一邊,即使家長不斷的給孩子正面往前爬的信息,但是孩子面對沒有貼紙的那一側表現得非常猶豫,不敢往前爬
  • 一個實驗,讓所有打過孩子的家長陷入沉思
    另一組中,成人和孩子則在實驗房間內玩玩具或者拼圖遊戲 10 分鐘。之後所有被測試的孩子,都被帶到另外一個擁有吸引人玩具的房間,但在不久之後會告訴所有的兒童這些玩具是給別人準備的,以激發他們的挫敗感,進而產生憤怒情緒。
  • 孩子從小恐懼「某樣事物」?生物學實驗告訴你,這其實是條件反射
    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曾做過這樣一個殘酷的生物實驗: 又名「小艾伯特實驗」,這個實驗的殘忍之處在於對象是一個九個月大的嬰兒。心理學家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證實人類的情緒是可以被條件反射的。
  • 孩子不分東南西北,學會這幾個小遊戲,孩子方向感蹭蹭「躥」
    方向感好的孩子在自我保護的能力。二、男性在方向感上更具優勢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男性的方向感總是比女性略好一點,無論是認路,還是開車,男生都顯得更具天賦。其實男女在方向感上的差異,來源於男女激素分泌的不同。
  • 心理學家的兩次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孩子的自控力要這樣培養!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