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自私,學會與人分享

2021-01-15 小小陳駕到

曾經看過一個叫做 《天堂與地獄》的寓言故事, 講的是一個年輕人想要探究天堂中幸福之人與地獄中不幸之人的生活差異,便請求上帝讓他到這兩個天壤之別的地方進行考察。在實地參觀後,年輕人驚奇地發現,幸福天堂與苦難地獄所處的環境竟然一模一樣,人們都手舉長勺圍坐在同樣飯菜的桌子前。然而天堂的人滿臉微笑,地獄的人卻一臉沮喪。其實,地獄的人之所以愁眉苦臉,是因為他們一直在用手裡的長勺敲擊他人手中的長勺,以防他人比自己先吃到飯;而天堂裡的人之所以喜笑顏開,是因為他們是用自己手中的長勺,盛滿了飯餵給對方吃,每個人都開心地享受美食。

「分享」是一種智慧,是一筆財富,是一種幸福。《天堂與地獄》的故事就生動地告訴我們,懂得分享的人可以將地獄變成天堂。然而反觀現實生活,很多人都不懂得這個道理,大多數人都死死地握住自己的長勺,不肯與人分享。

有一位農民從外地帶回了一種小麥良種,種植後果然產量大增。農民最初喜出望外,因為他成了村裡人眼中的種田能手。但沒過多久他又變得憂心忡忡,因為他害怕別人偷去了他的良種,偷去了他的那份驕傲。於是,他想盡辦法做好保密工作,拒絕村民兌換小麥種子的請求,一個人享受著豐收的喜悅。

但好景不長,到了第3年時,這位農民發現他的良種居然不再優良,變得跟普通的麥子一樣。又過了幾年,他的麥子甚至連普通的種子也不如了,產量銳減,蟲害增加,這位農民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他不甘心,便帶著自己的良種麥子跑到省城請教農科院的專家。專家聽了他的經歷之後告訴他,因為良種周圍都是普通的麥田,麥子通過花粉的相互傳播,良種在傳播中發生了變異,品質下降。如果當年他能將良種分享給大家,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了。

生活中,你是否犯過與農民同樣的錯誤,因為害怕別人分享自己的成果,處處提防小心,以至於陷入孤立的境地。最後你只能在困境中無奈地感嘆自己過往的自私表現,為曾經的不肯分享懊悔不已。其實歸根結底,你不肯與人分享的原因主要在於你害怕失去,害怕有所損失。確切地說,這是人天性的一種使然。但與人分享,看上去或許是損失了,實際上卻是收穫。

舉個例子,假如你有5個蘋果,你會怎樣分配?或許你不想失去,只想獨自享受,將它們全部吃掉,但這絕對不是智慧的做法。因為不管你吃了多少,你也只能吃到一種味道。 同樣的5個蘋果,智慧的人會拿出4個蘋果分給別人吃。儘管表面上他失去了4個蘋果,但實際上他卻贏得了4個人的友誼和好感。而且,當別人有了水果的時候,也一定會與他分享。或許他會從這個人手中得到一根香蕉,從那個人手中得到一個橘子,最後他就有可能得到5種不同的水果、5種不同的味道以及5個人生旅途中的夥伴。所以說,分享不會讓你失去什麼,反而令你得到更多。

天空與天花板的區別就在於,與人分享的叫天空,獨自享受的叫天花板。在你的人生天地中,你希望擁有一個廣闊的天空,還是僅有幾平方米的天花板呢?獨自欣賞美景當然愜意,但若能與所愛的人一起分享則更完美 ;獨自品嘗美食當然暢快,但若能與親朋好友一起共享,則更是一大樂事。

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在於分享,而不是一味地接受,一味地索取。沒有人喜歡與自私自利的人打交道,所以請你遠離自私,學會與人分享,這樣你才能收穫更多的友誼,收穫更加幸福、完美的人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很自私?三山實驗:兒童自私是自我保護的本能
    l 致使孩子自私的原因l 不能理解孩子為何會有自私的表現因為我們從小受到的教導就是,長大一定要做一個「慷慨大方」,謙遜有禮的人。因此我們在長大後,都會下意識的牴觸自私自利的人。如果讓孩子覺得你是一個特別專制的人,那麼你的孩子在與人相處時,也可能會這樣對待別人,而這樣的專制待人會使朋友都疏遠他,從而讓孩子長期處於孤獨的大環境中,進一步使孩子越來越自私。l 父母想要糾正孩子的自私,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呢?1.
  • 曾國藩:與人交往必先學會識人,掌握三條黃金法則,遠離奸詐小人
    曾國藩:與人交往必先學會識人,掌握三條黃金法則,遠離奸詐小人曾國藩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文學家。曾國藩一生奉獻與大清,被稱為晚晴四大名臣之一,在世時曾經身居高官要位,一生功不可沒,是晚晴肱骨之臣,在歷史上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曾國藩生前曾經著有《冰鑑》一書,此本書主要闡述了識人、相人並且以總結自身的曠世奇書,今天就來學習一下這本國學經典,感受曾國藩的獨特魅力與用人策略。與人交往必先學會識人,掌握三條黃金法則,遠離奸詐小人。
  • 《自私的基因》:人是自私的嗎?
    而且,很快,聽理論家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人皆自私這種說法,古已有之,荀子說:「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司馬遷觀察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近代政治哲學的鼻祖馬基雅弗利、霍布斯都以「人皆自私自利」為起點來建立政治學。經濟學裡的理性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自然科學似乎也提供支持。
  • 不要把自私「遺傳」給你的娃
    不要把自私「遺傳」給你的娃 在某個多國孩子夏令營活動當中,導師毫不客氣地指出了中國孩子的能力差,脾氣大,自私,缺乏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問題。面對導師們這樣子的評價,中國父母非常生氣,覺得人家是外國人當然說外國人的孩子好。那麼真是外國人誇大嗎?
  • 身邊自私的人通常有這幾種表現,遇到了請儘快遠離!
    正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所以說,每個人都是有私心的,但是凡事都有個度,一旦私心過了,那可就不好了,所以說一定要掌握好。那通常私心過度的人有哪幾種表現呢?今天就讓老雷來帶大家了解了解。第一種:只顧自己享受,從不顧他人感受。其實啊,這種人是自私心十分嚴重之人。
  • 極度自私的人,往往不會斤斤計較,而是擁有三個特徵
    屠格涅夫:自私的人將如孤單單的不結果實的果樹,日見枯萎。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這是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的,人也是一樣,世界上也不存在於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徵,或好或壞決定著面對生活中種種瑣事的態度。
  • 逼下屬背黑鍋走絕路,卻穩坐領導位置,為啥自私的人更能當領導?
    分享職場故事,交流職場經驗,歡迎關注「時小慢慢」。01逼下屬背鍋走絕路的人,居然有資格做領導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平凡的榮耀》給很多的職場人好好的上了一堂課。藝術來源於生活,我們在劇中的人物身上往往能夠在現實中找到原型,劇中發生的事情依稀也在現實中經歷過。
  • 心理學:「極度自私」的人,多數不會和你計較,往往都有這些特徵
    每個人的性格都存在差異,那些自私的人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而那些無私的人,他們總是能夠照顧到整體的利益,也許這就是兩種性格的人之間差距。但在社會中,很多人都比較願意和無私的人交朋友,往往都會遠離那些自私的人,但有些自私是能夠被我們接受的,並不是全部自私的人都不能接受,一些極度自私的人,相信很多人都沒有辦法去接受吧。
  • 自私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嗎?|《自私的基因》
    英國動物學家道金斯的作品《自私的基因》,就是一部從遺傳學的角度來探討物種進化的生物學著作。針對動物進化的問題,道金斯認為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個體或種群,而是基因,自私的基因。並把我們人類及其他所有動物都描述成是我們的基因創造的機器。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歸結為基因的自私行為,即為了更好地複製,傳播。所有的利他行為,也僅僅是自私目的下的有限利他行為。
  • 不如讀書吧:每日一本好書推薦《自私的基因》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貢獻在於,把根據自然選擇的社會學說的這一重要部分,用簡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橫生的語言介紹給大家,這是首次。他驚世駭俗地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我們生來是自私的。人類窺見了社會關係中基本的對稱性和邏輯性,在我們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後,我們的政治見解當會重新獲得活力,並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柱。
  • 女人要明白,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不是付出是「自私」
    或許對於女人來說,付出才是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哪怕對方根本不需要這份付出,也根本不領情,女人也會沉醉在美好的愛情幻想裡,毫無保留地付出一切。付出就有收穫這句話,若是放在事業或生活中,可能還有一定的道理,可若放在感情裡,就沒那麼貼切了。感情的世界沒有公平可言,也不是你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有的女人在感情裡耗盡了一切,到最後除了一身傷痕,什麼也沒得到。
  • 董卿太自私?愛不疚,「自私」的女人最好命
    王小波曾經說過,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提升的一個人,就是我自己。聽起來似乎有些自私,但字字在理。畢竟,父母、孩子、伴侶只能陪你走人生的一段路,陪你到最後的,只有你自己。無論你多愛一個人,也請你保留點來愛自己。當你學會了以自私的方式,好好愛自己,你的人生將變得豁然開朗。從古到今,我們都是被教育:無私奉獻、先人後己。而「自私」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貶義詞,是一種罪惡。
  • 心理學:自私是一個人最高階的精神追求,越是自私的人,越快樂
    自私可以說是人的本性,是一個人最高階的精神追求,越是自私的人,越能夠獲得快樂獎賞,與此同時,他們也會遭到唾棄。 特定社會文化和資源兩難 我們國家是一個主張集體主義的國家,任何有利於集體的行為都會被讚頌,而任何損害集體的行為都會被批評。
  • 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理察·道金斯《自私的基因》首次出版於1976年,演化理論學者道金斯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了達爾文理論,40多年來,書裡的很多觀念剛開始並不被人接受,然而,到現在受到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推崇。
  • 小孩為什麼不肯「分享」?從「三山實驗」解讀孩子的「自私」行為
    "自我中心主義"是指幼兒只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難以認識他人的觀點,認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經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應和看法。"三山實驗"表明,孩子不願分享是由於」自我中心主義「在"三山實驗"中,除了測試三歲的孩子,實驗人員還測試了5歲的孩子。
  • 三種要遠離的男人面相,貪心重、虛偽自私,不能嫁!
    若一個人髮際線重壓額頭,看上去額頭低窄,沒有氣勢,這樣的面相會阻礙一個人的運勢發展,若加之額頭有惡疤惡紋,表明這樣的人自私小氣,心胸狹窄,不懂得積極進取,貪心又重,愛佔別人便宜的心理根深蒂固,做事常常不考慮後果,不要和這種人有太多接觸。
  • 愛情相對論 自私不能有
    有的人愛得很自私,有的人在愛裡面很霸道。有些人在談戀愛的時候完全地失去自我,就是只是配合對方,不敢表達自己的喜好,對方說什麼就是什麼,完全沒有自己的意見,不喜歡也不敢說出來,怕說了會讓對方不高興,會失去對方。這種人的愛就是是犧牲是奉獻。
  • 【無智書齋】《自私的基因》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貢獻在於,把根據自然選擇的社會學說的這一重要部分,用簡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橫生的語言介紹給大家,這是第一次。他驚世駭俗地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我們生來是自私的。人類窺見了社會關係中基本的對稱性和邏輯性,在我們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後,我們的政治見解當會重新獲得活力,並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柱。
  • 人到中年才明白: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
    就好像人所說的那樣:兒女都是來討債的!  父母就像是欠債的人,被兒女們哪裡看都不順眼,這是年輕人的悲哀!  等自己也成了父母,也到中年了,才明白,除了家人,這世上,真沒幾個人真心真意對自己好的!  人到中年,先顧好自己,顧好自己的家人,再圖其他,或者說,再幫忙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這是「自私」,也是底線!
  • 「大智若愚,大愚若智」:真正的聰明人,會遠離這些人
    也許你曾經想過,讓自己學著成為一個聰明人,學來學會,終究一無所獲。應該說,聰明人不是學的,而是自己內心的一種狀態,更能看清這個世界的明暗黑白,更能看清人與人之間的利害關係,更能看清他人內心沒有說出的秘密。所以真正的聰明人才能夠明白,這些人一定要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