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理工大學發布了一則處理公告,公告中顯示該校一名大四學生範某虐貓,並拍攝視頻,在網上發布、轉發他人虐貓的視頻,學校決定給予退學處理。
範某虐貓的手段極其殘忍,在鞭打了貓之後,對貓進行剝皮、開水燙身、電擊等。我僅僅看了幾張虐貓的圖片,都難以接受,更不用說是看視頻了。在這裡就不給大家看殘忍的畫面了,想想都已經讓人不寒而慄了。
關於虐待動物,範某並不是第一人。2018年廣州一則男子在陽臺打狗的視頻在各大社交媒體曝光,引起熱議。
2016年,威海一位車主虐狗的視頻曾在網上傳播,在視頻中,車主將狗拴在車後方,由於行駛速度過快,最終狗被折磨致死。
2006年,網上有一段女孩穿高跟鞋踩死貓的視頻熱傳,非常殘忍,這個女孩是一名護士,而拍攝視頻的是一名記者,兩人將錄製下來的視頻拿到網上收費觀看。
每每看到如此血腥、殘忍的場面,都會讓人心中產生兩個疑問,如此殘忍的人會不會對其他人施暴呢?他們為什麼會如此殘忍地對待一個生命呢?
01虐待動物的人會向其他人施暴嗎
山東理工大學將範某退學處理這件事,引起了網友的討論,有人認為對範某的處罰太嚴重了,都已經大四了,被退學了,實在太可惜,為什麼不給他一次機會呢?
學校做出這樣的處理應該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學校在將範某退學之前,對他存在的心理異常問題進行過心理輔導,可能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範某的情況比較嚴重,所以才做出這樣的決定。
大家看到的可能只是範某虐貓這孤立事件,實際上這背後可能潛藏著危險的因素,很有可能虐貓的下一步就是對人施暴,進行暴力犯罪。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空穴來風。
世界反家暴聯合會曾在50所反家暴庇護機構做過調查,結果顯示:85.4%的受庇護婦女和63%的受庇護兒童反映家中動物受到虐待,83%的庇護保護機構員工反映庇護案件中會同時出現家中動物受到虐待的現象。
此外,美國聯邦調查局通過計算機分析連環強姦犯和連環殺人犯時,發現這些人通常都會具備一個共同點——曾虐待動物。
比如,「波士頓扼殺者」Albert DeSalvo,他曾殺害13名婦女,他童年時就喜歡把貓狗囚禁在盒子裡,用箭進行射殺。
美國連環殺手Ted Bundy,背負30多起命案,他對虐待寵物的祖父表示了高度的尊敬和認同,他自己也是從虐待動物開始,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淵的。
總之,大量研究證明,虐待動物的人與暴力犯罪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虐待動物的人很有可能會對其他人施暴。
02為什麼有的人會殘忍地對待動物
人類從猿類進化到人的過程中,學會了使用武器,去捕殺其他動物,這是一種生存的需要,現在人們虐待動物,很顯然不是生存的需要,大多是為了娛樂,或者獲得快感,發洩情緒。這是一種心理發展退化的返祖行為,多是因為受到挫折,生活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除此之外,「社會學習理論」心理學派的奠基人之一班杜拉認為,人的攻擊性行為是習得的結果,為此他做了著名的「波比娃娃」實驗,用來證明自己的理論。
班杜拉和研究人員將48名兒童作為被試,分為兩組,一組接觸攻擊性榜樣,另一組接觸非攻擊性榜樣。
實驗初期,攻擊組的兒童會看到成年人反覆使用各種方式攻擊波比娃娃,包括身體的攻擊和語言攻擊,持續約10分鐘。另一組的兒童,則在成人的陪伴下在房間裡玩玩具或者拼圖遊戲10分鐘。
之後,將兩組兒童帶到另外一個房間,這個房間裡有孩子們喜歡的玩具,但不久之後,這些兒童會被告知玩具不是給他們玩的,是給別人準備的,以激發他們的挫敗感,進而產生憤怒情緒。
最後,再將兒童帶到最後一個房間,這裡有各種攻擊性與非攻擊性的玩具,其中也包括之前出現的波比娃娃,實驗人員讓兒童在這個房間裡停留20分鐘。
結果攻擊組的男孩子每人平均有38次身體攻擊行為,女攻擊組的女孩子平均有近13次身體攻擊行為,還帶有攻擊性的語言去攻擊玩具。但非攻擊組只有1.5次身體攻擊行為。
這說明孩子的攻擊行為是可以通過觀察、模仿成年人的行為而形成。臨床心理學家認為,一個成年人的關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童年的關係模式,如果一個人毫無理由地去對他人施暴,很可能是他幼年時被父母殘暴地對待過。
這一點在美國聯邦和各州監獄,以及精神病犯罪研究機構統計數據中得到了證實,數據顯示:幾乎所有暴力犯罪人在童年都受過虐待,其中70%以上都是從虐待動物開始他們的暴力行為的。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被虐待的孩子長大後,要麼成為施虐者,要麼繼續被虐待。
其實,虐待動物的人內心是非常痛苦的,2006年虐貓事件中踩死貓的女人事後向網民道歉,她說道:「我不需要大家的同情,只求你們的一份理解,有誰能理解一個離異女人內心的抑鬱和對生活的煩悶,正是因為這些抑鬱和煩悶,使我對生活喪失信心,感覺到世態炎涼,致使發洩到無辜小動物身上。」
由此可見,她其實是一個非常脆弱的人,當生活中遇到不順心時,她通過虐待小動物來發洩心中的不滿,以欺凌弱者顯示自己的強大。
我們不知道她的童年經歷過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愛和尊重的家庭環境裡成長起來的孩子,心裡不會如此陰暗和邪惡,所以,請善待我們的孩子,這將決定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