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友爆料山東理工大學一名大四學生虐待流浪貓;
在貓還存活的情況下,該學生用剝皮、掏腸、火燒、電擊等殘忍的方式虐待,並拍攝視頻通過網絡宣傳販賣。
慘遭毒手的大部分為學校內的流浪貓,兩個月內已有80隻被虐至死。
雖然當事人已發布致歉書,但如此殘忍的行徑已引發公憤,網友們對此表示無法接受。
讓大家無法接受的不僅僅是因為虐貓這件事;
更是因為虐貓後當事人除了受到學校的批評教育外,並沒有其他處罰;
如此敷衍的處理方式說明校方重視程度不足,如果不嚴肅處理,這樣的學生到了社會上,又會做出什麼事呢?
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2002年時;
曾經有一位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因要「考證黑熊嗅覺是否靈敏」,在北京動物園先後用硫酸嚴重潑傷了5隻熊;
事件曝光後,因當事人的清華大學學生身份,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
最終,劉海洋被以」毀壞財物罪「被北京西城公安機關依法刑事拘留一個月。
2017年,有網友曬出一段高校學生宿舍內虐貓的視頻;
在這段視頻中,一隻橘色小貓被繩子綁著後半身,從宿舍上鋪垂下,繩子被人不斷上下搖晃,小貓身體不斷碰撞座椅,發出慘叫。
2018年,在湖北經濟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內,一隻流浪貓遭到大一新生的射殺。路過學生發現時,貓身上插著四隻箭,並被棄置在垃圾桶。
近些年來,虐待動物的新聞越來越多,而且施暴者多集中在青少年!
毫不誇張的說,這些虐待小動物的人都有可能是潛在的「殺人犯」!
也許很多家長看到這裡會不以為然:「不就是只貓嗎?不就是只動物嗎?又不是人,弄死就弄死了唄,沒啥大不了的!
尼採曾經說過:「人的道德是有一致性的,一個願意虐待動物的小孩,以後未嘗不可以殺人?」
在國外,大多數青少年犯罪和校園槍手早年都有過虐待動物的經歷。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虐殺動物是一種變態心理,是一種變態人格。
施虐者多半是因為在童年,通常在5歲前,心理上受到過創傷;
比如受到父母的虐待、毆打、遺棄,這些事情長期鬱結在心裡,成年後他就會將虐待行為施加在比他更為弱勢的人或者動物身上。
女性一般選擇比她更為弱小的動物進行傷害,如果是男性也可能會對人群產生攻擊性行為。
這些人一般分為兩種:
一種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也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甚至內心備受煎熬;
但他們不會表現出來,他們也無法抑制這種變態行為,因為只有在施虐的過程中他們才能得到巨大的存在感、滿足感。
另一種則是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那些弱小的生命不應該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它們的生命應該早點被結束。
表面上這些人看起來與常人無異;
但其實他們有明顯的特徵,他們通常不與人交往,幾乎沒有朋友,沒有婚姻,常常找不到穩定的工作,社會化程度很低。
那麼作為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孩子產生虐待動物的行為呢?
一、給孩子足夠的愛
加強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對孩子的關心不僅僅局限於物質方面,精神方面也同樣重要。
例如,多和孩子溝通,多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並對其遇到的問題及時給予疏導和幫助,讓他們在被關愛中成長。
二、緩解他的心理壓力
孩子之所以出現虐待傾向,如果不是有同樣的虐待動物的模仿對象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是因為內心有壓力。
因此,父母要詳細了解導致孩子產生這種行為的真正原因,然後針對孩子的情況進行心理疏導;
尤其要注意平時多關心孩子,多陪伴孩子,給予他足夠的溫暖,幫助他解除心理壓力。
三、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敬畏感
經常帶孩子到動物園、海洋館、野生動物園等地方玩耍,讓他多了解各種各樣的生命,發現各種動物的可愛之處,培養他和小動物之間的感情。
同時鄭重的告訴孩子,每一個生命都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可以隨便傷害。
牙膏教育衷心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在充滿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相信善良的種子,一定會成長為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