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過分地依賴別人,而要擺脫依賴心理,就必須培養性格的獨立性

2020-12-06 職場大講堂

文/Fullness——至每一個通往夢想道路上的職場人!

保持你的獨立性

陳剛曾是下崗職工,相對別的同樣遭遇的人來講還是比較幸運的。他工作的原單位倒閉之後,他因為技術過硬,性格穩重,為人誠實,而被其朋友邀請加盟到朋友的私營公司裡任技術總監,報酬十分優厚。在許多人看來,他無疑是因禍得福了。

然而,他的煩惱也因此滾滾而來。他以前像一顆螺絲釘,「擰」在工作崗位上,只要做好本職工作便可。而今,他是「眾人之上,一人之下」,很多問題需要他在朋友不在的時候拿主意。他對此深感苦惱,因為多年來他已習慣了服從上級下達的命令,如今讓他對某一問題負責、獨立做出決定、提出方案時,他就緊張不安。「我發覺自己在獨立處理問題時缺乏想像力、判斷力。多年來我習慣於附和領導的意思,全力落實領導的命令,現在,覺得自己特無能。幹不好吧,對不起朋友;想幹好吧,又不知從何處著手。」

陳剛把自己的問題歸因於習慣了執行上級的命令,個人缺乏「創造性思考」的能力。

事實上這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還有另外的原因,就是他過分地依賴別人,而要擺脫依賴心理,就必須培養性格的獨立性。

性格的獨立性,是對人們在智力活動和實際活動中,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水平而言的。具有獨立性格的人,遇事總喜歡自己動手,自己思考,能夠標新立異,自圓其說,對傳統的習慣、陳腐的觀念採取懷疑和批判的態度;而具有依賴性的人,則總是循規蹈矩,人云亦云,缺乏主見。在性格品質體系中,對創新影響力最大的,便是獨立性。

具有獨立性格的人,必然也具有創新意識。他們重視書本,但不迷信書本;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他能在掌握已有的經驗基礎上,標新立異、自圓其說。

而那些缺乏獨立性的依賴心理者,都缺乏自信,極少冒險,不肯探索,也不喜歡變更與反饋。他們在簡單的工作中或許表現還可以,但是,他們是永遠不可能獲得高峰體驗,體會不到巨大成功的喜悅。漢字雷射照排技術的開創者王選院士曾說:「在科學上要有所成就,就絕不能總跟在別人後面,而要處處爭取領先。」

事實上,心理學家指出,由於人自身的惰性和不自信在作怪,每個人都有某種程度上的依賴心理以及附和傾向,而這是發揮創造力的最大障礙。所以,如果不甘於平平庸庸、碌碌無為,那麼,你就要努力去抑制自己的依賴心理,而去培養獨立的性格。

培養獨立性,其實就是「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和「獨立思考」。有許多人並不真正了解自己能做什麼,對於自身的潛能一無所知,於是,在困難面前不知所措,要麼畏縮不前,要麼尋求「外援」。克服依賴性、培養獨立性至關重要,要從現在做起,爭取全面地認識自己,更好地做自己能做的事。

你應該從身邊小事做起,磨練自己的意志。生活中要求自己獨立處理日常事務,安排自己的生活;勇於嘗試,發掘自身的潛能;制定計劃,每周做幾件以前想做但由於各種原因而沒有做的事,如騎車郊遊,應聘某一職務等;定期反思自己,學會獨立思考,一段時間的忙碌之後,靜下心來,審視自己近期的言行,參照過去加以評判,考慮一下今後一段時間的生活;逐步決定自己的事,檢查培養效果。慢慢學會獨立處理與自己關係重大的事,並以自己日常生活中處理問題的能力來評判自己獨立性發展的狀況。

提倡獨立性並不否定生活、工作中的合作精神,相反,現實中我們應力爭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只有更好地借鑑他人的經驗,我們才有可能在今後的人生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績。培養獨立性的實質在於,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中磨練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只是隨大流,盲目地跟著別人走,這種盲從常常導致我們個性的喪失。

我想跟你分享喜樂,陪你成長,也希望你能見證我的成長。

專注於職場研究,用故事述說職場人生(請關注,每日更新)

相關焦點

  • 父母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太依賴別人
    平時孩子的起居飲食都是自己來,閨蜜是從來不會幫忙的,這樣也形成了孩子獨立的性格,反正一個人出門在外絕對沒有問題,自己照顧自己完全可以。獨立性對於孩子來說,真的很重要,俗話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確實如此。很多家長都注重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其實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好處?
  • 不過分依賴別人,才能自立於世
    依賴別人會使人失去獨立自主性。依賴別人的人不能獨立,缺乏創業的勇氣,其決斷力較差,會陷入猶豫不決的困境,一直需要別人的鼓勵和支持,藉助別人的扶助和判斷。在生活的道路上,不要總是讓別人牽著走,聽憑他人擺布,要有自主意識,絕不能出讓駕馭自身命運的權利。與獨立自主的人相比,依賴者會表現出有缺陷的性格傾向,好吃懶做,坐享其成,他們會形成一些特有的症狀。他們缺乏社會安全感,於是跟別人保持距離;他們需要別人提供意見,或依賴媒體的報導,經常受外界指使,自己好像沒有判斷能力;他們潛藏著脆弱,沒有機智應變的能力。
  • 自立於世不過分依賴別人
    當然,並不是說依賴別人的幫助有什麼不好,而是說,人要懂得堅持做自己,不要過分依賴別人的幫助,依賴往往會使人迷失自我,無法自立於世。在尼日境內的撒哈拉沙漠中生長了一棵合歡樹,據說已經活了一千八百多年, 人們都稱它為「神樹」。
  • 最無法駕馭的三大星座,性格強勢,氣場強大,從不依賴任何人
    對於獅子座的人來說,比起什麼東西都靠向別人索取得到,他們更傾向於自己獨立努力去得到這件東西。他們不喜歡「嗟來之食」,天生獨立的他們不會允許自己成為別人的附屬品和拖累。在他們看來,獨立是每個人成長的必修課,過度依賴他人反而不利於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同時,獅子座的性格中有非常沉穩可靠的一面,比起依賴別人,他們通常扮演的是被依賴的角色。
  • 擺脫路徑依賴,踢開你人生的第一塊絆腳石
    大家好,這裡是藍哥財商,今天我們來聊什麼是「路徑依賴」。路徑依賴是指:」人類社會中所有事物的推進,都會像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樣,一旦進入某個路徑,就會沿著這個路徑一直發展下去,讓你不容易擺脫。」我們知道牛頓力學第一定律說的是慣性,不管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你要改變它的狀態就必須施予外力,但是這僅僅存在於物理世界。科學家要研究的是,這種慣性在其他領域是否也有,比如生命科學,經濟學,社會學。兒子生下來長得像父母,而不會像其他人,這是基因複製的慣性嗎?
  • 自立於世,不依賴別人,真正的幸福屬於自立自強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中國有句老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而不是一味地依賴別人的幫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寫過一首詩: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老子,不算是好漢。
  • 依賴別人沒有前途《永遠不要找別人要安全感》學會獨立、自立
    1.依賴,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依賴一個東西,他一定會很無情地給你打擊。 一個期望從別處獲得安全感的人,一定會最終失望和痛苦。2.某些時候,你其實並不是必須有安全感才行的。 你總是想到它,是因為它是一個藉口。 是你軟弱,貪婪和懶惰的藉口而已。一個總強調自己需要安全感的人,是貪心的。
  • 擺脫「定向思維」,遠離線性成長路徑的依賴
    可能父母潛意識的意願想讓孩子有好的學習,變得更優秀,結果,因為「過度的定向期望」,結果忽略了孩子的「興趣培養」,最後使事情朝反的一個方向發展了。2.不要做「定向思維」的奴隸步入社會中,多數人在決策一件事的時候,都有「別人會怎麼看」,「他會怎麼想我的舉止」的思維,這種定向思維的方式算是最普通不過的了,多數發生在心智不成熟的人身上。
  • 擺脫路徑依賴 開啟發展新局
    擺脫傳統發展路徑依賴,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我們的政治要求
  • 不要過分依賴護膚品!讀懂正確的7天「肌斷食」方法
    「肌斷食」這個理念最初是由日本美容教母——佐伯千津提出的方法,在《不要過分依賴化妝品》中寫道:肌膚就像我們的胃,吃了太多的大魚大肉,就會不舒服,需要吃幾天清淡的緩和一下,肌膚也是一樣的。她主張:一周挑出一天給肌膚休息,什麼都不要用,包括水和防曬。後來「肌斷食」傳到國內,被皮膚科醫生又稍做了改變。
  • 過度依賴別人,會讓你失去自我價值
    但是,不管感情如何深厚,你們都是來自兩個家庭的人,不同的環境會造就不一樣的性格。熱戀時期的依賴可能會讓人感覺到甜蜜,但是過分依賴就會變成對方的負擔。這樣的狀況,對你們的感情只能是一種負擔,毫無美感。梅梅是個溫婉的女子,說話輕聲低語。
  • 為什麼不能過分依賴社交機器人的陪伴?
    原創 韓焱精選 湛廬文化為什麼人們不能過分依賴社交機器人的陪伴?當別人也有同樣的表情變化時,我們能夠看得懂。當和孤獨症或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打交道時,我們會很不舒服,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表情變化。孩子將機器人作為模仿對象會造成怎樣的結果還不得而知,也許結果是災難性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定要伴隨著人的觸摸、說話。人類應該由人類撫養大。
  • 方向感差也是一種性格缺陷
    方向感與性格的研究,最初起源於直覺判斷的心理實踐。有心理學者做過一個實現,證明性格與方向感有著密切的關聯。在實驗室裡,有一個可以旋轉的房子,房子裡有把可以旋轉的椅子, 實驗時,要求受測者坐在椅子上,研究者讓他把自己調到與水平面垂直的位置。按照預想,不同受測者的差異應該不是很大,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
  • 「觸覺依賴」是什麼鬼?點開對照看看,可能你家孩子就有這樣的問題
    > 1.不停吸吮手指頭,咬指甲; 2.過分依賴奶嘴; 3.過度依戀自己的毛絨玩具或小棉被; 4.過分喜歡觸摸別人或某些物品; 5.需要父母給予特別多的撫摸。但是,如果形成上述種種過分依賴的行為,就有可能影響到孩子之後的成長和正常的學習生活。 因此,孩子的過分依賴行為和不良的習慣一定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 厲以寧:擺脫路徑依賴,在新思路指導下前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亞洲非洲一些獨立的國家,想早日擺脫貧困狀態,聽從了某些研究發展經濟學家的意見,引進外資,結果,雖然經濟增長率高了,人均GDP增大了,但沒有改變原來的體制,依然處於貧困之中。儘管在強調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候,一再提到新發展方式對舊發展方式要替代,但路徑依賴的影響不可小視,不少人認為中國的國情還是慢慢地改,這樣可以速度慢的新發展方式還在推。這樣是一個大的問題,傳統發展模式它是不會自動退出的,要擠它,這樣才能找到新發展方式。路徑依賴在思想上成為一個障礙,這個障礙是什麼?
  • 在相互依賴中運用要事第一,達到協作增效
    她氣呼呼地聲嘶力竭地喊著:"都是我那殺千刀的老公跟我吵的,我恨不得對他千刀萬剮!"「淡定,淡定,不為你自己,也得為肚子裡的二寶著想一下。「我連忙安撫這位氣呼呼的孕婦。唉,這對小夫妻,總愛爭過輸贏,結果兩敗俱傷。他們怎麼就不懂得,一家人,本來就是相互依賴的關係的呢。
  • 堅決破除「路徑依賴」
    那種不顧環境變化、不知靈活應變的思維定式,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路徑依賴」。然而,時至今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路徑依賴」依然還大有市場。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但有的人思想還停留在過去時。比如,過去推動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憑藉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集聚資源,使得地區生產總值得以迅速增長。
  • 懂得路徑依賴,助你擺脫職場平庸
    03正確利用路徑依賴,助你擺脫平庸,獲得職場成功1、三點交叉,做好最初的職業選擇,避免走入壞路徑要知道,換職業賽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別問我怎麼知道的)因此,在一開始就慎重地選擇自己的職業道路,就特別重要。那怎麼在職業開端做好選擇呢?我們可以試試三點交叉法。所謂三點交叉法,就是從我們自己的興趣、能力、利益,這三個點圈出重疊點,這個重疊點,大概率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 運用「路徑依賴理論」,讓學習成為習慣
    英國作家薩克雷曾經說過:「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葉聖陶先生也曾語重心長地說:「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虧,想改也不容易了。」所以好習慣是助推器,是助人騰飛的動力,而壞習慣是枷鎖,是難以掙脫的羈絆。
  • 擺脫對「五多」的路徑依賴
    對他們來說,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已成為一種工作方式、工作流程、工作習慣,甚至是路徑依賴。「五多」問題,其蔓在下,其根在上。這裡的「上」主要體現在個別領導幹部的思想上。有的是錯誤政績觀作怪,熱衷於把活動搞多、把陣勢搞大、把名頭搞響,不顧基層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有的擺脫不了慣性思維,總感到文件不轉發就是不敏感、工作不留痕就是不落實。不下決心拔除這些思想上的病根子,克服「五多」就會成為空談。「欲事立,須是心立。」思想是行動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