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分依賴別人,才能自立於世

2020-12-06 華億學者

上天寵愛那些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人,自立精神是個人發展與進步的動力和根源,生活中各個領域裡都少不了它,它是一個人內心強大的真正源泉。

依賴別人會使人失去獨立自主性。依賴別人的人不能獨立,缺乏創業的勇氣,其決斷力較差,會陷入猶豫不決的困境,一直需要別人的鼓勵和支持,藉助別人的扶助和判斷。

自力更生與依賴他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表面看起來二者沒有任何聯繫,甚至是相互排斥不可結合的,但實際上它們之間又存在著一些聯繫,只有將二者相互結合才能形成一種高尚的依賴和自立。

人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人的命,天註定」,其實真正掌握命運的人就是自己。一個只盼望著上天為自己賜福的人,將永遠受制於人,或被人、物所「奴役」,永遠享受不到幸福、成功的甘甜。

人在發展、創業的道路上,需要一種坦然的、平靜的、自由自在的心理狀態。自主是創新的催化劑,如果不能獨立做人、自主辦事,那麼你將註定「享受」平庸。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別人替自己選擇,那樣便成了一個被他人操縱的機器,完全失去了自我意識,這樣的人生也是可悲的。

心理學家布伯曾說:「凡失敗者,皆不知自己為何失敗;凡成功者,皆能非常清晰地認識自己。」這裡所謂的失敗者是指那些不具備獨立精神的人;而成功者,在人們眼裡其責任心非常強,而且具備頑強的自主能力,他們不會以他人的意志為轉移,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主見,換個說法就是,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一位身患殘疾的年輕人,並沒有因命運的不公而放棄努力,他以50元錢起步,一直到成為報販之王,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他沒有靠誰的青睞、誰的施捨來打天下,而是憑著自強不息和聰明才智取得了成功。

他給人們傳授了成功的經驗,就是自己掌控命運,不被困難打倒,不能把人生設計成打工一族。打工只是初闖天下的權宜之計,並不是自己要走的路,更不是自己想開闢的那片天地。

他們懂得堅持原則,同時也要有靈活運轉的策略。他們擅於把握時機,摸準「氣候」,適時適度,有理有節。如有需要,「該出手時就出手」,有時需稍斂鋒芒,握緊拳頭,靜觀事態發展;有時需要針鋒相對,有時又需要互助友愛;有時需要融入群體,有時又需要潛心獨處;有時需要緊張工作,有時又需要放鬆休閒;有時需要堅決抗衡,有時又需要果斷退兵;有時需要陳述己見,有時又需要沉默以對;有時要善握良機,有時又需要靜心守候。人生中,有許多既對立又統一的東西,能辯證待之,方能取得人生的主動權。

擅於駕馭自己命運的人,是最容易取得成功的。在生活的道路上,不要總是讓別人牽著走,聽憑他人擺布,要有自主意識,絕不能出讓駕馭自身命運的權利。

與獨立自主的人相比,依賴者會表現出有缺陷的性格傾向,好吃懶做,坐享其成,他們會形成一些特有的症狀。他們缺乏社會安全感,於是跟別人保持距離;他們需要別人提供意見,或依賴媒體的報導,經常受外界指使,自己好像沒有判斷能力;他們潛藏著脆弱,沒有機智應變的能力。

生活的真正實質在於獨立。如果向一個有依賴性的人問一些問題的話,就會驚奇地發現,他最欽佩的正是那些敢於獨立思考、獨立行事的人。正因為這樣,如果你選擇了獨立,肯定會活出自己的精彩。

1987年的春天,加德納和夫人埃倫攜帶1986年1月剛從臺灣收養的中國血統男孩班傑明·加德納,在南京退留了一個月。他們夫妻帶著孩子,出入幼兒園和小學,進行藝術教育的調研和交流,住在南京當時最好的金陵飯店。

金陵飯店是一家位於市中心的豪華賓館,條件優越,設施齊全,無可挑則。但是,房間的一把鑰匙和兒子班傑明的故事,引發了加德納對於中國的傳統教育和美中教育的比較。

房間的鑰匙附著在一個較大的塑料牌子上,牌子上註明了房間號碼。賓館要求客人在離開飯店的時候,連塑料牌子一起留下房間的鑰匙。要麼交給服務員,要麼通過一個插孔,將鑰匙放進特定的插座中去。由於插座上的孔是長方形的而且很狹窄,鑰匙後面又連著塑料牌,所以必須小心地擺好位置,才能將鑰匙緊貼著插座上的鑰匙孔放進去。

當時他們的養子班傑明只有一歲半,卻非常喜歡攜帶這把鑰匙,並搖晃它使之發出聲響。他還喜歡從插座上鑰匙孔附近的地方,試著移動鑰匙,力圖將它插進鑰匙孔。由於他年齡太小,又沒有使用經驗,經常失敗。但是班傑明不在乎,可能是喜歡聽鑰匙與門的撞擊聲音,或者喜歡這麼做時的感覺,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並從中獲得極大的快樂。但他往往要失敗好幾次,鑰匙才能進入鑰匙孔。

加德納和妻子埃倫非常高興班傑明這麼做。因為他們一般沒有急事,也不認為這種失敗有害,班傑明也就有足夠的時間嘗試這種遊戲。

但是加德納夫婦很快就發現附近的服務員、甚至偶爾從旁路過的旅客,都會過來觀看。只要他們看到班傑明失敗了,就忍不住要「幫忙」。他們把著孩子的手,將鑰匙朝向鑰匙孔,必要時糾正班傑明的方向,幫助他把鑰匙插進孔中。然後,他們就向加德納和埃倫露出微笑,似乎等待一聲感謝。

加德納夫婦並不願意表示感謝。因為班傑明沒有到處亂跑,旁人沒有監護和幫助的必要。父母就在旁邊,而且知道他在幹什麼,並沒有進行幹預,旁人的「幫忙」使加德納夫婦非常尷尬。

因為他們很清楚地知道父母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在這方面,他們和那些中國的好心人產生了分歧。

當代一部分中國孩子,由於一直是在大人們的嚴密庇護下生活的,加之家庭的溺愛、學校教育方式的種種缺陷等,不少孩子自小養成了非常嚴重的依賴心理。

日常生活中、學習中稍稍遇到一點兒困難,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而是求助於別人。長此以往,降低了孩子的生活適應能力,弱化了孩子的心理素質。於孩子將來的生活、事業是極其不利的。

加德納夫婦同情地聽著這些他們不能同意的解釋。他們贊成有的時候告訴一個孩子做什麼是重要的,他們也不願意班傑明失望、有挫敗感。但是正像加德納說的,班傑明並沒有因為自已失敗的嘗試而灰心,相反,孩子感到的是高興。為此,教授夫婦進一步向自己的中國同行說明,大多數美國人對於此事有不同的觀點。

首先,加德納夫婦對於班傑明是否能將鑰匙插入鑰匙孔並不介意,他們關注的是班傑明是否愉快、是否進行了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說他們夫婦袖手旁觀的同時想教給孩子點什麼,就是一個人應該有效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遇到的問題。這種依靠自己的價值原則,是美國中產階級養育子女的行為。

他們認為,如果手把手地教給孩子怎樣準確地做一件事,如將鑰匙放進鑰匙孔、畫一隻公雞,或怎樣為做錯的事道歉,他不大可能自己領會到完成這個任務的方法。美國人在很多情況下必須學會自己思考、依靠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甚至自己去發現需要創造性答案的新問題。

而「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的中國人則更加習慣於依賴什麼人,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要尋求朋友的幫助。而美國人,則更強調依靠自己,個人奮鬥。

從這個「鑰匙和鑰匙孔事件」的表面上看,與美國的父母比起來,中國的父母更願意作為孩子的保護人,更願意手把手教會孩子做一切事。

如今,手機幾乎成了人們的必備通訊手段,它為我們提供了諸多的方便,被稱為護身符。然而方便之餘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在現實生活裡:手機是護身符的這種觀念帶來的安全感是幻象還是真實?手機到底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還是變得更糟?

毫無疑問,及時地撥打電話能夠拯救生命。人們可以報告火警、盜竊、心臟病突發和車禍;父母可以隨時了解孩子的情況;成年的兒女也可以和老邁的父母隨時聯絡。然而在最近,越來越多的專家開始認為:手機的使用讓我們的自主空間變小,同時也讓我們依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弱。

據New Atlantis雜誌的高級編輯、深入探討手機的社會效應的文章「我們的手機,我們自己」的作者Christine Rosen表示,由於事無大小都可以輕易地獲得即時的建議,這使得手機用戶在面臨任何不確定的事情時,用撥號代替了決定。買綠色的毛衣還是買藍色的?吃pizza還是吃中國菜?走橋還是走隧道?當在一分鐘之內就可以召集人開會的時候,為什麼還要自己動腦呢?

「手機導致了依賴,」某女士說,「手機腐蝕了美國社會裡一種行將消失的東西:依靠自己。」她舉了一個例子:「過去,我學過怎樣換輪胎,所以我可以自己動手。但是現在誰還自己換輪胎?你會直接打電話給AAA。」

而且,奇怪的是能經常與朋友和家人聯絡會導致一種新形式的不安全感。例如,對於父母來說,打電話給小孩能使自己放心,但是當小孩不接電話時,父母會開始往最壞的方向想。

越能方便地接觸到他人,那麼在你接觸不到這個人的時候,就越讓你擔心。手機的這種保護者和奴役者的二重性,在很多方面體現的特別明顯。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缺乏自我,不是因為我們的獨立性小了,而是因為我們更多地聯繫在一起,遺忘了依靠自己的意識。

所以,重新正視自己,撿回丟掉的意識,一味依賴別人就會迷失自己,生命的藍圖就像滿天的繁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依靠自己,挖掘出自己的潛能,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就會領略到人生壯麗的風景。

相關焦點

  • 自立於世不過分依賴別人
    人生最可靠的依賴就是自立自強。只有擁有了自立於世的智慧和勇氣,才能夠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海克脫.倍裡奧是法國19世紀著名的音樂家,但是他的成才之路卻充滿了坎坷。當然,並不是說依賴別人的幫助有什麼不好,而是說,人要懂得堅持做自己,不要過分依賴別人的幫助,依賴往往會使人迷失自我,無法自立於世。在尼日境內的撒哈拉沙漠中生長了一棵合歡樹,據說已經活了一千八百多年, 人們都稱它為「神樹」。
  • 自立於世,不依賴別人,真正的幸福屬於自立自強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中國有句老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而不是一味地依賴別人的幫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寫過一首詩: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老子,不算是好漢。
  • 不要過分地依賴別人,而要擺脫依賴心理,就必須培養性格的獨立性
    還有另外的原因,就是他過分地依賴別人,而要擺脫依賴心理,就必須培養性格的獨立性。性格的獨立性,是對人們在智力活動和實際活動中,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水平而言的。具有獨立性格的人,遇事總喜歡自己動手,自己思考,能夠標新立異,自圓其說,對傳統的習慣、陳腐的觀念採取懷疑和批判的態度;而具有依賴性的人,則總是循規蹈矩,人云亦云,缺乏主見。
  • 為什麼不能過分依賴社交機器人的陪伴?
    原創 韓焱精選 湛廬文化為什麼人們不能過分依賴社交機器人的陪伴?作者認為,如果你把自己應該給予家人的「愛的付出」讓機器人替你來做,那麼,在你卸下了關心別人的「負擔」的時候,也就等於放棄了彼此之間的責任。長此以往,人在情感上會變得粗鄙和退化。人類應該由人類來陪伴。當你能給予別人關愛,你才成為更加完整的人。
  • 過度依賴別人,會讓你失去自我價值
    01感情上,太過依賴別人,你會變成一顆菟絲草依賴,在感情裡,是一種信任,也是對另一半的全心全意,和對兩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肯定但是,不管感情如何深厚,你們都是來自兩個家庭的人,不同的環境會造就不一樣的性格。熱戀時期的依賴可能會讓人感覺到甜蜜,但是過分依賴就會變成對方的負擔。這樣的狀況,對你們的感情只能是一種負擔,毫無美感。梅梅是個溫婉的女子,說話輕聲低語。
  • 我以為我和別人不一樣結果我還不如別人
    我以為我和別人不一樣 結果我還不如別人我以為我和別人不一樣,結果還不如別人。 時間告訴我,任何東西都會過期。心軟就像一把刺刀,送給了別人捅傷了自己。所有的心酸與難過都是你以為放不下的故事。我仍對你難以釋懷,但我不再對你滿懷期待。以後的生活中不會再過分的去依賴誰,失去的滋味真的嘗夠了。 我不知道離別的滋味是這樣悽涼,我不知道說聲再見要這麼堅強。一輩子的承諾,不能輕易說出口,因為你給不起我未來。
  • 不要過分依賴護膚品!讀懂正確的7天「肌斷食」方法
    (見下圖,說實話只看到這些我也心動呀)於是真的有一大批妹子開始跟風,不管自己是啥皮,耐不耐受,抱著「別人說好我也試試」的心態摩拳擦掌,也不管正確的方法到底是啥,就開始連著7天什麼也不塗,7天後幹到滿臉爆皮,再去網上一通謾罵。哎……且不說」肌斷食」到底可不可靠,你們在做之前起碼先做好功課,好好了解了解人家是什麼吧?那麼,「肌斷食」到底是什麼呢?
  • 「觸覺依賴」是什麼鬼?點開對照看看,可能你家孩子就有這樣的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自身也會逐漸明白這種過分依賴行為是不好的現象,但卻由於自身的需要,無法控制和改變。> 1.不停吸吮手指頭,咬指甲; 2.過分依賴奶嘴; 3.過度依戀自己的毛絨玩具或小棉被; 4.過分喜歡觸摸別人或某些物品; 5.需要父母給予特別多的撫摸。
  • 「大象腿」還是要謹慎,不可過分依賴打底褲,放大了自身的缺點!
    「大象腿」還是要謹慎,不可過分依賴打底褲,放大了自身的缺點!    像這位美女的身材,並不能用胖來形容,但卻受困於「大象腿」,導致自己的身材比例不協調,這個時候穿搭就很難處理,需要你兼顧到幾個方面。
  • 依賴別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沒有安全感的事
    別因為太依賴別人,把獨立和強大的機會都讓給了別人。張方宇曾經在《單獨中的洞見》中有這樣的描述:多數人所尋求的安全感,實際上只是一種舒適的監禁。初識不更事,如今細細品味這句話,真的覺得好有道理。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有個人依賴就可以萬事無憂了,卻不曾想,依賴別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沒有安全感的事。01記得曾經看過的一檔節目,江西衛視《金牌調解》中,有過這樣一個事例:一名姓李的女子,嫁給了比自己大19歲的丈夫。
  • 為什麼你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對你好?
    為什麼你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對你好?所以,我們要懂得:對人,七分好,且留三分陪著自己慢慢變老吧,,,俗話說得好:飯吃七分飽,對人七分好。對身邊的人,不管是同事,還是朋友,還是親人,我們儘量要對他們好。一個人在工作單位,只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其實,就是盡到了本分,履行完了職責,不給單位,不給他人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煩,其實,這就是這一種好了,這種好,說多不好,說少也不對,但起碼,可以獲得五分好的肯定。那麼,我們再分出兩分還給同事,陪他們散散心說說話,幫忙同事做點自己能辦到的事情,就有了七分好了。剩下的三分好,我們還是留給自己吧。
  • 依賴別人沒有前途《永遠不要找別人要安全感》學會獨立、自立
    1.依賴,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依賴一個東西,他一定會很無情地給你打擊。 一個期望從別處獲得安全感的人,一定會最終失望和痛苦。2.某些時候,你其實並不是必須有安全感才行的。 你總是想到它,是因為它是一個藉口。 是你軟弱,貪婪和懶惰的藉口而已。一個總強調自己需要安全感的人,是貪心的。
  • 父母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太依賴別人
    1、孩子思想和行為獨立,從來不會依賴別人當孩子遇到問題,不同的孩子處理心態和方式不同。獨立的孩子會依靠自己的思維和能力解決,即便是最後無法短時間內通過自己去處理,他們也不會依賴別人,孩子會堅持己見嘗試找出解決的辦法,這樣的孩子可以從中鍛鍊思維的開發能力,孩子會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 什麼是依賴共生關係?| What is『Co-dependency』?
    在一段狹義的Codependency的關係中,兩個人都具有這樣的特點,需要一方有生理或精神上的成癮(嗜賭、性成癮、物質成癮等),造成這個人功能低下,極端對自己不負責任;而另一個人則高度依賴這個人的「社會生活功能低下」和「不負責任」,在過分地、強制地、照顧另一方中獲得自己的價值感。
  • 過度的依賴別人建議、會使人失去最基本的判斷!
    但是我看老奶奶穿著不太很有錢的那種,就是普通的農村奶奶,可能是某個孫女孫子給了些錢,就想買個首飾帶帶,要急用錢能變現錢。看著銷售員天花亂墜的推薦,老奶奶也動心了。我實在忍不住過去指著那些足金的對老奶奶說了一句:要買買那種足金的,不想帶了換錢多些!老奶奶猶豫了,在他們的映像裡,那個年代真金白銀的,還會貶值的嗎?然後迷惑的看了我一眼,猶豫地走了!然後銷售員看著我的臉色頓時黑了!然後我也灰溜溜的走了!
  • 假性親密與依賴共生(Codependency)
    例如,一對伴侶中一方酒精成癮,導致自身功能低下;而另一方則依賴於伴侶的這種功能低下,給出強制性的照顧(caretake),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Codependency的本質是一個人無法依賴自己內在的自我、或自身完全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動。他們的行動和自我價值都依附於外界的東西,可能是人,可能是成癮物質等。
  • 「夜讀」別人都在進步,你卻碌碌無為,怎麼辦?
    有人說,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做別人做不了或者不願做的事情;一種是把人人都能做的事情做到頂尖。這個時代最好的「鐵飯碗」,是你的不可替代性。提升能力、打磨專業,擁有一技之長,掌握稀缺技能,是對抗焦慮最好的辦法。二是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遇事只會發洩情緒,是無能的表現。情緒處理不好,事情只會更糟糕。
  • 愛得清醒,也很卑微,這些星座,不敢高估,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分量
    在愛情裡,有些人總是沒有安全感,愛得很克制,很清醒,不敢去相信,也無法交付所有。甚至,他們從來不敢去估量,自己在別人心中是否有位置,有分量,愛得很卑微。十二星座中,有哪些星座是這樣的,一起來了解一下。#星座#01摩羯座:小心翼翼,不敢過分期待和依賴
  • 地球上的生物都依賴氧氣才能生存,那麼外星人是不是也同樣如此?
    地球上的生物都依賴氧氣才能生存,那麼外星人是不是也同樣如此?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都依賴氧氣,這是由地球的環境決定的。其實早在25億年前,地球上幾乎沒有氧氣,也沒有動植物,唯一的生命就是微生物,比如細菌,這些細菌不需要氧氣就能新陳代謝。之後地球上經歷了一次大爆發,導致地球上一切生命都變了。
  • 男子拒絕offer被HR私下「抹黑」,聯繫錄取公司聯合封殺,過分!
    而今天要跟大家聊的這個話題就是如此,企業hr把自己吸收人才的任務,誤認為是自己的權利,以至於「過分」的優越感,讓他覺得「被候選人拒絕」這件事,傷了自己的自尊,從而對候選者實行打擊報復。到底有何資格對別人進行評判?這樣的hr連最起碼的專業素質都沒有,如何能為企業招賢納士?莫名的優越感讓此HR忘了的位置,說白了自己也是為別人打工,而他卻拿著雞毛當令箭,這樣的人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