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能過分依賴社交機器人的陪伴?

2020-11-23 澎湃新聞

原創 韓焱精選 湛廬文化

為什麼人們不能過分依賴社交機器人的陪伴?

高科技產品讓人們的社交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人與社交機器人的關係逐漸升溫,越來越多的陪伴型機器人出現在孩子身邊,越來越多的看護型機器人出現在老人身邊。

作者認為,如果你把自己應該給予家人的「愛的付出」讓機器人替你來做,那麼,在你卸下了關心別人的「負擔」的時候,也就等於放棄了彼此之間的責任。長此以往,人在情感上會變得粗鄙和退化。

人類應該由人類來陪伴。當你能給予別人關愛,你才成為更加完整的人。

《群體性孤獨》

作者:(美)雪莉·特克爾

譯者:周逵 劉菁荊

五年級的孩子為他們的祖父母考慮機器人伴侶,並提問「難道我們沒有人來做這項工作了嗎」的時候,我們知道他們在問什麼:「難道照顧他們不是我們父母的職責嗎?」再一步提問:「如果有一天我們也變得『不方便』的時候,會有人照顧我們嗎?」當我們考慮機器人在我們未來生活中的作用時,我們要考慮對彼此的責任。

為什麼我們想要機器人照顧我們?我能理解在戰爭、太空探索和醫療過程中,機器人與人的合作關係的各種優點。我理解機器人在一些危險環境中可以發揮巨大作用。但是為什麼我們如此熱衷於讓機器人「照顧」?對我來說它似乎是一種禁忌,一項「被禁止的實驗」。

並不是每個人都以這樣的方式來看這個問題。一些人認為保姆機器人應該是一種常識。60歲的波特剛剛失去了久病的愛妻。他認為如果機器人可以「幫忙做一些雜活,就可以為護士騰出更多的時間做一些人性化和情感化的照顧」。

但是情感的關係常常附著在時間上。

花時間照顧小孩,為他們做許多基本的事情,是建立和孩子之間情感的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孩子們會變得很自信,因為他們被無條件地愛著。我們也證明了自己有關心和愛其他人的能力。那些生病的人和老年人也理所應當獲得同樣的基本信任。當我們能給予別人關愛,我們才成為更加完整的人。

為機器人保姆辯護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對於有些特殊的人群來說,保姆是不是機器人都沒有太大的區別,例如老年痴呆症患者。問題是我們並不清楚這樣的病人是如何感知人的聲音、面容和撫摸的。因此,用機器人取代人類照顧他們,也許並非「沒有區別」。

需要再次說明的是,將愛的付出用機器人代替,改變了愛的付出者本身。一旦我們失去了關心別人的「負擔」,我們也就等於放棄了作為人類對彼此的責任。

女兒希望有液壓手臂幫她抬起臥床不起的母親,是因為她想要和母親更加親近。對於女兒來說,最後的照顧是她和母親最珍貴的共同經歷之一。如果我們剝奪了這樣的機會,那麼我們有可能會變得粗鄙和退化。並且既然有照顧老人的機器人、機器護士,那麼照顧孩子是不是也可以用機器人呢?

為什麼我們想給孩子一個機器人夥伴呢?正如我之前所說,孩子和社交機器人的關係,與孩子和玩偶的關係非常不同。孩子們不會模仿玩偶的表情,而是會將人的表情投射到玩偶身上。而對於機器人保姆來說,因為外觀和人很接近,則有可能成為孩子們模仿的對象。這裡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人類的語調、表情有無限種組合,這是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學習來的。

看到我們有興趣的事物,我們「兩眼發光」;遇到焦慮的事情,我們的表情會「陰鬱」下來。當別人也有同樣的表情變化時,我們能夠看得懂。當和孤獨症或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打交道時,我們會很不舒服,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表情變化。孩子將機器人作為模仿對象會造成怎樣的結果還不得而知,也許結果是災難性的。

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定要伴隨著人的觸摸、說話。人類應該由人類撫養大。

當我提出這種觀點的時候,很多人反擊說,即便如此,機器人還是可以為小孩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例如給他們餵飯或者給他們換尿布。但是當孩子被機器人餵豆角吃的時候,他們不會將吃飯和人的陪伴、說話和放鬆聯繫在一起。吃飯的過程將會和情感培養無關。

如果孩子的尿布由機器人來換,孩子將不會感覺到他們的身體被其他人很有愛地照顧。我們為什麼要承擔這樣的風險呢?

一些人或許會說,我們已經完成了一個被禁止的實驗。把我們自己當作一個失控的研究對象,並且發現了許多讓人沮喪的結果。我們之間的聯繫程度前所未有,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遍體鱗傷。

2010年,有學者進行了一份歷時30多年、來自超過14000名大學生的數據調研,結果顯示,自2000年以後,年輕人對其他人的關注和興趣開始銳減。如今的大學生已經很少有人會去換位思考別人的感受。

研究者認為,學生缺乏同情心與網路遊戲和Facebook的出現有關。網絡關係也可能是很深刻的感受,但是你只需要和別人在遊戲世界或者社交媒介呈現出來的那部分打交道。年輕人不願意更多地了解對方,久而久之,他們也失去了了解的願望。於是有人說,孩子們全神貫注於社交媒介上的「朋友」和「粉絲」,進而失去了對真正友誼的興趣。

這些發現印證了那些精神治療分析師,如精神病專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工作者的觀點,他們告訴我,越來越多的病人心不在焉,甚至忘記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禮貌,抱著很強的目的性,沉迷在他們的媒介世界中,這些人對身邊的現實世界漠不關心。換言之,這是一種原始的條件反射。他們的心不在焉並非是一種冒犯,只是他們自己看不到這一點。

《群體性孤獨》

作者:(美)雪莉·特克爾

譯者:周逵 劉菁荊

好,以上就是我為你精選的內容,我在閱讀資料裡為你準備了本期音頻的金句卡片,歡迎你收聽《群體性孤獨》的全本有聲書,也歡迎你閱讀完整版的電子書,在湛廬閱讀App上都可以找到。當然也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精彩觀點。更希望你能把咱們的專欄轉發給自己的朋友。

韓焱精選,明天見!

· 韓焱精選·

湛廬創始人韓焱老師將用專業出版人的視角,每天為你推薦一本好書。專欄將用一條音頻,一段文字,解開你的閱讀困擾。和你一起親自閱讀,與最聰明的人共同進化。

End

新媒體編輯/Eurus

//湛廬文化//

掃碼即可關注湛廬文化,

與最聰明的人共同進化!

原標題:《為什麼不能過分依賴社交機器人的陪伴?》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雲知聲聰聰陪伴教育機器人,孩子的專屬「AI家教」
    前不久,在和朋友交流帶娃經驗時提起這事兒,朋友推薦可以購買一臺兒童機器人,不僅能起到學習陪伴的作用,還可以一定程度引導孩子的習慣養成。於是趁著雙十二各電商大促之前考察了下市面上的兒童機器人產品。最終決定購買這臺雲知聲公司出品的聰聰AI陪伴教育機器人,接下來就把個人的一些感受分享給大家。
  • 在陪伴機器人到來以前,先為機器立心
    對於各種陪伴機器人,不論是無形的智能軟體或智能音箱,還是將來可能出現的外形上能以假亂真的人形機器人,都是在功能上可以與人交互的智能體或者行動者。在這樣的背景下,「機器人」成為人們可能聯想到的某種與人的「形象」有關的對象或實體。它們是可以與人產生交互關係的對象,而不僅僅是某種純粹的工具或機器。
  • 不要過分地依賴別人,而要擺脫依賴心理,就必須培養性格的獨立性
    還有另外的原因,就是他過分地依賴別人,而要擺脫依賴心理,就必須培養性格的獨立性。性格的獨立性,是對人們在智力活動和實際活動中,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水平而言的。具有獨立性格的人,遇事總喜歡自己動手,自己思考,能夠標新立異,自圓其說,對傳統的習慣、陳腐的觀念採取懷疑和批判的態度;而具有依賴性的人,則總是循規蹈矩,人云亦云,缺乏主見。
  • 為啥「女性機器人」不能生孩子,卻深受男用戶的喜愛?
    為啥「女性機器人」不能生孩子,卻深受男用戶的喜愛?但是大家又提出了相關疑問,說女性機器人並不能生孩子,為什麼會如此受到異性的歡迎?這其中有什麼貓膩嗎?而且自古的道理就是異性相吸,他們選擇一個女性機器人也無可厚非。
  • 專訪「多智能體」先驅麥可:當AI學會人類社交,「機器人總動員...
    因此,麥可·伍爾德裡奇正在與團隊研究如何讓AI系統去學習人類的社交行為,以人類的社交方式進行智能互聯。AI技術已經有很多主流的落地應用,比如Siri、Alexa和Cortana這種AI助手。它既能以軟體形式存在,又能以機器人、汽車這種硬體形式存在。
  • 不過分依賴別人,才能自立於世
    依賴別人會使人失去獨立自主性。依賴別人的人不能獨立,缺乏創業的勇氣,其決斷力較差,會陷入猶豫不決的困境,一直需要別人的鼓勵和支持,藉助別人的扶助和判斷。自力更生與依賴他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表面看起來二者沒有任何聯繫,甚至是相互排斥不可結合的,但實際上它們之間又存在著一些聯繫,只有將二者相互結合才能形成一種高尚的依賴和自立。人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人的命,天註定」,其實真正掌握命運的人就是自己。
  • 「大象腿」還是要謹慎,不可過分依賴打底褲,放大了自身的缺點!
    「大象腿」還是要謹慎,不可過分依賴打底褲,放大了自身的缺點!    對於「大象腿」的身材,並不能像微胖那樣,如果只是有一些微胖,整個身形還不錯,那穿搭還沒有那麼麻煩,但「大象腿」就不同了,會讓你的穿搭出現一些反差,特別是在選擇這種修身的款式,不僅起不到相應的效果,可能還會放大你的缺點
  • 看看這些一夜爆紅的陪伴機器人,你被治癒了嗎?
    不能旅行、不敢逛街、沒有趴體的日子怎麼辦?有人在家打遊戲,有人在家學樂器,有人在家跟Siri玩成語接龍… 但,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的時候還是感到孤單。或者,要不養只狗吧,但一想到要餵它、遛它、打掃清潔,好像又太麻煩。不禁感嘆,如果能擁有《超能陸戰隊》裡的大白多好。
  • 和機器人做愛做的事情,你準備好了嗎?
    3年前,這家公司推出了第一個人工智慧女性性愛機器人Hamony,它有蘇格蘭口音,會挑逗,會吃醋,擁有多種定製化外觀配件:14種不同的恥毛和女性生殖器外觀,以及42種不同顏色和形制的乳頭,一些來自知名成人色情電影明星,比如斯託米·丹尼爾斯,其他定製配件還包括精靈耳朵和吸血鬼尖牙。「如果有機會和大眾為之著迷的超級身體同床共枕,為什麼不想辦法滿足他們呢?」麥克馬倫表示。
  • 日本機器人以假亂真,參加趴體,醫療陪護,沒人認出來機器人
    ,已經漸漸拋脫冷硬的刻板印象,開始擁有初步的社交能力。未來某一天機器人或許能夠成為我們的代理人,代替本尊與他人互動。日本石黑浩教授的機器人實驗,參加趴體人稱「擬真機器人大師」、日本大阪大學的石黑浩教授,就曾挑戰過機器人的社交能力。
  • 人類將被「機器人」終結?為什麼說機器人會成為地球新的統治者?
    機器人將是人類新的主宰者,變形金剛不僅僅是科幻大片。在2100年機器人將布滿大街小巷,我們在任何單位都能看到機器人的影子。一些危險的職業將由機器人代替人類去工作,機器人將任勞任怨。人類在很多方面的事情都通過機器人解決(包括性),大小事物都由機器人承擔。
  • 陪伴孩子的智能小老師——360兒童機器人
    現在許多智慧機器人產品的不斷推出,其出發點大部分都是基於對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的一個陪伴,今天在新浪眾測體驗的360兒童機器人也是其中一員,其實很多父母對於這類智能產品會有孩子是否易操作?是否會形成玩癮?是否對孩子視力造成影響等擔憂,那麼360兒童機器人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又會有什麼解決方案呢?本文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下這款360兒童機器人。
  • 做機器人難,做機器人公司更難:明星公司Anki宣布破產
    ,開一家機器人公司,似乎更難。 Cozmo,來源:Anki 為什麼經營一家機器人公司如此困難這到底是機器人行業的困境,還是資本寒冬的力量? 《連線》雜誌甚至直言,80年代以來,家用社交機器人一直不乏野心者,但他們悉數折戟。此前倒閉的Jibo和Mayfied Robotics,就是兩個最典型的代表。
  • 貝爾科教發布智能陪伴機器人,正在打造全線智能教育閉環?
    5月8日,貝爾科教集團召開發布會,發布了其智能陪伴機器人優寶Ubao,並宣布推出一對一編程授課服務等,首次亮相其布局已久的軟硬體產品。貝爾科教成立於2011年,是一個矩陣式、全產業鏈的創意科教企業,為3-13周歲的少年兒童提供課外科技創新教育,集兒童機器人培訓服務、智能教具研發、編程平臺搭建、機器人大賽運營於一體。
  • 妻子機器人為什麼能賣到150萬?人類未來會和機器人和平共處嗎?
    其實日本早在2008年就推出過一款叫做「木戶小姐」的女性機器人,一經面世就遭到了瘋搶,甚至在富人圈賣出了高達150萬元的價格。在2019年日本又推出了一款名叫「妻子」的機器人,高達10萬元的價格也阻擋不了人們搶購的熱情。那麼日本的妻子系列機器人為什麼會如此的受歡迎呢?
  • 《機器人總動員》:瓦力和伊娃三次相遇代表人類想找生存的意義
    但是從地球來的瓦力打破了人類過分對於科技的依賴,讓人類幡然醒悟地球的美好。(1)人類沉迷於科技成為飼養的寄生蟲在飛船裡的人類不需要動手,不需要思考,只要在飛行器上說出自己的需求,機器人就能立馬解決他們的需求,人類就是生活在飛行器的巨嬰。其中我們通過船長的作息就能知道,船長起床、船長吃飯、船長睡覺都依賴智慧機器人安排。
  • 樹木不能行走,它們是如何保持「社交距離」的呢?
    人和人之間能把握自我的空間就是社交距離,社交距離在陌生環境下會給人安全感,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 不僅人有自己的社交距離,自然界的動物也有。
  • 我們距離電影裡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到底有多遠?
    「在電視上,你會看到機器人會像人類一樣四處走動。有時候,機器人不能分辨出它是否是一個人,它們不能看到自己的臉。他們還不是很聰明。電視上有許多有趣的演示片,但大多數時候它們都是由人類控制的。這就像一個魔術,給人一種不太一樣的印象。」「看看DRC-DARPA機器人挑戰賽吧。」網上有我們試著使用這些機器人的視頻。仍然有人控制著他們。
  • 不要過分依賴護膚品!讀懂正確的7天「肌斷食」方法
    「肌斷食」這個理念最初是由日本美容教母——佐伯千津提出的方法,在《不要過分依賴化妝品》中寫道:肌膚就像我們的胃,吃了太多的大魚大肉,就會不舒服,需要吃幾天清淡的緩和一下,肌膚也是一樣的。她主張:一周挑出一天給肌膚休息,什麼都不要用,包括水和防曬。後來「肌斷食」傳到國內,被皮膚科醫生又稍做了改變。
  • 陪伴是最好禮物 《未來機器城》送孩子們溫暖旅程
    溫馨海報深藏細節 陪伴是最好的禮物《未來機器城》今日發的新海報畫風異常歡樂溫暖,電影中的一人、一機器人、一狗置身於滿是禮物盒的房間中,姿態放鬆而愉快,甚至連窗外的雲彩和車子都構成了一副溫暖的笑臉。細看畫面中的禮物盒,新一代Q寶機器人、警察機器人、梳子機器人、牙刷機器人等都在其中,甚至大反派戰王也被隱藏在禮物盒裡,這樣的巧妙構思讓人一眼看出電影關於未來的科幻設定。而7723拿在手中的書包,則是小麥和7723緣起的重要元素,小麥手中的摺紙獨角獸也有著象徵小麥內心的深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