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韓焱精選 湛廬文化
為什麼人們不能過分依賴社交機器人的陪伴?
高科技產品讓人們的社交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人與社交機器人的關係逐漸升溫,越來越多的陪伴型機器人出現在孩子身邊,越來越多的看護型機器人出現在老人身邊。
作者認為,如果你把自己應該給予家人的「愛的付出」讓機器人替你來做,那麼,在你卸下了關心別人的「負擔」的時候,也就等於放棄了彼此之間的責任。長此以往,人在情感上會變得粗鄙和退化。
人類應該由人類來陪伴。當你能給予別人關愛,你才成為更加完整的人。
《群體性孤獨》
作者:(美)雪莉·特克爾
譯者:周逵 劉菁荊
五年級的孩子為他們的祖父母考慮機器人伴侶,並提問「難道我們沒有人來做這項工作了嗎」的時候,我們知道他們在問什麼:「難道照顧他們不是我們父母的職責嗎?」再一步提問:「如果有一天我們也變得『不方便』的時候,會有人照顧我們嗎?」當我們考慮機器人在我們未來生活中的作用時,我們要考慮對彼此的責任。
為什麼我們想要機器人照顧我們?我能理解在戰爭、太空探索和醫療過程中,機器人與人的合作關係的各種優點。我理解機器人在一些危險環境中可以發揮巨大作用。但是為什麼我們如此熱衷於讓機器人「照顧」?對我來說它似乎是一種禁忌,一項「被禁止的實驗」。
並不是每個人都以這樣的方式來看這個問題。一些人認為保姆機器人應該是一種常識。60歲的波特剛剛失去了久病的愛妻。他認為如果機器人可以「幫忙做一些雜活,就可以為護士騰出更多的時間做一些人性化和情感化的照顧」。
但是情感的關係常常附著在時間上。
花時間照顧小孩,為他們做許多基本的事情,是建立和孩子之間情感的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孩子們會變得很自信,因為他們被無條件地愛著。我們也證明了自己有關心和愛其他人的能力。那些生病的人和老年人也理所應當獲得同樣的基本信任。當我們能給予別人關愛,我們才成為更加完整的人。
為機器人保姆辯護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對於有些特殊的人群來說,保姆是不是機器人都沒有太大的區別,例如老年痴呆症患者。問題是我們並不清楚這樣的病人是如何感知人的聲音、面容和撫摸的。因此,用機器人取代人類照顧他們,也許並非「沒有區別」。
需要再次說明的是,將愛的付出用機器人代替,改變了愛的付出者本身。一旦我們失去了關心別人的「負擔」,我們也就等於放棄了作為人類對彼此的責任。
女兒希望有液壓手臂幫她抬起臥床不起的母親,是因為她想要和母親更加親近。對於女兒來說,最後的照顧是她和母親最珍貴的共同經歷之一。如果我們剝奪了這樣的機會,那麼我們有可能會變得粗鄙和退化。並且既然有照顧老人的機器人、機器護士,那麼照顧孩子是不是也可以用機器人呢?
為什麼我們想給孩子一個機器人夥伴呢?正如我之前所說,孩子和社交機器人的關係,與孩子和玩偶的關係非常不同。孩子們不會模仿玩偶的表情,而是會將人的表情投射到玩偶身上。而對於機器人保姆來說,因為外觀和人很接近,則有可能成為孩子們模仿的對象。這裡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人類的語調、表情有無限種組合,這是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學習來的。
看到我們有興趣的事物,我們「兩眼發光」;遇到焦慮的事情,我們的表情會「陰鬱」下來。當別人也有同樣的表情變化時,我們能夠看得懂。當和孤獨症或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打交道時,我們會很不舒服,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表情變化。孩子將機器人作為模仿對象會造成怎樣的結果還不得而知,也許結果是災難性的。
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定要伴隨著人的觸摸、說話。人類應該由人類撫養大。
當我提出這種觀點的時候,很多人反擊說,即便如此,機器人還是可以為小孩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例如給他們餵飯或者給他們換尿布。但是當孩子被機器人餵豆角吃的時候,他們不會將吃飯和人的陪伴、說話和放鬆聯繫在一起。吃飯的過程將會和情感培養無關。
如果孩子的尿布由機器人來換,孩子將不會感覺到他們的身體被其他人很有愛地照顧。我們為什麼要承擔這樣的風險呢?
一些人或許會說,我們已經完成了一個被禁止的實驗。把我們自己當作一個失控的研究對象,並且發現了許多讓人沮喪的結果。我們之間的聯繫程度前所未有,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遍體鱗傷。
2010年,有學者進行了一份歷時30多年、來自超過14000名大學生的數據調研,結果顯示,自2000年以後,年輕人對其他人的關注和興趣開始銳減。如今的大學生已經很少有人會去換位思考別人的感受。
研究者認為,學生缺乏同情心與網路遊戲和Facebook的出現有關。網絡關係也可能是很深刻的感受,但是你只需要和別人在遊戲世界或者社交媒介呈現出來的那部分打交道。年輕人不願意更多地了解對方,久而久之,他們也失去了了解的願望。於是有人說,孩子們全神貫注於社交媒介上的「朋友」和「粉絲」,進而失去了對真正友誼的興趣。
這些發現印證了那些精神治療分析師,如精神病專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工作者的觀點,他們告訴我,越來越多的病人心不在焉,甚至忘記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禮貌,抱著很強的目的性,沉迷在他們的媒介世界中,這些人對身邊的現實世界漠不關心。換言之,這是一種原始的條件反射。他們的心不在焉並非是一種冒犯,只是他們自己看不到這一點。
《群體性孤獨》
作者:(美)雪莉·特克爾
譯者:周逵 劉菁荊
好,以上就是我為你精選的內容,我在閱讀資料裡為你準備了本期音頻的金句卡片,歡迎你收聽《群體性孤獨》的全本有聲書,也歡迎你閱讀完整版的電子書,在湛廬閱讀App上都可以找到。當然也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精彩觀點。更希望你能把咱們的專欄轉發給自己的朋友。
韓焱精選,明天見!
· 韓焱精選·
湛廬創始人韓焱老師將用專業出版人的視角,每天為你推薦一本好書。專欄將用一條音頻,一段文字,解開你的閱讀困擾。和你一起親自閱讀,與最聰明的人共同進化。
End
新媒體編輯/Eurus
//湛廬文化//
掃碼即可關注湛廬文化,
與最聰明的人共同進化!
原標題:《為什麼不能過分依賴社交機器人的陪伴?》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