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下班後,搭乘擁擠的地鐵回家,車廂很擠,只能站著,人和人之間也靠得很近,當你看完手機突然抬頭時,一個陌生的乘客就在你眼前,而且離得非常近,同時也在看著你。這時候,你會本能地往後退,想和他拉開距離。
此時的你還會感覺很不安,因為這個人已經突破了你的「社交距離」。
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私有的空間,可以是一個房間,一個位置,甚至是一定的距離。
人和人之間能把握自我的空間就是社交距離,社交距離在陌生環境下會給人安全感,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
不僅人有自己的社交距離,自然界的動物也有。
例如,我們熟悉的寵物貓狗,你若用心觀察,就會發現貓或者狗在曬太陽時,都會間隔一定的距離,互不打擾。
就連生活在野外猴子,在疾病或者其他特殊情況下,也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
能自由活動的動物保持社交距離,可以理解,那麼對於不能隨意走動的樹木來說,它們也會有社交恐懼需要保持距離的嗎?
顯然也是需要的,一位生物學家在一次午睡中,偶然發現了樹木的「社交距離」,被稱為樹冠羞避。
上世紀八十年代,生物學家Putz做完野外調查後,走入一片樹林休息,準備午睡一會。當他偶然抬起頭發現,頭頂的樹枝在風的作用下,纏繞在了一起,折斷了最外層的樹枝,導致樹木和樹木之間的樹冠,留下了一些空隙,如同拼圖一般。
生物學家心生疑惑:樹木本是向陽而生,怎麼又會突然如此謙遜,給其他樹木保持一定距離呢?
其實在這之前,生物學家在世界各地的森林中均發現這種現象,但一直都沒有合適的理由印證樹木為什麼在頂部就不會發生接觸,而這一次特殊的午覺,解開這一問題。
我們都知道,想要農作物長得好,量產得多,就必須把它們分開種。阻止植物互相接觸在一起,就可以避免很多的病蟲害問題,也可以汲取更多來自自然的養分。
樹冠羞避也是在植物的一種自我保護。
樹冠是互相「禮讓」,還是相互「較勁」?
樹冠羞避也是自然選擇導致的。
如果一棵樹沒有遵守樹冠羞避,它的樹枝長到其他樹枝下,會由於缺乏陽光照射,導致生長緩慢,但位於上方的樹枝,反而會越長越茂盛,漸漸地,兩棵樹木之間的樹冠就會出現鑲嵌現象。
樹葉對樹木的重要性眾所周知。
樹葉像樹木最珍貴的鑽石,樹葉如果大面積地掉落,對樹木來說是一場災難。樹木之間太近,一陣風颳過,兩棵樹的頂部樹枝相互纏繞,會造成樹木磨損。
而互相避讓,可以避免樹木遭受不必要的破壞。為了互相之間更好地生長,兩棵「鄰居」樹木還是選擇互相「禮讓」,給彼此留下空間。
有樹冠羞避現象的樹木,都是高度差不多且樹幹細長的。經過漫長的生長和適應,頂部的樹枝為了避免風險早已經停止生長。
對於植物來說,長出新的組織需要付出更高的代價,所以有「自知之明」的樹木早就停止了樹冠的生長。
沒有「自知之明」的樹過分生長,樹枝就像是病蟲害的「橋梁」。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生長,更會影響到四周的「鄰居」。
為了自己更好地生長,為了不打擾鄰居,為了被鄰居打擾不受損傷,樹木自我保護下,給自己空出安全距離。
樹木通過自己專門的傳感系統,檢測附近植物發出的化學物質,進一步提高「防控意識」。如果木本植物也能有這種化學通訊,那麼也可以避免樹木的稀疏和營養的流失。
最後
樹木之間相互獨立,有自己的空間,保持一定的距離,病蟲害不會互相「傳染」有益於樹木的茁壯成長,使植物免受使用樹冠作為導管的致病微生物和地面昆蟲的侵害,維持這整片樹林的平衡。
通過羞避現象下的溝壑,讓陽光照耀在森林的地面上,滋養地面上的植物和動物,樹木通過植物和動物的養分又利於自身生長。
從某種方面來說,樹冠羞避其實就是社會距離的樹木版本,從防止植物互相接觸那一刻起,就提高了自己的生存率,或許也算是獨立之美。
其實人也是一樣的,獨立地生長不依靠他人才能長得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