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不能行走,它們是如何保持「社交距離」的呢?

2020-12-06 騰訊網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下班後,搭乘擁擠的地鐵回家,車廂很擠,只能站著,人和人之間也靠得很近,當你看完手機突然抬頭時,一個陌生的乘客就在你眼前,而且離得非常近,同時也在看著你。這時候,你會本能地往後退,想和他拉開距離。

此時的你還會感覺很不安,因為這個人已經突破了你的「社交距離」。

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私有的空間,可以是一個房間,一個位置,甚至是一定的距離。

人和人之間能把握自我的空間就是社交距離,社交距離在陌生環境下會給人安全感,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

不僅人有自己的社交距離,自然界的動物也有。

例如,我們熟悉的寵物貓狗,你若用心觀察,就會發現貓或者狗在曬太陽時,都會間隔一定的距離,互不打擾。

就連生活在野外猴子,在疾病或者其他特殊情況下,也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

能自由活動的動物保持社交距離,可以理解,那麼對於不能隨意走動的樹木來說,它們也會有社交恐懼需要保持距離的嗎?

顯然也是需要的,一位生物學家在一次午睡中,偶然發現了樹木的「社交距離」,被稱為樹冠羞避

上世紀八十年代,生物學家Putz做完野外調查後,走入一片樹林休息,準備午睡一會。當他偶然抬起頭發現,頭頂的樹枝在風的作用下,纏繞在了一起,折斷了最外層的樹枝,導致樹木和樹木之間的樹冠,留下了一些空隙,如同拼圖一般。

生物學家心生疑惑:樹木本是向陽而生,怎麼又會突然如此謙遜,給其他樹木保持一定距離呢?

其實在這之前,生物學家在世界各地的森林中均發現這種現象,但一直都沒有合適的理由印證樹木為什麼在頂部就不會發生接觸,而這一次特殊的午覺,解開這一問題。

我們都知道,想要農作物長得好,量產得多,就必須把它們分開種。阻止植物互相接觸在一起,就可以避免很多的病蟲害問題,也可以汲取更多來自自然的養分。

樹冠羞避也是在植物的一種自我保護。

樹冠互相「禮讓」還是相互「較勁

樹冠羞避也是自然選擇導致的。

如果一棵樹沒有遵守樹冠羞避,它的樹枝長到其他樹枝下,會由於缺乏陽光照射,導致生長緩慢,但位於上方的樹枝,反而會越長越茂盛,漸漸地,兩棵樹木之間的樹冠就會出現鑲嵌現象。

樹葉對樹木的重要性眾所周知。

樹葉像樹木最珍貴的鑽石,樹葉如果大面積地掉落,對樹木來說是一場災難。樹木之間太近,一陣風颳過,兩棵樹的頂部樹枝相互纏繞,會造成樹木磨損。

而互相避讓,可以避免樹木遭受不必要的破壞。為了互相之間更好地生長,兩棵「鄰居」樹木還是選擇互相「禮讓」,給彼此留下空間。

有樹冠羞避現象的樹木,都是高度差不多且樹幹細長的。經過漫長的生長和適應,頂部的樹枝為了避免風險早已經停止生長。

對於植物來說,長出新的組織需要付出更高的代價,所以有「自知之明」的樹木早就停止了樹冠的生長。

沒有「自知之明」的樹過分生長,樹枝就像是病蟲害的「橋梁」。不僅會影響到自己生長,更會影響到四周的「鄰居」。

為了自己更好地生長,為了不打擾鄰居,為了被鄰居打擾不受損傷,樹木自我保護下,給自己空出安全距離。

樹木通過自己專門的傳感系統,檢測附近植物發出的化學物質,進一步提高「防控意識」。如果木本植物也能有這種化學通訊,那麼也可以避免樹木的稀疏和營養的流失。

最後

樹木之間相互獨立,有自己的空間,保持一定的距離,病蟲害不會互相「傳染」有益於樹木的茁壯成長,使植物免受使用樹冠作為導管的致病微生物和地面昆蟲的侵害,維持這整片樹林的平衡。

通過羞避現象下的溝壑,讓陽光照耀在森林的地面上,滋養地面上的植物和動物,樹木通過植物和動物的養分又利於自身生長。

從某種方面來說,樹冠羞避其實就是社會距離的樹木版本,從防止植物互相接觸那一刻起,就提高了自己的生存率,或許也算是獨立之美。

其實人也是一樣的,獨立地生長不依靠他人才能長得更強大。

相關焦點

  • 植物也擁有情緒,除了含羞草,其它植物也會保持「社交距離」
    研究人員如何發現樹木的「害羞」情緒?研究人員注意到一個小細節,森林裡樹木之間並非相互交錯、緊密相連,樹蔭之間也並非沒有邊界。簡單來說,樹與樹之間保持著恰到好處的距離,陽光其實不是通過樹葉間隙來到林子裡而是穿過樹木間的空白地帶來到樹林裡。
  • 通過保持社交距離避免被感染,野生動物早就這麼做了
    ,動物也會我們不禁想問,社交動物為了群體健康安全,是否也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在動物王國中,諸如龍蝦、蜜蜂、魚類等也會通過保持社交距離來避免被感染。甚至,一些動物發現自己被病原體感染之後,會主動與同伴保持距離。比如,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生病後(無精打採、嗜睡、少動等特徵)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
  • 動物界的社交距離
    錄音:Matthew今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前,小朋友們大概都沒聽過「保持社交距離」的說法。可是自從年初以來,我們常常看到或聽說「保持社交距離」的要求,隨著第二波新冠疫情在全球許多國家捲土重來,這一要求又再次成為公眾行為的焦點。可是,你們知道嗎?「保持社交距離」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有點兒新鮮,但對動物們可不陌生,許多科研人員分享的研究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比如,有些動物可依賴獨特的方式識別患病同伴,然後主動保持社交距離,有的甚至都具備「自我隔離」的意識呢!
  •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研究生合作,從中美洲國家貝里斯拉馬奈地區一棵空心樹內部一處蝙蝠巢穴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 請保持一米社交距離
    □新天水記者 何慧娟近距離的飛沫傳播是新冠肺炎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人與人之間保持合適的距離,可以有效避免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內的各種病毒與細菌的傳播。眼下,個別地區突發聚集性疫情,疫情輸入風險陡增,公共場所設置「一米線」的防疫措施落實情況如何?
  • 社交距離在大腦中是如何體現的?
    保持社交距離、進行自我隔離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近日,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Erin Schuman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腦分子,它的作用類似於「溫度計」,可以追蹤反映環境中是否存在其它動物。
  • 感染病毒的蜜蜂為了不傳播病毒,也懂得保持社交距離
    研究表明蜜蜂感染這種病毒後,也會保持社交距離來阻止病毒在它們生活的區域繼續傳染。當然,傳染一旦開始並不容易阻止,病毒會利用蜜蜂宿主將病毒繼續傳染到其他生活區域的蜜蜂身上。研究者們還發現蜜蜂也會保持社交距離,來避免接觸有病毒的蜜蜂,而不是不停接觸其他蜜蜂來傳播病毒。它們有計劃地激發了蜜蜂自身的疫苗系統,所以蜜蜂的行為不會被病毒牽制,反而會靠它們自己的防疫系統去控制病毒。
  • 社交安全距離是2米,走路跑步騎車要隔多遠?運動安全距離是多少
    不過如果從事這些運動,不戴口罩的話,該如何做呢?是不是要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呢?不過,如果考慮到運動的話,那麼這個安全距離不變得不安全了,因為只要運動就會有風,這樣我們呼吸中的飛沫就可能會跟隨風傳播更遠的距離。那麼,如果在運動的情況下,安全的社交距離是多少呢?運動時人呼吸的飛沫是如何傳播的?
  • 研究稱「生病」的吸血蝙蝠會與同伴「保持社交距離」
    它們是重要的傳粉者和害蟲控制者。而一項新研究顯示,當蝙蝠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它們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自己的保持社交距離行為形式,類似於我們不得不採取的減緩COVID-19傳播的措施。這項研究讓科學家們在貝里斯拉馬奈的一個聚落中標記了一群野生蝙蝠,並在幾天內每隔幾秒鐘追蹤它們的社交遭遇。當他們給蝙蝠注射了一種觸發其免疫系統的物質時,這些「生病」的蝙蝠明顯改變了它們的行為,變得不那麼社交。
  •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研究人員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研究人員在每隻蝙蝠後背粘上微型距離傳感器,放它們回巢穴。
  • 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究竟有多重要?
    這場遊行並非造成死亡人數差距的唯一原因,但數據依然體現出了這些「保持社交距離」措施在大流行病期間的重要性。保持社交距離是指,在兩個人或更多人之間建立起一道由物理距離構成的屏障,從而阻止或抑制病毒的傳播。一項針對美國幾座城市在1918年採取的幹預措施展開的分析顯示,在那些早早禁止公共集會、關閉劇院、學校和教堂的城市,高峰期的死亡率要比其它城市低得多。
  • 「冷知識」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研究生合作,從中美洲國家貝里斯拉馬奈地區一棵空心樹內部一處蝙蝠巢穴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 美國研究發現,吸血蝙蝠生病時會保持社交距離
    據英國LADbible網10月31日報導,美國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當其中一隻吸血蝙蝠生病時,吸血蝙蝠之間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可能是為了防止傳染病的傳播。科學家們聲稱,觀察到的蝙蝠患病期間會與同類保持的社交距離,而且,科學家們認為這種現象在自然界中很常見。
  • 當波提切利的維納斯高喊「保持社交距離」
    在他們的「改造」下,波提切利的《春》不再以簡單的美照呈現在視頻上,而是緊密結合時事,以詼諧的方式傳遞另類信息——當維納斯「跳」到畫中的時候,其他人物迅速散開了,理由是:疫情期間,必須保持社交距離。烏菲茲美術館TikTok視頻:警示社交距離的維納斯不僅是義大利的烏菲茲美術館,西班牙最大的美術館普拉多博物館、荷蘭國家博物館都將TikTok視為發布短視頻的重要平臺,以各具特色的作品傳播美,傳達信息、觀點和理念。
  • 安倍:東京及大阪未達「保持社交距離」目標
    安倍:東京及大阪未達「保持社交距離」目標 央視網消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7號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東京和大阪地區的「社交互動
  • 高溫季節移栽樹木時,如何正確使用遮陰網,才不會對樹木造成傷害
    樹木移栽之後,只有安全地度過一個完整的夏季和完整的冬季才能算是真正的成活。在秋季移栽的樹木,最重要的就是度過緊跟而來的冬季,使其不能在冬季發生凍害而死亡;而對於春季和夏季移栽的樹木,最重要的則是要安全地度過緊跟而來的炎熱的夏季。
  • 英國:藝術家草地上畫出心形圖案,敦促人們保持社交距離!
    當地時間2020年7月8日,英國布里斯托,藝術家在皇后廣場的草地上畫出心形圖案,敦促人們保持社交距離。英國布里斯托,藝術家在皇后廣場的草地上畫出心形圖案,敦促人們保持社交距離。英國布里斯托,藝術家在皇后廣場的草地上畫出心形圖案,敦促人們保持社交距離。
  • 美國一州長要求公共活動保持社交距離,包括川普集會
    據美國《國會山報》11日報導,共和黨籍的美國阿肯色州州長阿薩·哈欽森周日表示,如果不努力採取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就不應該舉行大規模的公共活動,包括為川普總統舉行的競選集會。
  • 哈佛大學研究:美國需「保持社交距離」到2022年
    美國哈佛大學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必須間歇性地保持社交距離相關措施,避免民眾聚集交叉感染,直到2022年。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5日報導,哈佛大學本周二在《科學》雜誌發表文章,稱研究人員使用美國的時間序列數據對病毒的季節性、免疫性和交叉免疫性進行估算,由此建立新冠病毒傳播模型。
  • 保持你的距離(Keep your distance)
    最早看到英文版的「保持你的距離」(Keep your distance),還是年少讀魯迅的時候。他在《一點比喻》裡,引用了叔本華舉過的一個例子:有一群豪豬,在冬天想用了大家的體溫來禦寒冷,緊靠起來了,但它們彼此即刻又覺得刺的疼痛,於是乎又離開。然而溫暖的必要,再使它們靠近時,卻又吃了照樣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