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保持一米社交距離

2021-01-15 瀟湘晨報

□新天水記者 何慧娟

近距離的飛沫傳播是新冠肺炎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人與人之間保持合適的距離,可以有效避免包括新冠肺炎病毒在內的各種病毒與細菌的傳播。眼下,個別地區突發聚集性疫情,疫情輸入風險陡增,公共場所設置「一米線」的防疫措施落實情況如何?對此,記者探訪了我市醫院、超市、車站、銀行等場所。

鏡頭一(醫院)

一米線標識清晰可見 但很少有人遵守

1月12日下午,記者在我市某醫院門口看到,地面上新貼的一米線標識清晰醒目,但進入醫院的患者及家屬在排隊時卻人挨人,有的甚至一米距離內站著三個人,而在掃健康碼的標誌牌子前,申請健康碼的人也是三三兩兩紮堆。

記者發現,大多數人對腳下的一米線標誌視若無睹,也有部分的人雖然看到了一米線但卻沒有間隔一米。「按照一米線排隊可能更安全一些,但因為來醫院看病的人比較多,擔心離前面的人距離過遠會被人插隊。」一名正在排隊的患者很無奈地說。

「之前來看病都是這麼排隊的,如果不是你提醒,我還真沒注意到腳底下有線。」一位中年婦女說。

記者看到,在該醫院前來就醫的患者及家屬絕大部分都戴著口罩,但無論是入口處、掛號處還是取藥窗口,幾乎沒有人能保持一米的安全距離。

鏡頭二(銀行)

需要戴口罩並登記 排隊人群仍離得很近

緊接著,記者前往位於市龍城廣場附近的一家銀行,在進入銀行大廳時必須佩戴口罩。還有一名保安專門負責登記進入大廳的市民的身份信息,並測量體溫。

登記完信息後進入大廳,記者看到,在銀行櫃檯前只有一位市民在辦理業務,其他人都是坐在大廳椅子上等待叫號,但由於前來辦理業務的人數較多,大部分人都是緊挨著坐的,幾乎沒有空位。

而在另一邊的自助業務辦理區,等待辦理業務的市民也排著長隊,除了第一位在自助機前辦理業務的市民身後有一米線,與其他人間隔較遠外,後面排隊的顧客依然跟往常一樣,人與人之間離得很近。

鏡頭三(超市)

生鮮區人群密集 距離意識淡薄

隨後,記者在位於秦州區綠色市場附近的一家超市看到,進入超市的所有人都戴著口罩,84消毒液也擺放在貨架的醒目位置。日化、零食等其他區域顧客較少,基本上沒有出現聚集。

但在生鮮區,選購商品的顧客比較多,加上通道並不寬,來往的顧客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在土豆、白菜等個別促銷貨架前,顧客圍成一圈都在進行挑揀,而在另一邊的稱重臺前,人員也非常密集。

「這兩天人家管得嚴,不戴口罩不讓進,但買菜的地方就這麼大,很難跟人保持一米距離,結帳的地方也並不寬敞,人多了都得擠著站,更別說保持距離了。」正在選購蔬菜的王阿姨說。

鏡頭四(車站)

在志願者的維持下 一米距離保持較好

最後一站,記者來到了位於新華路的天水汽車總站,在候車室記者看到的是一副井然有序的情景。

在天水汽車總站的安檢入口處,專門有保安檢查乘客的健康碼和提醒大家佩戴口罩,在入口處通道地面都貼著一米線標識。過了安檢來到二樓檢票入口處,記者看到有一位志願者組織維持秩序,大部分進入檢票通道的乘客都聽從志願者指揮,按照地面上的一米線標識與前後乘客相隔一米。在候車區,記者看到有一些乘客坐在椅子上,但由於人數較少,大部分人相隔較遠。

健康提示:公共場所請保持一米社交距離

在探訪中記者發現,在很多公共場所人們都佩戴了口罩,但對一米的安全距離並不重視,大部分人在這方面的防範意識還不夠。

天水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健康提示中,明確提出要注意與他人至少保持一米的社交距離。同時,天水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發布的就診提示也指出,在醫院內,請與他人保持間隔一米以上安全距離,檢查候診時請隔位就座。

在形勢嚴峻的當下,我們要時刻緊繃疫情防控這根弦,而守住一米線就是防患於未然,自覺遵守一米線,是一個人公德意識的體現,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標杆,只有每個人都自覺遵守、加強防範,才能真正將「疫情」拒之門外。

【來源:新天水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研究人員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研究人員在每隻蝙蝠後背粘上微型距離傳感器,放它們回巢穴。
  • 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究竟有多重要?
    這場遊行並非造成死亡人數差距的唯一原因,但數據依然體現出了這些「保持社交距離」措施在大流行病期間的重要性。保持社交距離是指,在兩個人或更多人之間建立起一道由物理距離構成的屏障,從而阻止或抑制病毒的傳播。一項針對美國幾座城市在1918年採取的幹預措施展開的分析顯示,在那些早早禁止公共集會、關閉劇院、學校和教堂的城市,高峰期的死亡率要比其它城市低得多。
  • 樹木不能行走,它們是如何保持「社交距離」的呢?
    此時的你還會感覺很不安,因為這個人已經突破了你的「社交距離」。 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私有的空間,可以是一個房間,一個位置,甚至是一定的距離。 人和人之間能把握自我的空間就是社交距離,社交距離在陌生環境下會給人安全感,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
  • 美國一州長要求公共活動保持社交距離,包括川普集會
    據美國《國會山報》11日報導,共和黨籍的美國阿肯色州州長阿薩·哈欽森周日表示,如果不努力採取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就不應該舉行大規模的公共活動,包括為川普總統舉行的競選集會。
  • 一米到底有多遠?
    一米有多遠? 在公共場合和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 能有效阻斷病毒傳播在今年高考中 為了加強考生的健康安全 將考生間距離設置在一米以上 確保高考防疫萬無一失
  •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研究生合作,從中美洲國家貝里斯拉馬奈地區一棵空心樹內部一處蝙蝠巢穴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 通過保持社交距離避免被感染,野生動物早就這麼做了
    ,動物也會我們不禁想問,社交動物為了群體健康安全,是否也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在動物王國中,諸如龍蝦、蜜蜂、魚類等也會通過保持社交距離來避免被感染。甚至,一些動物發現自己被病原體感染之後,會主動與同伴保持距離。比如,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生病後(無精打採、嗜睡、少動等特徵)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
  • 一米五的距離有多遠?經歷生死才能理解
    一米五的距離有多遠?他也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與父親輾轉多家醫院被拒收他曾感到深深的絕望患病初期劉猛和父親輾轉多家醫院都被醫院因患者爆滿而拒收他說:「醫生看到我就自動保持一米五的距離
  • 安倍:東京及大阪未達「保持社交距離」目標
    安倍:東京及大阪未達「保持社交距離」目標 央視網消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7號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東京和大阪地區的「社交互動
  • 當波提切利的維納斯高喊「保持社交距離」
    在社交媒體時代,博物館/美術館作為藝術品的最大收藏主體,當然也深諳這一傳播之道。因此,包括烏菲茲美術館在內的諸多世界級博物館會以開放的態度擁抱新媒體,而且是以更流行的表達方式,試圖抓住更年輕觀眾的注意力。烏菲茲美術館TikTok官方帳號,從左上角的「正經風格」視頻,逐漸到右下角詼諧版《春》,可見博物館在傳播策略上的快速調整。
  • 感染病毒的蜜蜂為了不傳播病毒,也懂得保持社交距離
    研究表明蜜蜂感染這種病毒後,也會保持社交距離來阻止病毒在它們生活的區域繼續傳染。當然,傳染一旦開始並不容易阻止,病毒會利用蜜蜂宿主將病毒繼續傳染到其他生活區域的蜜蜂身上。研究者們還發現蜜蜂也會保持社交距離,來避免接觸有病毒的蜜蜂,而不是不停接觸其他蜜蜂來傳播病毒。它們有計劃地激發了蜜蜂自身的疫苗系統,所以蜜蜂的行為不會被病毒牽制,反而會靠它們自己的防疫系統去控制病毒。
  • 英國:藝術家草地上畫出心形圖案,敦促人們保持社交距離!
    當地時間2020年7月8日,英國布里斯托,藝術家在皇后廣場的草地上畫出心形圖案,敦促人們保持社交距離。英國布里斯托,藝術家在皇后廣場的草地上畫出心形圖案,敦促人們保持社交距離。英國布里斯托,藝術家在皇后廣場的草地上畫出心形圖案,敦促人們保持社交距離。
  • ...敦促人們放棄大型家庭聚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② 拜登在...
    美國人無視疫情和政治領袖的請求,為感恩節家庭聚會冒險出行;① 儘管美國新增新冠病例不斷激增,但美國人仍沒有理會州和地方官員讓他們在感恩節假期待在家裡的請求,引發衛生官員發出新的警告;目前距離疫苗推出還有幾周時間。美國當選總統拜登也呼籲民眾注意安全,敦促人們放棄大型家庭聚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 研究稱「生病」的吸血蝙蝠會與同伴「保持社交距離」
    而一項新研究顯示,當蝙蝠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它們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自己的保持社交距離行為形式,類似於我們不得不採取的減緩COVID-19傳播的措施。這項研究讓科學家們在貝里斯拉馬奈的一個聚落中標記了一群野生蝙蝠,並在幾天內每隔幾秒鐘追蹤它們的社交遭遇。當他們給蝙蝠注射了一種觸發其免疫系統的物質時,這些「生病」的蝙蝠明顯改變了它們的行為,變得不那麼社交。
  • 動物界的社交距離
    錄音:Matthew今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前,小朋友們大概都沒聽過「保持社交距離」的說法。可是自從年初以來,我們常常看到或聽說「保持社交距離」的要求,隨著第二波新冠疫情在全球許多國家捲土重來,這一要求又再次成為公眾行為的焦點。可是,你們知道嗎?「保持社交距離」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有點兒新鮮,但對動物們可不陌生,許多科研人員分享的研究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比如,有些動物可依賴獨特的方式識別患病同伴,然後主動保持社交距離,有的甚至都具備「自我隔離」的意識呢!
  • 美國研究發現,吸血蝙蝠生病時會保持社交距離
    據英國LADbible網10月31日報導,美國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當其中一隻吸血蝙蝠生病時,吸血蝙蝠之間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可能是為了防止傳染病的傳播。科學家們發現,患病的蝙蝠與群體內的同伴基本不交流,與其他蝙蝠相處的時間較少,與健康群體的社交聯繫也較少
  • 一米之外 詮釋「真愛」 蚌埠街頭巷陌排隊常見「一米間隔」法
    一家小吃店外,市民拉開一米以上距離排隊購買食品。記者 陳昂 攝據淮河晨刊消息 便利店、公交車、銀行、早餐店……隨著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復工復產,街頭巷尾出現了市民排隊的場景,只不過與以往「人挨人」的排隊方式不同的是,如今排隊,大家已經能夠自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
  • 【創文進行時】一米到底有多遠?
    一米有多遠?也許剛好就是從疾病到健康的距離從不文明到文明的差距病菌通常因近距離咳嗽、打噴嚏或說話進入易感黏膜表面造成交叉感染在公共場合和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能有效阻斷病毒傳播一米距離不僅能守護健康還可以規範秩序保護隱私在今年高考中為了加強考生的健康安全將考生間距離設置在一米以上確保高考防疫萬無一失CBA也於7月23日官宣將在7月31日起恢復現場觀賽進場觀賽者除了全程佩戴口罩外還需嚴格保持間隔一米對號入座
  • 哈佛大學研究:美國需「保持社交距離」到2022年
    美國哈佛大學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必須間歇性地保持社交距離相關措施,避免民眾聚集交叉感染,直到2022年。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5日報導,哈佛大學本周二在《科學》雜誌發表文章,稱研究人員使用美國的時間序列數據對病毒的季節性、免疫性和交叉免疫性進行估算,由此建立新冠病毒傳播模型。
  • 未保持社交距離? 日本河豚群雕被戴上口罩
    未保持社交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