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微特稿】群居動物生病後會改變行為以減緩疾病傳播嗎?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
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研究生合作,從中美洲國家貝里斯拉馬奈地區一棵空心樹內部一處蝙蝠巢穴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研究人員在每隻蝙蝠後背粘上微型距離傳感器,放它們回巢穴,經由傳感器每隔數秒記錄蝙蝠之間距離等數據,分析它們3天內群居行為,比如與同伴近距離接觸情況。結果顯示,相較於參照組,「患病」蝙蝠減少與同伴接觸,同時減少與健康同伴直接或間接打交道。在注射脂多糖後3至9小時的「治療期」內,每隻「患病」蝙蝠平均比參照組蝙蝠少接觸4次同伴,少接觸25分鐘;參照組蝙蝠之間平均接觸機率為49%,與「患病」蝙蝠接觸機率為35%。另外,兩隻蝙蝠相遇,如果其中至少一隻「患病」,接觸時間會大幅減少。這些差異在「治療期」結束後以及睡覺或外出覓食時縮小。
研究人員說:「『患病』吸血蝙蝠少接觸同伴的原因之一是它們無精打採、嗜睡、動得少。我們在圈養環境中發現『患病』蝙蝠還會減少給其它蝙蝠梳理皮毛,少打交道。這些行為上的簡單變化能夠創建社交距離,甚至無需任何合作或受健康蝙蝠排擠。我們先前在實驗室研究過。如今目標是在自然環境中檢測這些病態行為影響。」
經由傳感器提供的詳細數據,研究人員「得以看看這些蝙蝠的社會行為每小時甚至每分鐘如何變化」,進而能預測群居動物的病態行為如何影響病原體傳播。
研究結果27日刊載於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行為生態學》雙月刊。(完)(王鑫方)
關鍵詞:吸血蝙蝠(Vampire bats)、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