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給吸血蝙蝠貼上迷你「背包」追蹤器,監測其社交活動

2020-12-04 中國生物技術網

去年萬聖節期間,一項關於吸血蝙蝠的有趣研究顯示,這種外表可怖的動物也會形成親密友誼,與飢餓的同伴分享食物,互相梳理毛髮等。

近日,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蝙蝠社交研究背後的功臣:一種用於監測小型動物的迷你「背包」。

這些用膠水粘在蝙蝠身上的小背包由計算機科學家、生物學家和工程師團隊聯合開發,包含一些智慧型手機功能,如運動監測和藍牙互聯等。它們可以互相交流,也可與地面站溝通。

據介紹,「背包」可以與GPS定位形成高度互補。GPS能在更大範圍內追蹤動物,但一旦蝙蝠鑽進洞裡或空心樹,衛星信號就中斷了。然而,「家裡」往往才是社交行為最密集發生的地方。

吸血蝙蝠

成年吸血蝙蝠的體重普遍在28至42克之間,身長不足10釐米。顯然,「背包」的自動化和輕量化至關重要。傳統上用來追蹤更大型野生動物的系帶式、頸圈式設備並不適用。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進化、生態學和組織生物學研究人員Simon Ripperger記得,十年前還在攻讀博士學位時,他使用的是一種非常原始的無電線遙測技術,有時需要手持天線追著動物跑。即便如此,他最多只能在30米的範圍內每隔2分鐘計算一次動物的位置。

後來,裡普格參與的聯合團隊用約7年的時間從零起步製造設備,試圖用超低能耗水平編織最高性能的網絡。

為「背包」特製的電池容量只有7號電池的5%。裡普格介紹道,一個節能小妙招就是喚醒式傳感器,平時處於節能模式,只有接收到來自另一隻蝙蝠的信號時才會醒來,以間隔兩秒的頻率廣播一次信號,仿佛在大叫「我在這裡!我在這裡!」

整個微型計算機網絡封裝到3D列印塑料包中,比一分錢還輕。

「背包」追蹤器

裡普格相信, 「背包」的好處不僅是減輕了重量,而且平均過兩周就會在蝙蝠的棲息地被剮蹭落地。這樣,蝙蝠就無需長期承擔額外負重。這些脫落的設備可以被研究人員回收,重新充電利用。

在為期兩周的測試中,50隻吸血蝙蝠被貼上了背包,產生了約等於40萬個會議的數據。

除了蝙蝠,「背包」追蹤器也適用於一些小型鳥類、齧齒動物、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在「偷窺」蝙蝠之間的脈脈溫情之後,裡普格認為,如果用這種方式標記吸血蝙蝠和牛群,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狂犬病的傳播。

目前,他正和同事們設計為德國鐵路線附近的保護動物沙蜥蜴貼上「背包」,以調查軌道維修會如何影響它們的生活。

相關焦點

  • 研究稱圈養吸血蝙蝠被釋放到野外後仍會維持其社交網絡
    一組研究人員表明,與人工圈養的其他吸血蝙蝠交朋友的吸血蝙蝠經常在野外保持這種聯繫。這項研究在本周發表,表明外部約束和內在夥伴忠誠導致測試吸血蝙蝠之間持久的社會結構。通過諸如梳理行為和分享食物等活動,可以顯示出這些持久的友誼。
  • 吸血蝙蝠能形成堅實的「友誼」紐帶—新聞—科學網
    吸血蝙蝠以嗜血著稱,但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哺乳動物也有溫暖而毛茸茸的一面:當它們在圈養環境中成為「朋友」時,即使在被放歸野外後,它們之間的親密關係仍然很牢固。   為了測試雌性普通吸血蝙蝠之間關係的強度,研究人員從一個野生群體捕獲了17隻蝙蝠,並將它們及其6隻後代「圈養」了近2年。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就會停止給單個蝙蝠餵食26到28小時。當他們再次把飢餓的蝙蝠放入群體時,吃得更好的同伴會照料它們,並與它們分享部分消化的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蝙蝠似乎形成了友誼,在這種友誼中,它們會相互梳理毛髮,並與夥伴交換食物。
  • 美國研究發現,吸血蝙蝠生病時會保持社交距離
    據英國LADbible網10月31日報導,美國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當其中一隻吸血蝙蝠生病時,吸血蝙蝠之間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可能是為了防止傳染病的傳播。,患病的蝙蝠與群體內的同伴基本不交流,與其他蝙蝠相處的時間較少,與健康群體的社交聯繫也較少。
  • 研究稱「生病」的吸血蝙蝠會與同伴「保持社交距離」
    而一項新研究顯示,當蝙蝠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它們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自己的保持社交距離行為形式,類似於我們不得不採取的減緩COVID-19傳播的措施。這項研究讓科學家們在貝里斯拉馬奈的一個聚落中標記了一群野生蝙蝠,並在幾天內每隔幾秒鐘追蹤它們的社交遭遇。當他們給蝙蝠注射了一種觸發其免疫系統的物質時,這些「生病」的蝙蝠明顯改變了它們的行為,變得不那麼社交。
  •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研究生合作,從中美洲國家貝里斯拉馬奈地區一棵空心樹內部一處蝙蝠巢穴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研究人員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研究人員在每隻蝙蝠後背粘上微型距離傳感器,放它們回巢穴。
  • 研究發現吸血蝙蝠生病時也會主動「社交隔離」
    這種有意識的某種程度的「社交隔離」通常有助於減緩病原體的傳播。但並不是所有的社會關係都會這樣運作。患病兒童的父母將繼續照顧這些有健康風險的兒童。這種體現父母之愛的行為不僅僅人類才有。吸血蝙蝠通常會給自己的後代和其他蝙蝠梳理毛髮,他們也分享食物。但在有蝙蝠生病的時候,行為會有些許不同。吸血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一般在夜間活動。
  • 吸血蝙蝠居然也獻血
    因為新冠病毒,曾經SARS病毒宿主蝙蝠又進入了大家的視野。蝙蝠除了是很多病毒的宿主外,傳說中的吸血鬼,創作者的很多靈感也來源於蝙蝠中的吸血蝙蝠。這個物種有許多奇特的地方,一起來看看吧。蝙蝠都吸血嗎?吸血蝙蝠居然也被吸血在已知的近1400種蝙蝠中,只有三種是吸血鬼。
  • 吸血蝙蝠在生病時,也會注意社交距離 | 一周科技
    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科學家們研發出抵禦紫外線有害影響的材料,未來甚至還可以應用在太空服中。這一新的證據表明,將 Tambo Viejo 建立為印加帝國的一個省的中心,並在該地區鞏固統治,需要進行祭祀活動。而美洲駝是印加帝國首選的祭祀動物,其祭祀的價值僅次於人類。
  • 探索昆蟲世界秘密:科學家打造出新型迷你攝像頭背包
    據外媒報導,在科學探索中,人們獲得了一項新的創新--為動物們打造高科技的迷你背包。果蠅、鴿子和蜜蜂它們都已經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迷你背包,現在是時候讓甲殼蟲也背上微型全景攝像機了。這項研究的論文首席作者、來自華盛頓大學的Shyam Gollakota表示,他們打造出了一個低功耗、輕量級的無線攝像頭系統,它可以捕獲一個來自昆蟲第一視角的畫面。
  • 「冷知識」吸血蝙蝠生病後會保持「社交距離」
    美國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生病後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人員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研究生合作,從中美洲國家貝里斯拉馬奈地區一棵空心樹內部一處蝙蝠巢穴捕捉31隻成年雌性吸血蝙蝠,給其中16隻注射脂多糖。這種內毒素雖不致病,但會激發蝙蝠免疫反應,讓它們短期內感到不適。另15隻作為參照組,被注射生理鹽水。
  • 吸血蝙蝠竟然用帶血的「法式舌吻」來交朋友
    最新研究表明,吸血蝙蝠通過與其它棲息地成員分享血液來形成社會紐帶。這聽起來可能有些噁心,但這種行為向科學家表明了吸血蝙蝠竟也是一種親社會的動物。,但它們的特殊之處在於,吸血蝙蝠的反芻對象是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的成年蝙蝠。」
  • 揭開吸血蝙蝠神秘面紗:一邊吸血一邊排尿
    據認為,這些吸血蝙蝠的棲息地可能受到附近採礦、伐木和建壩等人類活動的破壞,被迫去尋找新的獵物,瓦勞的村民此時不幸成為了受害者,連一些研究人員也不幸成為受害者。 吸血蝙蝠往往生活在完全不見光的地方,例如洞穴,老井、空心樹和建築物。這些棲息地的吸血蝙蝠數量從一隻到數千隻不等,經常還生活著其它種類的蝙蝠。通常情況下,吸血蝙蝠每個繁殖季節只孕育一隻幼仔。
  • 吸血蝙蝠一晚上不「吃飯」,會發生什麼?
    但是,吸血蝙蝠,這種看似可怕的生物實際上非常友好,至少彼此之間很友好。雌性吸血蝙蝠還會給她的閨蜜們分享「血包」,並以此來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最近發表在《細胞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吸血蝙蝠會發展並維持類似於友誼的社會紐帶。雖然生物學家已熟知,由於它們食物共享的習慣,這些生物彼此之間非常好客。但是科學家還無法證明它們已經建立了長期的關係。
  • 吸血蝙蝠的逆襲
    不過,這還不是吸血蝙蝠最恐怖的地方,它所攜帶的狂犬病毒才是真正令人聞之喪膽的殺手。2010年,在巴西距裡約熱內盧約2400公裡的波特爾島上,接連發生了多起吸血蝙蝠傷人事件,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有300多人被咬傷,其中19人患上狂犬病死亡。由於吸血蝙蝠的猖獗,拉丁美洲每年因此造成的損失高達3000萬美元,當地居民對這些吸人血的小生物簡直是恨之入骨。
  • 揭秘吸血蝙蝠不為人知的秘密,體內的特殊基因令科學家倍感憂慮
    此外,動物血液內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等物質含量較少,而鹽的含量卻又很多,這些因素的存在對於吸血蝙蝠來說,其實是一種巨大的挑戰。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小組曾對吸血蝙蝠做過較為細緻的研究與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吸血蝙蝠種族為了能夠更好地生存下來,逐漸演變出了一套極為獨特的專性嗜血機制。
  • 蝙蝠吸血有「講究」如何挑選吸血對象?
    光明網訊近日,武漢大學趙華斌團隊的最新研究表明:雖然吸血蝙蝠僅以血液為食,食譜極端狹窄,其味覺因而嚴重退化,但是它們仍然殘存了極少數的苦味受體基因;這些基因在不同的蝙蝠類群中都很保守,具有正常的功能。全世界只有3種吸血蝙蝠,全部分布在美洲大陸;它們僅以血液為食,食譜極度狹窄,而且依靠嗅覺尋找獵物,依靠紅外感受器定位獵物暴露在體表的血管。因此,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吸血蝙蝠的味覺不再重要,可能嚴重退化。
  • 動物界十大吸血動物 吸血蝙蝠只排在末位
    原標題:動物界十大吸血動物 吸血蝙蝠只排在末位 【科技訊】11月5日消息,說起吸血生物,第一個反應是西方的吸血鬼,或者說吸血蝙蝠,其實,生物界吸血的動物不在少數,論恐怖程度,吸血蝙蝠只能屈居末位!
  • 世界上最恐怖的「老鼠」:吸血蝙蝠,以吸血為生,一旦開始吸血,血液不會凝固
    黑夜顯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是許多其他動物也喜歡在黑夜活動。某些語言學家認為,法語中的chauve-souris(蝙蝠)來源於ãwa這個詞,這是古時法蘭克人所講的語言,指「貓頭鷹」。但是那時候,吸血這一行為似乎很流行,因為龍也被認為會吸血,雖然它們吸的是大象的血,這些犧牲品與龍更相稱。羅馬的龍嗜血,翅膀如蝙蝠,自然讓人聯想到德古拉以及蝙蝠,但是它們之間的關聯完全不符合時間順序。
  • 原來我們都誤會蝙蝠了!1200種蝙蝠中,只有這3種是會吸血的!
    ,有人居然說蝙蝠都會吸血!加上蝙蝠們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所有人似乎都對它們畏懼三分了。今天,筆者就要為蝙蝠們「討個公道」!原來我們都誤會蝙蝠了!1200種蝙蝠中,只有3種是會吸血的!啊!不!蝙蝠既然不吸血,那它們平時吃什麼?是哪3種吸血蝙蝠?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去了解一下吸血蝙蝠的世界! 1.